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互联网思维不适合共享汽车”
“从友友租车到EZZY再到如今的途歌,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的那一套玩法对于共享汽车模式是不适合的。如今大多数共享汽车赛道的创业者都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选择了错误的地点干着一件错误的事情。目前共享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洗牌期,陆陆续续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属于正常现象。”
在易微行创始人兼CEO杨洋看来,共享汽车这个模式不是今天的消费者所需要的,创业者只是把未来的需求提前拿到了今天消费,这是错误的时间;很多创业者选择将共享汽车投放到交通发达、牌照限制的一线城市,造成供需不匹配,这是错误的地点;单纯地为了完成与投资方的融资协议,一味地扩大规模,不顾公司本身的经验、能力跟不跟得上,这是在做错误的事情。
“共享汽车本质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重资产运营的租赁行业,用砸钱抢占市场、快速规模化的互联网思维去运营共享汽车,实际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杨洋在接受AI财经社采访时表示。
易微行作为一家为共享汽车企业提供工具、平台和解决方案的创业公司,在成立快5年的时间内,一共服务了530家分时租赁企业,其中互联网类型的占到了32%。在长期与互联网人所创办的共享汽车品牌接触的过程中,杨洋发现互联网创业者大多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比如将押金看作自己的收入来源、忽略商业的本质是盈利而一味去扩大规模等等问题。
“共享汽车从来都不是一个‘互联网+’的创业项目,而是‘金融+’。创业者如果不能将汽车这样的重资产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就会导致规模越大,亏损越大,可持续经营的能力也就越弱”。杨洋透露,此前有一位从某头部共享汽车平台离职的资深员工曾对他表示过类似的担忧。
据上述员工透露,他所在的公司为了扩大规模,投放的车辆数变得越来越多,开城的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其背后潜在的结构性风险也是巨大的。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导致系统性崩盘,一发不可收拾。基于对现有情况和未来潜在性风险的判断,这位员工选择了离开其所在的公司,他担心“崩盘的那天,那么多的车辆供应商和线下运维人员找过来,自己应付不了”。
实际上,共享汽车一直都是一个矛盾性很强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基于对未来汽车共享化的行业趋势,创业公司需要在窗口期做好准备,提前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在抢占市场实现规模化的过程中,公司内外部必定会留下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为公司系统性崩盘的诱因。
谭奕在接受AI财经社采访时就曾“校正”了这样一个观点——共享汽车行业烧钱的观点绝对是错的。在谭奕看来,那些倒闭的共享汽车企业都不是因为烧钱。这个行业不打广告战和补贴战,它们之所以“倒”了,是因为经营不当。
2015年7月王利峰成立途歌时,平台主要采用的是燃油车。与其他共享汽车品牌所采用的新能源汽车相比,途歌因不需要寻找充电桩充电根本不用担心续航能力,但油费却是一项巨大的开支,而且油费报销还为内部管理增加了难度。
作为途歌的合作方,老赵自称从企业负责人到普通员工,他都很熟悉。据老赵透露,途歌员工在报销油费时曾经出现多报油费的情况。“明明100块钱的油费,员工能找800块钱的票来报,这中间就是有这么大油水。”
由于途歌无法对加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在流程上无法防范员工多报油费行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途歌在今年9月上线了新一代免费加油系统。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自主前往加油站刷卡加油,不再需要地勤人员加油维护。但这套免费加油系统并未大面积铺开,而且还因专利问题与另一共享汽车品牌1度用车发生了纠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途歌仍然需要地勤人员为共享汽车加油。
GoFun出行CEO谭奕在接受AI财经社采访时,也曾表示GoFun当初进入南京时因为经验不足,犯过错误。
“当时对这个城市没有‘看明白’。武汉这座城市就非常清楚,两条江划分三镇,每个镇自有其中心,可以很明确知道白天的人流聚集在哪里,车应该如何布局和投放。”谭奕表示,但并非每座城市都这般清晰。
南京这座城市已经同时容纳了滴滴、美团、易到、曹操专车等7家网约车平台,价格低廉又方便,为什么还要用共享汽车呢? 谭奕说,地域特点和生活习惯就要求平台在投放车辆时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这个行业的困难在于,你在一城一池取得胜利没有用,因为这种经验无法完全复制到其他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