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0|回复: 0

[百家杂谈] 没有方言的一代,有着更美好的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9 07: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方言的一代,有着更美好的人生

2019-02-08   刘远举   大家

导读

此乃大势所趋,他们注定是不会方言的一代人。




今年春晚的小品中,有关于春节回谁家的桥段。在此之前,“春节回谁家”就成为社交媒体中调侃的话题。舆论话题背后的故事是相似的,两个年轻人,从天各一方的家乡小城走出来,读书、工作,相识、相爱,如今已在一二线大城市安家。于是,每年春节返家探亲,就会成为一场拉锯战。

春节回谁家,不了皇帝轮流做,轮着来。人们忽略了的是,这对争论的夫妻身后,往往还有他们的孩子。比起春节回谁家,更大的困惑是:孩子说谁家乡的方言?这是一个无法再来一次的决定,而更令人暗自遗憾的是,答案往往是:孩子不会说任何一边的方言,孩子只会说普通话。

1.jpg

http://mat1.gtimg.com/joke/shany ... repeat_x3.png") left top repeat-x;">他们是没有方言的一代

如果孩子只会说普通话这个事实,平时在大城市中生活时,尚不那么突出的话,那么,当春节回老家,短短的几天之中,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操着不熟悉的普通话和孙子孙女交流的时候,孩子的普通话与家乡的方言之间的障碍,多多少少会带来一些尴尬。如果说儿媳妇、女婿、是以“外来者”被家族接受,因此无需承担文化传承的期望的话,也没有失落的话,那么,不会方言的孙辈、则像一个家族内部的“异质者”。这种现象强烈的提示着大家庭、家族中的长辈,所谓一方水土的传承,被打破了。

这必然带来失落与担忧。其实,不必如此,此乃大势所趋。他们注定是不会方言的一代人。

同文同音,促进了这三十年的人口流动,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统一市场。反过来,统一市场也进一步促进了方言的没落,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几年之前的一项调查发现,会说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从下面这张图不难发现,消失程度大的吴语、闽南语、闽东语,都是发音与普通话差异很大的,而普通话保留得较好的,都是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相对来说,这些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小。这背后,无非是收益与成本。

2.png

市场活动使得人们必须与不同口音的人交流。外来人口难以听懂当地方言,市场中的两方,必然有一方需要妥协,才能达成交易,获得共赢。那么,谁妥协呢?这取决于妥协的成本。

一方面,上海话与普通话差异很大,对外地人来说,学习难度大。另一方面,上海经济发达,教育程度更高,即便在改革开放前,南来北往的人也多,上海人几乎都能听会说普通话,适应成本小。所以,往往就是上海人去适应外地人,这就使得外地人学习上海话的收益非常小,自然没有人愿意学习上海话。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双方获益的,市场、社会的自发过程。

当然,还有一些不同地区的发展路径因素。一直以来,上海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是计划经济工业的重镇,这使得上海对于大统一的政策具有更强的执行力度。相反,广州可以说是全国最具市民社会色彩的地方,再加上有香港作为粤语影响力中心的作用,所以,普通话的普及作用相对较缓慢一些。但是,即便如此,也无非是时间上的早晚而已,现在香港年轻人会说普通话的比例大大提升,甚至美国精英的孩子们学普通话都是常见之事。

所以,方言的消逝,是不可阻挡的。很多人觉得很遗憾,甚至要求自己的孩子学自己的方言,以示不忘本。不过,我不会这么做,自然而然的习得方言,无需阻止,但若真要特意学习,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去学上海话。希望孩子学习本地方言,是出于对当地的热爱吗,是出于传承文化的考虑吗?都不是。

上海曾在2014年在幼儿园进行过推广上海话的试点,目的当然是为了保护方言,虽然这必然不能阻挡方言的没落,但却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

3.jpg

即使再过十年、二十年,即便今天的小朋友长大后已经不是人人都会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但肯定还存在大量的人使用方言,语言的隔阂仍然是存在的。在学校、办公室,本地人之间用方言交流,就立即可以形成一个隔绝这些孩子们的小圈子。所以,虽然方言消失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但仍是一个长期过程,仍然需要孩子们去适应环境。

对于这些孩子的父母们,已经过了语言的学习期,学习起来成本更大,但对幼儿园的小孩子而言,本身就处于语言学习期,很容易学会,也没有心理上的抵触。学习方言,起码听懂方言,可以说是一个绝佳的更深层次的融入一个地方,以争取更大发展的机会。

在这里,孩子的将来,是唯一的考量标准。

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可以在保留文化上做一些事,让一部分人去记录、保存。做这个事的人,他们喜欢这样做,或者这是他们的工作。但是,作为普通人,并没有必要为了文化而牺牲自己。人创造了文化,人才是文化的目的。所以,孩子是否学会父母的方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将来的生活。不会父母的方言,对他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学会所在城市的方言,却或许能让他们更加顺利。

其实,方言的遗憾之下,是孩子对父母家乡的淡漠,对父母所生长的文化的陌生。就如同他们对父母的方言,没有太多的感情一样,这些孩子对父母出生的地方也没有特殊的感情。不过,他们并非没有家乡,因为城市已经是他们的家乡。

http://mat1.gtimg.com/joke/shany ... repeat_x3.png") left top repeat-x;">城市就是他们的家乡

其实,我对“二代移民”这个词,并不是很认同。从政治上说,在一国之内转化城市,不应冠以“移民”这个称呼。相比“二代移民”这个词,“新上海人”这个词更加政治正确一些。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让我反对“二代移民”这个称呼的,是因为这个词意味着一种注定的、不可改变的、与这个城市其他孩子不同的身份,并暗示这些孩子,背井离乡,辛苦融入。这不过是一种煽情的想象。

4.jpg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在上海求学的一家人

首先,不管是这些孩子,还是他们的父母,并不是跨国家、跨文化,仍然在同一文化中,不会受到文化冲击。习惯、文化、方言,造成的不同地区的人之间的差异,远远小于地区内部之间的人群差异。两个不同地区的,年收入40万的家庭的孩子,他们之间的共通之处、共同语言远远多于同为上海人,一家收入40万,另一家收入只有10万元的两个孩子。至于那点可怜的地方文化差异,几乎完全不必考虑在内。

曾经在上海,有这样一群人,叫做知青子女,他们的父母,是当年奔赴广大天地,接受再教育、奉献青春的一代人;或者说,是一家必须出一个当知青,是替代兄弟姐妹承担命运的选择的一代人。受政策照顾,他们的子女有上海户口,也是上海“血统”,如果被父母放到上海,随祖辈长大,也会上海话,但是,在上海的婚嫁市场上,他们是受歧视的群体,所以被称之为“知青子女”。明面上,理由是价值观、生活习惯,沾染了太多“乡下气息”,但更为实质性的原因是,父母不在上海工作,房改中就少了一套上海的房子。所以,文化的差异或许被夸大的,以掩盖其他更实质的东西。

5.jpg
1994年电视剧《孽债》剧照

而且,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们,把所在的城市改变成了一座新的城市。一个很显然的道理,作为规律的必然的大城市化,会不可阻挡的实现自己,越来越多的人会涌入这些城市。当移民越来越多,移民也就不再是移民。如果说现在,孩子还有些外来者的感觉的话,随着他们的同伴越来越多,将来,他们一定会成为这个城市的主流,成为原住民。他们正在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把上海变为一座没有方言的城市。

没有上海血统、不会说上海话、不习惯吃上海菜,仍然会是上海人吗?是的,他们一定是上海人,就如同奥巴马是美国人一样。他们是“移民”的孩子们,也仅仅是“移民”的孩子。

这些孩子出生在大城市,长在大城市,他们的童年在大城市度过,他们的一切,记忆、人格、知识、习惯、价值观,都是在大城市中形成。他们足够多,他们的特质足够丰富,足以覆盖掉父母的地域特质,足以成为这个城市的主流人群。那么,很自然的,他们也只会对大城市有归属感。所以,更准确的称呼是,他们就是这个城市的原住民,这个城市就是他们的家乡。

其实,这意味着一种切割,与父母家乡的切割。对这些孩子的父母来说,特别是祖辈来说,并不好受。孩子对父母的家乡没有太多的感情,令人遗憾吗?不妨反问自己,作为一个中年人,你会因为对父母、你祖辈的家乡感到陌生而遗憾吗?并不会,你有童年、有儿时的记忆,你的人生很完整,没有遗憾。

前几天,在一个群里,一个朋友贴了上海市区的一栋价格上亿的别墅,说自己小时候,就在这个房子的院子里玩耍,捉昆虫,躲迷藏。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说,传统意义上的小桥流水、大山草原的家乡早已回不去了。我的家乡就在重庆市区,也没有小桥流水,但这绝不等于没有童年。童年的记忆是如此的顽强,它们会扎根于童年场景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甚至会在30年后、50年后,自我实现,塑造出一个依托于事实,但更美化、更强烈的记忆出来。

所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等大城市,就是这些孩子的家乡,是这些孩子人生的起点,他们一辈子,哪怕以后远赴4光年之外的人类新家园,他们的根也已经深植在这些个钢筋混林土森林、没有方言的城市。这里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家乡所应该具有的乡土气息,但仍然有童年,有记忆。

6.jpg

不必担他们的融入问题,他们无需融入,他们就是城市本身;也不必遗憾,你心中的遗憾,无非是把自己的童年记忆移情到孩子身上,是身为父母的控制欲望的一种表现。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无时无刻提醒他们与众不同的,进而让他们感到不适的,正是父母试图疏离他们与大城市的种种努力。

父母的这种努力可以理解,但并不明智。

方言的传承,地方文化的继承,的确令人有衣钵延续、生生不息之感,所以,方言与家乡认同的中断让人遗憾,但是,比起一个人的家庭安康、生活幸福、个人发展来说,这都算不得什么。他们或许不会方言,但是,在大城市中成长,他们获得了其他更多的东西,他们有着更熟练的英语、有着更好的教育、有着更好的医疗,有着更安全的疫苗。

所以,他们就是城市的原著民,不会方言,并不等于没有家,没有爱,没有家乡,相反,他们的家乡在大城市,他们的人生更自主,更加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5:38 AM , Processed in 0.0602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