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型”官员到“铁腕型”改革派
1987年,郭树清从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一年归来,次年进入国家计委经研中心担任综合组副组长,正式踏上仕途生涯。此后,他历任国家体改委司长、秘书长,贵州省副省长,央行副行长兼外汇局局长,中央汇金董事长,建行董事长、证监会主席、山东省省长。
在很多人看来,郭树清是一名“学者型官员”。不仅与他早年的学习经历有关,也表现为1984年至今,郭树清笔耕不辍,共发表研究论文、文章300余篇,并出版了《比较价格体制》《在过剩与贫穷之间》《直面两种失衡》等10余部著作。
1994年,郭树清凭借《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及《我国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资金筹措》两篇论文,两获中国经济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此后,他还担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导师,门下学生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丁志杰、中投公司副总经理祁斌等。
除了“学者”,一些曾与郭树清有过接触的人,给他的另一个标签是“幽默”。一则在金融圈广泛流传的小故事是,郭树清在建行H股上市酒会上致辞,称当晚的嘉宾有big potatoes(注,大人物),不过前面已经有人介绍过他们了,因此他就不重复了。他要特别感谢的,是一些small and medium-sized potatoes(注,中小人物),因为他们为建行做出重要贡献。
随后,郭树清列举了多名一线员工的名字。
在前述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当被记者问到金融监管改革的模式时,他巧妙地打起来太极:“你要说农村改厕模式,我知道有三个,你要说金融监管改革有什么模式,我一个都不知道。”一番话引得场下记者哈哈大笑。
类似的郭氏幽默频频出现在该场发布会上。一遇到专业的话题,新上任的郭树清就让主管该项业务的副主席或者主席助理来回答,“我有三个同事,没他们我是不敢开这个发布会的。”
然而,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郭树清“铁腕”和“雷厉风行”的形象。
1998年7月,郭树清离开国家体改委,出任贵州省副省长。同期,国务院颁发了房改纲领“23号文件”——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启动。
在此背景下,郭树清主导贵州房改:将存量住房资产按当时的重置价格评估后,按职工的工龄和职级计算出应得的一次性补贴兑现给职工。时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的江厥中介绍,“贵州方案”将现有公房社会化,将存量住房货币化,以存量住房作为补贴,解决下岗职工无钱房改的问题。他认为,原来只有财政拿钱才能启动房改,郭树清的思路突破了这种限制。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贵州很重要。
2005年,郭树清执掌建行不到两个月,就下发一份《关于追究案件发生机构及其上级机构领导人员责任的规定》,实行领导人员失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制度。该规定覆盖全行,包括总行董事长、行长在内各级领导人员。瞬间在建行内部掀起“问责风暴”。
2011年10月,郭树清调任证监会主席。上任伊始,他对资本市场连烧“三把火”——接连推出完善上市公司分红政策、创业板的退市制度及打击内幕交易三大措施,轰动市场。有人曾统计,他就任的506天里共推出70项新政,平均每7天推出一项新举措,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证监会主席。
2013年3月底,郭树清取代原山东省省长、现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出任山东省省长一职。
然而,在离开北京前的周末,郭树清仍然连发9份文件,松绑证券和基金市场。彼时,有市场人士戏称,这是否算郭树清给证券市场留下的“告别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