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7|回复: 0

[哲史艺丛] 朗读者曾孝濂:花本意并不是为人而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2 06: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朗读者曾孝濂:花本意并不是为人而开

 羊顿 读库  前天

2018年5月19日央视播出《朗读者》,落叶纷飞中,曾孝濂朗读了一篇贾平凹的《落叶》,乡音浓重,中气十足。

 

他是画师,也是工程师;是研究员级的科学工作者,也是画家,艺术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

曾孝濂在CCTV-1《朗读者》节目现场。

 


一支笔,一辈子

 

曾孝濂的生物艺术画,用科学的眼睛准确描绘物种的科学特征,用艺术的笔触为花与鸟赋予鲜活的生命。这些作品兼具科学与艺术之美,被鸟类专家郑作新院士称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著名作家马识途则称其是“在大自然中捕捉美”。

 

《杜鹃花》《杉树》《中国鸟》等几套获奖邮票,更是让曾先生在民间拥趸无数。而他设计的牡丹花明信片是我国邮政史上发行量最大的明信片之一。可以说,只要你经历过纸质信件的时代,就一定见过曾孝濂设计的邮品。


牡丹,选自读库出品《云南花鸟》。

 

作品如此夺目,他却认为自己的人生平淡、单调,缘分最深的是个“一”字。曾孝濂一辈子只进过一家单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一直干到退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工作,一辈子只有一个爱好,就是用画笔讴歌生命,为植物树碑,为鸟类立传,“一条道走到黑”。

 

他甚至在节目中笑言自己一辈子只有一个老伴,相伴终生;只生了一个儿子,只得了一个孙子——远在国外求学的爱孙也在从事艺术方面的探索。

 


为中国植物画传

 

1939年6月,曾孝濂出生于云南威信。少时的他,是“信手涂鸦一顽童”,十来岁时就比着毛主席像临摹,“胆子大,但画得不像”。

 

不过,曾孝濂后来的画作却很讲究“像”,或者说是讲究精确。无论是早期的科学著作插图,还是后期的花鸟艺术创作,都要做到“无一花无出处,无一叶无根据”。对于很多画家“不屑一顾”的这种画法和画种,他有自己的看法,“我偏觉得味道足”。

 

他说:“博物画作品好不好,话语权不在权威的文艺评论家或者艺术杂志,而在广大受众手里。博物画是一个非常具有大众品格的画种,它贴近自然,反映自然,既有审美的属性,又具有鉴别的功能。”

 

1958年,曾孝濂高中毕业,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招录,职务是见习绘图员。

 

对自幼爱好涂鸦的曾孝濂来说,能从事与绘画相关的工作,比考取大学还要高兴。适逢第二年《中国植物志》立项,需要大量画师。于是,曾孝濂就“机缘巧合入画途”,一入就是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正与《中国植物志》这一浩瀚工程的编撰时间对应。

 

1959年启动,2004年才得以编撰完成的《中国植物志》。

 

六十年后,和曾孝濂一起登上《朗读者》舞台的,还有皇皇八十卷一百二十六册《中国植物志》。这一巨著先后动用三百一十二位植物分类学家,一百六十四位画师,曾孝濂正在其中。在董卿的访谈中,曾孝濂热泪盈眶:很多画师为《中国植物志》画了一辈子,今天,我代表的是这个默默无闻的群体。

 

典型的科学著作插图,主要是以腊叶标本为依据的黑白线描图,虽不乏美感,但有一套近乎程式的绘画语言,重在准确地传达物种特征。“每画一张图,都得打草稿,给分类学家看。看完确认了再上钢笔稿、墨线。表现形式、线条的结构,这些需要一点一点积累。”就这样,曾孝濂从见习绘图员成长为一名画师。

 

他逐渐熟悉了不同植物花叶根须的特征,以致多年以后面对《朗读者》舞台上摆放的鲜花,也一眼就看出其所属的物种,什么科,什么属。在训练出一副科学之眼的同时,他的青春也献给了《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这样的科学插图工作,除了少量《云南茶花图谱》这样的彩色作品,美好年华换来的主要是他为五十余部科研著作所绘的两千余幅黑白线图。

 

华山松,曾孝濂手绘《云南植物志》插图,选自《云南花鸟》附录。


工作之外,天赋的本能又让曾孝濂拿起了艺术之笔。为了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在画对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画好,他不停地读书、看画、临摹,独自摸索、实践。影响最大的是英国《柯蒂斯植物学杂志》,这本杂志上的欧洲植物学插图,奠定了曾孝濂生物画英国古典水彩的风格。

 

回忆起这段经历,他很感念时任所长、植物学家蔡希陶、吴征镒,以及昆明植物所的分类学家们,因为对当时的曾孝濂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插图任务繁重、进度紧张,没有自己的时间琢磨。“当时我们的领导很好。他们尽量不特别催我们这些新人,不说赶紧做、赶紧交稿。他们知道我们年纪小,就尽量帮助我们。有时候还会跟我们一起解剖采来的花”。

 

《朗读者》上,朗读之前,曾孝濂大声诵出献词:“谨以此篇献给蔡希陶先生。”

 


从热带雨林走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越战的需要,研究疟疾防治药物的“5·23”项目启动。最大的成果是筛选出一种疗效显著的菊科植物,其有效成分青蒿素经过临床和病理实验得以确认。多年以后,屠呦呦借此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而这个项目对曾孝濂的最大影响是把他从标本馆一下拉到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一待就是五年,这正给了他向大自然深入学习的机会。

 

“那几年锻炼了我的彩色画。绘画一定要实践,大量地画,一点一点地积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造型能力、色彩表达能力、明暗关系写实的能力。”

 

不仅是知识和技法的积累,在万物竞生、交响共存的热带生态群落里,他真正感受到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与奥妙神奇,这深刻影响了他之后的价值取向。用一支笔、画一辈子的宏愿也就此生根。

 

蚊虫肆虐、野兽横行的五年过去,再次面对腊叶标本的曾孝濂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干枯的花朵和枝叶,植物生前的样貌也浮现在眼前。“我意识到我不仅要画得像……不光画得准确,最重要的是要画得生动。讴歌生命,讴歌自然,用我的画笔。”


野百合,选自《云南花鸟》。《朗读者》现场,董卿问曾孝濂她自己像什么花,这幅画就是回答。

 

1979年,由中国美协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全国科普美展在北京举办,曾孝濂的组图《云南花卉》获奖。1991年和1992年,他应邀为国家邮政局设计了《杜鹃花》和《杉树》两组邮票,均荣获中国最佳邮票奖。从科学的形似,到艺术的神似,讴歌生命,讴歌自然,用他的艺术之笔,他做到了。

 


画笔不曾停歇

 

1997年,曾孝濂以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的职称退休。孩子创业有成,他也跟随家人来到北京。多年来积累的鸟类素材和手稿派上用场,他终于有时间操作心中积压已久的选题了。

 

曾孝濂爱花,也爱鸟。无论是在植物研究所内,还是野外考察,他总能见到各种鸟。从1992年起,他就开始画鸟,甚至用上了全部节假日和空闲时间。但鸟和花不同,它不会停在那里等人去画。于是,退休之后的曾孝濂到北京动物园里住了大半年,每天观察鸟的姿态,画速写、拍照片。又到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里详细记录鸟类的形态特征,请教鸟类专家。

 

这批鸟类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之后,大获好评。1998年底,《中国云南百鸟图》出版。他笔下的飞鸟,纤毫毕现,神采飞扬,与作为背景的枝叶花果、山石树木浑然一体,尽显科学生物画形神兼备的魅力。


四声杜鹃,选自《云南花鸟》。

 

画鸟的夙愿达成,曾孝濂又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画了“十大名花”。一发而不可收,干脆又回过头接连画了一百多幅花。技术上虽是轻车熟路,但野生花卉可遇而不可求,有时候找花比画花要困难得多。2002年底,《中国云南百花图》出版。

 

接着,他应邀完成《药用植物画集》,在日本出版发行。并与美籍台湾画家杨恩生、古生物画家侯晋封一起为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完成了《中国古鸟类》一书的古生态复原图,这批画作完全是义务劳动,他不仅分文未取,连车马费都是自己负担。

 

孙氏孔子鸟,选自《云南花鸟》附录。

 

百鸟图与百花图先后完成,曾孝濂又想以国画的笔墨来画树,画动植物所处的生态。在老伴和家人的陪同下,他重游西双版纳和丽江,远赴内蒙额齐纳钻胡杨林,去山西壶口观黄河瀑布,去怀柔箭扣爬野长城,到柬埔寨游吴哥窟,到美国加州穿越红杉林,沿美国西海岸畅游海景。

 

每次出行归来,他都迫不及待地乘兴而作,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半载,每天在画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终于画出一批笔墨造型具备自身特点、画面营造体现自我心境的工笔花鸟和山水小景,并于2016年以《曾孝濂彩墨画集》之名出版。


《朗读者》播出之时,曾孝濂正在昆明潜心赶制一幅大型画卷,这是应中央电视台李成才导演之邀,为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绘制的《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画中包含水稻、大豆、桑树、银杏、珙桐等三十多种中国原产植物,画幅高1.17米,宽2.5米,“用的是最大的纸”。

 


倾囊相授,以待来者

 

2017年,对曾孝濂来说是相当重要而又身心艰苦的一年。

 

5月,集其毕生之功的《云南花鸟》由读库出版,其后,曾孝濂举办了两场讲座,每次都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

 

7月,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召开。曾孝濂不仅受邀出面操办与大会同期举办的植物艺术画展,还特别为画展绘制了十幅植物艺术新作。

 

9月,曾孝濂手上的画作和手稿悉数被浙江自然博物馆收藏。至此,他为一生心血所系的作品找到了归宿。也让读库以《花叶》之名高仿复刻的十幅新作,成为离收藏曾孝濂原作距离最近的机会。他的画作从未在国内市场上出售。


暮年新作:硬叶兜兰,选自读库出品《花叶》。

 

有感于自己年轻时孤独探索的学习经历,晚年的曾孝濂决心把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独家心法分享出来,造福后学,为中国生物艺术画的发展贡献心力。筹备植物艺术画展时,他也力排众议,特别注意选择青年画家的优秀作品。


在《云南花鸟》新书分享会上,他甚至拿起画笔,现场示范,从用什么纸笔、买什么颜料,到构图、用色的理念,倾囊而授。


信手涂鸦一顽童,机缘巧合入画途,以腊叶标本为依据,为植物志画插图。世人多不屑一顾,我偏觉得味道足。既要坐得冷板凳,也要登得大山头。时而心猿意马闯深山老林,领略狂野之壮美;时而呆若木鸡静观花开花落,澄怀味象,感悟生命之真谛。


动静之间寻觅灵感之沃土。以勤补拙,死抠硬磨,练就无法之法。凝花鸟树木于笔端,哄慰自己,也给观者留下些许回味。随意而安,尽力而为,平平淡淡,自得其乐。


这是曾孝濂七十八岁生日时自作的短文。


2018年,在拿起画笔六十年后,曾孝濂登上《朗读者》的舞台。后台候场,他忙着向编辑打听读库出版的两本多雷版画,说要找来参考。举着平时绘画所用的独门暗器,一把自己在放大镜下精心磨制的刻刀,他说:

 

我要试验新的画法,尝试新的主题。我还有时间。


这是曾孝濂老师为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特别创作的十幅植物画。曾老师已授权读库制作了一批收藏级的原寸活页画,感兴趣的同学可至文末收看。



在去年的一次活动现场,曾老师这幅《尖被百合》吸引了一位保洁阿姨举起手机。


附录:曾孝濂作品出版年表

《花叶》(收藏版),2017年10月,读库出品

《云南花鸟》,2017年5月,读库出品,入选2017年度“云南十大好书”

《曾孝濂彩墨画集》,2016年3月,云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云南百花图》,2002年12月,云南美术出版社

《曾孝濂作品选》,2001年1月,天津杨柳青画社

《中国古鸟类图鉴》,2000年4月,云南科技出版社

《鸟语·花香》(明信片),1999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云南百鸟图》,1998年12月,云南人民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9:11 PM , Processed in 0.03878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