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关村柜员到“北京最大中介头子”
8月,又到了北漂被撵得满城跑的季节。14年前,左晖也是他们一员。在租房的12年里,他搬了10次家,被中介骗得一塌糊涂。这成了他进入房产中介行业的契机。
199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左晖刚刚大学毕业,离开北京化工大计算机系,去了一家工厂工作。很快,他又跳槽到中关村,给一家软件司看柜台。在狭小的柜台里,每天叮铃铃的客户电话包围着他,“耳朵里都嗡嗡作响”。也许,他和刘强东还打过照面。
柜台里的几平方米,显然困不住左晖的梦想。1995年的一个夏夜,他和两个大学同学去看甲A足球比赛。北京国安赢了,左晖热血沸腾。他们三人当即决定,每人拿出5万元,进入赚钱的财产保险代理行业。
左晖很拼,每天晚上研读太平洋、人保和平安的理赔规则,白天就给员工培训。1998年,他退出保险代理市场时,已赚到500万元。
手握资金的左晖,正赶上房地产一个群雄竞起的时代。1998年,中央取消福利分房,开始推动房产市场化,并建立公积金制度。那一年,国家领导问王石:房地产能做成支柱产业吗?王石连说了三个“不能”。领导说:“我两年内一定要把住宅行业促成支柱产业。”王石答道:“领导说行,就一定能行。”
左晖也注意到,北京居民购房正悄悄升温。2000年8月,他和《北京晚报》合作,成立了北京链家房地产展览展示中心,即“房展会”。开展前一天,他和工作人员忙完,坐在门前的台阶上等天亮。会有人来吗?他不知道。天亮时,人们潮水般涌进展览馆,左晖看到了曙光。那年,北京二环每平方米均价还是四千多元。
2001年9月,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公司注册成立,第一家店开在了甜水园。最初,链家跟同行一样,靠吃差价盈利。但2004年,链家提出“不吃差价,吃中介费”,并一年把中介费上调两次。同行则趁势打出口号:不收中介费。
左老板的思路,颇像今天的知识付费:客户能直接为服务掏钱吗?不同的回答,是链家与同行分道扬镳的开始。
有人说,左晖与孙宏斌很像:看似很腼腆,但内心有一股狠劲。每次市场低迷,链家都会趁势扩张。
2005年3月,“国八条”出台,这是国家第一次调控房价上涨。房产中介一片哀嚎,大幅裁员,链家却扩张到300家门店。这一年,左晖在北京买了第一套房,结束了自己的漂泊生涯。
2011年,新”国八条”出台,把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提升到60%,贷款利率提升到基准利率的1.1倍。中介市场再次崩盘,仅北京一地,就有超过1000家门店关门。那一年,链家逆市投入40亿元,进军二三线城市。凭此一役,链家成功进入全国市场,与我爱我家拉开距离。这让当时的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大跌眼镜。
链家就像淘宝时代的京东,随即启动了“真房源”计划。简单地说,房产经纪人为吸引客户,会放出大量假房源,刷屏平台首页。等到客户致电询问,才推脱“卖出去了”“租出去了”,推荐高价房源。后来被链家收购的中联地产,10万套房源中9万套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