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u1Dq0EeITVgZADCcVeTKd0zvWdnpdHZvGdI9HXiboVsdJAh8kmeRu7rc1kx1sZ6WpyTOZ7pR4bRHjP1qugDXvS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从保守到突进,吸引了一大批“新经济公司”赴港IPO的港交所,忽然成为今年全球最活跃的证券交易所之一。 ![](https://mmbiz.qpic.cn/mmbiz/u1Dq0EeITVgZADCcVeTKd0zvWdnpdHZvAREXNFUTT0SUvWXJDS56HLqcdNNxvLFOQzxUyib69BFfNfbrmQWu3z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为了迎接小米这家首个以“同股不同权”模式上市的项目,港交所特意赶制了一面直径比原先大了80%的“开市大锣”。2018年7月9日早晨9点30分,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总计超过700名小米员工、媒体记者和投资人的注目下,持槌独自上台,敲响了这面大锣,代码为“1810.HK”的小米股票随即以17港元的价格,正式挂牌上市。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u1Dq0EeITViavbuAltSDe6J9V20mDgQoZ8N7TJJjK0gnicb5EnYC0EDw86OnSd8XvBN6ia1Q2qcXGbETSrm32XV6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小米在港交所上市。
但在上市前的这几个月内,从招股书数据、路演讲话、估值区间到认购意愿,关于小米的讨论波折不断。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信心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随着大量信息公开而迅速积累起来,最后反而因为这“临门一脚”的状态不够理想,而显得有些泄气。
截至上市首日收盘,小米集团股价报16.8港元,低于开市发行价;全天跌幅达到1.18%,在早盘交易中跌幅一度达到近6%。随小米股票同期上市的还有该股票的期货、期权及衍生权证等衍生品交易业务,其中,小米的股票期货截至收盘同样报价16.8港元。
小米上市首日的市值,也因此停留在了3759亿港元的水平上。这与雷军此前宣称的“小米的估值应该是腾讯乘以苹果”的说法差距不小——虽然在上市仪式上,这位创始人着重澄清称,这只是一句笑言。
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对于小米商业模式和估值的谨慎乐观,造成了开市首日的这一局面。股价不高于16港元、总市值不超过450亿美元(约合3532亿港元),才是小米应该在港交所市场上拿到的合理估值。所以这样的上市价格和首日收盘结果,表现并不算差。
对于拿下小米的港交所而言,这还是一个颇具分量的案子,以至于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等本地官员,此次也都受邀参加了小米的上市仪式。针对小米的“首日破发”,陈茂波也回应称:无须为市场短期波动而担心,市场进行改革是未来大趋势。
受全球市场波动的影响,过去一段时间内,港股的整体情绪不高,今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中,有七成都已经跌破了发行价。而自从港交所针对上市制度进行大幅改革,一批高市值“新经济公司”的IPO案例已经集中在了2018年下半年——表面上是一次“上市成人礼”的集体狂欢,实际上则在对市场承压能力和流动性提出极高的考验。
互联网创业公司扎堆宣布赴港上市,也引发了一个新话题——港交所为什么突然就火了?今年4月7日,在一篇名为《我们问对问题了吗——关于香港市场核心价值的思考》的博客中,港交所行政主席李小加在辨析香港市场的核心价值、“同股不同权”等问题之外,还描绘了一个看上去颇具危机感的现状:如果正在考虑上市的内地科技公司、新经济公司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潮流,香港可能就与这个潮流擦肩而过。
从今年年初开始,港交所便持续在政策层面“开闸放水”——H股“全流通试点”、放松主板及创业板的上市要求、允许“同股不同权”的管理制度、大力引进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限制老上市公司再融资。
这些改革措施的释放,实际都是在为引进更多“高增长的新经济公司”铺路。对于小米、滴滴、海底捞等一大批急于在二级市场融资和股权变现的公司,以及机构投资者来说,当然都乐见港交所的上述变化。但是港交所由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而引发出的各种新问题,可能会比想象中更多。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u1Dq0EeITViavbuAltSDe6J9V20mDgQoZ6JvW6A7IEeImhW4knoedr5VJlXwT6iaRCvgEmT4NiaiaiaQnxows1m7TQ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港交所为何突然胃口大开?
求稳心态未变 不管是以数量还是市值计算,港交所目前承载的上市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仍是20世纪就已经建立优势的金融和地产行业,市场整体氛围稳定有余、革新不足。当腾讯及腾讯系企业陆续落地港交所,“主角”看似是一边倒地换成这家占交易所总市值10%以上的互联网公司,但如果抛开“新经济”的外衣,当下的港股市场与李嘉诚时代在气质上并没有太大不同——以前大家盯着李嘉诚的公司股票买,现在盯着腾讯的公司股票买,稳定逐利心态从未改变。
流动资金压力 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场前五大新股融资共计268亿元人民币,整体比去年同期的322亿元人民币还减少了17%,这些上市项目的市盈率也多有缩水。而集中在2017年上市的阅文集团、众安在线、易鑫集团、雷蛇和平安好医生5家“新经济公司”代表,到今年已经只有阅文集团一家没有破发,原因也在于优质项目供应激增导致的抽血效应。
外部竞争加剧 过去几年,全球“独角兽”企业都在因为各种原因推迟上市计划,这也引发了全球交易所纷纷根据这些新兴产业的特点,修改自己的上市规则。Spotify在纽交所IPO甚至尝试了不需要投行承销、不需要发新股的“直接上市”政策,效果不错。而国内针对优质公司的A股过会速度有了大幅提升,同期酝酿的CDR模式对海外中概股也会有一定吸引力。
尽管港交所的上市流程更简便、市场流动性更好、再融资渠道也更为丰富,但它对于“新经济”商业模式的理解和判断力,却不一定比内地市场更强。后者毕竟是这一概念的孵化之地,只是苦于长期没有合适的投资标的。
旧焦虑与新危机 仅以6月的这一轮上市潮,还不足以判断港交所今年的热度,毕竟常规的上市热潮往往出现在9至11月。如果市场传言属实,陆金所、快手、喜马拉雅等体量不小的互联网公司也会陆续宣布赴港上市计划,那么港交所在今年很有可能实现远超2017年总计约164亿美元的融资记录,继续坐稳全球第一大活跃交易所的位子。
热闹归热闹,作为上市公司,港交所的一系列举动,也是为了更好提升自身的财务表现。过去3年,这家“公司”的营收和利润水平,实际都在原地踏步。“新经济公司”集中上市的局面,一方面的确有机会帮助港交所打破经营僵局,但为了“迎新”而在前期允诺的各类让利措施,未来也很可能会让港交所进一步被拖入“赔本赚吆喝”的怪圈中。商业就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