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4|回复: 0

[时评] 给贺建奎站台的两位教授是典型的美国拜金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给贺建奎站台的两位教授是典型的美国拜金主义

2018-12-01  凌岚  大家


导读

这些教授的头脑里充满了金钱。学界拜金热,校园经商,还真不是从中国开始的。





读最近基因编辑胚胎的新闻,有一段很勾起我的往事:“贺建奎称,在斯坦福大学做学术研究时,他发现导师斯蒂芬·奎克教授不仅是世界基因测序领域的顶级科学家,还是十多家公司的掌门人,拥有三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是一位身家亿万的超级富豪。这让贺建奎大吃一惊,贺建奎创业的念头在异国他乡萌生了。”

作为一个1990年代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我第一次看到美国教授经商,那种震惊的感受跟贺博士不相上下,跟我们原有的文化教育中的安贫乐道差得太远了!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流行着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但在美国大学校园,从80年代起教授创业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变成新常态。其背后的的运作,不外乎是“风险投资”,私募“热钱”,Startup上市的套路。但那个时候,我哪里知道这些资本运作的套路啊,在我眼里,教授既搞学术研究又能挣大钱,简直是无所不能的神一样的存在。

美国大学院校中,理工科类,生物类专业的教授,在搞定终身教职后,几乎个个都经营着一个或者几个科技创新小公司。商学院的教授,经济系的教授,虽没有科技专利,但把自己对市场的知识变成投资策略,开投资基金。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那句盖茨比说梦中情人黛西的话:“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这些教授的头脑里充满了金钱。学界拜金热,校园经商,还真不是从中国开始的。

40.jpg

我接触到的第一个创业成功的教授,来自于密歇根大学工程学院,他当时是材料工程系的系主任,专业是陶瓷,1996年他以陶瓷专利技术为基础组建了制造新材料的科技公司,产品是一种新型陶瓷为基础的人造骨。“本校的‘人造骨’成功上市,教授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是那一年密大的十大年度新闻之一。

1990年代的科技热远不如如今的科技崇拜,市场对计算机类和生命科学、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股的追捧远不是今天可比。1990年代纽约最炙手可热的是对冲基金——金融教授、经济学教授,“下海”成立对冲基金,数学和物理教授建Quants量化基金,玩赢市场,是一件极时髦的事。教授创的量化基金,最著名的例子一是“文艺复兴”基金,二是“长期投资”。

“文艺复兴”应该是教授创基金的最佳典范了,至今都是华尔街数一数二的量化基金。1980年代由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数学教授詹姆士·西蒙(James Simon)和MIT数学系的教授创立。“文艺复兴”成立后几年内获得极高的收益,但那位MIT的数学家合伙人却觉得无聊得不行,宁可退股拿走已经挣到的几百万美元,回到他原来的学院作教授。

这么多年来“文艺复兴”发展平稳,没有太多的新闻。对比之下,“长期资本”几乎毁了美国资本市场。1994年成立的“长期资本”,从明星操盘手的掌门人开始,云集了教授、经济学家、联储副主席、电脑天才、物理学家等一批最黄金的大脑和大佬,号称是投资天才的“梦之队”。其中最著名教授是荣膺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默顿(斯坦福教授)和马尔隆·斯科尔斯(MIT教授)。斯科尔斯就是期权定价模型(Black_Scholes)公式里的Scholes。1997年去斯德哥尔摩领奖时,财大气粗的墨顿教授是包了一部飞机去的。默顿的学生,MIT商学院金融系系主任的黄奇辅教授,辞退了MIT的终身教职,加入进来。

超级大脑云集,能产生超级财富,这不仅是普通人的迷信,连整个华尔街都信这个理。这些神仙一样的天才们领头押注,如果不挣得满盆满钵,起码万无一失不会出错吧。这种迷信,在1994年到1998年“长期资本”坍塌之前的几年里,华尔街几大行的自营交易部都坚信不移,效仿“长期资本”的相对价值投资策略,押一样的注。海量的资本押同样的注,加上高杠杆(“长期资本”最兴的时候加1:30的杠杆),一荣俱荣,一跌全球跌,在市场奔溃时造成漩涡效应,最后要了“长期资本”的命。

41.jpg

“长期资本”穷尽天才大脑而打造的交易模型,其“万无一失”,绝对挣钱,但有一个条件的,它唯一不能处理的情况就是全球市场俱跌,所有的资产类别都下跌这种“黑天鹅”。“黑天鹅”在过去的市场历史数据中没有出现过。这个投资策略里唯一的命门偏偏在1998年真的就被市场捉到了!那一年油价下跌,俄罗斯宣布对本国部分债券违约不付。所以长期资本在1998年6月开始的55天内,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输光90%的资本,为了避免全球资本市场的崩溃,美国联储不得不组织14家银行35亿美元资本入注救市,还背上道德风险的锅。

“长期资本”其实倒了两次,第二次规模小很多,投资界以外的人不太知道。等1998年的金融海啸过去以后,市场开始平稳,“长期资本”的那一套“相对价值”的数量投资模型,又开始挣钱了。原来的几个合伙人,包括那个明星操盘手,对上次惨败心有不甘,再次出山组建新基金。在棺材上钉上最后一颗钉子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全球市场上的黑天鹅再次出现,“长期资本”在几个月内输掉一半的资本,再次关门。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整个基金业都是致命打击,打掉了这个行业里大部分的盛世热钱的泡沫。

确切地说,创业泡沫转移到别处了。比如前面提到的,贺建奎在斯坦福大学作博士后的导师,斯蒂芬·奎克教授,“不仅是世界基因测序领域的顶级科学家,还是十多家公司的掌门人,拥有三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是一位身家亿万的超级富豪”。也正是这个奎克教授,把自己手下2012年已经破产的公司Helicos Bio Sciences Corp的被淘汰的旧技术,以极低的价格卖给贺建奎组建“瀚海基因”,对外宣部是自主开发的第三代测序仪。奎克教授,还有赖斯大学的另外一个导师,是帮贺包装加持成国内“第三代基因测序专家”的背后推手。

对新技术的迷信,对亿万身价的迷信,对美国科技的迷信,最后都变成几方迫切地要“放卫星”(现在叫建成“独角兽”创业公司)的急切投机。“斯坦福”、“创业”、“新技术”、“多少亿估值”这几个词现在等于是圈热钱之必杀技,忽悠的捷径。这种忽悠,在即便在监管系统全面对美国近年都开始出现。

42.jpg

最近的例子是血检技术创新公司泰拉诺斯(Theranos)的倒掉。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创业的美女大学生伊丽莎白·赫默斯,获得了来自甲骨文创始人Larry Ellison、风投德丰杰等个人和机构的总额超过4亿美元的投资,2014年底,公司的估值达90亿美元,泰拉诺斯被评为仅次于特斯拉的“改变世界的创业公司”,雇员超过500名,宣称已经能够提供200项检测,并且获得在全美所有州运营的执照。2015年,创始人兼CEO伊丽莎白·赫默斯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年轻的女性亿万富翁,《时代》杂志2015年最具影响力100人名单。董事会成员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前国防部长、参议员、海军上将等一众大人物。前国务卿基辛格,名人加持。

2015年从《华尔街日报》的调查开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随后涉入调查,发现赫默斯和公司前主席告诉投资者这家公司将在2014年获得超过1亿美元的收入,但实际情况却是,当年他们只获得了10万美元收入。所谓的划时代革命性的验血新技术,不过是个买来的价值不高的生物小专利,再加上一个古老的技术:撒谎。(见“腾讯科技”《一文读懂Theranos骗局》,2018年5月29日)

43.jpg

“泰拉诺斯”的破灭其实是斯坦福创业风气的预警信号:金钱回报率实在太高,圈钱太容易,骗子只要踩对极少几个基本词汇:比如斯坦福,比如革命性科技,投资者就抢着送钱上来,都谈不上铤而走险。泰拉诺斯的欺诈最终被揭穿,除了《华尔街日报》调查记者得力,主要还靠内部员工的“良心发现”后的反水,把弄虚作假的血检证据送到记者手里。否则这只独角兽还能走很远,Fake it till Make it,作假到最后就成真的了。

硅谷创业、斯坦福创业,早就不是几个小青年车库里埋头苦干的路子了,“声音里都是金钱”。看看帮贺建奎博士的公司站台的两位美国教授就知道,熟门熟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4 11:35 PM , Processed in 0.0347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