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0

[哲史艺丛] 宫女、妓女、名士:中国古代的时尚圈先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1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宫女、妓女、名士:中国古代的时尚圈先锋

2018-12-21  胡文辉  大家


导读

一丛高鬓绿云光,宫样轻轻淡淡黄。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时尚的一大特征,是模仿,尤其是对娱乐明星的模仿。在“文化英雄”消沉的今日,娱乐明星独占春光,可称之为“时尚英雄”,故人见人爱,亦步亦趋,此所以有“明星同款”现象。

不过,时尚绝不是如今才有,甚至模仿秀亦古已有之,只是模仿的对象不限于娱乐明星而已。

东汉明帝的皇后马氏是一代名将马援之女,后来升级成了皇太后,平素依旧很是节俭,她的兄弟马廖遂上书,建议她不应止于个人节俭,还应通过朝廷向天下发出号召,以移风易俗。只说马廖上书,引了当时一则俗谣:

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戏,有切事实。

10.jpg
高髻云鬟宫样妆。图源电影《笔中情》

这应是中国古代关于时尚模仿现象最有名的一个记录了。“高髻”、“广眉”、“大袖”云云,甚易理解,不必细说;“斯言如戏,有切事实”,是说此语虽戏谑夸张,却也切中时弊。总之可见当时长安士女的衣饰已成外地跟风的样板,无异于后世的时尚之都巴黎。

类似情形又见于白居易著名的《新乐府·时世妆》: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诗里说的具体妆容,我们无须细究,但他写化妆的习尚“出自城中传四方”,却跟东汉时“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如出一辙。“无远近”,即不分远近,谓时尚的流行无所不至耳。

11.jpg

陆游又有一首七古《岳池农家》,写乡村太平时日的情景:

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

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

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

这里的“小姑画得城中眉”,具体而微地表明城市时尚已渗透到了偏远的乡村,正宜作为白居易诗“时世流行无远近”的注脚。

帝都之外模仿帝都,帝都之内呢?

效仿皇宫之内自然是高大上的选择。王涯《宫词三十首》有这样一首:

一丛高鬓绿云光,宫样轻轻淡淡黄。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12.jpg
传说中上官婉儿引领的梅妆,图源剧集《大唐荣耀》

“宫样”,宫中化妆的样式,此云“一丛高鬓”,显然跟刘禹锡《赠李司空妓》说的“高髻云鬟宫样妆”是一码事。“为看”的“看”,大约表示试一试的意思,是说为了有公主那般高贵的样子,宫外的女子竞相摹仿宫内的妆容;“内家”,大内,“内家装”则指宫里的衣着样式。晚唐李珣词《浣溪沙》之二:

晚出闲庭看海棠,风流学得内家妆,小钗横戴一枝芳。

这个“内家妆”当然也即“宫样妆”了。

当然,宫庭之外,一样有时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唐人刘方平有一首《京兆眉》:

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

“谁将月里同”,似指眉样曲曲,但又不同于弯月的形状;“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足见新样式传播和流行的速度。可惜,是什么人“新作蛾眉样”呢?诗里没有留下任何信息。

由情理推测,古代时尚的主要动力,我想应有青楼歌妓的份。

据专家研究,近代上海妓女就是彼时彼地的时尚先锋:“妓女身上穿的、戴的衣物饰品是其自我的展示,指南书中对妓女装束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妓女身体的关注。……妓女领时髦之先,成了时尚的风向标,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其不蒙羞耻、公开参与都市生活的程度。通俗小报经常点评妓女年年更换服装颜色的习惯,例如几十年前不看好的玫瑰色和紫色,现在成了注重时髦的女子的标准色。”([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第78-80页)

13.jpg
14.jpg
上海小报上的青楼女子

以今律古,古时的情形恐怕大同小异。事实上,从“时尚英雄”这个角度来说,今日的娱乐明星正是接过了古代宫女和妓女原来的担当。

古之异于今的地方,还有一项,就是士人也可以成为时尚发动机

郭太郭林宗系东汉名士,据《后汉书·郭太传》:

身长八尺,容貌魁体。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

郭太声望极高,一个无意间的举动,也引来了粉丝的学步。而“林宗巾”亦成了有名典故。清人黄景仁诗《送容甫归里》有“此日众中推折角”句,就是含蓄地用了此典,将汪中比拟为戴“折角”巾的郭太。

南朝时的名士兼高官王俭,也是经典事例。据《南齐书·王俭传》:

十日一还学,监试诸生,巾卷在庭,剑卫令史仪容甚盛。作解散髻,斜插帻簪,朝野慕之,相与放效。俭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盖自比也。(《南史·王俭传》袭此)

由此,又有了“解散髻”、“散髻”的古典。清人洪亮吉诗《解散髻》“一代风流比谢安,插簪散髻解朝冠”,即用此典。

15.jpg
古代时尚士人难有图传,由《大明宫词》借张剧照

时尚的特征,固然离不开模仿,可是时尚还有另一个特征:反模仿。稍微留意一点娱乐圈动态,隔三岔五的就能见到有关“明星撞衫”的花边新闻,足见对于娱乐明星来说,“撞衫”实为时尚的大忌。盖时尚者,一方面得求同,不求同,不跟风,没有模仿,也就无法形成时尚;但一方面又得立异,不立异,不出新,没有反模仿,又哪称得上时尚呢?时尚兼有模仿和反模仿两种特征,这是时尚的悖论。

不过,时尚的悖论又是不难理解的:需要求同的,需要赶潮流的,需要跟偶像“同款”的,是时尚界的低端人口;而那些时尚界的标杆人物,当然是需要立异的,需要特立独行的,需要避免跟别人“撞衫”的。追随者跟他们的偶像“撞衫”,那是“同款”,是向偶像致敬的方式;而偶像跟偶像“同款”,那就成了“撞衫”,成了“谁丑谁尴尬”的时尚事故了。

16.jpg
撞衫现场

而要避免“明星撞衫”这一点,古人也深谙其理。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有一则:

方吾子曰:“吾闻之,古礼行不与同服者同车,不与同族者共家。而况君人者乃借其权而外其势乎!”

这里的“服”,前人皆谓指衣服而言,但对于“行不与同服者同车”的含义,似无专门解释(参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下册第827页)。我猜测,上古之时,上层社会或有视衣服雷同为失礼的观念和习俗,故在日常接触中要尽量避免,尤其要避免跟衣服雷同者挤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比如“同车”。

也许有人会觉得,《韩非子》讲的是古礼,跟时尚界的“撞衫”岂可相提并论呢?那么,再看东汉和帝的皇后邓绥之例。据《后汉书·皇后纪》:

每有燕集,诸姬贵人竞自修整,簪珥光采,袿裳鲜明,而后独著素,装服无饰。其衣有与阴后同色者,即时解易。若并时进见,则不敢正坐离立,行则偻身自卑。帝每有所问,常逡巡后对,不敢先阴后言。(《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八引此)

邓皇后为人低调本分,而且她初入宫时的身份还只是贵人,故对当时的阴皇后十分逊让,“其衣有与阴后同色者,即时解易”云云,自然是为了避免跟阴后“撞衫”。——这样来看,古礼的“行不与同服者同车”,也是为了避免尴尬而谦让的意思吧?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

17.jpg
大型古装撞衫现场

比之美女,名士们并不落后,也很懂时尚创新的。

先看谢灵运,据《宋书·谢灵运传》:

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

《南史·谢灵运传》略改其辞:

性豪侈,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

“衣裳器物,多改旧制”、“衣物多改旧形制”,大约就是将衣服饰物改成新样式,以示与众不同;“世共宗之”,可以理解为景仰他这个人物,也可以理解为摹仿他的时尚造作。若按后一解的话,谢灵运就不仅是我们后世所知的“著名文学家”,他在世时可能还是时尚的引领者呢。

18.jpg

再看唐朝。一位是裴遵庆,据佚名《大唐传载》:

裴仆射遵庆二十入仕,裹折上巾子,未尝随俗样。凡代之移易者五六,而公年九十时,尚幼少所裹者。今巾子有“仆射样”。(《唐语林》卷四录此条)

这位裴遵庆戴头巾“未尝随俗样”,就是自己设计式样,绝不从众;他留下了一个“仆射样”,不让“林宗巾”专美于前矣。

另一位是路岩,尤为典范。据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

唐路侍中岩,风貌之美,为世所闻。镇成都日,委执政于孔目吏边咸,日以妓乐自随,宴于江津。都人士女怀掷果之羡,虽卫玠、潘岳不足为比。善巾裹,蜀人见必效之。后乃翦纱巾之脚,以异于众也。闾巷有袨服修容者,人必讥之曰:“尔非路侍中耶?”尝过鬻豚之肆,见侩豕者谓屠者曰:“此豚端正,路侍中不如。” 用之比方,良可笑也。(《唐语林》卷四录此条)

这位路岩,在蜀中成了美男的代名词,也成了时尚的标杆。“善巾裹,蜀人见必效之”,当地人都模仿他戴头巾的样式,因模仿者太多,“乃翦纱巾之脚,以异于众也”,就是再搞搞新意思,另创新时尚,跟模仿者拉开距离,以显出他身为时尚教主的江湖地位。

19.jpg

谢灵运“衣物多改旧形制”,裴遵庆“未尝随俗样”,路岩“乃翦纱巾之脚,以异于众也”,都十足显出他们身为“时尚英雄”的创造力和号召力,真当得起“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而无愧色!

从谢灵运们那里,我们能看到古人一心避开“明星撞衫”的努力;但从他们的追随者那里,我们也能看到古人一心追求“明星同款”的声势。“明星撞衫”与“明星同款”实在是时尚宝鉴的正反两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7:26 AM , Processed in 0.1364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