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3年,张涛从海外回国,托付中学同学龙伟帮他寻觅工作机会,但并没有找到合适的。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张涛想到建一个网站,让大家来添加餐厅点评。
大众点评五位联合创始人中,张涛、龙伟、李璟是中学同班同学,张涛和叶树蕻是大学同学,和张波是兄弟。在加入大众点评之前,龙伟就职于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SP公司掌上灵通,曾经负责过第一届超级女声的短信投票,而李璟则负责雅培奶粉中国市场。路子想通后,张涛将四个人聚起来,大众点评的创始团队就此搭建而成。
2005年,在上海陕西北路的玉城大厦,一间100多平米的商住两用房成为大众点评最早的办公室。也是在这里,大众点评完成了成立以来的首笔融资。
那时候,沈南鹏刚刚辞去携程CFO的职位创办了红杉资本,他跑来和张涛、龙伟他们在一间小会议室里足足聊了两个小时。沈南鹏觉得大众点评就是餐饮领域的携程,当即就决定投资。
此后的故事波澜不惊。直到4年后的某一天,来北京出差的龙伟(大众点评联合创始人)和王兴匆匆见了一面,那也是他第一次见到之前凭借饭否和校内网名声大噪的王兴。
这次见面是王兴主动发出邀约的。二人把见面地点约在了京广桥中心的一家酒店,对面就是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
酒店大堂里,王兴问龙伟知不知道Groupon,他还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大众点评会不会做团购?”彼时的龙伟还不知道王兴已经悄然在筹划美团网,回答说“没有考虑”。
2010年1月,当冯小海从爱卡汽车联合创始人的身份退出后创办满座网时,他可能并没有想到,这家公司的出现真正拉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团购历史的大幕。
彼时,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的出现无疑如同一针催化剂。这个起家于2008年的团购网站在当时成为美国最为流行的新模式之一,仅用一年时间就收获了180万用户,发展速度令人咋舌。
那时,人们口中谈论的还是“Copy to China”。在满座网成立的短短半年时间,就出现了美团网、24券、窝窝团、拉手网,且模式基本雷同。
到了2010年12月,正式进入团购领域的企业数量从年初的零星几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至1880家。2010团购元年,国内累积销售额达到20亿。
这一年3月,在北京三元西桥一间并不算宽敞的办公室里,有过四次创业经历的吴波和与他共事十多年的二十多位老同事聚在了一起。他们把赌注压在了拉手网的身上,希望能够再成功一次。
故事的开始是美好的。处于第一梯队的拉手网很快从团购新秀成长为小巨头——在所有团购网站中第一个拿到天使投资、第一个实现全国100个城市同时上线、第一个超额花掉A轮融资。2011年3月,拉手网完成C轮融资时估值已经达到11亿美元,距离成立不过1年时间,一个中国版的“10亿美金奇迹”就此诞生。
在这之前,另一个来自江苏泰州的年轻人正摩拳擦掌准备投身其中,他的名字叫陆文勇,他后来广为人知的身份是e袋洗CEO。
大学在读期间,陆文勇就已经尝试把学校附近的餐馆打折信息、驾校报名信息集合起来印成传单,在校园里做宣传,让大家去网站上领优惠券,商家会返还给他一些返点。虽然未曾提及团购二字,但已经具备雏形。
毕业后,陆文勇认定团购将会是未来的趋势,于是将目标锁定在这个行业。本来是想毕业就创业,但他觉得资金实力、团队经验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沉淀学习。2010年毕业季,陆文勇向糯米网、美团网、24券投递了简历。
那时,24券刚成立不久,连负责人力资源的同事都没有。陆文勇等了许久,都不见这三家给回复。他直接给24券打电话,对方回复说市场部还在招人。“当时想的是抱着先进入这个行业的想法就过去了”,陆文勇对《深网》回忆。
工作一个月后,陆文勇当时的上级孔令博给CEO杜一楠发了一封邮件,建议杜一楠给他转正和升职。2011年3月,陆文勇开始接手24券的全国市场推广业务。
2011年,团购鼻祖 Groupon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的成功挂牌上市如同一注兴奋剂,给国内的团购网站带来了无限光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吴波经常把上市挂在嘴边,上市成为公司每周高层例会的常规话题,甚至公司的经营和管理都是以上市为背景展开的。
然而,原本计划2011年11月14日赴美上市的拉手网却未能如愿。大额补贴、缺少巨头资本加持、裁员、拖欠工资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拖垮公司的稻草。直到2014年,拉手网被宏图三胞集团收购。
“拉手没有走到美团这步是我自己的责任,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灭了。很多团购网站出问题就是创始人这里出了一些问题。”
吴波这样对《深网》表示,创业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过程,95%都死掉了,这是正常的。资本在很多时候能够催生很多事情迅速发展,但是核心还是在创始人这里。创始人如果离开放弃,失去对团队的控制,就会出问题。
2011年底,拉手网折戟IPO后,吴波悄然离开了公司,直到2012年才正式对外公布这一消息。“那个时候资本太多了,但是市场没有发展起来,所以有一些公司虽然迅速起来但是很快就死亡了,资本有的时候去催生一些行业,但是如果超过了市场需求的条件,他自己就死掉了。”吴波说。
24券也曾快速成长,成立以来获得六轮共计5000万美元的融资。2011年4月,拉手网、24券、美团分列交易规模前三,占总体市场比例近20%,其中24券销售额增速最快。
很快站在风口的团购网站因为受到资本青睐,一夜之间演变成了“千团大战”的局面,各大团购网站凭借融资疯狂扩张烧钱,猛砸广告来获取流量。
在当时凭借补贴便能快速获取用户的背景下,拉手、24券、窝窝团等各大团购网站纷纷采取广告加补贴的方式来快速获客。其中24券在快速扩张同时遇到资本市场突变,后续融资资金链断裂。
“24券要做国内第一家盈利的团购网站”,杜一楠在2011年底说出愿景,华丽的开场并未收获完满结局,2013年初,24券宣布彻底关闭。
24券曾在半年时间里将业务从20个城市扩张到100多个城市,最多时进入城市达到160个。这种快速扩张带来的直接影响人员管理复杂,成本支出变大。“我们当初最多时后4000多人,如果只有50个城市,人员可能只需要一两千人,消耗的资金也会减少一半。”曾经在的24券工作的人士回忆说。
只有美团笑到了最后。相比较而言,美团无论在推广还是成本控制上都更加克制一些。2010到2011年团购激战正酣时,美团反其道而行之不打线下广告,避免了过度烧钱,使其在后期保证了资金流的良好状况;另外在运营成本方面,美团发展到2013年时也仅有2000余名员工,仅为24券风头正劲时的二分之一。
数据显示,从2008年团购模式在美国诞生到2013年底,短短五年时间内,全国共诞生团购网站6246家,而到了2014年1月,全国团购网站数量仅为213家,倒闭率超过九成。
拉手网的掉队与24券的倒闭只是一个缩影,随后中国本土团购市场的混乱和泡沫相继破灭,团购大洗牌宣告结束。
“团购已死” 成为人们对于这段过往的总结陈词。无数创业者昙花一现淹没,淹没在那段历史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