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回复: 0

[人世间] 文化记者吃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9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食光机”系列

文化记者吃什么?

2018-11-19  西门媚  大家


导读

这是一种并没有新闻发生,但得报道的活动。





最初哪有什么文化记者啊!

我们是一家市场报,读者喜欢什么,老总就想方设法提供什么。老总创办这家报纸已经几年,到1997年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成了本市读者最喜爱的报纸。搬了新楼,这次已经是自己的大楼了。从商业上看,这很了不起呢。但报纸上还没有正式的文化版。文化版是干什么的啊,领导们意见不统一。市井新闻才是市民们的热爱。

1.jpg
城市里的报刊亭

我作为一名社会新闻部的记者,却想做一些文化新闻。这既是我的爱好,我也认为,这是我比较擅长的。

社会新闻部里面分了一些“口子”,比如“政法口”、“医疗卫生口”、“教育口”等等,有相关的消息,就分派给这些口的记者。诞生一个“文化口”也正当其时啊。

部门领导便分我和一位老记者跑文化口。文化版不固定刊出,如果有新闻,就从社会新闻版边上辟出半个版出来做。但是,文化版到底做什么内容,领导和编辑总是主意各一。有时,会是一些作家、图书消息,有时,会是一些明星消息。文化版都才初初萌芽,娱乐版更是还没起步呢。

有一天,领导通知我去参加一个省上的文化活动。活动邀请了省里市里好些家媒体,那些老牌党报、电视台、电台,都在被邀之列。能被这样的官方文化活动邀请,对于这样一家新兴的市场报纸来说,呃,也算是相当有面子。

这还真是一个大型活动。要花一周多的时间,走一条线路,采访五、六个城市的新华书店。

我兴冲冲地向领导汇报了活动方案和具体线路,领了令,就跟团出发了。各家媒体的记者坐满一个长途大巴。他们相互打着招呼,非常熟悉。估计,这样的活动,他们是经常参加。我一人都不认得,但也不妨事。反正我是来工作的。

我计划着,每到一个城市,做好一个采访,就当天传回去。我还念叨着要发稿挣分呢。但采访工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每到一个城市,就是去一家新华书店。这是一个由新华书店系统组织的大型采访活动。这跟我理解的新闻出入很大啊。这是一种并没有新闻发生,但得报道的活动。

那些同行完全没问题,他们早已习惯这样的活动。我却越来越犯难。关于活动本身,算得上是一条新闻。我出发的那天就已经发了稿。但是,这每天的报道,该写些啥呢。

每到一处书店,负责人都出来发言,做个小报告,说一点官面话,然后记者们逛逛书店。大约一个小时后集合,然后吃饭。再坐大巴,要么去下一个书店,要么去找酒店住下。

跟传闻中的吃喝采访团不同,我们这一行,吃饭住店,一丁点儿都不腐败,甚至算得上简朴清贫。各个小城的新华书店并不富有,没有多大的财力来接待这个记者团。我估计,这个活动是上面愿意做,下面只好勉力配合。

该报道啥呢?我写不了稿子。心里越来越焦虑,开始念叨,这个月的报道任务,怎么才能完成得了。这出来一周,就耽搁了一周。同行们看起来一点都不着急。他们既不着急写稿,也不担心发稿。每到一处,当地书店也会准备一些通稿给大家。他们收好,回去改改,就能发了。但那种官样宣传稿,怎么可能当成新闻,在我们这个面向市场的报纸刊发呢。

以往去小城旅行,我最喜欢的一个项目就是逛小城书店。小城书店常能买到大城市书店早已卖断的书籍,甚至是好些年前的版本,那种价格非常低的版本。图书大约几年到十年,价格就会猛翻一次,在小城市淘书,常常让我觉得有捡到宝贝开心。但眼下,由于焦虑,也由于把逛书店当成了工作,我完全感受不到应有的乐趣。

1a.jpg
小城书店

有的书店,送给记者一些购书券。有的书店,在讲场面话的同时,也跟记者团声明,经济状况不好,请大家包涵。其实他们不声明,也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书店经营不佳。

我除了写不出稿子的焦虑,又增添了点儿困窘尴尬,觉得好像白吃白喝来了。有一家书店,送了每位记者一本新华词典。翻开看看版权页,是积压了好几年的词典。新的修订版已经出来了。给记者们送旧词典,是相当有幽默感的人吧

1b.jpg
《新华词典》

记者一行最后到达川北的一座大城市。这座城市的新华书店状况很好,估计这个活动就是为了以此压轴。负责人热情地招待记者去看溶洞,又花了半天,请记者们去市里的水上公园游泳。

因此,我回成都,带回的除了几本书、一本旧词典,还有一件花哨的泳衣。泳衣穿上身实在太丰满了,只好送给闺蜜。总共只发了两篇稿子,一篇是关于活动出发的,另一篇行程中间书店的印象。写得勉强,也发得勉强。

倒是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我该关注的是成都各家民营书店的状况啊。九十年代成都的民营书店,相当红火。春熙路的龙池书肆,是每次逛街必去的地方,展览馆两侧的民营书店群更是热闹。

每次在主席像下存了自行车,进入书店区域,就有一种小鱼入海的感觉。有时即兴逛,看着喜欢的书就驻足半天,有时带着目的逛,一家家去寻想找的书。

1c.jpg
成都天府广场

作为文化记者再来看这些书店的时候,眼光就有所不同,心里很快给这些书店分了类,人文的、科技的、教辅的、生活的……

而且,马上发现了最好的一家人文书店,叫“弘文书局”。老板是位看起来爽利又文艺的女士,跟她聊了聊,问她最近新书热点之类。她提议我每周去她店里借书,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了解,下一周去的时候,再还给她就行了。

这真是文化记者最好的福利。我连忙答应。不仅再不愁选题,更有了好多新书可以看。

还记得那个夏天,每次拎着一包书去取车,自行车坐垫都被晒得滚烫,我把包放在上面,把车推行一段路。再将书放在车筐里,满足地往报社骑去。

就这样,我和弘文书局的老板成了朋友。以弘文书局为代表的那一批民营书店,从兴盛慢慢走向衰落。但这都是后话了。

1d.jpg
书店的衰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10:51 AM , Processed in 0.1394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