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给你全宇宙的爱和自太古至永劫的思念。——朱生豪
七夕佳节,自然是要聊一聊爱情的。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连带着爱情也像按了快进键一样,讲究套路,追求速成,大家都不想浪费时间。
于是“土味情话”应运而生,指的是那种出其不意神转折,土得掉渣却又神来一笔的情话段子,比如——
莫文蔚的阴天,孙燕姿的雨天,周杰伦的晴天,都不如你和我聊天。
“我在找一匹马。”“什么马?”“你的微信号码。”
初听确实有点意思,但这种情话不宜多说,说得多了,不仅尬得慌,还给人一种油腻腻的感觉,俗气而不真诚。
所以除非有钱长得帅,否则最好别指望土味情话真的能撩到对象。当然如果有钱长得帅,那说什么都无所谓了。
电影《怦然心动》剧照
开个玩笑。 说到底,所谓情话,自然是有情才能说的话,哪怕只有一分真情,兑九分的情话,到底还有点味道。如果只是想要撩骚,那就只剩十分的索然无味了。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此人的情话说得十分之溜,既甜蜜又温柔,既俏皮又真诚,堪称情话界的典范。
这个人就是朱生豪。
朱生豪如今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大概就是他写的那一手情书。情话已经难说,情书更是难写,甚至已经在当代社会绝迹,成为暴露年龄的旧物了。
情书,是一个人在灯下黄昏或月色窗前,执着笔铺着纸,怀着隽永热烈的心意,一字字写下内心的絮语。因为心底思念那个人的模样,于是笔下的字句便像是在蜜糖里蘸过一圈,越发的缱绻、缠绵而动人。
电影《情书》剧照
我读过的最美的情书,除了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就只有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了。王小波和朱生豪是有些相似的特质的,他们都有才气,有幽默感,性情纯真而可爱。
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最真挚的深情。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句在各大社交媒体圈吹爆了的情话,原本是朱生豪日常的生活状态。朱生豪与宋清如分离十年,他是那样深切的恋慕着宋清如,才能写下这样朴素、温柔而动听的情话。
那是一段再动人不过的爱情。
朱生豪与宋清如相识在杭州之江大学,那是1932年的秋天,朱生豪大四毕业在即,宋清如大一初入校门。
故事始于一场诗社活动,大一学妹宋清如拿着自己作的一首宝塔诗去参加之江诗社的见面会,本以为还算有些新意,谁知诗社里都是一群通晓音律的诗词能手,自己的诗实在不值一提。
宋清如忐忑地将诗递给了一位学长,学长看了后又传给坐在旁边的另外一位青年看。青年为人有些内敛沉默,看完后只是微微一笑,没有说话,将头低了下去。
宋清如便以为参加诗社一事大概是凉了。谁知几天以后,忽然收到一封来信,信里附了几首新诗,请她指正。
这位来信之人,正是那位低头微笑的青年,朱生豪。
很多年后,年老的宋清如在为《朱生豪情书》的出版作序时,并没有对他们之间的感情作太多的描述。但从如今流传的细枝末节来看,当年的朱生豪对宋清如大概是一见钟情的。
年轻时的宋清如
两人就此有了交集,常常信件往来,交流创作的新诗,偶尔也一起出去游玩,逐渐有了几分同学情谊。
可惜好景不长,朱生豪很快毕业,到上海世界书局做英文编辑,从此与宋清如相隔两地。
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朱生豪开始了他漫长的情书之路。 朱生豪是个内向腼腆的人,不喜与人结交,即使和宋清如在一起见面,也常常沉默寡言,他曾形容自己为“一个古怪的孤独的孩子”。
但他只是不善言辞,并非木讷迟钝,相反,朱生豪是个内心细腻、感情丰富之人,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比如有一次,宋清如写信告诉朱生豪某同学追求女生失败的趣事,朱生豪在回信里一本正经地分析“追求学”:
一要知己知彼;二要认清对方的弱点“进攻”;三要轻描淡写,不露痕迹;四要看风收帆,能进则进,千万不能寻死觅活,反而惹人厌恶。
电影《情书》剧照
这当然是朋友间的玩笑语,却也说明朱生豪情商并不低,相反,他是个内心世界丰富、性情幽默有趣的人,正因如此,他才能走进宋清如的内心,逐渐有了共鸣。 因为之前求学经历的不同,尽管朱生豪先毕业,但其实他比宋清如还要小半岁。宋清如起初对朱生豪并无男女之情,两人通信,常常是朱生豪去信多,宋清如来信少,朱生豪有时等得心焦。
她甚至多次拒绝过朱生豪的求婚:“请你莫怪我,我不肯嫁你。”
年轻时的宋清如
朱生豪是怎么回应的呢?
他既不灰心失望,也不恼羞成怒,而是在书信中以幽默俏皮的话语化解尴尬,轻轻揭过此事,退到守护的界限,不急不恼,静静等着月明花开。
他说,谢谢你给我一个等待。
但他仍然是不肯放弃的,于是依旧执着地给她写信。一天一封地写,字迹俏皮可爱,文字也淘气,有时撒个娇,有时故意抬个杠,有时又甜甜蜜蜜地说一些讨人喜欢的情话。
“不许你再叫我朱先生,否则我要从字典上查出世界上最肉麻的称呼来称呼你。特此警告。”
“我想作诗,写雨,写夜的相思,写你,写不出。”
“你如不爱我,我一定要哭。你总不肯陪我玩。”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他的信来得勤,却都是花了心思的,每封信对宋清如的称呼都不一样,每次落款总要亲亲热热地加上一句“我待你好”。
我待你好,清如。
我待你好,宝贝。
我待你好,小姐姐。
……
你肯不肯待我好呀?
朱生豪是个极有才华的人,他的情书自然是因为真情而动人,但那些温柔缠绵、轻灵可爱的句子,没有才思才情的人也是写不出来的。
朱生豪在他的信中常常表达对文学电影的见解,观点相当独到而精辟。他是当代公认的译莎巨匠,其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文气雅致流丽,细节处理精巧,盎然生趣。
他曾在给宋清如的信中孩子气又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非绝顶聪明,何能有此译笔?”
朱生豪和宋清如因诗结缘,宋清如同样热爱文学,她常常写了诗寄给朱生豪,请他指正。
朱生豪虽然极爱宋清如,在这方面却并不一味奉承她,好处自然赞美,欠妥之处也会委婉指出来,经过他修改的诗作往往都增色不少。
朱生豪也很有心,他曾将宋清如几年来寄给他的诗作精心誊抄好,加圈加点,作为宋清如多年的作品集,送给宋清如。 两人的感情正是在这多年的通信中逐渐加深。朱生豪在上海工作,独自一人在外,生活琐碎无趣,头几年常常向宋清如诉苦,宋清如会在信中安慰他。
后来宋清如毕业在即,对前途感到迷茫,心有愁绪之时也会向朱生豪倾诉。朱生豪悉心劝慰她,并耐心为她提供生活和事业上的建议。
宋清如毕业照
等到朱生豪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集时,宋清如又承担了为其校稿、誊抄的工作,为他的事业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因此两人的感情,并非一味是朱生豪单方面的追逐,一段感情渐臻佳境,少不了双方共同的付出。共同的爱好、相互的理解与关心,再加上一点点温柔的情话,终于让他们成为彼此灵魂的伴侣。
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牛郎织女的故事,总是少不了离别,离别似乎是爱情永恒的主题。
朱生豪与宋清如的爱情始终是聚少离多的。宋清如大学毕业后去了湖州教书,两人仍是相隔两地。不久后抗战爆发,上海沦陷,朱生豪回到嘉兴老家,而宋清如辗转到成都、重庆等地执教,从此更是音讯难觅。
直到1942年,两人于困顿之中回到上海成婚,这场由书信铺就的爱情才终于修成正果,此时聚他们相识已有十年。
无法想象当时的朱生豪有多开心。
成婚后他们定居嘉兴,正值神州大陆风雨飘摇之时,夫妻俩生活贫苦却相濡以沫,朱生豪专心译莎,宋清如则操持家务,做一对乱世之中的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朱生豪与宋清如的结婚照
朱生豪曾开玩笑说自己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他对宋清如的爱至始至终都那么纯真热烈。两人婚后曾有过一次较长的分别,宋清如回娘家探亲,因为连日阴雨而耽搁了行程,在娘家住了二十来天。
朱生豪思念不已,每日前往车站痴痴地等候,他将满腔真挚的深情抒写在文字里,每天写一段,度日如年地等待宋清如回来。
思念最切的时候,他在这封未发出的信上写道:
“亲亲,在我们今后的生活里,是不是要继续重复着这样难堪的离别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每时每刻在一起呢?”
这是朱生豪留给宋清如的最后一封信。写这封信时,他大概不会想到,这确实是他们生前的最后一次离别。
1944年末,朱生豪在繁重的译莎工作中病倒,不久便撒手人寰。那时他们才结婚两年,儿子才满一岁。 朱生豪在过世前对宋清如说:“清如,我要去了。”
他轻轻叫着儿子的小名,大概他也明白,在这动荡的乱世,将最爱的清如和他们幼小的孩子独自抛却在这人世间,有多残忍。
世事多么残忍。
为了让朱生豪放心,宋清如在他临终前一遍遍地对他说,没事,没事,我和孩子总不致走上绝路。
后来的岁月里,宋清如活在对朱生豪的回忆里,在艰难的岁月里勉力支撑下去,独自抚养孩子,没有再婚。
她写过很多悼念朱生豪的诗作文章,只是再也没有人来为她修改了。
朱生豪故居
岁月催白了头发,流光容易把人抛,当年的故事像沾水的墨迹一样变得模糊,可到底还有这些书信。
这些泛黄的书信里,栩栩如生地印着她心底那个淘气、可爱、深情、纯真的朱生豪。
宋清如在朱生豪走后,完成了莎士比亚作品集的后续翻译工作,让朱生豪为之付出生命的事业有了一个圆满的终结。这是她对他一生痴情最好的回应。
老年宋清如
朱生豪曾在书信里写道:
“你一定不要害怕未来的命运,有勇气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凝视一切;没勇气闭上眼睛信任着不可知的势力拉着你走,幸福也罢,不幸也罢,横竖结局总是个The End。”
1995年,朱生豪情书经由宋清如同意之后首次整理出版。两年后宋清如过世,享年86岁。
他们的故事终于打上了The End,算不上Happy Ending,好在不枉此生。
*谨以此文祝大家七夕快乐。有对象的好好谈恋爱,没对象的好好爱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