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6|回复: 0

[女性天地] 大师姊:我奶奶带球两次离婚,六十年后的你敢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6 06: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师姊:我奶奶带球两次离婚,六十年后的你敢吗? 

 2018-01-26 大师姊 大家

这是大家之选的第58篇文章

今日出品方:美好生活

本文作者:大师姊

点击了解《大家》编辑部开放计划


2017年的一次社会调查显示,全国职场的单身率已经达到了54%,上海,北京,广东,深圳的单身率更高,东莞更是达到了77%。一大波单身人士正向这个时代涌来——单身,究竟是结婚前的预备态,还是后结婚时代的完成态?



我奶奶,一个摇滚的女人,离过两次婚


真正风骚的人生操作,无需参考远在天边的西洋案例,现实生活中便充满了无尽的宝藏。很多看似木讷稳重的亲戚朋友,把她们的人生故事整个儿挖出来,可能会让你瞠目结舌。三十岁以后,我不再惧怕逢年过节时亲戚长辈对我的逼问,我对她们早年人生故事的兴趣之大,已经压倒了她们对我个人事务的关心。我听过的此类故事里,最让我亲近又佩服的是我奶奶。


我父母是双职工,所以,我是我奶奶带大的。印象里她是个眉眼清秀,性格和善的老太太,每到冬天就用一层裤子一层衣服交叠地把我封装起来,使得衣料在我腰部产生巨大的重叠,强化了我幼时纺锤形的体型。我理解,这和莉莉·波特给哈利·波特下的防护咒是同样性质的,坚不可摧,可以抵御江浙沪地区比摄魂怪还要邪恶的湿冷。


她还喜欢坐在床上,把我圈在怀里看越剧,以至于我现在看到树袋熊的育儿照,都会觉得背上蓦地一暖,好像有保暖防寒型的背后灵贴了上来。她常常为了刮风下雨的小事就准许我不去上幼儿园,使得我幼年没有经历太过残酷的社会化,养成了自由而随意的性格。总的来说,我奶奶是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奶奶,而她的跨代育儿也挺成功:我手脚齐全,自给自足,想到我奶奶时,心里流动着温暖的孺慕之情。


直到我为她整理遗物时,我才发现她其实是个很摇滚的女人!我在她的遗物中发现了离婚证——我们都知道她和爷爷离婚的事,但是稀奇的是,离婚证居然有两张!难道我奶奶还离了两次?!八卦的激情在我心中涌动,我简直忘掉了失去至亲的痛苦。晕晕乎乎地展开卷在一起的两张证书,这才发现被告都是我爷爷,有两张,是因为第一次诉讼离婚没批,第二次才准了。


那时奶奶单方面执意要与爷爷离婚,理由不过是“意见不和”,而关键在于,她第一次主诉离婚时还怀着我爸爸!这就是当时法院驳回她离婚请求的原因。时隔一年,她生下我爸爸后继续诉请离婚,这才批准了。


那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少妇女刚刚摆脱缠足的陋习,而我奶奶,一个生于旧时代的妇女,居然为了如此“虚无缥缈”的理由坚持要和爷爷离婚,而且是带球离婚!这其中的勇气和决心,真是让人钦佩不已。


哪怕放在今天,这么我行我素的妇女恐怕也至少要被亲戚朋友喷上五六波:男的都是这样的啦,谁家不是凑合着过,忍一忍三花聚顶,退一步立地成佛,已经有了孩子还怀着二胎,离了你一个女的怎么活,你也不照照镜子还能找到更好的吗,等等等等。可我奶奶硬是把这婚离成了,而且从跨时一年的诉讼官司来看,也完全不是一时冲动。易地而处,我未必有她那样的决心。


我姑妈她们如今说起我奶奶,总要加一句:她真是太犟了!可要是我在她生前就知道了这事,我必然要重重拍一下她的肩膀,赞一声:女侠!你实在是孙女我的偶像!虽说现在已错过了这个机会,但正因为她和爷爷离婚,孩子一人一个,我父亲被判给了她,随了母姓,奶奶的姓也就成了我的姓——我的身上,到底还是留下了奶奶的痕迹啊!


五十年代离婚的女性不在少数。新《婚姻法》颁布之后,对旧式婚姻不满的女性排着队要离婚,客观上减轻了离婚的社会压力。


此外,我奶奶当时作为一名纺织女工,收入是相当可观的:建国前就有几十块大洋的月工资,比巡警队长还高些,解放后也有六七十块的工资,据说,她靠自己一个人积蓄就攒下了好几根金条。当时方兴未艾的厂办托儿所和幼儿园,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我奶奶的后顾之忧。建国初期,公办育儿机构遍地开花,截至1954年,就有四千多家托儿所,两千多家哺乳室。



50年代初,北京市的基层干部在街头书写宣传婚姻法的板报。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从我奶奶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个女人,性格坚定,经济状况良好,工作单位福利齐全,想离婚的时候就能有更多的底气。光有理论上的自由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有实际操作上的自由。最近毛晓彤陈翔分手时的电梯录像被曝光,女孩子们都钦佩毛晓彤不哭不作说走就走的果断,其实分分合合都可以说是私人决定,但能有足够的资源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对生活保有一定掌控感,的确能够成为一个人自尊自信的基础。



做家庭主妇,就像冰天雪地里裸奔


结婚,本来应该是个避险的策略:一个人失业的概率是20%,两个人同时失业的概率就只有4%,一个人生病的概率如果是10%,两个人同时生病的概率就只有1%。在社会福利体系不够发达的地区,人们只能这样相濡以沫,守望相助。不过,现代婚姻的开放性,使这种合约本质上成为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契约。


已有不少数据显示,当女性被诊断出重病时,遭遇离婚的概率比男性要高出数倍,甚至九成重病离婚案件中,生病的一方都是女性(Glantz, 2009)。当然了,这是美国的数据,中华传统美德地区,我不敢妄议。


现在选择当全职主妇的女性越来越多,这在当下,是个赔率很高的选择,因为社会安全网(safety net)正在渐渐消融,社会风险度越来越高,婚姻内部的权益保障,又几乎不复存在。且不说坑爹的婚姻法24条和260条,不谈刑事、民事纠纷,主妇们最常见的焦虑或许是“全职主妇要怎么得到家人的尊重?”这个问题其实意味深长。常见的回答是“不要从垃圾桶里捡老公”、“带眼识人”,“嫁人嫁对了怎么都好”, “要想被尊重,自己先自重”等等带有宿命论、社达意味和赌博偏好的回答。


但是,人的道德水平和情感强度毕竟是正态分布的呀!与其说婚姻是赌博,倒不如说婚姻是一系列谈判事件的总和,随着婚前和婚后的角色改变,人和人的谈判角力也在发生改变。感情好的时候,“小公主,我想养你一辈子”,“我的事业全靠妻子支持,老婆伟大,伟大,伟大!”,感情不好的时候,你就成了“黄脸婆”,“社会闲散人员”,当年绝对的话语权,变成毫无话语权。难道是她们看人不准吗?我不这么想。


何为尊重呢?有人会有错觉,以为尊重是一种权利(entitlement),或是对方的道德自律或爱意的衍生结果。用大白话说,就是你见微知著,配偶人品高到爆炸,或者前世对你亏欠太多,在某种神秘力量作用下对你百依百顺,两种情况下都会表现得“像是”非常尊重你。


其实,尊重不是爱,也并非基于他人的道德自律。“尊重”这个词的拉丁语(respicere)有审视,回顾,细看之意,也就是说,尊重,是给予某个对象以特别的,非平庸的关注和审视。而尊重之所以区别于爱护,实质是有义务性的一面,我们尊重一个人是因为我们“有义务”尊重之,而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想要”尊重之(Birch, 1993; Wood, 1999)。而这种尊重的义务,又是来自于对此人身上值得尊重的特质或美德的辨认和认可。


所以,“家庭主妇”这种身份,就像美国社会中受人尊敬的“老兵”(veteran),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老师”,“医生”一样,受不受尊重,来自于社会规范中对该身份“可被尊重性”的认可,而不在于个别案例中丈夫是不是从垃圾桶捡的,婆婆是不是不要脸,他是不是真爱我,有没有女同事坐了他副驾驶等等个体因素,因为尊重无关偏好。


按照Feinberg的对尊重的分析,尊重需要有三个面向:第一,被尊重者自身权威和权力在某些层面凌驾于尊重者之上的而带来的恐惧元素,第二,被道德化的正当性,第三,面对被尊重的对象,会有一种谦卑又肃穆的体验 (Feinburg,1975)。在鼓励性别分工方面做到极致的日本,主妇的社会形象确有以上三方面的意味。可当个家庭主妇,是否满足以上三元素?没有这三个元素,获得的或许是爱护,是命运的馈赠,但尊重,却无从谈起。


很奇怪,当我们大谈家庭价值的时候,对家庭主妇(夫)的制度性和文化性认可,却是零。制度上,除了夫家的“爱护”,并没有法律上的保障,弱势一方被长期虐待,净身出户的都不少见,而在文化上,“家庭妇女”绝对是个贬义词,会让人联想起“没见识”,“泼妇”,“小气”等等一系列让人不愉快的词。


在国际上,和当前通行的维生工资(living wage)体系相对应的有一个概念,叫家庭工资(family wage)。维生工资是付给劳动者一个人的,家庭工资则是付给劳动者以及其家庭的,换言之,这个系统认可在劳动者本人背后默默付出,维持劳动者日常生活的家务劳动者,认可家务劳动是社会劳动存在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美国,职场对雇员配偶的支持,关注和各种福利,包括但不仅限于,医疗保险,团聚费用,甚至包括搬家后配偶的再就业……更重要的是,社会福利体系,也认可家庭主妇(夫)的重要性。举例来说,一位有薪劳动者,工作时需要缴纳社会保险金,供退休后支取使用。


如果这位有薪劳动者死去,那么其配偶只要活到退休年龄,就可以领取配偶100%的社会保险金。如果离婚时两人结婚时间已超过十年,到退休年龄后,也可以领取配偶50%的社会保险金(哪怕前配偶已经再婚)。如果大家都活着,也没离婚,那么两人到退休年龄后都可以参照有薪劳动者的社会保险金领取社保金,劳动者领取100%,配偶领取50%。对于双薪职工来说,收入较少的一方可以自行选择,是领取自己的社保金,还是配偶社保金的一半。


这个系统设计成这样,就是对那个默默奉献之人直白的认可:劳动者的投保金中,也有你们的一份付出。它保障了大量家庭主妇的基本生活,当我遇到许多七十岁以上的老太太时,很多人都能自豪地说出自己当了一辈子的homemaker——不像国内的主妇,见人说话平白声气都要低三分。


此外,离婚时,有薪劳动的一方还要支付给无收入或低收入一方赡养费(alimony),比例和计算方法各州不同,但大致是为了减轻婚姻中止给其中一方带来的损害,像是某种……工伤补偿。计算方法经常和其中一方在家庭中的牺牲和付出,以及婚姻持续时长有关,因为婚姻持续年限越长,家庭主妇退出职场的时间也越长,损失越大,赡养费能帮助家庭主妇更好地恢复成职业女性。我们却只有对子女的赡养费,而且和越来越贵的教育费用相比,少得可怜。


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都有对家庭主妇有制度性的保护,从财产管理权,养老金共享,到家务津贴,不一一列举了。除此之外,家暴、出轨、其他婚内过错,都会使得财产的判罚大幅度向无过错、弱势方倾斜。


当然,因为现在家庭形式越来越趋向多元,劳动者在全球资本面前话语权也越来越少,全球都在慢慢舍弃家庭工资这一体系,而采用面向个人的维生工资。这两种体系各有利弊,也没有必要回到过去男性挣钱,女性顾家的性别分工系统中。家务劳动的价值应该得到承认,但现实是,当个家庭主妇,和冰天雪地裸奔没多大区别:既危险,又寒冷,还会遭人耻笑。



当个家庭主妇,和冰天雪地裸奔没区别


说到底,现代社会,已是一个风险社会,而婚姻这个不合时宜的无限责任公司,就像一艘破烂的木舢舨,在这个风险社会中格格不入。应对这个风险社会,大概只有采用更加风骚的走位。



鸡蛋何必放在一个篮子里?


深刻的生命都是单个的。如果人们不把一男一女二孩二狗的核心家庭当作通往理想生活的必经道路,那么她们可以选择的余地还是挺大的。现在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婚姻,事实上是把爱情,性欲,育儿,财产共享,晚年照顾等多项人生需求整合在一起的奇怪产物。


这种将爱情和婚姻叠加在一起的社会结构并非自然,在西方,几乎是和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同时兴起的一种市民阶层的“风潮”,对我们,则是二十世纪的事了。如果这条路走得如此磕磕绊绊,换一条走走又有何不可!


实际上,婚姻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和这么多复杂的需求互相冲突无法调和有关,比如出轨是因为爱情褪色,无性婚姻是因为性欲缺失,育儿责任不均摊造成了无数推诿逃避和埋怨,甚至有了“丧偶式育儿”的说法,财产共享机制让自私的人们互相指责对方偷懒耍滑多吃多占,晚年照顾的保障则更是充满了暴烈的随机性,对总是嫁给年长者,寿命又过于之的女性来说,简直就是画饼充饥。


既然如此,为何不把这些需求分开呢?笔者无意批判这些需求的虚妄,在任何一个时代,市民的需求总是世俗的,欢乐的,甚至可以说是“低级的”,所谓“每下愈况”,不能满足低级的需求,一味要求人们做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只会离真实越来越远。只是这些需求完全没有必要加诸在同一个人身上啊!君不见,无数丈夫都已抱怨他们被身上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救救老公!把这些需求混杂在一起,等于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所有灯泡都串联在一根电路上,不仅对彼此近乎一种精神虐待,也毫无抗风险性可言,在社会风险已然如此之高的现代,为什么还要做这种自毁长城的选择?


比如,育儿这件事,和原生家庭关系良好的女性,完全没有必要缘木求鱼,匆匆忙忙去社会上随便找个第三方来和自己完成合作育儿。反正现在城市双职工小夫妻的孩子本来也就是祖辈在带嘛!长辈付出了实际的育儿劳动,孩子的监护权还是属于父母共有,孩子还要跟父亲姓,岂不是奇哉怪也?等到分手的时候,又要经历一场狗血的争抢大战,给已经足够痛苦的过程增加了更多变数。


大家都爱听“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看到老头老太手拉手就嗷地一下热泪盈眶,正说明能白头到老的人就像大熊猫一样少见。既然现代人的爱情生活是如此不稳定,寿命又大大地增加了,为什么不能纵向合作育儿,而非要横向合作育儿呢?你配偶今天是你配偶,明天或许就会成为他人的配偶,但是你的父母,总归是,永远是你的父母呀!在产科门口不假思索把产妇利益置于第一位的,是亲妈的概率要比配偶高太多了。每下愈况!真正的道理要到人性的卑劣处去找寻呀!好好想想其中的道理吧!


好,解决了育儿,财产避险怎么解决?这大概是其中最容易的一题了。理想情况下,夫妻双方是用异质化的职业道路完成经济上的相互保险,所谓人肉对冲。一个开酒楼,一个在对面卖消食片,这不是对冲,是产业一条龙。一个开酒楼,一个开菜场,差不多,一个做金融,一个做实业,一个脱实向虚,一个退耕还林,这才是夫妻店的理想状态,但又有几对夫妻能做到?


志同道合的情侣,多半有着相同相似的背景。去年中兴42岁程序员被辞退后跳楼,无数男码农都感觉唇亡齿寒,纷纷表示要支持妻子走出家庭,走上职场,为高杠杆的家庭经济再上一道保险……这可是现代啊,咱非得要找个活人合伙做对冲吗!


资产配置了解一下,不动产,债券,股票,贵金属,商业保险……减少结构性风险,一个礼拜就能搞定的事,非要用结婚来解决吗?这就像明明有支现成的铅笔就在手边可以用,你却施施然拿出一块黑乎乎的石墨矿原石开凿起来,这是,这是在拍荒野求生的真人秀吗。


接下来是晚年照顾了。真是个令人激动的话题!照顾老弱病残这件事,人们常常会有错误的认知:第一,认为照顾别人的,都是健康人,被照顾的人,则是完全动不了的病人。第二,认为照顾和被照顾的关系是单向的。


实际上,随着预期寿命的增长,人在老年时,是处于一种不断和慢性疾病做斗争,健康状况时好时坏的波动状态。做个心脏手术,还能红光满面地蹦跶好多年,在此期间你基友做了个乳腺切除,你给她端茶送水擦身拍痰完全不成问题,反过来,当你需要帮助时,她也可能成为照顾你的密友。同龄人相互照顾,老人照顾老人,某些病患照顾另一些病患,已经成为这个老龄化社会的常态。但是同龄人未必需要是配偶!照料者的性别比始终处于令人沮丧的三比七,即三成是男性,七成是女性。


如前所述,哪怕男性配偶没有比女性死得更早,在重病来临时,这份婚姻也变得不太牢靠。既然如此,何不把这份期待和投资,放在同性别的几位亲密好友身上?研究表明,夫妻双方结婚之后,各自的社交圈会慢慢合并,社会网络规模逐渐缩小,这时如果发生婚变,对双方都将产生毁灭性的打击。而只要不进入异性婚姻,社交圈就不会和配偶的互相吞噬,就会有余力去发展更强健,更实际,基于友谊的深刻关系。


最后就是爱情,性欲,和陪伴了。每当我看到有人把单身和无性联系在一起,我就想笑。熟悉教会史的都知道,教会从一开始就把神圣婚姻(holy matrimony)当作一种戒除淫欲的手段,因为过度的淫欲会影响对神的侍奉。相信身在无性婚姻中的男男女女对此再有体会不过了!无性不是单身的常态,反而是婚姻的常态。如果一个人不必结婚,不必急着把生育、养老、财务等千头万绪的杂事和爱情混杂在一起,她或许才可以真正自由自在地谈一场恋爱吧!将不会有文化时钟、生育时钟逼迫她匆匆将自己和别人绑定在一起,也不会有心怀鬼胎的算计,口蜜腹剑的承诺,只会有坦然而直接的表达。对喜欢删繁就简的人来说,这样透明敞亮的关系岂不轻松?



展望一个多元的新未来


当然,这只是为厌烦婚姻制度的人提供一种思路。我希望,每个选择不结婚的女性都是快乐的女性,而不必是高尚的女性,伟大的女性。实际上,本国虽然生育率堪忧,单身女性生育却需要支付一大笔社会抚养费,冻卵等辅助生育技术也不对单身女性开放,想要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必然要付出额外的财力,物力和脑力。


至于结婚,则有许多内生的高风险,鸡飞蛋打的可能性更高,适合觉得自己运气逆天的朋友们。我是一个没有太多节操的人,只想跟大家一起算算这笔账,是结婚划算,还是不结婚划算?每个人手里的牌都不一样,能不能打,怎么打,当然是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原生家庭,智商,财务状况,职业发展,这几张牌里,有几张看得过去的,选择就会多些,如果都惨不忍睹,那么跟着大家一起呼吁呼吁,为单身平权的政策松绑,也算是为未来,增加多一点的可能性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 05:06 AM , Processed in 0.03284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