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7|回复: 0

[哲史艺丛] 房子盖好以后,死神就要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4 07: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守夜人计划”第3篇

房子盖好以后,死神就要来了

2018-12-14  萧瀚  大家


导读

许多中国读者将《布登勃洛克一家》比附为“德国的《红楼梦》”,这一说法并非全然无据。





20.jpg
《布登勃洛克一家》,[德]托马斯·曼 著,傅惟慈 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理解《布登勃洛克一家》的重要密码

如果单从情节的戏剧化效果来看,《布登勃洛克一家》简直没什么可看的。

故事本身不复杂,全书主线是吕贝克商人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1877年间的鼎盛与衰亡过程。第一代布登勃洛克老约翰精明、有魄力,经商获得巨大成就;第二代布登勃洛克小约翰保守自持以至遭逢第一次败落;第三代布登勃洛克托马斯开拓进取终于再度崛起,却不幸中年早逝,公司也因后继乏人不得不关闭。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吕贝克的地位被新晋富商、长期竞争对手哈根斯特罗姆家族替代;第四代布登勃洛克汉诺身心俱弱,难以继任且早早夭折,败家的托马斯三弟克里斯蒂安则被妻子与医生合谋关进精神病院,最后托马斯的太太盖尔达变卖布登勃洛克家族的财产回娘家。至此,作为一个豪门巨族的布登勃洛克彻底终结,只剩租房住在郊外的妹妹冬妮、伊瑞卡母女摩挲着家谱回忆往昔的辉煌。

小说涉及的时间(1835-1877)和地点(北德吕贝克)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了解吕贝克的历史,尤其是了解1835-1877年间的德国和吕贝克,是解读全书、理解人物及其生活很重要的密码,否则无以真正进入托马斯·曼的叙述。

吕贝克地处德国北部德拉维河沿岸,是德国最大的波罗的海港口城市,距汉堡才60公里。作为历史名城和汉萨同盟首府,吕贝克的这一特别信息与《布登勃洛克一家》主角的商人身份关系十分密切。

21.jpg
1241年吕贝克与汉堡的联盟

12世纪萌芽、14世纪成立、15世纪开始衰落、17世纪终结的汉萨同盟,最初是由包括吕贝克在内北德商人们自发形成的松散的贸易同盟,同盟以城市为基本单位,以打击海盗、保护商路、开辟市场、互免关税、解决纠纷为目的,吕贝克法律是该同盟的基础。汉萨同盟可以说是最早的国际贸易组织(鼎盛时入盟城市达150个,通常在70-80个之间),但因其所含的成员数量不多,形成了事实上的重商主义关税壁垒,遭到非成员国及其商人的憎恨,在英国与荷兰的相继打击下从15世纪就开始衰落。1669年,汉萨同盟在吕贝克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到会的只有汉堡、不来梅、科隆等九个城市,会议最后决定由吕贝克、不来梅、汉堡三个城市处理同盟遗产。

22.jpg
吕贝克荷尔斯泰因门上方的汉萨同盟格言:对内一致,对外和平

1806年,拿破仑在取缔了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在法国刺刀下建立起来的莱茵联邦随着拿破仑的盛衰沉浮,仅仅十年就归于瓦解。在这十年中,德意志其他诸邦都被废除了主权,唯有吕贝克、不来梅、汉堡三个汉萨同盟城邦被指定为自由邦。

1815年,终结拿破仑体系的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了由38个德意志邦国组成的德意志同盟,吕贝克在内。1834年,在普鲁士鼓动下,德意志同盟内部出现了限于普鲁士和南德意志诸邦国的关税同盟,在其扩展过程中,吕贝克在1867年第一个加入进来。1871年,以排除奥地利为主要特征的“小德意志”统一方案下,普鲁士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以吕贝克为首的三个汉萨城市,依然被指定为自由邦,或叫城市国家,他们的自治权受帝国宪法保护。在随后而来的经济发展中,三个自由城市依然繁荣昌盛。

《布登勃洛克一家》故事所发生的地点,正是这样一个有着700年顽强商业气息的吕贝克,与德意志其他诸多地方尤其是普鲁士十分不同之处,在于即使是法国大革命以来极度动荡的政治腥风,也没有吹散其自由与自治的精神。对商业的重视与平常心,以及因商业而来的自由精神、契约精神、商业伦理,都是全书非常重要的阅读前设,也是理解全书的重要前提之一。

23.jpg
汉萨城市与贸易路线

《布登勃洛克一家》所涉及的42年(1835-1877年),往前回溯到“布登勃洛克公司”成立时的1768年,那正是汉萨同盟最后一次会议后的第一百年,那时候吕贝克依然是自由城市之身,有着汉萨同盟遗产官方执行城市的最后荣光。

在布登勃洛克公司最初成长的岁月里,布登勃洛克家族全程目睹了六次反法同盟,老约翰·布登勃洛克1813年驾着四匹马的马车到南普鲁士去收购小麦卖给普鲁士军队,发的正是拿破仑战争期间吕岑会战的战争财(1813年5月2日)。

24.jpg
关于吕岑会战的绘画

老约翰也经历了1815年反法同盟对法国取得胜利后的维也纳会议,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同盟保障吕贝克,也就是保障包括布登勃洛克公司在内所有吕贝克商人的自由贸易。

和平并不是永久的,1848年遍及欧洲的革命,吕贝克也受了不小影响,但其长期的商业城市和自治城市特征,使得人们的革命热情没有那么饱满,骚乱迅速平息。布登勃洛克家的女厨子特琳娜声称要让布登勃洛克夫人来伺候她,一秒钟就被解雇了。而小约翰作为吕贝克城的望族是市政厅的重要人物,也经受住了考验,在骚乱面前他并没有惊慌失措。

1864年普鲁士和丹麦为了争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地区发生战争,普鲁士军人两次踏进布登勃洛克家族的两座豪宅,骚扰多日才走。1865年,德奥签署条约,这个地区终于归了德国。

1871年,布登勃洛克的竞争对手哈根斯特罗姆家族买下孟街布家老宅,与德国统一后进入鼎盛时代若合符节,这仿佛是个隐喻,两个家族的升降与旧德国的远去和新德国的上升是同步的。

25.jpg
吕贝克市政厅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在1789法国大革命之后,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整个欧洲风雨飘摇,原先的绝对主义政治在挣扎与反复,但由于吕贝克的特殊历史,常常能使它较为幸运地远离纷争,自身的动荡尤其不多,而不是像普鲁士那样在贫瘠的土地上走正步,穷兵黩武。

吕贝克的汉萨首府地位与政治自治传统,与普鲁士差异极大。书中老约翰对于小约翰从西普鲁士带回终生仆人伊达·永格曼小姐(当时20岁)这件事就不是很高兴,他“对‘外乡人’总是表示冷漠”。伊达严重的等级和服从观念,可以说与吕贝克格格不入,“要是冬妮跟一个在她眼中只是景况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同学交朋友,她就很不乐意”。老约翰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也许骨子里就反感等级制。

布登勃洛克一家的64年,仿佛周易64卦

从老约翰1813年的暴富到汉诺1877年死于伤寒,布登勃洛克家族从波峰跌到波谷,这64年时间仿佛周易64卦

64卦的最后一卦是火水未济卦,意为物不可穷,即将有新的开始。托马斯·曼对布登勃洛克家族的花果飘零自是唏嘘慨叹,但他并不那么哀伤。正如曼家族在商业上终结了,但他和他哥哥后来都成为了德国享誉世界的大作家,而他的儿子和女儿也在后来分别成了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作家。一种成就的结束,也许意味着另一种成就的开端。

26.jpg
托马斯·曼和他的哥哥亨利希·曼(左)–1900年前后

商业家族正如其他任何家族,没有哪种事业可以在同一个家族里永远继承下去,永远辉煌,除非将人类的自由选择弃之脑后。许多百年商号的持续存在,除了那些依靠职业经理人打理的老字号,依靠家族永久性经营下去的,必然有其非人道的一面。日本诸多家族小企业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存续,一方面固然是产权保护的胜利,而另一方面,也常常是家族子弟牺牲自由选择的残酷历程。

托马斯·曼对布登勃洛克家族崩溃的同情,是对人性的同情。因此,他无论是对汉诺的平庸(平庸并不是一种德性上的错误),还是对克里斯蒂安的无能(他有着被蔑视的另外的非凡才能),以及对高特霍尔德的执拗(其实是一种主见一种自由精神),都有着温情的理解,在书中,他们都不是让人讨厌的人。就是新一代的哈根斯特罗姆,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竞争对手,也因其良好的品行而获得了托马斯的赞誉,否定了妹妹冬妮对他的偏见。

因此,托马斯·曼只是将家族兴衰过程作为一个自然现象来描写,而避免对它作出伦理上的褒贬,这既是明智的,也是公正的,这是有着人类正常体温的情感。

27.jpg
托马斯·曼

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盛衰,是一个自然规律。在自由市场经济崛起之后,经济的自由竞争天性会淘汰诸多原本成功的企业,这是经济的新陈代谢,是件无需惊讶的寻常事——20世纪的管理学上曾因此用“布登勃洛克定律”来形容这种企业盛衰现象。

有些研究者却认为这部小说批判新兴资产阶级的丑恶,是新兴资产阶级取代老资产阶级的必然结果。其实,在吕贝克这样一个数百年来极少数几个幸存下来的汉萨城市,鄙视商业致富简直是件荒诞的事情。这部小说也与批判资本主义无关,事实上作者正是借托马斯·布登勃洛克之口,对其商业和政治对手新一代的哈根斯特罗姆家族颇多赞誉,赞扬他们的自由、创造、平等、公正、善意、热心公益等精神。

将企业的辉煌设置成定格模式,这都只是基因编程里的自保幻觉。托马斯·曼笔下,辉煌只是一道稍纵即逝的闪电。书中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托马斯·曼熟读叔本华和尼采,书中的托马斯晚年就喜欢读叔本华,这样的情节设计绝不是随意的,而是精心安排的。

“多年害病”的托马斯·布登勃洛克是全家的灵魂,虽然身体不好,但性格、意志和经营能力,都颇有乃祖老约翰之风,甚至有过之,他父亲小约翰更是远不如他。在婚姻上,托马斯和他父亲一样,首先考虑公司利益,抛弃了早年女友卖花姑娘安娜,可谓冷酷。1857年,托马斯娶了富商和提琴演奏家阿尔诺德逊的女儿盖尔达,并且获得了既意外又情理之中的三十万马克陪嫁,布登勃洛克家族的财富和地位一时风光无两。然而波峰上的托马斯却已经意识到自己即将掉下波谷。1863年,迁入新居才一个月,托马斯年仅25岁的小妹妹克拉拉就患脑结核去世了。托马斯百感交集,用一句土耳其谚语“房子盖好以后,死神就要来了”来预示家族即将走向衰落。

艺术特征:德国的《红楼梦》?

1940年5月2日和3日,时年65岁的德国诺奖流亡作家托马斯·曼在普林斯顿大学发表了题为“关于我自己”的演讲,全面介绍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在谈及早年即获世界声誉的杰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时,说到:

“原计划是按照挪威家庭小说的模式写一部二百到二百五十页之间的作品。但后来发现,这本书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意志,并且最后完全超出我的主观愿望的控制,自己成长为一部德国市民性问题的两卷本巨著。我当时状态不稳定,也缺乏艺术经验,这本书完全超出我能驾驭的范围,所以成为我的一个巨大负担。我只能咬紧牙关、拼尽全力才能勉强胜任——我不得不向世纪末的文学巨人寻求支持和帮助;据我回忆,当时多亏研习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我才能获取力量去完成这项只有不停地依靠巨人的肩膀才能胜任的任务。”

小说突破原先的框架,获得自己的生命(任何一个写过中长篇小说的人都可能会感受过这种神奇的创作魔力),“成长为一部德国市民性问题的两卷本巨著”,如托马斯·曼的演讲所言,这部小说的主旨是展示德国市民生活的庞大画卷。

28.jpg
《布登勃洛克一家》德文版

与小说主调相匹配的,是作品展现的巴洛克式写实描摹的能力,以及作者刻画人物与场景的惊人才华。许多中国读者将《布登勃洛克一家》比附为“德国的《红楼梦》”,这一说法并非全然无据。

全书塑造了400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即使许多只出现过一两次的人物,如总领港施瓦尔茨考甫夫妇、冬妮19岁时的初恋男友莫尔顿等,仅仅通过他们的一两个表情或小动作或穿戴、一两句古怪的话语,就都被写得活灵活现,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艺术功力确是令人惊叹。

除了描写人物,《布登勃洛克一家》还全景式地展现了19世纪中叶吕贝克城的社会风貌。孟街豪宅、交易所、市政厅、公司办公室、街道、马路、海边、港口、墓园、一般居家、剧院、学校、婚礼、葬礼、圣诞节、早餐、晚宴、革命……等几乎所有生活场景,在小说中都得到了全面展现,这是一幅19世纪中叶的吕贝克风情画和百态图。与《战争与和平》这19世纪20年代俄国全景式巨轴相比,《布登勃洛克一家》则是德国19世纪中叶北德汉萨名城吕贝克的浮世绘。

29.jpg
《战争与和平》高植译本

以带有自传性的家族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顺着时间线叙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手法,但如何安排在同一个时间里发生的多事件,却特别考验作家的结构能力。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来讲,要将如此庞大的素材巨细靡遗地整合在一起,环环相扣、节节榫合,像艺术品般肥瘦合宜、不缺不余,绝非易事。

托马斯·曼动手开始写《布登勃洛克一家》时才22岁,1901年出版时也才26岁,如他自己所言,当时缺乏“艺术经验”——谁在这个年龄会不缺艺术经验呢?饶是他艺术禀赋奇高,也会受制于刚刚启程的创作旅途上见识有限。而任何一个读过托尔斯泰主要作品的读者,也几乎都能一眼看出曼所受的影响,正因此,他还是做到了小说结构的合理、干净、整洁。

且不论描写人物上对衣饰和神态的描写、巨量地使用对话等所有现实主义作家通常都会运用的手法——当然这向来也是托尔斯泰的长项,更重要的是托尔斯泰在处理《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鸿篇巨制时,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庞大结构,将四大家族所涉及的所有各种元素有条不紊、协调地整合在一起,所有托迷们都会留意并且探索这个问题。

30.jpg
托尔斯泰画像

托尔斯泰有个常用的手法,就是用书中人物的书信往来交代各种需要交代却容易打乱结构的信息,书信在《战争与和平》里起到超级黏合剂的榫合作用,这在《布登勃洛克一家》里也起了同样的作用——虽然这种手法在奥斯汀的小说里就已经很常见,现在早已是创作技巧里的常识,但作为鸿篇巨制里重要的结构榫头,《战争与和平》是十分突出的,相信这对于专门为了《布登勃洛克一家》而研习过《战争与和平》的托马斯·曼影响不小。

比如,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就是用书信来告知自己的婚姻信息的,冬妮则用书信报告伊瑞卡降生的喜讯等。这些信息当然可以由作家自己叙述,但能够由书中人物自己实现的信息交代,作家尽可能少越俎代庖无疑是件好事,而且作者直接交代的信息过于琐屑,就会出现结构过于芜杂的弊病,就像花园里杂草太多,淹没了鲜花。

书信还有一个妙用,它们都有准确的日期,这些日期在《布登勃洛克一家》全书中对于梳理各事件的时间线具有决定性价值——本文在介绍作品故事内容时的时间梳理许多都是通过这个方法获得的。《布登勃洛克一家》里交代时间通常有多种方法,一是作者直接交代,比如布登勃洛克家族搬进孟街,但这种手法用得很少,而且时间通常也无法准确到日期;二是摘引族谱记录,这样的时间通常都是精确的时间,精确到日期;三是利用对话,这种时间精确度因事而异,但大多也是不准确的,比如冬妮说盖尔达来吕贝克二十一年了,是要交代多项信息,包括这是1877年、盖尔达离开吕贝克的年龄等。

托马斯·曼很少使用直接的时间表述,大多都是通过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来呈现生活的起伏与时间的流动,这种手法能够让整个作品尽可能地以一个完整的、不落痕迹地全景呈现。在叙述和展示布登勃洛克家族盛衰的过程中,托马斯·曼还不动声色地将所有发生在这期间的重大政治事件穿插进去,比如1813年的吕岑会战、1834年的关税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1864年的德丹战争,1871年的德国统一……

31.jpg
1864年的德丹战争

托马斯·曼在这部巨著中运用的创作手法当然不止这些,比如回文式的手法(安娜的两次出现、伊达·永格曼小姐的来与走、小说开场与结束的呼应等),再比如他在对话的设计上也是费尽心思,就连人物的口音、方言以及刻意制造的语法错误都被他用于表现特定人物的性格,更不必说大量使用法语等外来语。正如任何杰出作家一样,描写对话这一塑造人物关键性艺术技巧的能力也充分展示了作家的艺术功力。

结语:遗憾或创造

真正的杰作总是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在各种时代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产生各种衍生艺术品。《布登勃洛克一家》电影就被拍过不止一次,最新一版是德国导演海因里希·布罗尔编导的《Buddenbrooks》(2008年),就像一切经典文学作品一样,影视这种衍生艺术的成就通常不可能达到原作的水准,但这部电影对原作情绪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至少那种克制与哀而不伤的感觉是拍出来了。

32.jpg
《布登勃洛克一家》的电影海报

吹毛求疵地看,这部巨著有一大遗憾,是托马斯·曼没有从家族起步阶段开始写,导致了这部巨著变成一部残缺的史诗,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书名应该译为《布登勃洛克一家》而不是《布登勃洛克家族》的原因吧。

作家所展示的1835-1877年间的吕贝克社会风貌中,也由于作家创作此书时过于年轻而对驾驭重大历史素材力有不逮,在展示历史的深度方面有着很大缺陷,这部原本可能成为更广阔和更深邃的史诗性巨著,因此无论在艺术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打了不少折扣,它原本所具有的史诗架构,显然被浪费。

当然,24岁就爆红俄罗斯文坛的托尔斯泰从37岁到41岁写出《战争与和平》,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年轻的天才托马斯·曼推迟十五年动手就会试图写出布登勃洛克家族的全面百年史。更何况,也许托马斯·曼下笔的时候,潜意识里就竭力抗拒创作形式上对《战争与和平》的拙劣模仿,如布罗茨基所说,“一般的艺术,其中包括文学,愈是出色,它和总是充满重复的生活的区别就愈大”。就像他后来源源不断几乎永不衰竭的新创造,《魔山》、《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浮士德博士》……托马斯·曼始终是他自己,不重复别人,甚至不重复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3:00 PM , Processed in 0.0323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