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2|回复: 0

[哲史艺丛] 从卖空调的到写小说的|田耳:“我读的大学是社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8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卖空调的到写小说的|田耳:“我读的大学是社会”

 董子琪 界面文化  2018-07-19

20岁时,田耳就在社会上干活了。他做过很多奇怪的活计,养过斗鸡、修过空调,在小报上写过儿童文学,还在派出所编过内刊。2000年前后,他常去酒店要空调拖欠款,那时他还不善言说,跟对方吵不起来,就自己买包烟、买盒饭,安安静静一坐一整天。用他的话说,就是“用无聊来打压对方”。可是,光坐着实在太无聊了,他就在脑袋里构思小说。当时电器店主营的是科隆空调,要不是科隆空调后来出事断货了(指2005年科隆空调顾雏军案),田耳说,他说不定还在做空调生意。 


田耳与新作《被猜死的人》


《被猜死的人》是田耳今年出版的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的一篇同名小说,就写于他在上海读书期间。那时他们住在青浦的一个养老院里,养老院里没有老人,倒住上了作家,这让他觉得奇怪。晚上睡不着,他就琢磨在自己此刻躺着的床上,是不是也曾死过老人。《被猜死的人》写出来,讲述的就是养老院里的老人一个接一个死去,剩下的老人们聚在一起,用猜谁死作为游戏来打发时间。其中一位极不起眼的老人每次都能“猜”对,剩下的老人渐渐对他畏惧不已,甚至要给他送礼,以延迟自己的“死期”。依仗这一点,这个养老院成了归顺于他的一方领土。


2007年,田耳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他将这次获奖称为“改变命运的时刻”。那一年,他一共有两篇小说入围,一篇是短篇小说《衣钵》,另一个是中篇《一个人的张灯结彩》,后者最终获奖。有朋友跟他说,“一个人的张灯结彩”虽然名字好,但是寓意不好,可能会一语成谶。但田耳似乎不忌讳题材不吉利。新书拿到手那天,他左看右看觉得有点问题,在书封上,题目“被猜死的人”和作者名“田耳”的字体字号完全一致,仿佛是连起来的一句话。他对出版社的营销编辑说,“你看你们排的这个书名,排成了‘被猜死的人 田耳’,就差一个逗号了。”接着又寻思,“没事,该猜死就猜死。不是说封建迷信,我这人很信命的。”


《一个人的张灯结彩》
田耳 著
作家出版社 2007年


县城让人天生胆小,

出来投稿被当成小商小贩 


田耳出生于湘西凤凰,小时候家里就有一套《沈从文选集》,父亲告诉他,这是本地的作家,他翻了翻,觉得没什么意思。他很早就想当作家,但读书时没上过学校的油印校刊,给文学期刊的投稿也大多石沉大海了。“自由投稿别人不看的;我先投地市级的,像是《厦门文学》《青岛文学》;后来再投省级。”田耳说,他在湖南吉首大学跟文学社的学生混过一阵子,那时常借了同学的图书卡去阅览室找期刊一页页地抄投稿地址,结果却屡屡失望,“人家根本不搭理你,连退稿信都是一种美好的传说,发表这件事对我们小县城的人来说,太困难了。”


他还记得,之前白天做生意,晚上就在店里一个人写小说。1999年写完《衣钵》,自己觉得好,可再没有别人觉得好,他就找了熟人发在内刊上,算是给自己写作生涯留有一线希望。另一方面, 他对写作的“愈挫愈勇”已经引发了父亲的愤怒。在一篇题为《被溺爱打开的世界》的自述文章中,田耳写道,“2002年春节,在大姨家,喝了些酒,我就放狂话,说我写的小说在整个地区都是顶好。父亲就泼凉水,说他一个教语文的同事,看了我小说,还是学生作文。我说那个同事看不出好坏。父亲斥我狂妄。我说五年后我会成为全国出名的作家。”其实,他那时候心里依然很怕父亲,看到父亲的背影都哆嗦,借了酒劲才敢顶撞,后面酒醒了,吓得不敢回家。“我们70后这代人都是恨爸爸。”田耳在采访中说。


多年受挫之后,他决定越过市级、省级期刊,直接向《人民文学》和《收获》投稿。投出去的那篇叫做《你痒吗》,写的是1983年严打被抓到监狱里的强奸犯怎么解决青春期的苦闷,“写得挺狠”。出乎田耳意料的是,这两家杂志几乎同时给他回信,以差不多的口气告知田耳,他的作品不适合本刊,但希望他可以把其他小说寄过来看看。


其中一封是《收获》编辑王继军写给他的。田耳收到信的时候,正好要到上海采购,就直接带了稿子去找王继军,俩人一块儿吃几十块一份的快餐。王继军问他现在在做什么,田耳就“一根筋”地把做生意的事儿原原本本讲给他听。“我估计,老王心说,原来他是个小商小贩,所以饭都没吃提前走了。”田耳后来才知道,王继军当天晚上就看完了《衣钵》,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把那顿饭吃完。 在内刊发表了6年之后,《衣钵》终于登上了《收获》。


县城的氛围让人天生胆小,田耳说,他是在2007年到上海念作家研究生班才把胆子练大的。胆子练大后,他还负责在同学中间调节气氛,谁喝酒要邀请人都叫他出头。他当时的同学里,就有徐则臣、姚鄂梅等人。


田耳


写作要有邂逅,

憋在家里瞎想没用


2007年田耳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之后,县里帮助他解决了工作,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跑社会”。 讲起这一段他显得有些兴奋,“我干得活多了。”他学过维修空调,在养殖场养过斗鸡,曾去广西凭祥友谊关买越南西贡鸡。“那种斗鸡脑袋长着大冠子,这容易成为它的弱点,后面就淘汰了。”他喜欢干这个活,想了很多办法让斗鸡变得更强壮。他说自己曾买了一个大篾罩,把一只母鸡罩在中间,同时给公鸡喂激素类药和壮阳药,公鸡这就一圈圈绕着笼子跑。“它脑子不开窍,老觉得前面有个窟窿能钻进去,鸡一跑一两个小时,肌肉就锻炼出来了。还要注射斗鸡人血蛋白,那时候50毫升四百多块,在打架前一周,每天注射1毫升,所以斗鸡到最后比的是药力。”田耳笑道,“那些鸡吃的比一般单位员工都要好,我还不能偷吃。” 养到最后,同样大小的斗鸡,体重是三黄鸡的两倍,老板买几只本地鸡跟斗鸡斗,有时几下子就被干掉了。因为斗鸡战斗成绩卓绝,他的老板当年被称为“湘西鸡王”。


田耳还去过两家报社。一家是市里教育局主办的报社,专门卖给乡镇学校的,最后垮掉了。那时候他换各种笔名,一版一版地写稿子,其中不少是儿童文学。还有一个是小派出所的内刊,每一期印几百份,是那种“给领导表功的”报刊。


“我跟同代作家最大的不同是,我进入社会很早,他们一直在读大学。读大学也许干别的行当有用,写作的话派不上什么用场。”田耳说,“跟高尔基一样,我读的大学就是社会,做生意知人面世、揣摩人心,这都是写小说最起码的训练。”他的故事都是从现实中碰到的,“我这人不会瞎编。”


除了前面提到的小说《被猜死的人》,他的其他许多故事也都是“邂逅”来的。例如《衣钵》讲的是来自山村的年轻人在城里读了大专、又子承父业做起道士的故事。早在1999年读大专租房子的时候,田耳就写成了这篇小说,题材取自合租时遇到的道士之子。另有一篇题为《牛人》的故事是这样的:2000年左右,一位乡村婚庆歌手“牛人”的固定演出是下跪唱歌,邀请他前来演出的人们因为他的下跪而倍感光彩。“牛人”的原型是当年田耳开电器店时遇到的酒吧歌手,他与此人熟识已久,也常揣度他的心态——为什么好好的人,非要下跪唱歌。“你要写窝囊,你能写透窝囊吗?我们原来是喜欢这种表演的,现在觉得很恶俗。”他说,“就像长途大巴过去会放二人转,原来我们是喜欢的,现在受不了了。”


只不过,在他成为专业作家之后,邂逅故事就不那么容易了——人们会因为他是作家,而改变对他说话的方式,并过滤掉一些信息。“我特别怕有的老同志找到我家,要跟我讲他的故事,开口就是‘我的一生那真是本很厚的书’。只要他说这话,后面就一个字也不要听了。”现如今他更喜欢自驾,跟人喝酒听人瞎扯,还找了一些固定的地方“蹲点”。有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火车站,那里还有很久以前生活的况味——“活到现在,真的跟我们童年时代没什么关系了,像是穿越一样,人们越来越沉默,同学聚会还要拿个盒子把手机先收起来。”


虽然人们越来越沉默,田耳仍然相信,讲故事的传统并未消失,而是在以更丰富的形式渗透进入生活,“比如广告,比如宣传,比如评比,比如电视选秀(歌手嗓音都不错,就比谁能将自己的经历讲得催人泪下),比如传销,比如骗子行骗,都在讲故事,而且对故事质量要求很高。”田耳现在大学里教写作,发现有一个情况普遍存在——即便是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写了十多年作文,仍然不会讲故事,无法让材料形成故事,他认为这是无法应对将来的工作的,“以后即使是写宣传材料,也得用故事宣传‘本行当的先进事迹和人物’。” 


在专访田耳的过程中,他与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分享了自己与小说“邂逅”的若干故事,现特将田耳的口述记录下来与读者共享。


《夏天糖


当年我做生意,中午在楼下食堂吃饭,隔壁有个发艺学校,中午这些学美发的学生也过来吃食堂,大家就一块儿聊天。有个女孩讲,她从没上过幼儿园,童年唯一的游戏就是躺在家门口的马路中间。那个马路是一个上坡,窄到只能过一部车,这个小女孩就喜欢让司机一次次把车停下来,把她抱起来放到草地里。当时我一听,觉得这个画面太好了,表面不露声色,实则内心狂喜。邂逅一个好的小说故事或题材,就像是偷偷拿了别人的好东西。只要这一句话、这一个场景,一篇好小说该有的全都有了,就等着我构思了。


《夏天糖》
田耳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年


在《夏天糖》里,我就写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司机,辍学开车,生活非常枯燥。一天经过一个上山的山坡,看到有一个小女孩穿一件绿衣服睡在坡顶,他就下车把女孩抱起来,放到路边。这样偶遇数次,司机将女孩抱开数次,他就期待继续遇上睡在马路中间的女孩,这甚至成为了他的生活里唯一的一抹亮色。后来呢,女孩就成了路边店的小姐,司机要拯救她,因为她当年睡在马路中间的形象,几乎是他一种理想的寄托,是他脑袋里最深的图景,容不得玷污。可是女孩觉得这个工作适合她,别的还嫌累,嫌赚钱不够。


为什么当初一听到发艺学校的小女孩讲到这个场景,我就觉得该有的全有了?你想,她小时候为什么喜欢司机一次次把她抱起来?我想,其实潜意识里她对于男性是不拒绝的,这都是从那一句话里得出来的。所以,他俩最后又回到这个点上,找了一段路,想要体验当年的感觉,司机要当了发廊女的妹子躺到前面马路中间,让自己再将她抱开。最后的结尾你肯定能想到:车轧过去了,因为他们回不去了。


《被猜死的人》


《被猜死的人》是我在2007-2008年间写的,当时在读一个作家研究生班,学习的地方选在一个敬老院里。几十亩地,两人一间房,文学环境特别好。我就想,这么好条件的养老院,为什么老人家不来,让给作家?后来知道这地方虽然环境好,风水不行,进去老死人,老人家就跑光了,换我们去住,所以说当作家也不容易。两人一间房,我老打呼噜,室友晚上总失眠。有天晚上我突然睡不着,就开始想,我睡这个床死没死过老人家?没听见室友打呼噜,我还去探了一下他的鼻息……这就构思出了《被猜死的人》,想老人院里一群老人坐在一块儿没什么事儿,就猜谁先死吧,拿死开玩笑。


《被猜死的人》
田耳 著
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8月


《衣钵》


《衣钵》是我读大专时跟同学租房子,发现这么个题材。和我一起租房的是一个道士的儿子,这个人对爸爸充满敬意,老说行道士行的种种特异的本事。我们70后一代都是怕爸爸恨爸爸,很少提到父亲,就他一个人老提,还引以为荣。他的道士父亲其实特别穷,有时进城,还和我们住到一块。我当然就奇怪,为什么他这么爱自己父亲?我觉得,当道士确乎和一般人不太一样。能写成《衣钵》是因为我接触到了一个道士和他的儿子,这么好的题材和人物关系,瞎想也想不出来。


《牛人》


写《牛人》时,我还在做空调的店里,那时候店二楼是个酒吧,晚上有客户,我就请他们上去。酒吧里有很垃圾的表演,比如给小费,让歌手跪在你面前唱。很多人就冲着这个请朋友来,因为当时还认为这很有面子,你去敬酒,他就跪着跟着你走,人们很享受这个。那个歌手跟我也熟,也时常到我店里坐一坐。我觉得他也算当地名人呢,就揣摩他的心理,想来想去就想出了这个故事。这个歌手人物早就有了,最后就等一个极端的故事环境,一个能让他的下跪行为有极为充分的发挥的环境。很多人都是为写而写,现在人多难沟通难交流、难被人打动,你自己都不兴奋,别人怎么会看呢?现在,遇到好的故事、与小说题材邂逅的几率越来越低,因为大家在一块不聊天了,都在看手机。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董子琪,编辑:黄月、潘文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12:53 PM , Processed in 0.0931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