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7|回复: 0

[男女之间] 孙旭阳:猛怼相亲角的海归男,真比上海大妈高明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5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旭阳:猛怼相亲角的海归男,真比上海大妈高明吗 

 2018-04-04 孙旭阳 大家



我很喜欢孟常的耿直。无论是在短视频里“猛怼”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还是在腾讯大家的专栏里回应为何要“猛怼”(编注:点此查看孟常原文及视频《我去“猛怼”了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结果上了头条》),他的表述都足够真诚。他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更多基于人性的自由,以及人类尊严的回归,虽然招致不少批评,但在部分人群中也激起了广泛共鸣。这无疑都是好事情。


在价值观上,我比较认可孟常。日常生活里,但凡关系比较近的年轻朋友,我总建议他们,“能别结婚就别结婚,能别生孩子就别生孩子”。我认为婚育不是人生的必选项,即使作为备选项,排序也应该比较靠后。每个具备法定条件的人都有权利结婚生子,但如果在作出决定之前,能够审视传统的婚育观,经过自我的确证或反思,就会避免日后太多悲剧和麻烦。


不过,就相亲角这个话题,孟常显然没说到点子上。有一句古语,“迂远而阔于事情”,用来评价孟常的“猛怼”很是到位。这句话,原本是别人用来批评他的老本家——那个很喜欢谈道德的孟子的。



被污名化的相亲角


吵嚷拥挤的大爷大妈撑伞的撑伞,举牌的举牌,婚龄男女都被明码标价,就像尬舞现场一样,随便在相亲角拍几张照片和段子,都不用发愁流量。尽管网上群嘲不断,都不妨碍大爷大妈们在每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搬起小马扎去相亲角摆摊。


上海公园现相亲角父母“摆摊”为儿女相亲。中新网图片


孟常说,到访的欧洲朋友很难理解这种场景,对方认为大爷大妈们侵犯了儿女的隐私权,甚至有招致诉讼的风险。这位国际友人显然有所不知,他们认定的很多隐私,在中国那都不叫个事儿。问人收入年龄还是小儿科,就是一对夫妻结婚三五年不生孩子,他们是无精死精,还是输卵管不通,是准备找老中医调理还是去泰国做试管,老亲旧眷估计都知道得八九不离十。帮年轻人相亲,到处“售卖”他们的信息,是亲人之间的责任,是熟人之间的慈善,哪有人敢去兴讼?


那么,相亲角是否物化了女性,或者说孟常说的,将男男女女都“去人性化”了呢?我认为也很值得商榷。相亲角虽然在场景布置和成交流程上,很像农业社会的骡马市,但其间流通的并不是适龄男女的所有权、生命权和役使权——就像买卖一匹马。相亲角里的交易标的,或者说拟交易的标的,是待婚配男女的婚姻价值: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颜值、户籍、工作、收入、房产、婚史……甚至还有孟常见到的“同居史”。


人类价值和人格不能物化,可是这一长串名词本身就是物化的产物,大部分还可以量化成excel表格呢。在人才市场,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标牌,为什么就没人指责是在践踏人类尊严?


“万磁王”伊恩·麦克莱恩在上海挂牌体验中国相亲:剑桥毕业,伦敦有房


批评相亲角物化女性的论调,或许会赢得女权爱好者的掌声,但与事实并不相符。你要非说列出条件就是在物化,那么你很难找到比相亲角更男女平等的物化车间。为儿子找媳妇的张大爷,与替女儿找男友的李大妈,都在竭力把手里的标牌写得更加吸引眼球,他们哪有兴趣争什么男尊女卑。


关键是,张大爷和李大妈的孩子八成也在巴望着爹妈能从相亲角里带来好消息,外人实在没必要拿女权砖头砸他们。我很好奇,孟常在短视频里慷慨陈词之时,要是突然被某位大妈一把扯住,“小伙子你说得不错,那你给我闺女找个婆家吧。找不来?我看你就很不错呀……”


除了逃之夭夭,孟常能咋办?可是你怼是怼了,逃也逃了,大爷大妈两手空空回到家里,想起儿女的终身大事,还不是会愁上心头,辗转反侧?


孟常有个判断很准确,那就是相亲角很像“市场”。他感到不适的是,“我没有办法从那些雷同的‘性格温柔’、‘诚实可靠’中获得关于另一个人类的真实信息:TA的经历、兴趣、欲望或恐惧。”


这有点像去肯德基餐厅点油泼面,吃不到了就拍桌子投诉。相亲角中人求的是找到靠谱的人尽快婚育,男方“诚实可靠”,女方“性格温柔”都是万年的刚需。至于经历、兴趣、欲望或恐惧,更多是网络和沙龙里的择友标准,用来择偶也可以,但以这此来否定相亲角里更普适的择偶标准,似乎过于武断。


再说了,你心目中伴侣的“欲望和恐惧”,对你很重要。那么相亲角里的大爷大妈,被“售卖”的子女们的“欲望和恐惧”,你试图去倾听了吗?


在网络报道和评议中,相亲角一直形象不佳,很可能都是话语权人群的长期污名化所致。这种污名化看起来并无恶意,但都存在孟常类似的误区,那就是以个人的“经历、兴趣、欲望或恐惧”,粗暴拒斥另一种生存情境,进而否决由这种生存情境塑造出的价值观,即使这价值观并没有伤害到旁观者。


从效率来看,相亲角不如熟人之间的引介。从流量来说,也不如在相亲网上注册个VIP会员。不过,除了相亲角,为儿女婚事焦虑的大爷大妈们也找不到别的地方聊聊天,互相宽慰几句,顺便看下婚育市场的“行情”。


这是一群焦虑的可怜人。有北京和上海的户籍,三环内有两三套房,在一些人看来已经财务自由,足够幸福,有无子孙都无所谓。然而,那些终生未曾逾越过传统化和体制化生存的老人,想尽快抱到孙子或外孙,让家里的烟火和财产有个着落,享受绕膝之欢,却是最常见最正常的需求


这个需求之强大,让他们根本不会在乎媒体和年轻人是否理解。外人嘲笑他们,试图为他们指出一条阳光大道,既有些可笑,又不乏残忍。要论坦率和干净的程度,相亲角比交友软件和相亲网站好太多了。



你的自由,不能抹杀他人的权利


我们通常在谈何为爱情和婚姻的时候,真正想说的是“更好的”爱情和婚姻。在孟常老师的视频和文章中,他比较鲜明地表达了对这方面的理解,我无从反对他的个人选择,况且大部分观点我都认同。


我想说的是,我们俩的类似持论,在社会上并非主流,也可以说很边缘。在讨论问题时,不能以宣示自我立场,来代替对社会问题的剖析。


我没做什么大数据分析,也没有过社会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我最多是田野观察,就从我观察到的现实来看,婚姻在中国更符合“经济契约”的定位。一对男女,包括背后的两个家庭通过一纸文书,一场仪式,将阶层和资产捆扎,就像联体船一样出海作业,既分享收益,更共担风险。


他们的最大收益,就是生养了后代,两个家庭的基因都得到存续。男方的血脉和姓氏得以流传,女方的基因也不至于绝代。在这里,我不想援引进化论或“自私的基因”等概念,因为很容易陷入倒因为果和循环论证的逻辑谬误。总之,就如我们所见,中国人对于生育下一代的偏好,几乎到了执念的地步。


在我老家,我认识的所有,注意是“所有”超过50岁的老年人,以我对他们的了解,假设他们身患绝症,只要挪用儿子结婚的彩礼钱做一场大手术就能救活,但这将导致儿子婚事泡汤,他们都会选择牺牲自己,留住儿媳。这不是因为农民太愚昧,只是城里人一般不会遭遇这样的二难抉择。真要逼急了,相信城里的大爷大妈也毫不逊色。与生死存亡比,在相亲角被年轻人怼几句,实在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中国人太重生育,中国的习俗和现行法律,又要求生育必须通过婚姻这一道程序,使得婚姻很像一场风险投资。你跟穷人结婚,就意味你和你的孩子都将被这个穷人拖累;你跟太矮的人生育,你的孩子身高很可能无法超过170厘米;你的公公或岳父患有重病,那么他不但无法帮助小家庭买房,还将耗费孩子的教育经费去为他做手术……


你可以说这些担忧和焦虑,都由不同的社会问题导致,每个社会问题都会在网上搜索到一万篇论文。但是,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一般中国人屈从于这些风险,更加功利地盘算婚姻的得失,也用不着大惊小怪,口诛笔伐。你有谈清风明月式恋爱的权利,别人也有经营柴米油盐式婚姻的自由,这本不应该互相排斥。


传统的婚育观即便有一万条弊害,也抹杀不了它的一个好处,它可以确保在大多数时间内,平庸的人们在从众之后,只要条件不太差,都能安全生养自己的后代,活得像个“典型的中国人”。为了确保社会结构的稳固和人口基数,维系国家和社会的运转,法律和主流道德肯定会站在“典型的中国人”这边,根本不会奖掖孟常这样的海归叛逆青年。


这或许也是孟常在猛怼相亲角时,“带着一贯的调侃和夸张”的原因。这场经网络发酵成为热点的遭遇战,既有点对牛弹琴,又像是鸡同鸭讲。大爷大妈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孟常却好像不太明白自己在对什么人喊话。


在腾讯大家微信公号,孟常文章下跟帖的网友“深蓝色的胡辉敏”说得很到位,不妨摘录如下:


“认真看这篇文章的,大抵都是不会去相亲角的。而去相亲角的,基本不会认真关注这些评论文章,因为更关注相亲角里究竟有无可交易的婚姻去了。”


这位网友用了“交易”一词来定义相亲角里的婚姻,有点刺耳,却很精准。拒绝“交易”而不婚的人,前提便是认识到了婚姻的“交易”本质;认为自己的婚姻不是“交易”的人,更多因为他们的“交易”更隐蔽更温情脉脉;还有欲交易而不得的人,都被挂在相亲角和亲友圈里苦候佳缘。


无论是这个世界,还是这个国家,认知平庸,活在陈规流俗里一辈子无法自拔的人,都要占人群的大多数。他们看起来很容易俗不可耐,可他们也在努力生活,还想活得好一点。其实,也正是无数俗人枯燥地工作、坚韧地生活,才支撑得起精英阶层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自由。


不婚和丁克人群不屑于养儿防老,可是等他们有朝一日住进养老院,负责照顾他们起居的年轻人,肯定不会出身于奉行丁克的文青家庭。



“无同居史”有错吗?


孟常猛怼相亲角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批评婚前没有同居史的女性,“我会严重怀疑她是否是一个正常人类”。相亲角里的“无同居史”写得比较委婉,我认为写招牌者最想表达的,其实是“无性经历”,只是要明说这个太刺耳,就换个说法。否则,未婚女有过性经历却自称“无同居史”,在相亲角里没什么必要,反倒埋下不少隐患。


在女德班大师那里,婚前守贞简直比金子都要宝贵。事实上,这不但与人性相悖,严重的还危及国计民生。堕入“低欲望社会”之后的日本有多恐慌,中国人作为邻居看得清清楚楚。数据显示,日本18至34岁的男性中,有36%是“童子身”。在35岁至39岁的年龄段中,有26%的女性和28%的男性从未有过性经验。这个数据可能不够权威,但很多日本年轻人懒得结婚,懒得恋爱,甚至连性伴侣都懒得找,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直接导致日本生育率一蹶不振,自2015年起人口便呈不断减少之势。


跟二十年或三十年前比,中国社会对于婚前性行为越来越宽容了。在我熟悉的乡村,婚前是否谈过有性行为的恋爱,早在十年前就不再是一个问题,现在男多女少抢破头,谁还纠结这个,无疑于自断烟火。这种转变,也恰好说明了,传统的我们称之为道德的那种东西,是与生存环境适配的,不能轻易看作是无意义的恶意压迫。


在旧农业社会里,男人负责养女人和小孩,女人作为生育工具和性资源纳入婚姻交易中。因为没有亲子鉴定技术,男方会竭力管束女方要求忠贞,缠小脚缘于此,“三从四德”“三贞九烈”的道德教化也如此。从交易规则看,女方也可以通过守贞和专一,来提高自身作为生育资源的溢价,获得更好的对待。在惨无人道的灾乱年月,男和女想存活下去并顺利繁衍基因,这几乎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可是,在跨入21世纪18年后的上海,孟常还见到有人以“无同居史”来招徕夫婿,情绪激烈可以理解,只是表达方式欠妥。他只需要表明更喜欢与有过同居史的女生交往即可,没必要怀疑无同居史的女生不是正常人类。


大龄未婚女没有过同居史或性经历,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不排除有人奉行婚前守贞,还有人一直没谈过恋爱,更大的可能倒是这些女生不懂得如何谈恋爱——她们拒绝通过一夜情等满足性欲,却又因为能力和机遇缺失,没有建立起她们认为安全的两性关系。


如孟常所说,这对急于迈入婚姻的女生来说,其实是个劣势。但在上海老人扎堆的相亲角里,这恐怕优势不小,大龄女一直没有过性经历,比“性格温柔”和“诚实可靠”之类烂大街的广告语实锤得多。相亲角里,汇聚了周边街区太多急于“搭帮生孩子过日子”的家庭,他们才不管什么人格发育和心智健全等虚头巴脑的东西,有户籍、有房、工作还不错,老实巴交能生胖娃娃,才是喜闻乐见的好媳妇。


为了找到更中意的亲家,老人们竭尽所思,孟常却看到了荒诞和腐朽,或许双方都没错,问题在于场景一开始就被错置了。那些从小被教育为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便能赢得人生的好女孩,既没有在势利的婚育战场上变现青春,又被从欧风美雨中归来的海归男鄙弃,实在有点可怜。


话又说回来,大龄未婚女们的处境与男权压迫并没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必须批评一些女权作者在讨论“女博士相亲角遭嫌弃”、“35岁女相亲角被辱称郊区房”、“女白领被母亲安排相亲水泥工”等话题时,一味地煽情控诉,脱离基本的事实和逻辑,大龄女们看着或许很解恨过瘾,但要真信就悲催了。


坦率说,我认为相亲角的老人轻视女博士和35岁女高知,以及中年女白领的母亲为她物色体力劳动男,都符合婚育市场的理性。很多作者不诚实,她们在A文中援引婚育市场的交易本质,告诫姐妹们别把自己卖贱了,要远离穷男人,不能便宜了渣男。刚转过身写B文,她们就盘踞道德的高台上,控诉婚育市场太扭曲,物化女性,连高知高收入女性都得不到人道对待。


我想对她们说:无论爱情还是婚姻,第一条规则便是双方合意。你们觉得婚育市场太恶俗太黑暗,大可以去寻找心仪的爱情呀,没人拦着你们的。即使男权分子处处挤压你们生存发展的空间,但相亲角里可怜的大爷大妈,和他们的儿子,又欠了你们什么?


我很想劝女性朋友远离这些伪女权,也希望她们能清醒认识到:无论你是女硕士还是女博士,无论你年薪五十万还是一百万,只要你还没有选择不婚和丁克,还想迈入婚姻和生育,就必须接受在交易场景转换之后,你们在学业和职场上的得分,在相亲角里的转换率,会比你的期望值低很多。


打个比方,本文作者会写几篇小文章,有时候还能换点稿费。要是我某一天去建筑工地搬砖,曾经在腾讯大家上写过多少篇专栏,并不能保证我比其他工友一天多拿二十元工钱。我如果以此在微博上控诉包工头迫害读书人,大家会为我点赞吗?


在上海相亲角里,哪个大爷大妈没有几套房产傍身呀,女博士的学历证书,女白领的工资卡,对他们真是价值不大。孟常在视频中说,男权分子配不上中国优秀女性,男权认为“越优秀的女性反而越不好”。我必须说,这种看法,只是业余女权爱好者基于幻觉,对男性择偶者的集体污蔑。而且,女性在学业职场上的“优秀”,并不能与婚姻中的“好”简单划等号。在相亲角里,大爷大妈们巴望着未来孙子辈身高体壮脑瓜灵,儿女新组建的家庭不为钱发愁,自己的晚年少操心少受气。至于未来儿媳是不是女高知,是不是足够“优秀”,与这种期待没有一点关系。


我不认为大爷大妈们的诉求,在道德排序上低于女博士女白领对婚姻的野望。事实上,不少大龄待婚女的择偶困境,更多因为中国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导致这些女性朋友在人生规划和婚恋技能上都缺课太多。这原本可以避免,只是在公园相亲角里找不到解药。


行文至此,再读孟常文中的那处金句,“很多中国人认为事关道德和人性的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制度或技术手段调适或解决”。我部分认可这个判断,比如在立法上像欧美一样解除对未婚生育的歧视,不但会鼓励更多生育,也避免了很多不那么幸福的婚姻。相亲角里的大爷大妈,肯定也不再如现在这般焦灼。


不过大面积的制度改善来日方长,只要婚姻一天无法摆脱资源交易的本质,部分人还必须以婚姻为谋生之道和阶层跃升的捷径,让孟常老师忧虑质疑的失序,仍然会是中国式婚恋的常态。这有待几代中国年轻人的精神觉醒。


在此之前,激愤的攻伐可能不如多一些同情之理解。借用一句话,“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上海相亲角里的大爷大妈,更需要有人搀扶他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3 05:25 AM , Processed in 0.04521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