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5|回复: 1

[人世间] 我经历的中英美三国农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5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经历的中英美三国农村

2018-12-15  安光系  大家


导读

当农民一个个为改善经济而离开农村时,一些新的景观也慢慢出现:村子里的堰塘渐渐无人管理、公共水渠等设施已逐渐荒废,很多当年修建起来的公共设施,也不再有人管理。这是农民向工人转型时所付出的代价,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没事儿的时候,我总在回想过去。从当年的农村生活至现在的都市生活,其间的转变,跟做梦一般。后来,分别去英国和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也感受了当地农场主及部分农民的生活方式。三个国家的农民,有许多不一样。

一 、30年前的中国农村

小时候在农村的家里很穷。

有多穷呢?最难的时候,全家人吃饭都是问题。36年前,大约是我12岁之前,全家有九口人(父母、兄妹四人、奶奶和外公外婆),家里连正常的粮食都没有。说正常的粮食,是指米和面。那个年代,村子里还没有稻田,所以没有米。最难的一年,全家人连小麦种子在内,全年的粮食,大约是二、三百斤麦子。

这意味着,全家人一年,都很难吃得上几顿象样的面食。外面来客人了,家里才会下点儿面条。等客人走了,剩点儿面条,孩子们才有机会分上一碗。印象中有好几年,过了正月初二,就没有肉和饺子了。以至于奶奶常说我会出生,正月初七的生日,距春节不远,所以那天总能吃到一碗有肉的面条。

没有面,平时就吃红薯粉。好的红薯干,都卖到镇上的粮管所了。家里吃的,全是晒在地里,因为突然变天而发霉的红薯干。它有几种吃法:加工成红薯粉,早上可以连同红薯干在内,一起放在锅里煮成粥;中午、晚上可以做成“窝窝头”之类的馒头。这种发了霉的红薯粉,全家人整整吃了一年。

没有粮食,农村人就得想更多的办法。农村老家春节有炸油饼的传统,春节之前,用面粉、水和在一起,放在油锅里炸成香喷喷的油饼。最难的那几年,玉米粉替代了面粉,难吃极了。

时至今日,我心里仍然极其厌恶餐桌上玉米饼或红薯粉做成的窝窝头。小时候那几年,吃够了,也吃怕了。

20.jpg

正常的粮食都如此短缺,更别谈吃什么肉。一家人养猪,到头来都是卖掉,再去市场上买回一点儿肉。多数时候,也就是十几斤肉,这里面还包括四、五斤肉要用来走亲戚。一年四季,全家人也难得吃上几次肉。父母心痛我们,有一年趁着割麦的季节,给我们端回一盆猪血来。

除了吃,就是住的方面。有一段时间,家里的牛屋和厨房是连在一起的。每天牛进出房屋,必然要经过厨房。牛每天晚上都会尿和拉上一地,第二天需要我们把它清走,再从外面运些干土进来,铺在地上。还有一段时间,家里主房屋的三间房里,有一间是用来作为牛屋的。客厅和另一间房,成为全家人居住的地方。

没有人愿意人畜同住。卫生条件,令人发指。那种气味,一旦想起,至今让人皱眉。村子里,无论多勤奋,多数人一年干下来,好的能把开支打平,差一点儿的,还反过来要欠生产队的钱。我的父母,每天早出晚归,疯了一般地守在地里。很多时候,我们要把午饭送到地里。农民似乎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哪怕是在雨天,哪怕是正月初五之后,庄稼地里,永远有人的影子。

整个村的农民,都勤奋得不能再勤奋,纯朴得不能再纯朴。比着劳动,一年下来,还是会欠生产队里的钱。极端的时候,人们选择逃离土地。很多人即使是面临被吊销户口的威胁,也奋不顾身,选择离开。我的父母,有一年也加入了离开的大军,跑到城里的郊区,先是种蘑菇,后改行当了菜贩。

并非只有我们一家如此。这样的生活,至少在三十多年前我们这个位于鄂西北的村子里,非常普遍。农村人的日子,似乎永远就是个苦。

什么时候农村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没有人能回答。家长鼓励我们的方式,就是读书。

21.jpg

二、中国农村开始变化了

多年后,农村开始变化。

慢慢地农村开始有些改善。除了种地免税之外,以前很多的费用,也得到了明确的限制。

我感受农村的变化,是从母亲嘴里得知的。后来参加工作,有时候和她与父亲一起闲聊,有时候是和她通电话。从小生活在农村里,她能把每一家人记得清清楚楚,每家人的动静,她也能如数家珍,在电话里跟我唠叨唠叨。尽管她后来一直住在城里,但总是能通过其它渠道获得一些消息。要么是经常回农村走亲戚的二弟弟,要么是其他人到她那里走亲戚。一家一户的消息,在她眼里,似乎永远都值得关心。

农村的一个变化,是村子里人们开始外出打工。尽管土地免了税费,但村子里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更愿意去南方城市的工厂里打工。一个人打工带来的收入,从最开始能改善生活,至现在的收入不菲,一直呈现出收入渐涨的状态。慢慢地,村子里多数的劳动力,都走了出去。

走出去的人们,也带来了村子里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村里的房子。家家户户都盖了楼房,家里也有了煤气灶和热水器,生活条件已经跟城里相当。除此之外,是部分人家开始有了汽车。儿时一起长大的朋友,孩子在外面打工,自己有个汽车,每天早上还能开着车到镇上吃早餐。

通过打工,不少家庭变成了富有人群。母亲在电话里说,几乎每家都靠打工挣到了钱。很多人家都有了几十万的存款。更厉害的,一年少则挣回几十万,多则靠做其它生意,能挣回几百万的收入来。

22.jpg

母亲的信息是否准确,我不太敢肯定。但农村的经济变化,是毋庸置疑的。前两年二弟弟回村里有事儿要呆上几天,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慷慨地请吃饭。一家家请下来,也让母亲有无数的感叹:农村人日子终于好起来了!

2004年,父亲离逝。走之前,我跟他睡一个床,陪他闲聊。他说:现在天天都在过年。有肉吃,不欠账,还有点儿钱花,这不就是好日子吗!

村子里的土地荒了。除了年纪大点儿的人们,似乎没有人对它们再感兴趣。工厂里有赚不完的钱,人们似乎不再需要它了。村民们转身变成了农民工,成了流水线上的生产者。那些凝聚了他们汗水的产品,有的在国内销售,有的运往国外。

三、美国英国的农民和农场主

这几年在国外,我也在观察国外农民和普通百姓的生活。

在美国时,我遇到过的农民的生活有两种:一种是自由自在的农场主,另一种完全封闭自己的农户。

23.jpg

2010年我在美国做职业访问时,曾在密苏里一个叫哥伦比亚的小城市生活了一年。那年秋天时,我们全家跟着当地热心人一起,来到附近的一家农场。农场里支起了临时帐篷,请来了乐队,提供了很多包括烧烤在内的很多食物,免费给大家食用。农场主每年都要举办三天这样的活动,把小城附近的居民都邀请过去,一起狂欢。那天,大约有一两百居民从附近赶来,参加这个大派对。当时九岁的女儿还和其他人一起,坐上了拖拉机,跟着他们一起在属于他们的农田里转着看风景。孩子那天很放松,开心极了。

后来我们又去另一个农场主家里吃烧烤。那是一对老年夫妇,家里约有1000亩土地。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土地并没有荒废,而是被管理得井井有条。人工湖、树林和土地都和谐共处,环境极好,让人过目难忘。

我还看到过另一种农民生活。在我们生活的小城附近,有一群阿米什人(Amish),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他们拒绝电、手机、电视、汽车等现代化设施,至今依然用是最传统的方式生活着。那个地方,拒绝摄影,但人极为善良。很多人家卖东西,连人都没有。桌子上放着商品,写好价格。你把钱放下,把东西拿走。在这样几乎被人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我也一直在感叹:美国人能如此包容不同文化的民族,这样的居民竟然还在用最原始的马匹作为动力来耕种。据说,这里的孩子过了18岁之后,可以自由选择。如果留下,就还是过这样的生活。如果离开,则需要从此离开这个地方。

我目睹的美国农民刚好代表了两种方式:一部分农场主努力生产,对外开放,产品销往世界,自己享受贸易所带来的繁荣。另一部分人拒绝一切,死死守着最原始的传统,拒绝包括电在内的一切科技文明,让自己一直生活在清贫当中。

24.jpg

同样,2008年夏天,我曾联系一个熟悉的英国朋友,请她帮忙联系一家英国农场。我要看看英国普通民众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在此之前,我曾跟着一个普通家庭感受了当地人的婚礼。

朋友开车去接我们,带我去了她堂兄家的农场。我们参观了他们家的房子,参观了他们的土地,看了他们饲养的猪和其它动物。说实在的,这些农民种的是自家的土地,但已经完全变成了产业工人。他们家里的装修和整洁程度,跟城里人没有任何区别。

英国的食品很便宜,是因为一些最基本的食物不用交税。“百姓嘴里的东西,是不能收税的。” 2011年刚来英国,一位朋友在向我介绍英国的税收体系。不仅如此,农民还要享受欧盟和英国政府的补贴。另一朋友也这样跟我介绍英国农民的相关背景。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月前,一位朋友的女儿前来英国读书。当她从女儿那里了解到英国超市里菜的价格时,大吃一惊:英国的食品怎么这么便宜?

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英国的农场土地,价格并不贵。我曾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新闻:上等良田的农场,几年前卖出的平均价格竟然不到2万元人民币一亩。尽管如此,英国的绝大多数人仍愿意生活在城市,对土地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

四、农民工与英美国家的“中国制造”

在美国生活的一年时间里,在超市或商场里处处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商品。除了廉价实用的衣服外,那些中高档的品牌,也多产自中国。有一次我们逛商场,爱人也在感叹:怎么中国人收入那么低,这些牌子的价格却卖那么高?怎么美国人收入这么高,东西却卖那么便宜!

没有中国工厂里廉价的劳动力,美国人就不可能享受这些便宜的商品。

不仅仅美国,似乎全世界都在享受中国制造的低廉产品。2008年夏天,我在英国生活了四十多天,也在试着拍摄一个项目:中国制造在英国。我曾走访了很多家英国家庭、街头小店,问他们家里或店里有多少产品来自中国。从普通的小电器至孩子们的玩具,从家里的衣服、装饰品至孩子玩的吉它甚至钢琴,每个家里都能找出一堆标着”中国制造“的产品。“每件东西都是中国制造!”在曼城附近的一个小城镇上,一家美发店的女老板用夸张的语气跟我说。她手指着橱窗里一排排假发、模具,肯定地跟我说:这都来自中国!

25.jpg

才短短的几十年,中国和世界便联系得如此紧密。在伦敦,不到五岁的儿子要吃麦当劳,欢乐套餐里的小黄人玩具,也产自中国。同样是小黄人,出现在全世界电影院的屏幕上,却是美国的文化产品。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很多编剧来自于英国和爱尔兰。儿子在英国玩儿的玩具,多数都来自中国的工厂,多数都经历了曾为农民的工人之手。

这几年回国,走在湖北老家那个三线城市的街头,竟然也发现了H&M店。从浙江义乌出发的中国列车,也于去年驶进了英国。几年前,中国曾与英国签定了一项协议:每年需从英国进口一部分猪产品。甚至,连种猪也都是从英国农民那里进口。

世界在变,但每个角落又紧紧相连。

五、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

无疑,中国人生活的改变,跟自己的开放政策与合作态度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并不仅仅是中国名词,它们早就变成了世界名词,只不过跟中国相关。

中国人开始享有“中国制造”所带来的利益。农民工所带来的变化和收入,也都和对外加工产品紧密相关。

但我们也要知道,当农民离开农村成为产业工人时,他们还面临着另一种牺牲:福利低, 缺少基本的医保和社会保障。更让人伤感的是:他们的孩子,多数被留在了农村,常年在缺失父母之爱的环境下长大。这是中国一道难以言说的伤口,几千万的孩子因此而带来的精神伤害,谁也无法评估。是否会产生后遗症,他们未来是否会伤及这个社会,有待未来验证。

26.jpg

谁能知道农民挣钱的背后,有多少孩子的眼泪?缺失父母之爱的孩子们,成长过程中,该忍受怎样的煎熬?多年后,他们会不会和父母一样,又成为流水线上新一代工人?缺失父母之爱,他们会不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极端?

这是当下中国农民工备受折磨的伤痛,全世界消费者在欢呼中国商品物美价廉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群体。

当农民一个个为改善经济而离开农村时,一些新的景观也慢慢出现:村子里的堰塘渐渐无人管理、公共水渠等设施已逐渐荒废,很多当年修建起来的公共设施,也不再有人管理。这是农民向工人转型时所付出的代价,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深夜,一个人坐在电脑前,胡思乱想。作为一个客居在伦敦的中国人,我在努力想象农村老家的样子,在努力想象那些曾经的伙伴们,守在天南海北各式各样工厂里的情形。我也总是期待着农村老家里的那些村民们,能有着更好的收入,孩子们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每个人能有着更稳定更美好的生活。

27.jpg

发表于 2018-12-15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部分人拒绝一切,死死守着最原始的传统,拒绝包括电在内的一切科技文明,让自己一直生活在清贫当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7 10:36 PM , Processed in 0.1182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