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8|回复: 2

[人世间] 在北五环的垃圾站,我窥见了85万份私人生活丨看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1 03: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北五环的垃圾站,我窥见了85万份私人生活丨看客

看客 人间theLivings  2018-07-21

来北五环的垃圾站看片儿吧。



2009年5月,在北五环的垃圾回收站,当法国人苏文买下了整整一麻袋的废弃底片,他感觉到了老板小马的暗喜。


“你多少钱买这些垃圾?”

“28元一公斤。”

“哇,买垃圾能买这么贵的!”


小马专业回收银盐制品20年,手里最不缺的就是底片。作坊里东一摊西一摊,堆的都是全北京的废弃底片、光盘、X光片。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原料都会被丢进酸池,只为提炼出一点点银的化合物。


不过在苏文心中,他买的东西可远不止这个价格。作为一名生活在北京的“淘影者”,他的工作是为收藏机构搜集中国的老照片。在他眼中,这个阴暗逼仄、散发着酸液味道的垃圾站,更像是一座埋藏着珍贵回忆的“银矿”,不仅能用来提炼金属银,还能挖掘出千千万万普通人最真实的私人影像。


看,就是这样一麻袋一麻袋的底片。来源 / 《北京银矿》纪录片, Emiland Guillerme


9年来,一手交钱,一手交底片,已经成了苏文和小马的例行交易。如今,苏文收集的底片已经超过85万张,他把这个项目命名为“北京银矿”。


对于这些抢救回来的宝贝,他会把每张底片都放在灯箱上反复观看。很快,他发现这些影像都极其平常,没有什么重大事件。


然而,就是在这些普通到任何中国人都可能有的照片中,他逐渐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私人生活史。




家庭相册中的共同回忆


1985年,全国性的粮票制度宣告终结,也正是那时,胶片相机开始在中国家庭登场。于是家庭相机从最私人的视角,记录下了人们涌动的消费欲望。


80年代,物质仍然匮乏。买一台14寸松下彩电,要专门去机场等电视机到货。而买一台雪花牌冰箱,就足以在学校吹一夏天的牛逼。


于是有相机的北京市民,不约而同地记录下了那些清空购物车的时刻。他们的构图整齐划一,往往是一个美女加一个电器。


要盛装打扮才能跟电视合影。

看!老鼠!

如果一台还不够牛逼,那么就两台。

咱们老百姓啊,今儿个真高兴~

冰箱上永远盖着一块布,上面还摆着假花或雕塑。

Windows 98,初恋般的味道。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文化大潮涌来,外国明星海报也成了家庭相片中的熟脸儿。少男少女除了迷上张国荣、罗大佑、崔健,也喜欢上了玛丽莲·梦露、迈克尔·杰克逊,和甲壳虫。


一本正经地看杂志。

在你内心深处,是否也喜欢米老鼠?


对于孩子们来说,爸妈拍的照记录下了他们纯真的童年渴望。


1987年5月23日,Mia的父母把她放在崭新的红色摩托上,拍下了一张照片。她还记得,那是在奶奶开的小卖部门口,身旁冰柜里的北冰洋,几乎是80年代的唯一冷饮。


2018年,网友 @Mia的猫 在朋友圈里看见了“北京银矿”的分享,一眼认出了童年的自己。

过生日的意义,就在于大瓶的快乐肥宅水,和比脸还大的蛋糕。

北京第一家麦当劳开业后,与“麦当劳叔叔”合影成了每个小朋友的打卡项目。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看看这个世界



到了90年代,世界如一匹宽银幕,在眼前缓缓展开。


买买买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消费的渴望,于是出门看看世界,成了首都居民的新目标。随着他们的足迹走到世界各地,游客照也顺理成章地占领了各家的相框。


在大多数普通游客照中,拍照的人总是郑重其事,而被拍的人也整理好精神,直直地杵在画面中央。随便翻开一个贴着“四川行”、“泰国行”、“美国行”标签的相册,人们就会发现,中心构图法是永远的主流。


流变的景物,和不变的中心构图法。来源 / 雷磊《照片回收》

真的猛士,敢于亲近自然。

真的摄影师,不怕弄湿自己。


与此同时,一些不满足于呆板站姿的人们,继承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在中心构图法之外,开辟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摄影道路。


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托太阳的手。

躺成一尊卧佛,笑看江山多娇。

我想做一棵树,把一个姿势站成永恒。

在没有PS的年代,不是每个男子都能获得星光特效。


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还催生出了中国第一批人造景观公园。


1993年北京世界公园开业,汇集全球著名地标的微缩景观,打出了一天环游世界的广告。


各地的雕塑也在野蛮生长,比如海洋馆门口摆个大鲨鱼,草地上放个大花篮,罗马柱边塑个大卫像,共同为景点增添了超现实主义风光。


果不其然,这些人造景观很快吸引了首都居民的注意。结果是,成千上万的底片上,都留下了人们与大石头合影的身姿。


同时跟长城和凯旋门合影不是梦。

月亮上的男子。

鲨鱼:我超凶的。

鲨口拔牙。

老虎山上。

八仙过海拍照提示:“仙气收费一元。”


不过,在这些合影中,命运最不可捉摸的,还要数人形雕塑。它们可能没有那么巨型的体积,但小小的身体往往蕴含着无穷的可能性。


那山,那人,那球。

对不起,只是手没地方放了。

雕塑:有人拍照,被困在水中央也要强颜欢笑。

“禁止攀爬,违者罚款”,和被扶了又扶的大卫。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活泼泼的中国人


如今,“北京银矿”项目已经成了网红,作品被拿到全世界展出。底片上的图像,也从北五环的一个阴暗角落,去到了英国、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明亮展厅,实现了从垃圾品到艺术品的涅槃。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观众,都觉得这些影像不同于任何刻板印象,生动得有些出乎意料。苏文常常听到的一种评论是:“没想到中国人那么爱笑、爱玩,还会谈恋爱。”


时尚界的王者之姿。

回眸一笑百媚生。

骑着二八永久牌自行车,就觉得爱情也会永永远远。

灌木丛里的青春往事。

最时髦的青年,不愁没有女友。


与专业摄影师拍下的严肃议题不同,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在自家相机里留下的,都是些平凡快乐的时刻。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把“正常”的概念带回了生活,那么这些影像的意义,则在于呈现了这种正常,成为了一个个普通人类笑着、热闹着、存在着的证明。


在没有“吃鸡”的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却并不匮乏。比如拍一张土法cosplay照片。

毛巾主题变装派对上的烙饼男子天团。

全国六一儿童节同款造型。

那些年输牌顶过的枕头,都是攒过的人品。

北京大爷必备技能。

脚蹬船都弱爆了,手划船才是真的酷。


如今,小马还在为苏文提供底片,不过,他始终没对这些照片提起兴趣。每当苏文炫耀,“我在国外做了展览哦”,“我出了一本新书你要看吗?”。小马总是淡淡地回答:“哦,是吗?”毕竟,胶片机退出人们的生活也不是很久之前,家庭彩照还远远算不上稀奇


可是近两年,苏文明显感觉到了底片的减少。原来一两个月就能回收60公斤“银矿”,可如今,需要等上足足小半年。他知道,总有一天,“北京银矿”将随着底片的消失,而停止生长。


等到那一天,不知道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废旧底片上的时代。回到那时,理想主义的余晖还挂在天上,空气中有了一些富裕的味道,一切看上去都崭新而明亮,生活就像朴树的歌词一样:


穿新衣吧,

剪新发型呀,

轻松一下Windows98。

以后的路不再有痛苦,

我们的未来该有多酷!



更多信息欢迎查看

微博:@北京银矿

Ins:@beijing_silvermine


参考资料 --------------------------


[1]  北京银矿:废弃底片上的国民POSE》,Vista看天下,沈佳音,2015

[2]  《苏文:挖掘一座城市的记忆》,姚璐,北京青年周刊

[3]《Beijing Silvermine - Thomas Sauvin》纪录片,Vimeo,Emiland Guillerme

[4]《法国“淘影者”苏文与“北京银矿”》,Azea



供图 苏文  |  编辑 贾如 唐子晔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8:03 PM , Processed in 0.03335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