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他决定自己干。
站在蓝色背景的PPT前面,陈伟星用他经历过的“打车大战”,向台下听众以及司机代表布道VV Share的经济架构模型。
“每当一个网约车刚出来的时候,乘客会得到大量的优惠券,司机推荐乘客使用,会得到高额的返现或者提成。但当应用的人越来越多后,这个项目不仅发出的折扣券会越来越少,司机的收入,平台抽成也变得越来越多。导致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一个叫资产负债型模式的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陈伟星解释,企业要获得资本的高估值,需要考量的因素有成本、利益、分红等,“于是剩下的事只有一件:想尽办法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投资者跟劳动者和用户是站在对立面的。”
如何解决?陈伟星提出,“我们的设计中,平台根本没有自己的账户,所有的利益都会返还给参与我们应用建设的人,尤其是劳动者会因此享受到更多的收获。” 陈伟星说。
具体而言,根据VV Share白皮书,社区先发行名为“VVS”的代币,总量恒定,在应用生态内流通,司机、乘客等生态参与者基于区块链算法免费获得VVS代币,当用在打车上时,每完成一笔订单,系统就会“燃烧”掉一定量的VVS代币。
随着“燃烧”的代币越来越多,VVS剩余的代币价值会相应升高,司机和乘客手中的代币随之升值。
为让现场的司机代表更直观了解,美团前联合创始人杨俊例举称,“比如老王是网约车司机,过去,他每收到的10元车费里,有30%是要先行要支付给平台的,自己收到的只有7元钱。而在VV GO应用里,价值10元的代币,绝大部分都作为劳动所得给予司机,同时很小一部分按照社区所有人事先共同投票决定的比例,被系统打到一个无法再取回的“死账户”燃烧掉。不再增发的情况下,代币烧得越多,留在司机手里的代币就会越来越值钱,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
“如此一来,老王的收入在VV GO应用里变成了两块:劳动收入+代币价值,乘客打车的行为同样也可以获得一定的VVS代币,用来直接抵扣车费,或者等待代币升值。”杨俊说。
陈伟星透露,计划在2018年第三季度,从全球选出三个城市进行实验落地。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国内监管态度,他表示“尽量在国内找一个”。
在打车领域落地之后,陈伟星后面设想的还有外卖、民宿等。这场他定义为“诺贝尔级的社会实验”,陈伟星认为“三到五年就可以实验成功”。而如果失败,“那可能就是这个行业的失败”,“可能社会就应该那么多不平等”,他讲道。
抛开失败与否的大问题,随着这场实验开启,如何避免随之而来的炒币风险,走向“理想主义者”陈伟星一直反对的方向,成为一些观察者最为担心的问题。
“这是我们实验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们正在细化考虑解决办法,请给我们一点时间。”杨俊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