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9|回复: 0

[哲史艺丛] 杨渡:鸦片战争中鲜为人知的一场胜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9 06: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渡:鸦片战争中鲜为人知的一场胜仗

 杨渡 大家  昨天



基隆海岸。图源维基。


在台湾基隆的中正路上,有一座“法国公墓”。而在基隆附近的山上,仍留有当年开采煤矿所挖掘的许多山洞,如今这些地方成为观光的景点,名为九份、金瓜石。观光客在这里不只可以看见侯孝贤电影《悲情城市》的场景,更可以遥想一百五十年前,它对中国大历史的影响


是的,被中国史家视为奇耻大辱的鸦片战争,台湾在军民连手之下,狠狠的打了一场胜仗,让英军吃足苦头。却不料打赢的将军,反被调了职,台湾失去两大将军。这历史的冤曲,重温起来,仍有余痛。


从十七世纪初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就进入一个新时代。荷兰、西班牙都把台湾当战略据点。幸好郑成功把荷兰赶走,收复台湾。但欧洲列强总是把台湾当成亚洲的海上贸易、远程航行、战争补给的重要中继站


风帆船时代如此,到了蒸气机时代,更是如此。从欧洲、美国远航而来的船舰,最重要的补给是发动蒸气机所需的煤,以及食用的淡水补给。这些,基隆、淡水两港口都有,遂不免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


不过清朝似乎不太了解它的重要性。


台湾北部早在清朝初期就已经发现煤矿,最初是由平埔族与移民者自行在山上挖煤矿,下山出售。但朝廷官员认为煤矿多在山上,容易聚集生事,特别是“反清复明”的势力如果靠煤矿生存,不易剿灭,遂下令禁止采煤,所使用的理由也甚为荒谬,是怕“挖断龙脉”,而贴出的公告上则写着“挖煤者毙”。


但禁归禁,穷苦百姓为了生存,还是干冒得罪“龙脉”的危险,偷偷上山挖露天煤矿。


1835年,台北的保守士绅觉得不能这样破坏地理,于是联名向淡水地区的官员请命。结果就下了第二次禁令。这一次可不是贴告示,而是把四个大字“挖煤者毙”刻在石碑上。这下总不能撕掉了。但没用。穷人为了生存甘冒风险,自古皆然。这就有了1847年的第三次禁令。第三次就不客气了,干脆抓了一个偷煤者杀头,想杀一儆百。


然而,全世界列强来亚洲都需要煤矿补给,市场所需,黑市交易盛行,谁还理会这种官员都懒得执行的禁令。最关键的是:清廷官员不知道煤的重要性,列强的战舰可不会忘记。这里是最好的战舰补给港。


老照片:日本占领台湾时的基隆港


影响台湾命运非常重大的事件──中英鸦片战争,终于来临。


1838年底清道光皇帝颁布禁烟令,由林则徐负责清查鸦片之重任。随着各地取缔鸦片的冲突不断升高,清英关系紧张。1840年,鸦片战争刚起,英军就攻打厦门,和厦门一海之隔的台湾立即提高警戒。


台湾军政首长台湾兵备道姚莹和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奉命严加戒备,加建了十七处的炮礅与炮台,并下令各港口不许任何船只接近。六月间英军曾试图进入鹿耳门,但因封港而无法进入。姚莹不仅戍兵一万四千人驻守各港口,还从民间征集乡勇民兵四万七千多人,进行密集训练。


不能小看这四万七千多人的民兵。能如此动员,跟姚莹的全台湾走遍,结合各地士绅乡勇有关。清朝统治期间,台湾不断有内战(所谓“三年一小乱,五年一大乱”,此之谓也)、海战(例如,因常有海盗趁机来偷袭,打劫沿海居民,所以今天淡水、鹿港、基隆的街巷常建得曲折如迷宫,让海盗无法沿街家家户户打劫),居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大家族也害怕起义叛军趁火打劫,一直有乡勇团练的传统,常常打仗,习于战事。中部有雾峰林家,嘉义有王得禄,几个大家族有财力,有土地,有能力练兵自保,现在为了保卫台湾,出钱出力征集四万多人,一点都不意外。


战争终于来临。



1841年8月13日,英国双桅军舰纳尔不达号(HMS Nerbudda)停泊鸡笼港(今基隆港)。8月16日,纳尔不达号发重炮攻击基隆二沙湾炮台,清朝守兵没客气的,立即还击,把英船击伤,迫使纳尔不达号紧急撤出港湾。撤离中因不熟悉地形,误触暗礁,船体进水,多名船员落水溺毙。艋舺营参将邱镇功乘胜追击在海上漂浮的沉船,总计俘虏印度人133人,船上的英国军官10人,其他22名印度人在战役中阵亡。


10月19日,英国派军舰到基隆要求换回俘虏。清军这边迟迟不答复。27日,英军气得再对二沙湾炮台攻击,把炮台打坏,还派兵登陆二沙湾。清廷守军先是开炮还击,但武器不行,打不过。


然而,上岸的英军不熟悉地形,东追西跑,很快被当地民兵“引君入瓮”,带入复杂的海岸地形,逐步分散歼灭。英军眼看如此打下去必输,赶紧撤回海上。第二天中午,英舰看占不了便宜,很快退走。


不甘心打了败仗的英军,三个月以后,派了阿恩号(HMS Brig Ann)开到中部的梧栖港外海,伺机要进攻。清朝水师自知海上战力不如人,就通知淡水与鹿港等地的守兵严加戒备,但不得出海与英国海战,决定依照基隆之战,诱敌上岸,再分散歼灭。


1842年1月30日,阿恩号东转西转,观察了几天,想从中部大安溪上岸。清军颇为聪明,派出数艘渔船,故意绕着英船打转,再假装逃跑,进入大安溪。英军立即开船追了上来。


今日大安溪一带风景


台湾的河流看似宽广,实则浅短。台湾渔船较轻,熟悉地形,在大安溪曲折航行。英军舰庞大又重,不谙地势,开没多远,很快碰上礁石,在大安溪搁浅。这些渔船立马跳下数百战士,潜行进攻。英军大舰龙困浅滩,英雄无用武之地,那些大炮只能打远的,对贴身攻来的蚂蚁雄兵只能开枪还击。但这些蚂蚁雄兵又使了阴招,把船凿开一个洞,最后英船被击沉,数十名英国人被杀。另外还有18名英国军官,1名印地安人,30名印度人,5名广东人被俘虏。清军还在船上掳获11门大炮等兵器,以及英舰先前在中国长江海战获得的一些战利品。


4月5日,大安之役的战果传到北京,朝廷大喜,赏达洪阿太子太保,姚莹“二品顶戴”,还下令姚莹与达洪阿除了船长及高级军官外,连同稍早基隆之役所俘虏的英国军人,全数予以斩杀。5月姚莹奉旨,除了颠林(F. A. Denlian)(阿恩号船长)与另外八名英国高级军官留予问供外,其余139名俘虏处死


台南的阅兵场: 英船被俘船员于此遭公开斩首。


然而,主战场大陆沿海,英军节节胜利,连续攻厦门、定海、宁波、上海、镇江等地。1842年7月下旬镇江失守,英国军舰在8月打入南京江面,耆英、伊里布等赶到南京议和。清政府毫无抵抗能力,订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签订后,英国人即要求清朝,将台湾的英国俘虏全数解往厦门。英军还指控清朝官员杀害的是英国商人。清廷怕和约生变,装胡涂,不敢说出俘虏大部分已经被处死了。


9月,英人派船长尼夫(W. Nevil)携带英军统领文书,到台湾要人。但人都杀了,尼夫只能从台南载回9名战俘,就向英国的南京条约公使璞鼎查控诉台湾道姚莹杀害俘虏。双方交涉中,璞鼎查完全否认英国前往台湾的两艘战舰主动攻击,还指控台湾道姚莹杀害非军职的英国公民。这种颠倒黑白的指控,清朝耆英只能接受。1843年耆英亲自到台湾,把姚莹与达洪阿以“妄杀”的罪名,予以革职,回北京关押。


鸦片战争全面溃败,东南沿海从大陆各地调了几万精兵,都打不过英军,还让英军打入内陆,被搜刮了不少武器和珍宝。台湾是鸦片战争中的“附属品”,却罕见的全面打了胜仗,而且打得非常漂亮,两战都是歼灭全赢。最悲哀的是,打胜仗的将领到头来反而被迫流放,成为替罪羔羊。


不过道光皇帝对姚莹还是了解的。他在北京被送到刑部审讯,只关十二天即释放,对外宣称降调四川,实为升迁。1845年,他在西康、西藏等地实地考察,写成《康輶纪行》一书,介绍英、法、俄、印的历史地理情况,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藏传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他努力在封闭的清朝传播广阔的世界观,务实的面对不同的文化与宗教,科学的介绍各国的历史地理,这用心是非常有远见的。


姚莹(1785-1853年)编纂《康輶纪行》,同邑天文学家叶棠为这本书绘制纪行图,并写跋。


《康輶纪行》初刊于道光末年,16卷本再刊于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


达洪阿是满州人,武将,个性骄悍;来台湾后,常与姚莹龃龉。但姚莹以诚相待;有一天,他终于醒悟,亲自去谢罪,自称“武人不学,为君姑容久矣,媿悔无及,自后台事,唯君是听,死生祸福,愿与共之”。从此两人合作无间,一起打了鸦片战争中漂亮的一仗,最后在洋人的逼迫下,一起离开台湾。姚氏有诗赠达洪阿为记:


早岁尝为任侠行。中年犹觉万金轻;

孤寒欲下千人泪、悍将真寻共死盟。

白首天涯时事改,青衫夜半旅魂惊,

归舟得遂成春水,始见严公赠杜情。


两个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共约生死之盟的义气,感人至深。


都说中国积弱,但鸦片战争中,仍有台湾打了很争气的一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11:51 PM , Processed in 0.04974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