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诗经》有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中国啤酒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就被外资盯上了。50多家外资如洪水猛兽般涌入,巴斯集团、中策集团、百威、嘉士伯等品牌蜂拥而至。
面对“侵略”,青岛啤酒还是扛起了阻击外资的大旗。2000年青啤收购上海嘉士伯75%的股权,可以算作标志性事件。同年,美国亚洲战略投资公司将燕京啤酒的老对手北京啤酒和三环啤酒出售给了青啤。
次年,新加坡第一家(福建)啤酒公司也被青啤收购。这个时期的外资啤酒大多想一步到位,在中国直接输出自己的品牌。但当时中国的消费能力决定了无法承担高昂的进口价格,一时间外资纷纷折戟沉沙,退出中国。
2002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大国。外资们刚撤出中国,就回过味儿来,卷土重来。这一次外资学聪明了,不再自己劳心费力地开拓市场,选择了和国内的啤酒厂控股、参股、合资。
华润的股东SAB可以看做是外资进入中国啤酒厂中最为成功的,它的策略就是三不原则:不控股、不经营、不生产自己的品牌。
国际巨头纷纷来华找小伙伴。排名第一的美国AB公司早在青啤上市时就布局,从港股市场上收购了4.5%的股份,2002年开始AB进一步增持青啤股份至27%。
排名第二的SAB早就入股了华润啤酒,占49%的股权。排名第三的比利时英特布鲁(后来的英博集团)也在同年年底与珠江啤酒合作,占珠江啤酒24%的股权。
外资开始联手疯狂并购。嘉士伯收购了大理啤酒、拉萨啤酒、重庆啤酒,华润啤酒的股东SAB收购了哈尔滨啤酒的30%的股份,一转手给了青啤的股东美国AB公司。英博集团也四处出击,浙江、福建纷纷沦陷。
同时,在国际市场上,SAB收购了米勒酿酒公司,成为SABMiller;英博收购了AB,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全球出现了两家啤酒超级寡头。在中国,也基本上是3家本土公司+2家全球巨头的格局:
华润的股东SABMiller在国内旗下没有其他啤酒厂,曾收购来的哈尔滨啤酒也很快转手出去了。彼此一心一意,将彼此的利益捆绑到了这个统一的合作平台;
青啤的股东百威英博旗下还有哈尔滨啤酒、珠江啤酒、雪津啤酒……孩子众多,而且都跟青啤有竞争关系。在这种背景下,青啤没有办法充分利用外资资源,AB也不可能倾注所有投入青啤;
燕京啤酒没有外资股东。李福成曾说过:”真正大的龙头企业,不应该让外商控股,把大头给人家。”燕京啤酒还是一贯的保守稳健,但和全球啤酒厂竞争的时候,这种保守反而成为拖累。
曾经势均力敌的三家企业走上了三条不同的道路,销量迅速被拉开差距。到2012年金志国卸任时,青啤的产量只有华润的3/4了,燕京啤酒也逐渐有点儿跟不上趟了。
在这三家当中,最令人唏嘘的,恐怕就是青岛啤酒。这家“国民啤酒”公司,走了太多弯路。这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即便都是国有企业,南方的国企,跟北方的国企,还是有差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