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6|回复: 0

[史地人物] 比尔·盖茨说:没有他,个人电脑便不会存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7 07: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尔·盖茨说:没有他,个人电脑便不会存在

2018-10-17  黑爪  大家


导读

从艾伦的人生轨迹来看,他的动力正如回忆录的书名“Idea Man”所暗示的,是他对想法的入迷,推动着好奇心,想知道那些想法能走多远,最后变成什么样的现实。





微软这个名字是保罗·艾伦(Paul Allen)起的,表示这个公司专门给微机做软件,是为微软。1980年代的学生,用电脑叫做“上机”,除了需要买“机票”获得“机时”外,去机房还得叮叮咣咣自带一盒软盘。而这一盒盘里最要命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那张“刀司”(MS-DOS)启动盘。有时它还成为搭讪的借口:“同学,借您刀司用用行吗,我忘带了。”

刀司全称“微软-磁盘操作系统”(MicroSoft-Disk Operating System),没有它机器不转,这是我听过的最无法拒绝的搭讪理由。

MS-DOS操作系统MS-DOS操作系统

刀司是微软公司的分水岭,也是IBM公司的分水岭,当然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分水岭。当初IBM在与数位研究公司(Digital Research)的盖里·基达尔(Gary Kildall)就购买其DR-DOS合同签订当中出现纷争时,艾伦与盖茨花一万美元从小公司西雅图计算机产品(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手上买来QDOS,一番修补,以MS-DOS的名字,从此与IBM个人电脑绑在了一起。

65岁的保罗·艾伦前天(2018年10月15日)去世了。他1953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10年级时与同在湖畔中学就读的计算机发烧友、8年级生比尔·盖茨相识。2011年艾伦出版了回忆录Idea Man,翻开书第一页即是对这一段改变世界的少年友谊的回忆。

保罗·艾伦(1953年1月21日—2018年10月15日),美国发明家、投资者、考古学家和慈善家保罗·艾伦(1953年1月21日—2018年10月15日),美国发明家、投资者、考古学家和慈善家

1974年12月,21岁的保罗·艾伦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无所适从。当时他已从华盛顿州立大学休学来到东岸,还差三个学期毕业。一份霍尼韦尔公司的工作毫无前途,女友也于几个星期前离开他,回到了三千英里外的故乡西雅图。他所剩下的,是一个破公寓和一辆油老虎一般耗油的1964年的克莱斯莱。如果到夏天之前还一切都没有起色的话,他唯一的选择是回去乖乖把学位念完。

但那些日子里,他生活中有一个“恒量”,那就是正在哈佛大学念本科的比尔·盖茨。他们十几岁时在湖畔中学一起学会了读代码、写代码。也是比尔将他游说来了麻州,计划一起辍学创业。他们在哈佛的披萨屋(House of Pizza)憧憬未来的公司前景,保罗问比尔:“如果一切顺利,你觉得我们的公司会有多大?”比尔显得很有信心:“我觉得我们会雇35个程序员。”

这太不可思议了,太有野心了,艾伦心里想。

1971年11月,集成芯片的联合发明者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以200美元的价格推出4004微处理器。注意到这个新闻的人并不多,但无所事事的大一学生艾伦几乎总是会翻遍所有杂志的每一期,所以这个消息他没有错过。艾伦敏感地意识到,4004绝不是个玩具电路,而且它跟专用集成电路不一样,它上面可以跑来自外接存储器上的程序。4004带着架构上的天然局限,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或多或少可以看成一个单一芯片上的计算机了。这预示着每个人都可以买得起电脑的时代终将到来。

1972年3月,英特尔8008问世。几个月之后,艾伦开始寻思,是否可以在微处理器上运行高级语言呢?这可是通用目的计算机可编程的关键所在。这时他本能地想到了他跟比尔在湖畔中学最初接触计算机时所学到的BASIC语言。当时DEC(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的小型机PDP-11已经在仅仅16K的内存上运行更为复杂的FORTRAN语言,8008当然比PDP-11慢,但成本只是零头啊,如果能实现PDP-11的部分功能,那普通人就可以在办公室,甚至在家庭用上电脑了。而8008 BASIC,或许就是打开通向各种家用普通应用程序之门的钥匙。

这个令艾伦兴奋的想法却被盖茨否决了,因为BASIC本身就将耗尽几乎所有存储,8008压根不具备足够的马力。但是,盖茨对艾伦说,有更快的新芯片出来时,我们再来探讨。

微软的两位创始人:保罗·艾伦与比尔·盖茨微软的两位创始人:保罗·艾伦与比尔·盖茨

他们之间早已有了常规分工,艾伦贡献想法和主意,盖茨先听然后质疑,再把最好的想法付诸实施。后来微软的那些纷争世人皆知,他们之间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没少过剑拔弩张的紧张,却一直高效,当归因于这一默契而合理的分工。

两年多的时间飞快过去,到了前文提到的那个1974年底寒冷的周末,此刻的艾伦彷徨低迷。他在哈佛广场的书店里转来转去,《大众电子》1975年1月号的封面抓住了他的眼睛——MITS公司的“ALTAIR 8800”面世了。文章说:“科幻作家最心爱的话题——每个家庭都有电脑的时代已经到来!并且只要一个彩色电视机的价格。”艾伦带着这个消息,踩着积雪,颇不接待来到哈佛克利尔院的宿舍,盖茨正在恶补准备期末考。

他们决定给MITS打电话。“你打,你年龄大些,”比尔说。“不,你来打,你比较擅长这些事儿,”艾伦不同意。商量的结果,电话由盖茨来打,但自称艾伦。

“艾德·罗伯茨,”他说,“我是波士顿的保罗·艾伦,我们即将完成一套可以在Altair上运行的BASIC,想前来展示给你看。”

可见当今硅谷文化中的“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先吹再做)的祖师爷原来藏在这里。艾伦一面佩服比尔的虚张声势,一面担心,这牛皮吹得太大,代码可一行都还没写呢。

多年以后艾伦回忆起这一幕时想,如果当时他们年纪大些,经历得多些,换言之,“成熟”一些,也许就知难而退了。谢天谢地,当时的这一对儿,够年轻、够嫩、够不知天高地厚。

两个月以后的收获,对艾伦来说,不仅仅是事业起步了。更重要的,头一年12月那个寒冷周末的彷徨尽扫,他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后来,当安装了有他参与编制的核心程序的IBM个人电脑一台一台地运往世界各地时,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工作、娱乐、沟通的方式,那种感觉只能用千金难买来描述。

1983年,部分由于他诊断出霍奇金症,部分由于与比尔·盖茨关系的紧张,艾伦离开了微软的日常事务,但一直到2000年都留在微软董事会。微软在个人电脑软件行业的垄断地位,为艾伦和盖茨双双赢得了巨大的财富。据彭博社数据,保罗·艾伦净值261亿美元,其中20亿捐赠给非盈利机构用以推进科学、技术、教育、环境以及艺术,包括2003年创建的艾伦脑科学研究院(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2014年创建的艾伦人工智能研究院(Allen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慈善事业除了对全球领域的关注外,更多地,他将后微软时代的热情倾注在了家乡西雅图的文化机构上,翻新老的Cinerama电影院,聘请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流行文化博物馆,入资本地球队……自18世纪启蒙年代开始,更不用提如今的全球化环境下,家乡、社区、人情、根,似乎不知不觉都站在了个体、独立、理性、规则这些进步价值的对立面,然而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哲学意义上,根植于家乡和人情社会中的情感纽带,仍然居于人类生活的中心。

有人生活的动力来自被认可,另一些人的动力是财富的积累,也有些人的目标在于更广泛的社会理想。从艾伦的人生轨迹来看,他的动力正如回忆录的书名“Idea Man”所暗示的,是他对想法的入迷,推动着好奇心,想知道那些想法能走多远,最后变成什么样的现实。无论哪一种,道路都不可能平坦,找到能让自己得到满足的那一条,人生便是功德圆满。在他死讯传出的当天,他的老朋友,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发出的声明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他,个人电脑便不会存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12:32 PM , Processed in 0.03570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