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0

[中华瑰宝] 考古专家首次揭秘涪陵龟陵城,城内礌石再现当年宋蒙“炮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9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古专家首次揭秘涪陵龟陵城,城内礌石再现当年宋蒙“炮战”


拓片

  

  巨大的礌石从墙头倾泻而下,士兵们的厮杀声响彻长江两岸,战败的将军在城门处拔剑自刎……700年前,这悲壮的一幕将重庆涪陵龟陵城永远载入了史册。700多年时光过去,这个记录着当年血与火的城址,在考古专家手中被一一揭开。

  

  近年,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专家们开始了对这座抗蒙山城的发掘工作,埋藏在龟陵城里的故事,从史书中一跃而出,活生生地再现在了人们面前。

  

  6月17,重庆市文化遗产月重要活动之一——走进考古现场,来到了这个城址,在考古现场负责人的讲述中,龟陵城的历史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石狮(宋)

  

抗蒙(元)防御体系的咽喉之地

  

  龟陵城遗址位于涪陵区李渡新区马鞍街道办事处玉屏社区一组,东距涪陵城区10公里。遗址地处长江北岸上桥河与长江交汇处,西临上桥河,南濒长江。上桥河由南向北从遗址西缘环绕流过,与东向的长江共同形成一处小型半岛。半岛所在区域即为三台山,中部高四周低,整体地势较为险峻,除顶部外大部地区地形坡度较大。顶部略呈椭圆形,为遗址的中心区。

  

  龟陵城,又名三台砦,当地人俗称东堡砦。咸淳二年(1266年),涪州守臣阳立奉命于三台山筑城,更名三台砦,同年涪州治所移于此,《宋史·地理志》载“咸淳二年移治三台山”,至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均为涪州治所所在地,直至1280年被元军攻破。

  

  考古现场负责人介绍,宋蒙(元)战争山城防御体系的研究,是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多年对渝中重庆城、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等宋蒙山城开展的考古,使重庆地区宋蒙(元)山城防御体系的研究趋于体系化、系统化,研究深度和广度进入了新阶段。

  

  涪州隶属夔州路,为川东重镇,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屏蔽重庆、维系两川的要道。因此,宋蒙之战中涪州成为双方反复争夺的要地。龟陵城作为南宋末涪州州治,位于长江边的三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系扼守山城防御体系指挥中心重庆与巴蜀门户夔门江面的咽喉之地,在整个宋蒙(元)山城防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咸淳创建碑记

  

呈三级梯次布局,琚山围城

  

  为廓清龟陵城遗址布局,深化川渝地区南宋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的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2017年度龟陵城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工作。

  

  经过为期数月的考古发掘,专家们发现,整座城池根据三台山三迭地势而筑,随形就势,琚山围城。城墙随台地边缘和山脊走势砌筑,由山顶至山脚大致呈三级梯次布局,墙体多为条石垒砌,惟崖壁高险处利用天险为城。

  

  山顶内城平面近“鱼”形,最高点为中部的王子顶(海拔308米),其余区域地势较平坦,周缘现存有城墙885米,东西两侧各设城门一座,环城圈构筑有炮台8座、排水沟7条、道路1条,城内有水塘1处、水井1眼、房址3座、建筑基址2处及大量礌石。

  

  内城北部随第二层山体走势构筑有城墙,残存约238米,另有石板路1条由城外经北外城至山顶内城东城门。山顶内城以东、以南依山脊走势构筑“一”字城墙三道,将整个第三层台地分割为东、南、西三座城池。

  

  东外城东城墙上接北外城,顺山脊走势下至雷家咀,残存城墙约222米,外侧构筑有石砌弧形墩台2座;南城墙残存约160米。

  

  南外城东城墙残存约58米;南城墙东段以崖壁为城,西段以条石砌筑,残长133米;西城墙包石均被拆毁,仅存内部夯土及碎石,残长57米;东、西城墙上各设有城门1座(已毁)。

  

  西外城位于三台山西部狭长形半岛上,多数地段以高陡的崖壁为城,残存南城墙约60米、南城门1座。

  

一号炮台

  

东城门外部结构

  

山顶环城城墙

  

西城门城台解剖全景

  

城内礌石再现当年“炮战”

  

  在南宋末年,虽然已经有热兵器出现,但大量用于战争的还是各种各样的冷兵器,龟陵城中也同样如此。

  

  行走在龟陵城中,随处可见可种各样圆形或者半圆形的石头散落在地。专家说,这些就是龟陵城主要的武器——礌石。

  

  礌石就是宋军抵抗蒙军使用的“炮弹”,有考古发现,礌石一般是用投石机来发射。这种重约5公斤的礌石经投石机发射后,最远射程可达400米。

  

  考古专家说,在龟陵城发生的无数场战争中,礌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空中抛射而出的礌石,会对敌人造成巨大的杀伤力。

  

  虽然发现了大量礌石和炮台遗址,但由于没有找到具体的发射工具,当时宋军究竟是如何将它发射而出的,还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

  

  据介绍,文字记载投石机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首次大规模使用,则是李信攻楚一战——秦军渡河时,楚军秘密准备的投石机突然同时发射,20万秦军溃败,李信自杀。《三国志》记载投石机,则为大家广泛熟知:曹军造出大量投石机,取名“霹雳车”,所向披靡。

  

  到了唐代,投石机已作为摧城拔寨主要战斗装备。《旧唐书·东夷·高丽传》记载唐太宗远征高丽时攻城场景:“高丽闻我有抛车,飞三百觔石於一里之外者,甚惧之,乃於城上积木为战楼以拒飞石。”

  

  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投石机制造与战术使用到达高峰。宋《武经总要》记载:“凡炮,军中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足见对投石机的重视。该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八种常用投石机械,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长达8.76米,发射的石弹45公斤,最远发射距离达500米。

  

  宋以前投石机主要为人力或畜力发射型,即以大量士兵或者战马同时向一个方向骤然扯动牵拉索,拉起力臂将沉重炮石以抛物线射出。随后,蒙古军队因世界征战,将投石机发展到极为犀利和恐怖。

  

  蒙古军队在攻城略地中认识到投石机的重要性,并迅速引进技术进行改进,设计了双弩背的复合弓结构,弹力更加强劲。同时,这样的弩机有时用于发射特制的铁箭和燃油筒。

  

  随后,蒙古军队又发明了重式投石机,即由重物取代人力或畜力,士兵先利用绞盘将重物升起,装上炮石后,释放重物,炮石投出,大幅减少操作的人员和空间,可以调整重物控制射程,投掷准确度大为提升,并开始投射药物与燃烧物混合的化学武器、腐烂的人畜尸体等制作的“生物武器”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0 02:18 AM , Processed in 0.03014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