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受挫
皇明集团鼎盛时的2006年,公司年均收入增速65%以上,账面上常年趴着数亿元的现金。
2012年7月,在皇明股份第三次冲击IPO失败之后,黄鸣召开以“新能源疯人疯语疯事”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在这次会议上,黄鸣坦承,建设太阳谷产生的大量债务,使得公司资金链极为紧张。
“为建太阳谷我们可以说是用光了最后一分钱,欠了大量的外债,还欠了施工单位的钱,多少人堵我的门讨债,过年期间在国际酒店住了20天躲债,”黄鸣还透露,2008年,美国高盛和私募鼎晖以1亿美元取得皇明股份28%的股权,其中4亿元人民币被黄鸣用于太阳谷的建设。这两家投资机构至今未等来皇明股份的IPO成功,一直深套其中。
那次发布会,是黄鸣在太阳谷项目折戟之后,重返太阳能产品这一主营业务的起点。他启动了新的营销策略——曝光太阳能行业中的产品质量潜规则,继而推广自己公司的产品,每月曝光一到两次。
2016年8月,黄鸣还在个人博客上曝光美国苹果公司“玻璃盒”直营店的“耗能领跑全球单店领跑全球单店碳排放量”。博客最后提到,皇明集团的建筑能耗技术和方案“实现零碳微排,降低能耗90%以上”。
“关于苹果公司的不节能,皇明还会有爆料”,尽管黄鸣在博文中如是声明,但类似这样的爆料并未引起网友和苹果公司的关注。
这种营销手段并不能挽回皇明集团的颓势。这家曾经的太阳能龙头企业在太阳谷债务的重压之下,每况愈下。财新报道显示,皇明集团自2012年发展停滞,2014年明显感到资金吃紧,2016年已经不能正常发放员工工资。有些时候,即便订单来了,因为没钱买原料,也要两三个月后才能交货。
黄鸣试图带领企业完成业务销售模式的转型。2013年年初,黄鸣提出公司的气候改善商城计划,“2013年要开设5000家连锁气候改善商城,未来5年内要达5万家,销售额500亿元,商城内专卖各类皇明自行设计研发的太阳能终端应用产品。”
两年多后,他又对媒体表示,气候改善商城任务完成得并不好,只开了上千个,离5万个差远了。
皇明集团还是中国新能源行业沉浮的缩影。
2013年无锡尚德破产重组前后,太阳能、光伏这个资本依靠财政补贴和资本吹捧冉冉升起的行业,受到产能过剩、欧债危机、美国“双反”调查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冲击,光热行业风光不再。除却日出东方(603366.SH)等少数企业上市之外,皇明集团等绝大部分企业被挡在IPO门外,承受着行业泡沫破灭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