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1|回复: 0

[生活感悟] 你不可能干干净净地把一个人从你生命中剔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1 0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不可能干干净净地把一个人从你生命中剔除

告别的知乎君 知乎日报  2018-07-20


图片:《山河故人》


怎样才算「好好地道别」?


知友:曾旻(1200+ 赞同,收录于知乎圆桌,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怎样才算「好好地道别」?


这个问题蕴含了人们一个美好的期许——只要我「好好地」道别了,分离便不再那么痛苦、悲伤和难过了。


事实是,没有所谓这种「好好地道别」,每一次「道别」中都蕴含了分离、失去、痛苦,甚至是无法挽回。


梁实秋在《送行》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是出自他的朋友之口,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这句话中就体现了,人们不愿道别的心态,这仿佛是,只要我不说「再见」,就不会感到一切都结束了,或者说就不会感到伤感了。这场分离就更像是「一会儿见」。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所以,似乎道别是有意义的。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学会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与人道别,这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技能」。


所以与其问「如何好好地道别」,不如问「如何有意义地道别」或「认真道别的意义在哪里」。


认真道别的意义是学会接受分离。所以学会如何认真地道别,其实是每个人这一生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认真的道别充满了存在主义意味,它让人们和过去的情感牵绊在心理上分离(或者说拉开心理距离,有时候有些永远的失去,彻底分离是很难的,但是能够拉开一定的心理距离,以第三人称的姿态去阅读和回忆,分离便能够成为一个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故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认真的道别」是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中的女主角渡边博子的那段告白。博子的未婚夫三年前在一场雪崩事故中丧命,三年间她不断给未婚夫寄信,希望在天国的爱人能够收到自己的问候(情感上未分离,依然牵绊着)。


三年后的一天,她在一直追求自己的好友秋叶的陪伴下,再次来到事故发生的山脚下。秋叶说,「就是那座山。看清楚了,藤井就在哪里。」渡边博子一路奔跑到雪地中央,对着延绵的山峦高喊:「你好吗?我很好。」



这场「认真的道别」让博子开始放下这三年的执着,在内心里真正和过往的故事挥挥手进行道别,开始考虑秋叶的追求,继续自己前方的人生旅途(当然这不是电影全部的主题,这部电影还有更深远和有趣的意味)。


认真的道别,不在于外在的动作和形式,不是那一句「再见」或「后会有期/无期」。认真的道别,其意义蕴含在心理层面,只有在内心真正进行了一场「哀悼」,道别的心理意义才算真正经过。就像「未经充分悲伤」的失去,人们是难以释怀的,「未经充分哀悼」的丧失,也会在人们内心里长久留下遗憾与牵绊。


从这个层面上说,「再见」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说给自己听的。任何牵动自己的分离,都需要我们去说一句「再见」,若是这分离不可挽回,便说一句「后会无期」。


创伤心理学家 Tedeschi 和 Calhoun 发现,人们在面对重大创伤之后,常常会存在一个阶段,不相信自己会经历如此糟糕的事情,他们会问:「Why me?」上天为何让我遭此不幸?


这种心理状态叫做否认。面临分离,人们也常常会否认,就像梁实秋的友人一般,「你走,我不送你」——因为,我们都不愿面对分离,好像否认它,就可以装作它没有发生。


但是,现实总会打败我们的幻想。失去的真正失去,分离的永远分离。


不告而别也好,认真地说再见也好,都是一种选择。但时刻意识到、并勇于面对「分离的可能性」,人们才能学会珍惜当下。


遗憾的是,人们常常只有在经历分离的创伤之后,才能意识到。但这也是一种意义,道别的意义——珍惜当下的生活,对生命中重要的事情进行重新排序,将更重要的、更有价值的事情优先去完成。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中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


因为几乎所有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骄傲,所有的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有时候你担忧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避免这种担忧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你没有理由不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就是认真道别的意义。


知友:李松蔚(500+ 赞同,收录于知乎圆桌,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我从小就有一项特别的本领,考试做题很少纠结。做完卷子总是稍加检查就果断提交,事后也不跟人对答案。假如成绩不理想,我绝不懊恼,不会想有哪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心里仿佛一直有个声音说:「反正回到那时候,也不可能做到更好了。」长大炒股也是一样,赔过钱,但是从不回头去看。


用这种本领很容易原谅自己,避免了无谓的马后炮式的自责。——当然了,这样也很难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但总体来说,我觉得是利大于弊。


我母亲在这方面跟我相反。她总是不能放过我的错误:「你想一想,这道题为什么会错?」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遇到这种问题都怎么回答?粗心呗,不懂呗,没理解题意呗。反正这回是懂了,下次绝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但她还是一脸难以释怀的表情,我不知道我还能说什么。


我想到这些事,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代表着我告别过去的一种态度。我身上有一种很极端的,不妨说是斩钉截铁,心无挂碍的姿态。「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这种态度里我是一个「无关者」的角色。事情已经结束了,是好是坏我都拿它没办法。既无留恋,亦无懊悔,来者自来,去者不追。


我的一个朋友则代表了另外的一个极端。有一天我们讨论离婚的人,我说他们是遇人不淑。她说:怎么会有单纯的「遇人不淑」?当初不是他们自己选的人?


——在她看来,一顿饭吃什么还要反复思忖呢,跟谁结婚又岂能用一句「遇人不淑」来搪塞?这段关系既然是你选的,你当然就要为它的后果担当一部分责任。她认为悲剧是没有偶然性的,要翻回去看看自己为什么「瞎了眼」。


跟她的态度相比,我知道自己在回避什么。


我在想,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我需要尽快把「做错题」这种事抛诸脑后。我要逃离那个成绩不太理想的自己。为了减轻离别时的痛苦,人们通常就会采取这种快刀斩乱麻的姿态。一口气把自己的存在撇清,最是清净不过。


我的另一个朋友前段时间在换房子。他对卖掉的那套房子怀有很深感情,于是他就抱怨说,中介太狡猾了,他本来还没想好要卖的,被中介一催,稀里糊涂地就卖了。仿佛他本人没有参与决策一样。他告别了这套房子,出于别人的推动。


可是结束一段关系,哪会真有那么容易?


对我来说,最难的一关就在于「看自己」。告别一段好的关系难,告别一段痛苦的关系更难,而自己在关系里份量越重,告别时就越狼狈,越是难以直面。


如果你承认,一个人是由他所经历的故事构成的,或者你了解在一段长期关系里,人们会如何相互纠缠影响,把名字刻入彼此的灵魂和骨髓,你就知道你难以告别的并不是对方,而实实在在就是「你」身上的一部分。你经历的关系有多深刻,构成「你」的那部分经验就会有多复杂。


事实上,「经历」了一段关系,这还是有点太轻巧的说法。更准确的表述是,你造就了这段关系,这段关系又组成一部分的你。告别它,等于要承认你有一部分难以面对的自己。


你不可能干干净净地把一个人从你生命中剔除。


《绝命毒师》里的老白每杀掉一个人,都会染上这个人的某种习惯。所以他在告别一个人的同时,等于就背负起这个人的一部分。他在带着这些人的一部分向前走。这个情节很有隐喻色彩。——某种意义上我们全是这样。


《深夜食堂》里的舞女则是每跟一个男人谈恋爱时,就染上他的一个习惯,等到一分手再把这个习惯戒除。这倒是清爽利落。如果一个人能这样外化地吸收和消除另一个人对她的影响,倒是一种难得的智慧。可惜大多数人做不来。


所以那些真正重要的离别,是要经历漫长的,复杂的,也许是极其痛苦的蜕变。除非像我一样,假装不会受到这段关系的任何影响。但那也是假装。


越是深刻的关系,告别就越不简单。


当然,换一个积极的角度,也不妨把它看作挑战或修行。


心理咨询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刚开始学习做咨询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结束关系几乎与建立关系同等重要。还有很多次可以谈的时候,就要问来访者:你考虑过什么时候结束吗?


假如约定了结束的日期,就每一次提醒他:这是倒数第五次咨询……还有四次了……剩下最后三次,要不要谈谈结束的感受?有时,还不得不增加咨询的次数,一个结束阶段甚至要花几个月到一年。


我那时不免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不就是每周一两次见面吗?哪来那么多藕断丝连的深情厚谊?等到我真的开始做咨询,见到形形色色的来访者如何离开他们的咨询师,我才意识到这个阶段是何其重要,绝不是在咨询的最后一秒说:「好了,该聊的都聊好了,下次就不用再来了!」


说到底,对告别的敷衍,多少也是对自己的不够尊重。如果把一段关系比作孕育生命的过程,告别就等同于最后的「分娩」。娩出的不是婴儿,而是全新的一个自我。你承认在这段关系里获得的影响和改变。你曾需要过它,利用过它,享受过它,影响过它……现在你终于不需要它了。


你承认它给你的馈赠,正如同承认它给你的伤害一样重要。当这个过程走到它最后的阶段时,需要你给它一个严肃的认定:你成为新的你,这段关系也完成其使命而终结。


最后的环节艰辛且疼痛,但至关重要,不可马虎。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意味着一次难得的自我审视和成长。


我有时很烦一种言论,就是总有人问起:能不能让那两个离婚的人复合哇?如果让他们看清彼此的不容易,是不是还有希望哇?


我理解问这些问题的人都是好心,「劝和不劝离」么。但是这好心也真的是过了头。拿自己当上帝先不必说,更可气的是,这些人不承认「结束关系」的价值。那也就等于否认了关系本身。


难道两个人的婚姻,只能靠「离还是不离」这种二元判断赋予意义吗?他们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迷惘的,思考的,彻悟的,或释然的,难道不是更弥足珍贵吗?——看不到两个人为什么选择结束一段关系,也就等于,看不到两个人从关系里真正得到过什么。


也许他们觉得婚姻、恋爱,就像貔貅那样的吉祥物,是可以只进不出的。


最后还是用心理咨询类比吧。当我们结束一段长期正式的咨询关系之前,通常会让来访者思考以下主题,作为处理结束时的一个参考。


但愿有一天——幸运或不幸地——你也要告别一段关系时,其中一些主题能帮得上忙:


1. 我当初为什么需要跟这个人建立这段关系?

2. 我从这段关系里收获过什么?(而不是「对方给过我什么」,注意体会差别)

3. 每一样收获,我可以如何带到未来的生活中去?

4. 在我的人生长河中,和ta的这段经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5. 为什么我现在不再需要这段关系了?

6. 在这段关系里还有哪些未曾处理的遗憾,是可以在告别之前处理的?

7. 结束这段关系之后,我的生活会有哪些不一样?

8. 我还会遇到哪些未能解决的需求?我打算怎么解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6 04:06 AM , Processed in 0.1562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