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1|回复: 0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在这四个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8-12-3 09:02 PM 编辑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在这四个字!
Original 仁禅法师  净土解行  今天

WeChat Image_20181109144319.jpg

蕅益大师《示念佛法门》这篇开示很有名,也是非常殊胜的。从理到事,面面俱到,非常圆满。

WeChat Image_20181203090830.jpg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首先给我们指出来,净土法门的特点就是“深信”、“力行”两方面。所以信心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信心,佛法的任何利益都不会得到。净土法门是靠信心成就的,你有真信心就能绝对往生,信心不够,还有怀疑,那就不一定或者绝对不能往生。

      就像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讲的:“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要想入佛法大海,首先要有信心,信心是进入佛法大海的第一步,没有信心,你就得不到任何利益。


      下面给我们介绍净土法门的殊胜性。


      “佛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禅,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法门了。净土就是佛的净土,佛的境界,净土法门就是从佛果起修的,就是一佛乘的圆教,没有比佛的境界更高的了,所以这个法门也是最高的、无上的。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天台”即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称为东土小释迦,坐必面西,临终的时候也要面向西方。智者大师也是往生西方的。汉传佛教中天台宗是最注重往生西方净土的,因为智者大师他老人家就是这样示现的。


      “四种三昧”即天台宗讲的四种三昧。“常坐三昧”,是指九十天中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第二个是“常行三昧”,即般舟三昧,就是九十天站在那里,一般人是很难行得了的;第三个是“半行半坐三昧”,坐累了就起来走一走,走累了就坐一坐,这个就比较方便;第四种是“非坐非行三昧”,又称为“随自力三昧”,就是不拘形式,非常自在。怎么念佛都可以,你坐着念、躺着念,甚至拜佛念,随你自在,非常自由,可以灵活调节。


      “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当然,念佛范围非常广,实相也可以叫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持名念佛都叫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三昧中王。


      “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云栖”即杭州云栖寺莲池大师。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把天台宗所讲的“五时八教”的“八教”都包含无余,哪八教呢?一般天台讲的化仪四教即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就是藏、通、别、圆,合在一起称为八教。天台的教法,主要就是这八教。一句阿弥陀佛就已经全部包含了这八教。“圆摄五宗”,五宗,这里为华严宗的小、始、终、顿、圆,五宗也就是五教。一句佛号,可以一切佛法都包含在里面。


      “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谓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可惜现在人把念佛法门当作是一个最浅显的法门,是愚夫愚妇的工夫,也就是说没有文化的老太太、老公公修的法门,把它看得太简单了,这是对念佛法门的殊胜不了解。


      我们经常会碰到许多念佛的人,他说:“哎呀,像我这样业障重的,什么法门也修不起来,只有念佛了。”他不是老老实实念佛,而是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像我这样根机差的,只能捡一个没人修的最差的法门。他对净土法门就这样一点信心,认为这个法门是最浅、最低的,实际上内心对净土法门没有信心,无可奈何才去念佛,这样就非常可怜。对净土法门“信既不深”,自然就“行亦不力”。


      所以,从教理上了知净土法门的殊胜性非常重要。你不了解法门的殊胜,信心不深,修行念佛的时候也不会得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反正像我这样业障重的人,没办法就念念佛吧,有念没念的念一念就行了。以这样一种悠悠泛泛的心态来念佛,当然念佛功夫也不会上去的。


WeChat Image_20181203090835.jpg

      “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假设有些人巧设方便,想得到念佛三昧这样的利益,他就参究念佛是谁?也就是禅宗的向上的机锋,叫参究向上明心见性。但是他不知道,这一念念阿弥陀佛的心,本来就是“离过绝非”。


      “离过绝非”实际上是“离四句绝百非”,都是从戏论分别心上讲的。“离四句“,“四句”即有句、无句、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就是四边,这叫“离过”。“绝百非”,“百非”就是前面的四句,再加开合,四句的每一句再分四句,四句乘以四就十六了,十六再乘以过去、现在、未来,就是四十八句了。四十八句又分已起、未起——已经起来和还没有起来,这就九十六句了,九十六句再加上根本四句,就成为百句。这就叫“离四句绝百非”。这是在中观、唯识、禅宗当中经常讲的。


      “不消作意离绝”,没必要专门去作意离过绝非,一句阿弥陀佛,本来就是离过绝非的。


      “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所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超越我们的情识,远离我们自己的分别心,这就称为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本来就是离过绝非的。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 ,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净土法门本来就是超情离计,对这个法门的殊胜性你要了解,了解之后就会生起信心来。你要信得及,不怀疑,更要守得稳。不能说我心里信就行了,不老实念佛是不行的。信愿还要在念佛行门上去落实,还要守得稳,直下念去。


      怎么守得稳呢?你要有功课,早晚功课,比如蕅益大师讲要“昼夜或者十万、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这样你就绝对能够往生。


      当然,这个功课要看我们每个人的情况,在家人如果比较忙,功课可以定少一点。定功课还有一个窍诀,我想许多念佛人,刚开始定功课心都很猛的,定它个三万、五万,念了没几天坚持不下来了,坚持不了索性再也不念了,再也不定功课了,一说定功课他就害怕,那是因为他自己方法错了。定功课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要定得超过自己的能力,超过自己的堪忍力。你本来只能挑一百斤的,偏要挑一百五十斤,你肯定挑不了多久就坚持不下来。你本来能挑一百斤的,挑五十斤就行了,那就非常轻松了。


      所以,开始的时候功课尽量少定一点,你本来一天能念一万,定功课的时候就定五千,超过了可以另外记,这是自己额外的收入,意外的精进,自己也很高兴。这样就行有余力,念佛会一直坚持下去,就会有欢喜心。不要弄得很疲惫,超过你的能力就疲了,疲了之后你就不想念、不想修了。


      对我们修法来说有个窍诀,不管你是打坐、持咒、拜佛,任何时候要留一点余味,快累的时候赶快歇下来,或者正拜得高兴的时候马上就停下来,你要留一种想下一回还要拜、还要念的欢喜心。不要念到后来念得疲了,念得愁眉苦脸,苦哈哈的,这时候再停下来已经来不及了,这样你对修行就有点害怕,下一回就不想修了。这也是一个窍诀。


      如果你按这样老老实实去做,定下功课,“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一往生之后,永无退转,一切的利益,往生之后都能得到。


WeChat Image_20181203090840.jpg

      “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教下是与宗门对应,一般是指学教的。天台、华严、中观、唯识、三论,比如说成唯识、俱舍等都是学教的,称为教下人。这个念佛人不老实,碰到学教的人,他又在文字上去搞了。


      “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碰到参禅的人,他“又思参究问答”,机锋转语,参禅去了。


      “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因为出家人要讲究威仪,还要搭衣,如果按佛制的话应该要去托钵乞食,这是从戒律上讲的,都有其规定。


      “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现在我们佛门中这样的人很多,到处跑,什么都学,南传、藏传、汉传,中心不知跑了几百个,非常熟,什么法都修,但是心里什么主都没有,反正都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这样就非常可怜,这就叫“头头不了,帐帐不清。”没有一个法门是你真正有信心的,真有信心你就不会到处跑了。


      “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如果你对阿弥陀佛有信心,你能念熟的话,三藏十二部,所有的教法都在里面。“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是佛经的十二种体裁,比如契经就是长行文,还有五字或者七字的叫偈颂,还有授记,或者佛本生的故事等不同的文章体裁,不同的形式,而不是指十二部经。


      “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一句阿弥陀佛念好,那么禅宗的一千七百公案,连同禅宗开悟的公案,全部在里面。到时候你就全部通透,没有看不懂的。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戒律方面。“三聚净戒”是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所有的戒律功德也在里面。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真能念佛,身心世界都放下来了,把身体都布施了,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真能念佛,一心不乱,贪嗔痴烦恼都不会起来,那就是真正的持戒;真能念佛,人我是非当然不会去计较,这就是忍辱;真能念佛,妄想都没有了,这就是精进;真能念佛,你不去妄想执著,就入了禅定;真能念佛,你不会被其他法门,乃至于被世间任何其他的知见所改变,这就是大智慧。这是六度,真能念佛的人,六度也自然具足。


      “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闲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我们自己检点自己,如果还没有放下,贪嗔痴烦恼还起来,人我是非、间断夹杂、以及妄想执著等等如果还有的话,你就不是真念佛人。所以真正念佛人是很不容易的。真正念佛人有真信切愿,自然就会念念精进地去持名,否则说明你还不是真念佛人。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真念佛人的利益,六度全部具足,甚至你要得到念佛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没有其他办法,最初你就要老老实实用念珠,要记数,每天一万、两万、三万、五万,定下功课。你要给自己定下死功课,雷打不动的必须这样做,否则永远会懈怠下去。


      “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到了不念自念的时候,你就可以不用记数了。当然,如果你已经记习惯了,那就记下去也行。


      “若初心便要说好听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有些人自以为根机很高,自以为要圆融不着相,一开始就说大话,说好听话,认为修行人何必弄得这么麻烦、这么苦恼,天天还规定功课,不完成还不能睡觉。他要学圆融自在,但是最后圆融不成,结果肯定就是懈怠,这就“总是信不深,行不力”。


      “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不管你多通达经论,禅宗机锋妙语,随口能来,但这都是生死岸边事。


      “临命终时,决用不着。珍重!”到了临命终的时候,骗不了别人,这些都没有用,所以必须要老老实实在念佛上下一番功夫。


      这是蕅益大师的《示念佛法门》,从事、理方方面面,针对一般人的根机,非常殊胜的开示。


仁禅法师《念佛观修法讲记》



附:《蕅益大师示念佛法门》原文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没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

      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

      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杯;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听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珍重!


WeChat Image_20181109144332.gif

往期精彩


123330rz2n2nk92krx2rik.gif
WeChat Image_2018110914433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9:40 AM , Processed in 0.1638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