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2|回复: 0

[哲史艺丛] 两岸文学在香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2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岸文学在香港

2018-12-22  颜纯钩  大家


导读

在一位台湾作家的公开演讲中,有人问他,大陆文学还要有多少年才能与台湾文学等量齐观,那位作家不假思索回答,至少还要二十年。事实证明,大陆文学只用了十年左右时间,就让台湾文学瞠乎其后了。





两岸三地的文学交流,一般来说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的。在此之前,据刘以鬯先生等当事人回忆,六七十年代香港作家开始关注拉美魔幻文学时,台湾还处于封闭状态,很多台湾作家甚至是透过香港这个窗口来窥探世界文学新潮的。

七十年代末笔者到香港后,图书馆和书店里受欢迎的台湾作家,就是白先勇陈映真他们那一批,张爱玲一直有台湾版零星作品流入,但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出来之前,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沈从文﹑钱钟书等,也是拜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而广为人知,相继有一些作品在香港出版,只不过流通并不广泛。

对于刚离开“三突出”艺术创作原则统御的人来说,白先勇和陈映真,都是一种空前的刺激。白先勇的《台北人》系列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富丽的文字取胜,刻划人物栩栩如生,而又时有一种风流云散﹑繁华易逝的惆怅情味,颇受年轻一代追捧。陈映真的《山路》﹑《铃当花》等短篇,以国民党统治下人民的反抗为题材,充满理想主义情怀,写小人物情深意长,富献身精神,文字拙朴,兼有土味与韵味。当时同一批台湾小说家,还有黄春明﹑黄文兴等。陈若曦离开中国后,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尹县长》,也引起广泛注意。

老一辈台湾作家中的梁实秋、王鼎钧、朱西宁(朱天文三姐妹的父亲)等的作品,在书店中也可以见到。

早年台湾文学对香港文学影响较大的,可能要数新诗。台湾诗人余光中﹑洛夫﹑痖弦﹑周梦蝶﹑杨牧等不同风格的作品,都吸引香港诗人的目光。余光中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学,一些香港年轻诗人近水楼台,得益不少。香港诗人戴天,被称为“诗坛祭酒”,毕业于台大外文系,与白先勇等文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他推重台湾诗人,也属题中应有之议。直至八十年代中,朦胧诗崛起,那时大陆现代诗才开始流入香港。

当时台湾作家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另一路作家,如林清玄﹑三毛等散文家,以清新的文笔,关注身边小事,追求个人灵性,受到不少读者欢迎。爱情小说中的琼瑶﹑郭良蕙等,也长期高踞畅销书榜。

笔者首次读张爱玲,简直目瞪口呆,“惊为天人”,因为从来不知道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的。她对人性深刻的剖析,冷冽的笔调,玲珑剔透的修词功夫,在在令人倾倒。张爱玲在香港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她有些作品以香港社会为背景,因此多年以来,张爱玲是否算作香港作家,也一直成为一个问题,但无可否认,她对香港作家的影响深刻而长远。曾经,香港女作家钟晓阳被视为张爱玲传人,十六七岁时,就以张派文风而让文坛惊艳。而亦舒的尖酸剔透﹑李碧华的刁钻奇崛﹑黄碧云直剖人性的冷峻,都或多或少看得到张爱玲的影子。

20.jpg
21.jpg
张爱玲《倾城之恋》便以香港为故事背景

这段时间的内地当代文学,在香港的影响很有限,五四那一代之外,左翼阵营的作家寥寥可数。

八十年代中起,“四人帮”高压管制下幸存的大陆作家,纷纷探头出来,他们很快就有新作问世,他们的作品也很快被介绍到香港来。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还有汪曾祺﹑林斤澜﹑刘心武﹑刘恒等人的小说也先后出版。这可以算是第一波的大陆文学新潮,从北方南下,让香港读者也预感到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比他们晚一辈的新晋作家,最先被香港读者认识的,应该是王安忆。1983年她和茹志鹃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作家工作室活动,回程经过香港,当时三联书店主持举办了一场座谈会,后来就由三联书店出版了一本《母女共游美利坚》,书名古怪,却为香港读者提供了首次认识内地当代作家的机会。稍后她的《荒山之恋》等小说,更是这一代作家在香港的小试水温。

22.jpg
《废都》,香港天地图书1993年版

等到贾平凹的《废都》出来,那就有点石破天惊的效果了,《废都》之前,其实已先推出他的《浮躁》,但并没有引起读者太强烈的反应。《废都》挟“禁书”之势,实时成了话题,销路空前。几乎与贾平凹同时,张炜的《古船》也带来一阵热潮,然后苏童﹑莫言也相继登场,他们有的以影视作品开路,有的以鲜活异色的文字取胜,令香港读者看到大陆文坛欣欣向荣的前景。

八十年代中,在一位台湾作家的公开演讲中,有人问他,大陆文学还要有多少年才能与台湾文学等量齐观,那位作家不假思索回答,至少还要二十年。事实证明,大陆文学只用了十年左右时间,就让台湾文学瞠乎其后了

等到陈忠实的《白鹿原》在香港出版,那种史诗式的气魄,强烈的生活原味,人物群象的塑造,已经是港台作家不可企及的了。

23.jpg
《白鹿原》电影剧照。所有的翻拍,都因作品本身的巨大影响力而备受争议

必须承认,香港作家至今未能写出史诗式的作品,这与香港作家的生活形态有关系,可能也与文化的传承积累有关系。台湾有没有史诗式的作品,笔者阅读范围有限,不敢轻言。

多年来,王安忆﹑贾平凹﹑莫言﹑苏童﹑阎连科等内地作家,不间断前来香港,担任文学奖评判与大学的驻校作家,他们出席讲座,主持创作班,对香港年轻一代的文学新人,都有积极的影响。

24.jpg
作家阎连科在香港开讲创意写作

大陆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使文学创作呈现井喷式的爆发,各种不同年龄层次的作家蜂涌出现,不同风格的作品争艳斗丽,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沿袭旧有的创作道路,纷纷走偏锋闯底线,有些作品无法在大陆出版,于是香港不时接收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曾经,报告文学一枝独秀。郭金荣﹑张正隆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前者开了领袖生活写实的新路,后来的权延赤﹑师东兵﹑叶永烈都各擅胜场;因为张正隆的市场效应,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如邓贤﹑于劲等也都有机会推出。

真正搅乱一池春水的要算卫慧的《上海宝贝》,香港版比内地版早几年推出。书名先声夺人,题材又有挑战性,推出后大受欢迎。大陆新一代年轻人受西方文化影响,生活方式和文化要求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部小说探讨的社会现象,也令香港读者对大陆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有全新的认识。

九十年代中,大陆历史小说开始登陆香港。最先是唐浩明的《曾国藩》,上中下三巨册一百多万字,对香港读者来说是高难度,居然销情还不错。后来陆续出版了他的《张之洞》和《杨度》,都是一百万字以上的篇幅,虽然销路大大不及了,但唐浩明因此被海外读者认识追捧。后来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康熙大帝》等,则拜影视作品的热潮,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香港几乎没有历史小说这种体裁,因为香港作家不太可能有如此深厚的历史素养。武侠小说中虽涉及一些历史背景,但与真正的历史小说毕竟还有很大距离。

25.jpg
金庸《鹿鼎记》改编作品剧照

新世纪以来,最广受注目的要数章诒和,她的《往事并不如烟》出版后,销情红火,怀人忆往心中有结,追慕先辈的风范又引人共鸣。此后她的其他作品也相继推出,虽影响不如前,也一直占踞畅销书榜。

新世纪以来另一位震撼香港读书界的作家,却是台湾的龙应台。龙应台在台湾早已家喻户晓,如不是她到香港大学任驻校作家多年,她也未必为香港读者熟悉。在香港工作期间,她写了一些有关香港的散文,辑为《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出版后即热销,此后她的新作不断推出,而像《亲爱的安德烈》﹑《目送》等,也都长期高踞畅销书榜。

自白先勇陈映真以来,再没有一个台湾作家,可以像龙应台那样受到偶像式的追捧,每有新书出版,当年的香港书展必定请她担任书展嘉宾,她的演讲也必然“爆棚”。

26.jpg
2018香港书展,龙应台携新作《天长地久》出场

龙应台之后,论轰动效应,就轮到大陆作家冯唐了。冯唐本不为香港人认识,但因为他的长篇小说《不二》在内地出不来,香港又充当了一次接引的角色。冯唐在大陆有大量纷丝,《不二》出版后,大量大陆读者蜂涌到香港找书,以至《不二》出人意表地红火,连带吸引香港本地读者。此后冯唐的新书旧作梅花间竹出版,有的差强人意,有的仍旧吸睛,不管如何,在文学书市场萧条的今日,冯唐现象也可以视为香港文学阅读的回光返照。

江湖传闻,《往事并不如烟》﹑《不二》以及龙应台《大江大海》三本书,在香港的销量都超过十万册,这可以算是空前的成绩,相信这种荣景此后不可能再出现。

八十年代末,香港大学曾主办一次两岸作家的对谈,谈的内容都忘记了,只记得当时轰动的场面。入夜,香港大学陆佑堂门外,里三层外三层挤满慕名而来的读者,很多人不得其门而入,演讲结束后,很多年轻人还簇拥着讲者不肯离开。

那是香港文学的黄金岁月,也是两岸文学在香港的一个高峰,那时的人,还有一种追慕理想的激情,还将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视为自我人格塑造的必由之路,这种理想主义的情怀,逐渐被全球化商业大潮销磨殆尽,自此以后,再没有出现过这种群情激奋的场面。

27.jpg
2018香港书展海报

今日香港,不管来自大陆还是台湾,文学出版都在窒息状态。龙应台和章诒和的新作,还可以不假思索做出来,冯唐大概也还有余热,其余的都只好望天打卦,能出来是交了好运,出不来也只有苦笑了。香港那么小,两岸那么大,内外挤压下,香港本土作家的生存都大有疑问,更顾不上隔海相望的同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8 12:45 PM , Processed in 0.0558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