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8|回复: 0

[哲史艺丛] 爱聊八卦,才能爬上食物链顶端|1天1本书 No.14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4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聊八卦,才能爬上食物链顶端

 药之 1天1本书  2018-08-01



一间四人宿舍,究竟能建多少个群?为什么彼此说坏话的臭毛病,竟然成了人类登上世界舞台C位的关键?爱聊八卦,和国家、政治、宗教、法律这些严肃领域有多少共性?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天天被拴在显示屏前加班的“码农”,人类为何自讨苦吃?这一切难道都是小麦的阴谋,是腹黑的农作物为了“冲出中东、走向世界”,利用了我们?


我们嘴上说着减肥却对烤肉和冰可乐毫无抵抗力,嘴上说着断舍离却改不掉囤积癖,这个锅应该谁来背?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戴上社会人的面具疲于奔命,焦虑、抑郁、拖延成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真的快乐吗?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


2014年,国内出版了一本“神书”,对这些扎心的问题做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这就是著名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此书由《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戴蒙德站台背书,由奥巴马、比尔盖茨等政要名流倾情推荐,一经问世,便引起多国版权大战。


这本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七零后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



在《人类简史》中,他从十万年前的人类写到21世纪的资本和科技发展,游走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各个学科之间,仅用四百页便写出一部恢弘壮阔的人类史。


他以新颖的历史视角,梳理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启迪我们对人类的出路进行思考。


作者认为,人类凭借着集体想象的虚构故事彼此合作,从其他兄弟物种中脱颖而出,爬上食物链顶端,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构造出庞大而又精密的人类社会,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走向自我撰写的演化未来。



坊间传说,如果你想进北大西门,保安就会问你三个终极问题: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人类作为整体,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早在250万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出现了和现代人类相像的生物。


这些史前人类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代有一天竟能拍下火星的照片、绘制人类基因图谱、和人工智能下棋,甚至在微信公众号上读关于他们的故事。


目前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按生物学分类,我们都是“智人”,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


哺乳类动物,灵长目动物,大家相对比较熟悉。“人科”除了我们,还包含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等,它们可以说是我们的表亲。“人属”的其他成员则是我们的近亲,也就是我们的兄弟种族,包括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罗人、佛洛里斯人等等。



但是,大约7万年前,人类开始从东非走向全球,到达各个大陆。每当我们的祖先抵达一个新地点,其他人种便先后灭绝。以今天人类对同伴如此不宽容、爱掐架撕扯的性格来看,其他人种的灭绝恐怕和我们难逃干系。


到了一万两千年前,这些兄弟种族全员领了便当,人类成了孤零零的光杆司令。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此事从我们厚颜无耻地把自己命名为“智人”上便可见一斑,暗示其他这些“人”都是死于愚笨。


人类站上食物链的顶端,整个过程过于仓促,不仅打得生态系统一个措手不及,我们自己也是一脸茫然


其他动物要花好几百万年赢得食物链C位之争,这样才能给环境和其他物种一个充分演化、反应的缓冲时间;而人类图样图森破,在历史上屡屡遭遇生灵涂炭、战乱浩劫,这些都是我们仓促站上C位而留下的祸患。


但是,为何偏偏是人类征服世界,成为走向物种巅峰的幸运儿呢?这很可能是因为,人类有着独特的语言,有利于彼此合作。我们善于聊八卦,因此最终被选中,成为“搞大事的人”。



大约七万到三万年前,人类发展出了灵活的语言,养成了与众不同的清奇脑回路。这个福至心灵的过程,被称为认知革命


其他动物也有语言,但在人类这里,语言发展成了一种聊八卦的工具,十分有利于社会合作。可以想象,众人生活在同一个部落里,谁讨厌谁,谁喜欢谁,谁诚实,谁又狡诈,这些信息必须通过聊八卦的方式才能掌握。



时至今日,一大群人在一起,依然要靠彼此说坏话才能维系社会关系。即使是一群历史学教授碰面吃午餐,聊的也不是一战二战,而是:哪位教授老公出轨?谁想当系主任?谁又拿研究经费公款私用?


当然,聊八卦也不是万能的,最多只能维系150人的团体。微信群聊能形成有效沟通的人数上限,差不多就是这个数量级。要想建立更大的规模的合作,还得依靠对虚构故事的集体想象,比如神话传说、宗教、法律,乃至国家。



只有人类,才能集体想象出这种虚构故事。因为人类语言最独特的功能,就是能够传达并不真实存在的事物的信息。


人类会分享刚编的故事,人类会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人类会为了理想而牺牲。人类借由想象,编造出大大小小的虚构故事,将无数陌生个体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因此站上世界之巅。


人类文明的建立和壮大,凭借的是集体想象出来的虚构故事。这是本书最精彩的观点,也是作者思想的核心。



无论是为了部落,还是为了联盟,无论是梵蒂冈教廷,还是白宫请愿网,凡是大规模的人类合作,必然要以某种虚构故事为根基。这种集体编故事的能力,对人类历史而言,既是有如神助的奇迹,也是挥之不去的诅咒


人类不论处于历史的哪个时期,都幻想着世界上存在普世、永恒、“本应该如此”的原则,殊不知这些原则并非上天赋予的客观真理,而是纯粹由我们自己编造。


人类相信并相互灌输着神、国家、钱、人权、法律和正义的概念,好像忘了这些概念一开始就是人类自己发明的。



我们不断讲述着这些故事,又通过教育灌输给下一代。最后,人类自己都信以为真,这些故事成了谁都无法撼动的“虚构的真实”。


到了今天,这些人造现实反客为主,真正客观存在的事物,反倒要看这些虚构概念的脸色才能存活。假作真时真亦假,这些虚构故本没有实体,却成了比实体还真实的存在


相应的,只要凑齐天时地利人和,应运改变虚构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团结一致的方向。从此,在人类的历史上,文化演化便代替了基因演化,成为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


人类虚构故事的本领导致文化演化从此有了自己的轨迹,不再受基因演化制约,人类的生活方式自此埋下了祸患。


在人类的历史中,有长达二百五十万年都属于狩猎采集时期;农业革命后,多数人则靠务农或畜牧维持生存;过去两百年来,我们又开始了在办公桌前久坐的生活方式。



我们变化得太快,我们的基因还不适应现代社会,人类仍然保留着狩猎采集时代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特征


因此,我们的身体无法抗拒高热量食物,我们的头脑也改不掉囤积癖。虽然享用着丰富的物质资源,拥有更长的寿命,我们却感觉自己成了社会的奴隶,焦虑,沮丧,压力重重。


人类的不幸,是从农业革命开始的。那时的人类毫无觉察,就已经失去了乐园。



狩猎采集时代,我们的祖先原本过着比农民、工人和上班族都要惬意的生活。


那时候,人类的饮食多种多样,营养丰富;感官高度发达,用心听,用心看,用心走,用心跑,灵与肉未曾分离;而且每天不需要工作很久,有大把闲暇时间,是真正意义上的“从前慢”。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放弃了狩猎采集,开始全心全力操纵起动植物的生命。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为了得到更多的水果、谷物和肉类。这便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农业革命


传统观念认为,农业革命是人类的一次飞跃。但实际上,食物总量增加,人口也随之增涨;而且农民除了自己要填饱肚子,还得养活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精英分子。四舍五入算来,人类个体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加幸福


如果从小麦的角度看,事情就明白多了。小麦从一种中东的普通野草,在短短一千年内就完成逆袭,遍布世界各地,足足占据了全球陆地面积的六十六分之一。如果以生存和繁衍的演化标准衡量,小麦可谓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


小麦的成功对人类未必是好事。小麦娇气、难照顾,需要除草、灌溉、防虫,弄得人类从早到晚焦头烂额,腰酸背痛。繁重的农活把人类拴在田边地头,导致人类的脊椎、膝盖、脖子和脚底饱受虐待。


而且,作物品种单一也会导致人类饮食单一,营养匮乏,一旦发生天灾甚至可能导致几百人死亡。虽然人类的数量暴涨,但对个体来说人口密度增大,染病或营养不良的情况更为严重。


所以,人类自以为驯化了植物,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总体来说,农业革命之后,农民反倒过着比祖先更劳累、更苦命的生活。农业革命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认知革命为人类带来想象虚构故事的能力,文化演化和基因演化就此脱钩。人类的基因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生活方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我们只能勉强把自己塞进日新月异的新生活。结果,我们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因此,作者实名反对“历史演进发展是一种进步”这一主流叙事,认为历史演进不能提升人类的福祉。人类不幸的来源,正是文化演化与基因演化的这种割裂。


虽然在工业革命后,农业生活曾一度被视为美好的“田园牧歌”,但在作者看来,农业革命带来的农业和畜牧业反而降低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


人类个体本来只是为了得到稳定的收成和食物来源,却为此牺牲了身体和精神健康,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变得营养不良、不堪一击。



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由于担心未来,生产出多于需求的粮食。这些余粮养活了精英阶层,精英阶层编造出关于城市、帝国、宗教、法律、艺术等更精密的虚构故事,形成复杂的人类文化,维持社会秩序。


于是,人类建立起了城市和国家、剧场和监狱,社会的规模变得更加庞大。对人类个体而言,即便我们一生中和同在地球上生活的大部分陌生人都未曾谋面,也能遵照同一套社会标准,通力合作,共同构建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与繁荣。


结果,人类个体从生到死,都被一套既定的行为模式所拘束,思维方式固定,做事不能出圈,欲望几乎统一,人生轨迹都要沿着设计好的道路走。


人类历史发展总是开始于一些偶然事件,经过不断实践固化,新的秩序得到确定。人类一开始总以为新的生活方式能满足自己想要的便利,最后却发现,其实是大脑欺骗了身体,文化欺骗了基因,社会欺骗了生活。


最糟糕的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即便意识到了这样的不幸,人类也无法走回头路了。新的文化已经全方位包围了我们,从出生起便塑造了我们的样子,人类个体根本回天乏术,即使后悔也为时已晚。



文化演化继续推动历史。过去五百年间,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惊人,人口从5亿扩大为70亿,增加了14倍。在此期间,人类不仅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还登上了月球。这段历史进程,被称为科学革命


在此期间,科学家向帝国献上丰富的知识、技术和服务,助帝国开拓疆土;征服者反过来为科学家提供资助和保护,将科学传遍全球。


资本主义虚构出“信用”的概念,鼓励我们透支未来,又和科学相结合,让我们相信科技能够提升人类财富的总量,把蛋糕越做越大。资本和帝国更是狼狈为奸。


科学、欧洲帝国和资本主义经济三者之间,两两勾连,形成稳定的联盟,给历史带来全新的面貌。



虚构故事的力量越来越大,逐渐替代真实。科学、帝国和资本,凭借钱、信用、公司、法人等等资本主义概念,以及进步、正义、人权、自由等等意识形态概念,逐渐向外扩张,裹挟着全球成为统一的联合体。


人类社会的人口数量和全球经济都在继续成长,更多的人却活在饥饿和困乏之中。现代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农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骗局


科学飞速发展,能源总量增加,人类对生态系统不再依赖,便大肆破坏自然环境,并遭到自然环境反噬。我们开始威胁自己的生存


21世纪,人类开始挑战造物的禁区,改写自然演化的法则。我们利用生物工程、仿生工程和无机生命工程,改造人类自己,制造生化人,甚至创造能够自行独立演化的计算机程序或病毒。


既然我们的思想已经可以插手我们未来的走向,那么,我们也许应该问自己:我们想要到哪里去?对这个问题,我们又希望自己如何回答?


人类在几千年间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生态系统的噩梦,似乎马上就能一步封神,取得永葆青春,或者毁灭一切的力量。


但人类在地球上的行为并不令人自豪。个体人类的福祉并没有增多,其他物种的痛苦也并没有减少。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类,走到了最危险也最关键的时刻。



在作者笔下,人类历史就像一辆没闸的高速列车,漫无目的地向前开去,方向不定,无法回头,也停不下来。


虽然作者在全书结尾部分提出了对人类的希望,但在作者的逻辑和论证框架下,这种希望显得非常无力。按照书中的说法,人类在改变未来时,恐怕比较被动。


“三大革命”看似起源于机缘巧合,改写“集体想象的虚构故事”也不知道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文化演化与基因演化被割裂看待,虽然为批判现存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相当于将方向盘从车身拔起,因而失去了对历史列车的制动能力。


未来有无限的可能,但不知从何着手做起。人类就好像是个全能感还没有消退的婴儿,正因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所以总希望动一动念头,世界就会随之改变。


这样的悲观色彩从一开始就笼罩全书。


作者在开头部分写道,早期的人类比其他动物更加智慧,大脑也更大。但随着大脑变大,直立行走之后妇女的骨盆却变窄了,于是人类不得不提前出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都是早产儿。和动物相比,人类婴儿出生之后什么都做不了,需要成年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哺育、教化。



而在全书结尾,作者又称,人类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好像人类整体力量再大、破坏性再强,也还没有从个体的早产状态中脱胎换骨。照此逻辑,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力,也要打一个问号。


不论我们是否同意作者的具体观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都是一次新奇而享受的思想之旅。掩卷细思,整个人类历史仿佛都在眼前展开。作者悲天悯人,高瞻远瞩,大胆假设,让读者耳目一新。


包括序言作者在内的许多评论者纷纷表示,比起一部历史著作,本书更像是一套哲学思考的宏大叙事。它所带来的启示性,要远比知识性重要得多。


《人类简史》这种跨学科的视野,独辟蹊径的角度,和兼顾娱乐性和历史性的人文关怀,正是当下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虚构故事”。


就在几周前,有消息称,《人类简史》马上要进行影视改编,导演由获得奥斯卡奖的纪录片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担任,制片则是指导过《异形》、《银翼杀手》的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


目前还不确定他们会拍成何种形式,是纪录片,还是电影?一本人类自我反思的巨作,走上大荧幕之后,又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让我们,拭目以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1:14 AM , Processed in 0.03917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