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6|回复: 0

[教育漫谈] 就让孩子“早恋”一场又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0 07: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让孩子“早恋”一场又如何 

 2018-02-20 李萱 大家

本文为“猫头鹰战队”作品,更多作品请看:猫头鹰战队


来自网络社区(注1)的一桩惨案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一对父母发现14岁的女儿恋爱并进行了谈话劝阻和行为管制(收手机、不得自行外出等);干涉无效之后,女儿开始撒谎、成绩下降乃至彻夜不归;当父母追查至宾馆房间将女儿领回家“教育”时,父亲盛怒之下将女儿用冰球棍打至尾骨骨裂。


尽管帖子仅包含了父母的单方视角,事件真实性也有待证实,帖子中的这对父母却代表着当代众多家长和教师对于青少年恋爱的态度。除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孩子早恋怎么办”提问帖与指南之外,各媒体曾多次报道过各地高中通过“不得互发短信”“不得结伴就餐”等校规严格禁止男女生交往,在食堂设置男女生分餐的例子(注2)。


2007年,南京某中学曾尝试将审美上饱受诟病的“口袋式”运动校服改版为西服式制服,结果受到家长抗议(注3),称这样会刺激对异性的好感。家长与教育者的态度和官方思想口径一致:广电总局在2016年发布的《电视剧内容制作通则》中将对“未成年人早恋”的表现和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相关内容并列,定性为“危害社会公德,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内容”。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课本则在肯定异性同学交往益处的同时,细致地“分析”了青少年“认为自己‘恋爱’”了的几个原因:将对异性的“单纯”好感“误解”为恋爱、因家庭朋友关系不佳而寻求补偿、为向同伴炫耀以求得社交地位、对“正常”异性交往过程中中的误解进行的报复或冲动反应。教材还“诗意”地劝告:“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谨慎处理。世间万物各有时节,过早地成熟,会过早地凋谢。我们既然是在春天,就不要去做秋天的事。”


成年人常常将禁止青少年恋爱的理由归结于中高考压力,然而学业竞争同样激烈的东亚各地区却鲜有如上的“变态校规”(除去极少数私立学校),也并无“早恋”这样饱含审判意味的标签。事实上,2014年,台湾“教育部”正式废止了高中职学校中有关“禁止男女交往”等“不合时宜”的校规 (注4);戳中无数笑点和泪点的日本综艺《屋顶告白大会》中则直白地表现了日本学校中家长、同学和老师对于初恋这件“小事”的全情支持。


与绞尽脑汁禁止青少年恋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中国家长对成年子女婚配的极大焦虑:尽管大学与工作时期的压力未必亚于中学,家长却光速遗忘了自己昔日的立场,掉头加入了催婚阵营;这样的神转折又以家有女儿的父母为甚,仿佛今日不谙男女之情的小乖乖,明天马上就能变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搞得定高富帅抱得了二胎的顶级人妻。



对于青少年恋爱如临大敌的态度,极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恋爱的功利性认识、对性的恐惧或羞耻和对青少年发展特征缺乏理解。家长对于所谓“早恋”和“晚婚/不婚”的双重干涉反映的是以“结婚状态”为最终目标的恋爱观:判断恋爱“成功与否”的终极标杆是当事人是否最终(按照家长认知中的“社会规范”或“理想”)在“适当”的年龄和“对的人”结婚;至于恋爱作为一种经历本身的价值或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则无足轻重。既然青少年恋爱“凋谢”的可能性极大而转化为婚姻的几率极小,这些花前月下岂不是浪费时间?如果恋爱的要义是最终在法律上有个名分,而不是与爱人相互磨合、共同经营让双方都感到舒适、自在、亲密的关系,早早开始”试水“练兵”有什么必要呢?。


美、欧、日等国的家长和教师对于青少年恋爱愈发宽容的另一个原因来自性观念的变革。防止青少年怀孕和感染性疾病仍是家长和教育者共同的目标;然而,随着性观念的进步和贞操观念的淡化,各发达国家性教育的重点正从确保青少年在婚前禁欲守贞(abstinence-only- until-marriage education)转向引导青少年进行安全、健康的性行为,通过给青少年发放避孕用品、强调性行为需要双方共同认可、探讨性与爱的联系等方式推进“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在荷兰(注5),“性与关系教育”从幼儿园便开始进行;英国政府也已于去年批准 (注6),将性与关系教育从2019年开始引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中国社会的性观念与性教育不仅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与同文化背景的港、台、新加坡 (注7)等地相比也极为保守:“贞操是女人最好的嫁妆”等糟粕思想阴魂不散;许多中小学仍没有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即便有相关的课程也往往局限于解释男女生理差异并辅之以禁欲规训;家长们看到稍许直白的性教材便惊慌失措。文首帖子中因女儿“不自爱”与男友开房而震怒不已的父母,对于女儿尾骨骨裂、未来只能剖腹产这一结果,反倒觉得“没什么大事”呢。



成年人对于青少年恋爱的态度还标志着一个社会对于青少年判断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信任。或许可以令中国网友稍感宽慰的是,关于青少年恋爱的恐慌并非是纯粹的“中国特色”;今日貌似理念先进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对青少年的看法也经历了逐渐改变的过程。明尼苏达大学的青少年心理学家W. Andrew Collins等(2009)(注8)指出,尽管“少年维特的烦恼”自古以来是文艺作品喜爱的主题,关于青少年恋爱的研究却从九十年代才得到理论化和系统化,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人们对于青少年的误解:西方学者也一度认为恋爱只是个别问题少年的“补偿”和“炫耀”,或只是不懂事的小孩子“随便玩玩”或追求性刺激而已;近年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神经科学研究(注9)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于青少年“冲动冒险”“不成熟”的刻板印象。


然而,过去几十年对于青少年恋爱的研究表明,对于浪漫关系的渴望实在是青少年男女普遍具有的正常需求;刚开始恋爱的青少年可能的确会在懵懂之间更换几个恋爱对象,或交往似乎并不匹配的伴侣;但探索期过后,男孩和女孩都通常会进入更持久、更深入的稳定关系,也更重视情侣之间的亲密感和承诺,其过程与成年人恋爱十分相似——尽管青少年情绪上的确较易波动,其自控和决策能力也尚在发展,可是十几岁的姑娘小伙,大部分具有相当的判断能力,至少是能够吃一堑长一智的。


恋爱对于青少年有哪些具体影响?与任何复杂的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一样,不问情况而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显然是耍流氓:恋爱开始的时间、恋爱关系的数量和长度、恋爱伴侣的选择、恋爱关系的质量、当事人的主观体验等都让恋爱的影响方式及最终结果千差万别。与恋爱相关的某些因素固然危险,比如结交暴力的伴侣、不断“蜻蜓点水”地约会而无法进入稳定的关系等;这些因素放到成人的恋爱关系里也并不是什么好苗头。然而,在安排好学业的情况下适度约会(考完试、假期中看个电影),在安全知情、准备充分、相互尊重的情况下逐步尝试爱的拍手,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进行感情的探索,对于青少年来说都是正常、健康、无害的行为。恋爱的激情可能成为青春时代认识和发展自我的动力,恋爱中的亲密温暖则可能成为长远有益的心理资源。


正因为青少年还处在感情的探索阶段,他们格外需要家长、老师、同伴的支持——这样的支持指的不是那些“我是为你好”包装之下的禁令,而是对青少年恋爱动机的真诚理解,对于恋爱体验的细致关照,和对青少年自我价值的滋养。例如,像和另一个成年人对话一样询问孩子的恋爱经历(“Ta人怎么样?”)而非居高临下地“审讯”(“Ta到底有什么好?”);主动要求接送孩子去约会地点、邀请孩子的男女朋友来家做客等。这样的行为,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到爱与性和学习、交友一样是正常的成长经历,也可以帮助家长对青少年的恋爱情况保持基本了解。


更重要的是,只有当青少年感到身处一个安全的沟通环境、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充分信任、感到自己的选择和权利被认可时,成年人才有可能帮助青少年排查、处理潜在的问题,并最大程度地让恋爱经历变成一个探寻自我、发展社交技能的机会。在电影《怦然心动》(Flipped)中,女主角Juli迷恋上了一个开始并不适合她的男孩。让她最终认清现实的并不是从成人角度出发的“苦口婆心”,而是平日家庭生活中父母对于她自尊心的培养和全家人互敬互爱的关系。


不少开明的中国家长和老师已开始对青少年恋爱采取更为理解的态度:笔者接触的大城市青少年中,有不少表示自己的家长、教师曾在恋爱方面给予默许;有些中学老师,已经可以放心地和学生八卦校内的情侣。


许多家长和老师仍不免对青少年是否会在恋爱中受伤感到担忧——这一点十分可以理解——但自由、温暖、支持性的环境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自我保护的边界,避免进入有害的恋爱关系,对于青少年应对情感冲突或分手等恋爱中的负面经历也有缓冲作用。


基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08-2009)数据的分析(注10)显示,如果青少年所在班级的恋爱人数较多,青少年更有可能从身边有经历类似的朋友那里获取接纳、支持,反而不容易受到分手的负面影响。对于初涉世事的青少年来说,恋爱中的情感冲突乃至分手短期内的确极端痛苦,但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处理情感矛盾和失恋绝大部分时候并不致命——至少比起未来因为缺乏感情经验和能力而陷入鸡飞狗跳、压抑冷淡或是毫无感情的婚姻来说要好得多了。


即便成年人想禁止青少年恋爱或发生性行为,也不过是徒劳之举,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在家长老师对早恋严防死守的我国,基于北京市城区和郊区94所中学的研究(注11)表明,27%的青少年自我报告正在恋爱或曾经有恋爱经历;综合了北京和乌鲁木齐、本溪等二三线城市的数据(注10)也指出,有10.7%的青少年自我报告在过去一年中开始恋爱了——且不说那些不约会、不和异性交往却未必没有怀春念想的青少年了。


不仅如此,一味杜绝的策略只会让情况恶化——在不少家长和教师视为“底线”的性行为方面,实证研究(注12)早已证明强调婚前守贞的性教育在推迟青少年性行为和防止危险性行为上毫无成效;相反,从1988年到2010年,随着性观念的开放,美国青少年的性行为发生率不升反降(注13);从儿童4岁起就和孩子坦率谈性说爱的荷兰,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年龄并不比其他欧洲国家更高(17岁),荷兰青少年对于性经历有着更为积极的体验,在性行为中也采取保护措施的比例也更高——荷兰的青少年怀孕比例处在全球最低之列(注5)。


与之相对,《2015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中,五分之三不了解避孕有关知识;在有性经历的青少年中,初次性行为年龄在15.9岁,初次性行为避孕的比例仅有53.2%,本人或伴侣曾怀孕的比例则高达25%。



家长和老师对于青少年的呵护之心与青少年对于亲密关系的追求一样,都再自然不过了;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波动也确实可能使沟通过程困难重重——这一点对于各国的父母和教育者恐怕都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冰球棍之外实在还有大多方式可以保护孩子——与其为了强行压制青少年的自然需求而把亲子关系连同孩子初恋的美好体验一起葬送,更有用的策略是维护温暖的、充满信任的亲子关系,关注孩子恋爱的感受,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健康的恋爱活动,并在关系中学会真诚平等的交往方式。


性本身是人生的美好体验,如果担心孩子过早开始性行为的话,不如从更早的时候开始就告诉他们性与爱的关系,大大方方带他们做好准备。既然是在春天,就帮助青少年享受春天应有的快乐吧。


延伸阅读:


1. 天涯社区:早上老公把女儿打进医院!骨折!


2. 人民网:学校为防早恋禁止男女生结对就餐互发短


3. 金陵晚报:南京一中学拟定韩版制服 家长怕学生早恋


4. 人民网:台高中要求废止“禁止恋爱“校规:要合乎时宜


5. PBS: The case for starting sex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6. UK.GOV: Schools to teach 21st century 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


7.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Scope and teaching approach of sexuality education in schools.


8. Collins, W. A., Welsh, D. P. & Furman, W. (2009).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9. Steinberg, L. (2008). A social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on adolescent risk-taking. HHS Public Access.


10. Hou, J., Natsuaki, M.N., Zhang, J., Guo, F., Huang, Z., Wang M.& Chen, Z. (2013).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adjustment problems in China: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lassroom romantic contex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Vol.36(1), pp171-180.


11. Chen, Z., Guo, F., Yang, X., Li, X., Duan, Q., Zhang, J., & Ge, X. (2009).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8(10), 1282-1293.


12. Santelli, J. S., Kantor, L. M., Grilo, S. A., Speizer, I. S., Lindberg, L. D., Heitel, J., ... & Heck, C. J. (2017). Abstinence-only-until-marriage: An updated review of US policies and programs and their impact.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61(3), 273-280.


13.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Teenag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sexual activity, contraceptive use, and childbearing, 2006-2010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


原标题:《青少年恋爱 比起“拦截”更需要“助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5 12:34 AM , Processed in 0.0282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