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7|回复: 1

[哲史艺丛] 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许多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6 06: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许多的故事

2019-06-06  十一贝子  大家
原名贾珺,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史》丛刊主编。


导读

古寺中木石砖瓦与碑铭题记讲述的历史,比纸上的文字更加真实和鲜活。





4.jpg
高平开化寺航拍图(李路珂摄)

祖师建寺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循环往复,可以永远讲下去,有点无厘头的风格。

严格说来,和尚住的地方是“寺”,有时也称“院”、“庵”、“堂”,里面供奉佛祖和菩萨。“庙”是祭祀祖先、圣贤和神灵的场所,与佛教寺院有所不同,但中国民间一般把这类宗教祭祀性质的建筑统称为“寺庙”,分不太清楚。

中国古时候有无数寺庙都藏在山里,历经沧桑之后,有一些幸存到了今天,其中不一定还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却一定会有自己的故事。这些寺庙虽然在正式的史书和地方志中很少留下记载,但一木一石、一砖一瓦之间都凝聚着岁月的痕迹和前人的气息,更有若干铭文和题记直接刻画或书写在碑刻、梁柱之上,比纸上的文字更加鲜活灵动地讲述着千百年的悠悠往事。

山西高平城外东北三十五里有一座舍利山,山南麓坐落着一座开化寺。这座佛寺规模不算很大,看上去也不太起眼,却已有大约一千一百年的历史,寺院内外尚存五代、宋、金、元、明、清历朝营造的塔、殿、阁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且有极为珍贵的北宋壁画传世,很有些故事可说。

高平古称长平、高都、泫氏,属于上党地区,传说为炎帝故里所在,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赵国四十多万人马在纸上谈兵的统帅赵括的率领下全军覆没,惨遭秦军坑杀。

唐朝末年,高平临近的潞城县出了一位高僧,俗姓刘,幼年出家后法号“大愚”,除了精研佛典、善于讲经之外,还擅长音韵之学。传说他曾撰写了一篇宣扬佛法的文章《心王状奏六贼表》,并修订三十六字韵母表,进献唐昭宗,得到万亩良田的赏赐。大愚只接受一千亩,其余退还回去。

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被大军阀朱温杀害,三年后朱温正式篡唐自立,建立后梁王朝。统治河东地区(今山西南部)的晋王李克用是后梁的死敌,双方军队在潞州(今山西长治)激战。

大愚不愿做后梁子民,从洛阳回到河东,并应高平僧俗的邀请,来到舍利山修行,开始时先住在简陋的禅庐中,后来正式修建殿堂屋宇,创立寺院,名为“清凉寺”。大愚名气极大,河东地区很多高僧和文士都声称自己曾经得到大愚的传授。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大愚应潞州节度使李嗣昭和夫人杨氏的邀请,离开本寺去潞州普通院修行,两年后圆寂,享年虚74岁。

5.jpg
五代大愚禅师墓塔及浮雕

大愚禅师去世后,弟子们在寺院东南一块平地上为师傅建造了一座墓塔,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落成。此塔为开化寺现存年代最早的建筑,正方形平面,高约4米,采用单层亭阁式造型,底部设须弥座,屋顶为四坡攒尖形式,中央设蕉叶石雕,其上部塔刹已毁,塔背面所嵌塔铭讲述了大愚的生平事迹,两侧镌有僧人和妇人浮雕。

宋代佛殿

到了北宋时期,寺院正式改名叫“开化禅寺”,其名含有“开导、教化”之意。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此寺已经拥有较多的田地和房屋,天圣八年(1030年)住持僧人将财产清单刻在一块《田土铭记》碑上,注明寺院设有山门和三间大殿,周围有十几块农田,还有几处客舍用于接待香客。

6.jpg
开化寺北宋所建大殿

熙宁六年(1073年),寺中僧人对大殿进行了一次重建,保持三间的规模,屋顶采用歇山形式,前檐的两根石柱上留下当年山下陈塸村捐施者的题刻,东柱为李庆全家三代所施,西柱为魏亶全家三代所施。

这座大殿一直完整保存至今,出檐深远,轮廓挺秀,斗栱雄壮,从梁架整体到构件局部都反映了明显的北宋特征,而且在梁枋等位置保留着早期的彩画,虽已年久剥蚀,但仍可辨别出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颜料。

7.jpg
开化寺北宋大殿壁画局部

寺中一块大观四年(1110年)所刻的石碑记载元祐七年(1092年)正月至绍圣三年(1096年)九月,在住持清宝等僧人的主持下,大殿东、中、西三面墙壁均绘制壁画。当时一位名叫“郭发”的工匠还用墨笔在柱子上写下自己作画的经过和年月标记。这些极为珍贵的壁画虽然有些斑驳,却大部幸存,佛像、人物、建筑、山水、花木刻画精细,笔法娴熟,是北宋壁画艺术的罕见杰作,在中国美术史占据重要地位。

整组壁画有点类似连环画,主要表现佛经故事,场景复杂,人物众多,生动展现了宋代佛寺、宫殿、商铺、农舍、园林和僧人、官员、百姓、仕女甚至盗贼的各种形象,堪称壁画版的《清明上河图》。人物普遍身材修长,面目俊秀,与唐代丰满圆润的造型大相径庭。其中一幅《观世音法会图》上众多舞女翩翩起舞,乐伎纷纷弹奏,仿佛是宋代宫廷乐舞的翻版。还有两幅图分别描绘一位妇人在昏暗灯光下织布和一位消瘦的渔夫撒网打鱼的场景,均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北宋名臣王曙是宰相寇准的女婿,曾经在潞州做过地方官,为开化寺写过一块碑,可惜这块碑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前面提到的那块大观四年碑是进士雍黄中写的,特意搜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刊刻而成,现已断为两截。

金元旧迹

8.jpg
开化寺金代所建观音阁

北宋灭亡后,高平归入金朝版图。开化寺后院东北角建造了一座观音阁,分为上下两层,底层是一个石室,里面藏着一个泉眼;上层采用三间悬山顶木构形式,前廊中间各加一根石柱,外观隔为五间。皇统元年(1141年)十二月在此阁的西墙上嵌了一块石碑,刻写当年大愚禅师所撰的《心王状奏六贼表》,由当时担任高平县令的王庭直作跋。这段时间频频有本地官员来开化寺访问,并题字留念,寺僧把这些领导的墨宝刻在观音阁的石柱上,以供观瞻。

9.jpg
开化寺南侧金代赵可墓翁仲

与寺院相邻的魏庄在金朝出了一个著名的文臣,名叫赵可,曾任翰林学士,擅长写乐府诗,《金史》有传,死后归葬舍利山,其墓就在寺院南侧,地面至今尚存一对文武大臣石像,又名“翁仲”,只是头部已残。开化寺中的碑刻也提到这座名人墓,将之视为与本寺相关的重要文物。

金末元初战乱频繁,开化寺遭到较大破坏。到了元朝中叶,在住持仁显、院主义迁等僧人的倡导下,寺院得以重修复兴。

10.jpg
元代开化寺格局示意图

至顺元年(1330年)刻立一块《皇元特赐开化禅院碑》,记录了重修的过程以及当时寺院的格局:寺前正中位置的一座楼阁辟为钟楼,楼西建大悲阁,阁东设山门;前院中央为大雄宝殿,东为宾舍,西为讲堂;后院正殿为演法堂,其东为观音阁,其西为维摩净室。在宾舍之后设香积厨,此外还包含各种仓房、僧房、庑房,设施已经非常完备,反映了元代佛寺的规制。

11.jpg
开化寺元代所建钟楼

目前寺院正南侧中央现存一座楼阁,高大巍峨,形如城门,下为砖砌高台,上部为三间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室内柱梁多为弯曲原木,从其形制推断应为元代所建的那座钟楼。

12.jpg
元代文清禅师与义聚禅师墓塔

寺外大愚禅师墓塔的旁边有两座元代墓塔,分别为三层楼阁式的文清禅师塔和单层扣钟式的义聚禅师塔。塔铭记载文清禅师是舍利山忍长老柏溪禅师的弟子,对振兴寺院有大功。义聚禅师是文清的徒孙、仁显的徒弟,曾经主持重修寺中的十王殿,殿中供奉十位阎王,还有很多阴间鬼怪的雕塑,表现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的主题。

明清续建

元末开化寺再度颓败,明代又屡有续建、重修之举,留下更多的碑刻和题记。

宣德五年(1430年)四月,寺僧智移禅师举办了一场“天地冥阳水陆大祭”法会,汇集了六十多位僧人以及许多俗家信徒,还特意用墨笔在大殿后檐墙内壁作题记。智移本人在正统年间(1436—1449年)圆寂,徒弟住持闻增和徒孙思会、思财等为安葬其法骨,建造了一座新的墓塔,造型与文清禅师塔类似。

13.jpg
开化寺明代所建钟楼

元朝的大悲阁到明朝的时候已毁,寺僧将南侧中间的高大钟楼改为大悲阁,另外在寺院东南角建造了一座两层砖砌小楼充当钟楼。大殿东侧设有五间地藏殿和五间土地殿,分别供奉地藏王菩萨和土地公,西侧即十间十王殿,彼此对称。

万历十四年(1586年)高平县令杨应中颁布《申禁化城土木记》,专门刻成碑,竖立在寺中,禁止周围村民在舍利山放牧、砍树,以保护山林环境。崇祯十六年(1643年),山下的姬氏家族捐了一笔钱,请一位名叫郝满池的画匠将佛像粉饰一新,另请瓦匠成应云、木匠郭长青重修了十王殿、地藏殿、土地殿。

14.jpg
开化寺清代所建三大士殿

明朝末叶开化寺又沦于衰落,清初获得重修,并有局部改建。寺后院东厢位置原来设有一条穿廊,格局显得有些零乱,由当地信士卫志翰、卫必昌父子捐资,住持僧圆融、徒弟可绍、徒孙悟玺等僧人于顺治二年(1645年)将穿廊拆除,在原址新建了一座三大士殿,将原来供奉在水陆东殿的文殊、普贤、观音三菩萨像移入此殿,并重新塑造,以供瞻拜。此殿为三间悬山建筑,造型简洁,至今仍保持原貌。

顺治十一年(1654年)对后院西配殿进行维修,两年后在后殿演法堂的西侧新建了一座白衣大士殿。值得一提的是,寺中金代观音阁、元代大悲阁与明代改建的大悲阁、清代白衣大士殿都是供奉观音的场所,三大士殿和之前的水陆东殿均设有观音像,此外大殿壁画上也绘有观音图像,可见此寺对观音菩萨的崇信程度极高。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寺院中的大殿、观音阁、西禅堂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修,留下了三块记事碑。文人姬译所作的一篇碑记说经过时光的洗礼,古代许多盛极一时的宫殿、苑囿和贵族邸宅都已经彻底消失,但这座小小的开化寺却屡次“修而废,废而复修”,一直幸存,全赖神佛庇佑。

后院西配殿之北有一座单间悬山小殿,名为圣贤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六月曾经重修,其室内脊檩枋上有墨书题记,部分字迹模糊不清:“时大清乾隆五十六年岁次辛亥六月吉日,移修圣贤殿,首事人赵氏阖族,住持僧元中,徒洪福等,木工□□、石工□悦臣、瓦工贾会,仝记永垂不朽□。”这条题记记录了当时寺院住持、捐资人和工匠的名字,文字上下还分别绘制了“离”和“坎”两卦符号,代表火与水,以作“压胜”。

每逢改朝换代,开化寺必定重现衰败之相。清末民初开化寺年久失修,一些殿堂出现坍塌现象。1915年山石下坠,把十王殿的后墙砸坏,住持黉运禅师四处化缘,对寺院进行修缮,深受乡里拥戴,身后得以归葬于舍利山。

现存遗产

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化寺已无僧人,原有建筑大多改为陈塸村村民住宅,大殿用作粮食仓库,白衣大士殿用作畜圈。

1963年3月15日高平县人民委员会在此设立“文物古迹保护标志”匾,1965年山西省政府将开化寺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并未对这些古建筑采取更多有效措施予以整修。至21世纪初,后院正殿演法堂逐渐塌毁,仅余4根石柱;西侧白衣大士殿梁架和屋顶毁失,只剩下部分墙体,其余建筑也都较为破旧。

2002年开化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相应的重视,在政府部门和民间人士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对全寺历史建筑作了大规模的重修,重建三间悬山顶演法堂和白衣大士殿,另在大悲阁两侧新建钟楼、鼓楼各一,千年古刹重新焕发光彩。

15.jpg
开化寺现状总平面图

寺院周围的山林风光苍翠秀美,主体部分现存东西二院。西院为主院,分前后两进,正南为大悲阁,兼做山门,东西两侧为近年所建的钟鼓楼。前院北为大雄宝殿,东为两座五间殿,西为十王殿。后院北为重建的演法堂,其东朵殿为观音阁,西朵殿为白衣大士殿,东配殿为三大士殿,西配殿可能是一座禅堂。西配殿之北的圣贤殿现称伽蓝殿,东配殿之北的两层小阁现被辟为文昌阁,始建年代未见记载。

16.jpg
开化寺南面现状

东院为附属庭院,格局紧凑,在三层台地上共设两进院落,所有建筑檐下均以砖墙封砌,显得较为厚实。南为砖砌倒座,中设一门,其东端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的二层钟楼;前院北为三间砖房,中央辟为穿堂,东侧为两层五间配楼;后院北为三间正房,东侧设耳房,院东为三间厢房。在寺外东南侧保存着大愚、文清、义聚、智移四位僧人的墓塔。

总体而言,开化寺的格局受地形条件的约束,院落宽度和深度都比较有限,建筑密度偏大,主院布置规整而东院较为灵活。

这座寺院最难得的特点是将不同朝代的建筑融于一体,从五代大愚祖师塔,到北宋大殿、金代观音阁、元代大悲阁,再到明代钟楼、清代三大士殿,造型丰富,风格各异,反映了历代不断改建、重建和修葺的结果,宛如一部段落分明的木石史书。现存所有建筑以及壁画、碑刻、塔铭、题记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无声地讲述了一千多年的故事,层叠累加,展现了一座古寺兴衰更替的曲折历程,值得今人悉心聆听感悟。

发表于 2019-6-6 07: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0 02:37 AM , Processed in 0.03864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