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回复: 0

[人世间] 柬埔寨男孩站着把钱挣了,底气何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5 1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柬埔寨男孩站着把钱挣了,底气何来?

2018-12-07  曹东勃  大家


导读

从安贫乐道、不屑言利到一门心思琢磨发财、陷入焦虑,这虽然抵不上所谓的城市中产焦虑,却也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必须面对的一道关卡。





近一段时间,去了挂职地Y县比较偏远的几个乡,看了十几所乡村中小学,重点是了解“控辍保学”的情况。城市里的朋友看到这四个字,想必会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送教上门,控辍保学:一个意义不大的权宜之计

九年义务教育都普及这么多年了,难道还会有辍学?没有深入调研之前,我也是将信将疑的。辍学原因非常复杂,但关键的一点在于青壮年劳动力输出形成的大规模留守儿童。

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外出务工,对子女受教育的影响一定是不会小的。他们由祖辈隔代抚养,一方面缺乏共同语言,另一方面也得到了更多溺爱,在“世界是平的”这个大背景下,贫困地区的儿童也会受到网络游戏的影响,也要攒钱升级装备。这个钱,父母不在身边,祖辈不会给。于是他们就生发了“自力更生”讨生活的念头,也许是某一个寒假或者暑假,就跑到镇上打工去了。哪怕带回来三五百块,就足以在同学之间产生足够的诱惑力和传染性。打工赚钱的这种诱惑和传染,绝不止限于男生。我在一所中学的学生作文集中,读到了一个女生写的这篇《辍学之感》:

“假如不上学,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假如不上学,孩子们该多么快乐啊!男孩子整天上网吧、抽烟、喝酒……女孩子们把高高的马尾放下来,从直发变成卷发,从素颜变成浓妆艳抹……没有功课,没有批评,只有自由,想着想着,不想读书的念头萌生了。”

31.jpg

一位校长告诉我,直到今天,一些少数民族仍然有抢婚、早婚的习俗。我说,这对于你小学应该不会有什么影响吧?他苦笑说,小学的辍学中,这种案例不是少数,双方家长把聘礼谈妥,说不上也就不上了。但是作为学校来讲,不可能注销其学籍,否则是违法,却也很难从家里把她再拉到学校来,只能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

所谓“送教上门”,实际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学校的设立就是集中教学资源供孩子们集体学习的场所,教师不可能为几个辍学的孩子而频繁地单独家访和补课,不过是以这种方式保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质性辍学儿童与学校之间一种极其微弱的联系。学校有自己的忌惮,家长也有精明的算盘。他们清楚国家对义务教育儿童的补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住校每月补100元、每天补营养餐4元。这笔钱,学校要转给家长。每个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要通知这些在籍不在校的“辍学学生”返校考试,成绩往往惨不忍睹。

这种“迁就”和“苟延残喘”式控辍保学的结果,是引发后续的义务教育巩固率受到牵连,“送教上门”学生的考试成绩必定要拖整体的后腿,这又影响对学校绩效的考核评价。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尽管很难对每所学校进行过程监测,但会采取一种“区间测速”的方式,整体判断一届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完学率。比如第一年当地小学入学人数为600人,到第九年初中毕业时只剩400个,这个比例就有些离谱,需要算总账了。

洗脚上岸,打工赚钱:一种难以抗拒的绝对律令

人们常常在自己脑海中给贫困地区的困难人群“画像”,不知不觉间会把很多美好的意象和神圣的光环加载在他们身上。比如,一定要这些贫困人群乐山乐水、坐看云淡风轻,君子固穷、丈夫耻于言利。一旦在现实当中发现反例,总不免哀叹斯文之不复,教化之不存,原来所谓“礼失求诸野,善在黎民”的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转而去叨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难念的经。

11月中旬,接待一个文旅产业的专家服务团。在完成了两天的实地考察后,临走之前,与县政府各部门分管领导开了个调研座谈会。一开始大家还比较拘谨,两三个人讲过,聊开了之后,便敞开吐槽起来。

一位领导谈到,要提高村民的意识。实话说,提高意识这个话,我这几个月里经常听到。起初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似乎是病句,缺个修饰的定语,提高什么意识?后来逐渐搞懂,所谓提高意识,大体指摘的就是老百姓观念落后。那么,结论自然就是“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具体到这位领导,他所讲的意识到底是啥?他讲了一个具体例子,说我们好多村寨在梯田景区,游客刚落地,小孩子就跟在后面碎碎念,给我钱给我钱,给我一块钱。他把球踢给教育局领导,老人又不能教育,不会汉话,教育部门应该对小孩子加强教育。教育局领导不背这口锅,说很多这种小孩子,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学龄前的儿童,他们这样说,究竟是谁教的?

这类事情,我也遇到过。8月份陪一个教育扶贫的代表团考察A村。虽是贫困村,但坐拥梯田美景,来来往往的游客日渐增多。考察团的一位女老师,看身边的一个小男孩特别可爱,掏出手机对着他就是咔嚓咔嚓几张照片。小孩倒也配合,不料随后一句话大煞风景,给我钱,给我钱。我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只好装聋作哑。那位女老师大概也做如是想,跟着队伍继续往前走,留下小男孩进退两难站在那里。

这个场景会不时闪现,直到这次,与柬埔寨男孩、P乡小姑娘的大气和自信形象构成对比。小孩子对金钱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放大为,地处落后闭塞的边疆贫困地区,一种现代性的货币观念是如何发育的?

我到Y县这个国家贫困县的第一天,就请办公室的同事要了县志,没事就翻一翻。这是以前驻村调研时养成的习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搜罗地方志,这是了解风土民情、生产生活状况最方便的入口。不过,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方志编撰工作也更受重视,也容易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积累起足够厚重的材料。我在长三角调研的时候,知道有些行政村都有村志(当然大多不是出版物),乡镇则基本都修志,那可真是蔚为壮观。

Y县的县志是建国后修的。明清时则没有,其实,看惯了现代八股,有时也要看看古代八股,换换口味。于是远程登陆学校的网络,找到各地古方志集的数据库,不过我所在州的13个县中,仅有三处有县志(主要是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之后的结果)。好在离Y县都很近,也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代表性了。我们看下面这段话,就很生动地概括了当地风俗人情:

民愿而慤,重农怀土。贸易不出其境,不与富商巨贾开智争,遂虽有铜锡之厂,开采者多他省人,邑人在厂地者鲜。性不喜外事,以兴讼为不详,以无故谒见官长为耻。婚姻重门第,丧葬向质实,器用辄相通。不靡费。妇人不游观,不对客;非至戚不相见。纺织铖黹是勤。

32.jpg

这些两百多年前的描述,对今天也大体适用。一些极端贫困山区的民众,1949年之后是相当于直接从原始部落状态直接进入现代社会。他们勤劳淳朴,没有货币观念、更没有市场观念,甚至部分人至今还习惯于简单的物物交换状态,基本的交换单位甚至可能是“堆”,以此一“堆”兑换彼一“堆”。贸易仍然不出其境,自给自足,内部循环流通,本地人不愿经商创业,多是给外来者打工。

扶贫的过程,同时也是这样一个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社会加速市场化的过程。坐拥绿水青山的山民,突然发现绿水青山真的可能变成金山银山,宁静的山村吸引着外来者找寻乡愁、体验旅游的“真谛”:从自己活腻的地方离开,跑到人家活腻的地方去看。

这个过程也会让一部分农民“洗脚上岸”,从此可能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劳作,这却让他们油然而生一种基于本能的生计恐慌。原来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现在呢?农民不种田,干什么?一部分人会始终纠结这个问题,想不通,甚至也可能会从淳朴的耻于言利直接切换到“钻钱眼里去”——多乎哉?不多也。

腹有诗书,站着挣钱:两个小孩子给我们的启示

前段时间,我到P乡查看农村危房改造情况。出来的时候,在村口遇到一个大一点的小姑娘给三个小孩子讲故事。从她身边经过时,猛然发觉这个普通话太好了,好的不像是本地的学生。于是便停下来闲谈几句:

“几年级了?”

“四年级。”

“在乡中心小学?”

“就在村小。”

“你普通话说得真好!”

“我之前在上海读过书的。”

“是吗?我就是上海来的。你在上海哪里读书啊?”

“青浦。我爸爸妈妈在上海盖了好多房子,我舅舅也在上海。”

“你爸爸妈妈很了不起!你要好好读书,也教弟弟妹妹们好好读书,将来考到上海来好不好?”

“好!”

这番对话其实是让人不胜唏嘘的,它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宋代诗人张俞所作的那首《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孩子并不懂得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苦楚,也不会去究问为什么在这种结构之下,适龄儿童会在城乡之间“游学”。她对自己的父母倍感自豪,也很感恩自己多个城市的生活学习经历。在这个淳朴孩子的眼中,这仍是一个值得我们去付出、去爱的公平世界。

33.jpg

不禁想起11月中旬,那个被网民称为“语言天才”的柬埔寨小男孩。为了讨生活,小男孩上午读书,下午就到吴哥窟兜售纪念品。因为他用多种语言兜售纪念品,结果被槟城女游客维纳斯(Venus)发现其才华,拍下聊天视频,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小男孩说,他的梦想是到中国的北京大学深造,最爱的语言是华文。

柬埔寨男孩开朗、达观、自信的形象和表现,非但征服了视频拍摄者,也征服了千里之外的围观群众。这个事例最具正面意义的效果和让人欣慰之处在于,赚钱只是他的手段,他还有更宏大的梦想——继续读书。那一瞬间能让人们觉得,这仍然是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公平世界,他付出了,他努力了,他也得到了他应得的回报。他让人们非常释然和极具平等感地表达出自己的关爱,人们心甘情愿地为他的这一表现掏钱买单,而柬埔寨男孩也底气十足地“站着把钱给挣了”。

34.jpg

从安贫乐道、不屑言利到一门心思琢磨发财、陷入焦虑,这虽然抵不上所谓的城市中产焦虑,却也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必须面对的一道关卡。而这种思想的疏导、心态的调整和观念的转变,都需要耐心。脱贫,只是一道最低的门槛。摆脱贫困到实现富裕,还要走很长一段路。这不仅是一个物的现代化过程,更是人的现代化过程。

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贫困地区的孩子才有机会跳出深井,见识更广阔的天空,也才能更中正平和地看待和对待货币、资本与财富,分清立身之本与身外之物。假以时日,也会有身经百战、见得多了的勇气和自信,那是一种基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勇气和自信,也是那个小姑娘和柬埔寨男孩达观大气的源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4 12:29 AM , Processed in 0.0708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