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4|回复: 0

[父母心声] 杨猛:英国虎妈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 08: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猛:英国虎妈传奇 

 2018-01-22 杨猛 大家


我在英国耳闻目睹,身边的华人对子女教育都很重视,投入的精力财力远远超出了其他种族。


不久前,我结识了一位华人家长,即是传说中的那种虎妈:从小给孩子的学业和特长施加各种影响与压力,亲力亲为督导,把孩子训练成为“学习机”,供两个孩子读英国的顶尖私校,期间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但她无怨无悔。


引起我关注的是,比起其他虎妈,这位妈妈的特别之处在于:她之所以不惜代价供孩子读名校,就是希望在儿子身上实现另一个目标:跨入上流社会。


——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华人对于投资子女教育特别热衷。很大程度上,教育的作用也许一直被刻意美化了,在我们身处的这个现实世界里,教育除了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还是进入另一个阶层、进入一个充满诱惑和机会的名利场的工具。


1


卢太太为人谦和低调,外表跟虎妈毫不搭界,随着交谈的进行,她展现出性格中富有韧性的一面。


我们相约在伦敦桥附近的一家餐厅面叙。她开门见山:“我是一个好强的人。”


卢太太是马来西亚华人,原本在新加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1996年应聘来到英国,在维珍航空做了三年空姐,认识了来自中国广东的丈夫,之后两人一起在英国创业,做起了中餐馆外卖生意。


事业和家庭不错,不过卢太太有一个心结。她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自小父母离异,跟奶奶长大,小时候很聪明,但都是自由发挥,自己在规划发展。她踏入社会后发现,假如早年有家长在学业上给予引导,自己就会得到更好的成绩及发展机会。


“每个小孩都很聪明。一切的成功,就在于父母怎么样规划,怎么样引导他们。”卢太太认为。


卢太太对英国教育非常崇尚。英国的教育体系包含公校和私校,公校类似中国的政府免费教育,私校大概500多所,其中,最初创建的9所私校最富盛名,哈罗、圣保罗、温彻斯特、威斯敏斯特等号称“九大公学”(听起来像“江南七怪”一样奇怪)。她很早就定了目标,如果有了小孩,一定好好规划,中学就去读哈罗这些顶尖公学,大学就去读牛津剑桥或者麻省。


“我当时以为,只要学习好,有了钱,就可以上名校,完全没有其他的概念。”她说。


事实上,公学(私校)是英国保守的贵族传统和精英文化的产物,成绩不优秀进不去,家长没有钱也上不了。一般家庭很难进入这个圈子。据称只有7%的英国家庭有机会读私校,能读老牌顶级公学更不容易。


2003年第一个儿子出生。2岁的时候,卢太太就从M&S超市买来各种巧克力,教儿子认颜色,教加减法。因为有的吃,小孩子很乐意配合妈妈的教学。她用自然发音法教儿子发音,为孩子的英文拼写打下了基础。



转眼到了儿子要上幼儿园的年龄。在英国,有些学校包含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的各个阶段的连读,有些学校只有其中某些阶段,而九大公学大部分在11岁或13岁开始招生,提前三年报名。


离她家不远,有一所卢太太认为是附近最好最大的学校,她给儿子在这所学校的幼儿园报了名,准备2岁半进幼儿园。二月份的面试通过了,四月份月学校突然通知,她需要找其他的学校。因为这是天主教学校,先把位子让给天主教家庭。


离九月开学只有5个月的时间,卢太太急了,上网到处找,附近的学校看了好多,她看不出区别,看外表觉得都很漂亮,一打听,全没位子了。


她才知道,“一些家长很早就规划好了,报考好几所学校,这是游戏规则。我们不知道,只报了一所。”


她像无头苍蝇一样打电话到一所学校咨询,对方听到这种情况,问她想让孩子读学术性的学校还是非学术性的学校?她第一次得知上个幼儿园还有这种区别,她希望儿子学业好,就选择学术性的学校,于是那位女士给她推荐了一所学校ML(隐去全名)。


起初卢太太对ML学校并不满意,认为学校空间狭窄,也没有其他学校常见的图书馆。但是别的学校没位子了,于是想让孩子读一年,有机会再转学。


她说:没想到阴差阳错,我们进到了一个很好的学校。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考九大公学,就一定要去对的小学。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她说。


什么叫“对的小学”?卢太太解释说:如果一间学校,从2岁招生到18岁毕业,中间再考九大公校的希望就很渺茫,因为这些学校都是希望学生从2岁一路读到18岁,因此也不会针对如何报考九大公校去辅导学生。


当初看到这所学校连图书馆也没有,她还觉得简陋,后来读了之后才慢慢了解这所学校,“他们的目标就是培养你考入九大公学,所以其他设备都能省则省了。”


她称自己很幸运,因此总结出第二个潜规则:选对正确的学校。


2


上了理想的学校只是长征开始。卢太太瞄准了九大公学的既定目标,开始全心全意帮助孩子规划学业。


在多年的备考实战中,卢太太总结出不少经验。


面试是英国私校招生的重要内容,可以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兴趣特长、性格特征。卢太太坚持带孩子接触其他孩子,特别是英国人的孩子,参加各种英国人圈子的聚会,一是学说准确的英语,二是训练儿子在陌生的英国人面前自如交谈不怕生。


卢太太颇费心思地帮助孩子选择兴趣爱好。大儿子5岁学钢琴,后来学国际象棋。“如果你国际象棋下得好,说明小孩子聪明。国际象棋又是一个耗费时间的运动,学校能看得到家庭在培养孩子方面的付出。”


她认为这都会是令未来学校对儿子及她的家庭的“印象分”加分的地方。


在我看,这是另一种“应试教育”——所以也不要总是批评只有中国人会搞应试教育,英国人也很擅长。


大儿子在国际象棋上显现出潜质,卢太太和丈夫轮番上阵,除了每晚带儿子参加7点到9点的集训,每个月还载他四处比赛,有时去利物浦或曼彻斯特,有时去国外。为了一场比赛,他们可以花五六个小时开车送孩子去目的地,到了已是深夜,就去找酒店住下。通常一场比赛下来,开销不菲。如是,大儿子入选了13岁以下的国际象棋国家队。



功课上更是不遗余力。从小到大,卢太太每天都陪儿子做功课。到了考试和报考前夕,更是督导陪伴左右。


这不算完。几乎每一门功课,卢太太都会请辅导老师为儿子补习。放假时,她或者先生每天早上7点半开车45分钟,送儿子补2个小时拉丁文,接下来连补3小时法文,回家再补希腊文和科学。


卢太太有两个儿子,弟弟小哥哥2岁,也在哥哥曾经就读的小学。她对小儿子的培养同样卖力。看到小儿子显露出飞碟射击的特长,又请私人教练练射击。基本学费120到150镑一小时,子弹用得越多,学费越贵。现在小儿子12岁,卢太太的目标是小儿子14岁时进国家队。


哥俩的生活主旋律就是学习、训练、补习。英国小学一般下午三点放学,弟弟放学后,下午5点钟到补课老师家吃晚饭、补习功课,8点钟爸妈接他回家。周一到周五天天如此。


双休日,父母周六送小儿子练射击、补习。周日送大儿子补习。往返路上的时间就要四个小时。孩子补习的时候,卢太太就在一边等,打开电脑做事。


不是在补习,就是在去补习的路上。学业占据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也占用了家长的大部分时间。


卢太太承认,大儿子没时间碰电脑,电视只允许看新闻,但是她会安排儿子和其他小朋友游玩。而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适应将来考试的面试环节。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备战九大公学的考试。


在如此强力的督导下,大儿子6年级时,通过面试、考试,被圣保罗、伊顿、哈罗、温切斯特等“九大公学”中的四所录取,最后决定进入温彻斯特公学。卢太太得偿夙愿。


卢太太说,小儿子现在7年级,6年级通过考试也被温彻斯特公学有条件录取,如果8年级再通过一次考试,到了2019年9月9年级的时候,就可以去温彻斯特跟哥哥一起生活和学习。


资料图:温彻斯特公学


时间到了午餐高峰,食客越聚越多。在英国竞争激烈的教育体系中冒头,并不容易。卢太太说,“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都被顶尖公学录取,英国人也会对我们的家庭另眼相看。他们知道除了孩子优秀,还要家庭条件许可才可以。”


到今天,卢太太和先生仍然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计代价地付出金钱和精力。大儿子现在温彻斯特公学读10年级,已经有了不错的自我管理能力,无需像以前那么操心。温彻斯特公学是寄宿制,允许学生每三个星期回家一次,吃个午餐和晚餐。算起来也就8小时空闲。卢太太却利用这个时间,每星期天驾车45分钟,接孩子回家请老师补1小时数学,学费120镑,再开车45分钟送回学校。


我对卢太太表达了钦佩。我女儿三岁,也曾经设想教孩子学这学那,但都没能坚持。原因是我们没有卢太太的牺牲精神,不情愿把属于家长的自由和时间完全交给孩子。


我不甘心承认失败,对卢太太说:“你的目的性很强。但是会不会令孩子失去宝贵的童年?他们会快乐吗?”


“不会。”她毫不犹豫地说。一方面她的儿子是比较好学的小孩,也不叛逆,没觉得学习是痛苦的事情。现在大儿子掌握了希腊文、拉丁文、法文,还会英语和中文,他很感恩妈妈给他创造的机会。“大儿子11岁的时候,一天告诉我,他感激我的付出,他说等他有了下一代,也会这样培养自己的孩子。”卢太太富有感情地回忆。


她还告诉我据说是台湾作家龙应台讲过的一段话,大意是:家长不是非要子女将来成为什么样子,但是学习好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权。


在嘈杂的餐馆中,卢太太字斟句酌地讲:“踏入社会之后,有选择权。这就是我要帮助他们做到的。”


3


现在大儿子已经初步行使了一次重要选择权。说起为什么在四所公学中最终选择了温彻斯特,卢太太认为:哈罗和伊顿适合运动型和社交型的孩子;圣保罗的孩子成绩很好很聪明,但是来源杂,缺乏家庭背景;而温彻斯特的学生家庭非富即贵,校友包括坎特伯雷大主教等名流。同学中不乏中东王子,贵族后裔。她认为学业和音乐擅长的大儿子更适合温切斯特,并且让孩子接触这些人,可以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为将来打算从事的金融事业铺路。


“在这个社会上,你认识谁很关键。谁认识你也很关键。”卢太太说。


至此,卢太太明确道出她不遗余力供孩子就读顶尖公学的原因,就是以考进名校作为敲门砖,跨入精英阶层和上流社会。



为什么卢太太深信,读上公学,就可以跨入所谓的上流社会呢?


英国的精英阶层人数很集中,却是权势和财富最大的群体(中国何尝不是),这个圈子非常稳固,除非那些偶然间拥有了巨额财富的人或许可以进入这个圈子,一般的中产家庭毕其一生也很难进入。因为普通人没有这些家庭的血统、财富和权势。放眼欧洲,公校和私校(特别是顶尖公学)的差异之大,无出英伦其右者。


而公学作为精英圈子的一部分,一项调研表明,那些父辈在名校就读的家庭,其子女入读名校的概率比其他的孩子大很多。讽刺的是,最早的公学,诸如伊顿和温彻斯特是面向穷人家庭的(所谓“公”学),现在却日益沦为了统治阶级的工具。


英国社会也很热衷讨论阶级议题。前不久BBC播放了一部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讲述来自平民家庭的三个读普通公校的孩子,得到一家基金会的资助,被伊顿公学录取后所发生的变化。其中一个孩子兴奋地说,“我结交了将来可能相当有权势的人,甚至自己也能成为这样有权势的人。”


像卢太太这样靠自己在英国打拼立足的华人,生活无虞,但不足以进入顶级俱乐部。她没有背景,靠一己之力难以支撑儿子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只有入读精英圈子把持的名校,才有机会建立和顶级俱乐部的密切关系。读名校就成为了如卢太太这样具有“野心”的中产阶级唯一可行的晋级通道。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中国共识,在英国的阶级社会得到了另一种诠释。


“上九大公学不是把你变得特别聪明,但是对你以后人生发展的道路非常有用,非常关键。”卢太太进一步说。


从培养一个优秀的儿子,到培养一个进入上流阶级的儿子。女士的目标发生了微妙然而坚定的转移。


卢太太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她的故事吸引了一批华人富豪的注意。他们希望子女也入读英国的顶级名校,巩固自己的精英位置。很多人请她辅导子女,她也很乐意分享经验,同时结交这些名流,为孩子的未来铺路。


经常有香港富豪邀请她和先生去游艇度假,顺便帮助孩子指导学业。卢太太俨然成为了名校顾问。现在她认为自己无限接近了当初的目标。


卢太太为了孩子倾其所能付出的故事令人叹服。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机会确实更多地集中在一少部分人手里,大多数人不管如何努力都很难接近,无论英国和中国都是如此。世界现实,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换一个阶级,进入上流社会,这样的驱动力的确让人深思。


我说:“听完你的故事,你还不只是一般的虎妈。”


虎妈主要是向自己的子女发功,压榨子女的潜能实现自我完善,而卢太太是把读书当成晋身精英阶级的敲门砖,她是在向现实的阶级社会发功。


“是的。”她毫不犹豫回答,“光有才华不行。才华需要更大的舞台才能施展。我的目的除了帮助孩子打好学术基础,就是要帮助他(建立关系)进入上流社会。”


餐厅变得拥挤不堪,我们决定离开。起身穿过用餐的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的时候,卢太太说, “英国人对于我们培养出顶尖公学的孩子非常认可。他们能很快摸透你的家庭背景。普通的私校学费2万英镑,住宿制的公学学费3万8英镑。差别在哪儿?也许就是圈子!在英国这个阶级社会,还是很明显的。”


我佩服这位妈妈的毅力和付出的心血。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但是现实世界的评判法则:财富、地位,仍然左右着社会风向,吸引着我们紧步追随。


与卢太太告别,望着伦敦桥上如过江之鲫的行人,我陷入如泰晤士河般混沌的沉思。



原标题:《虎妈传奇:拼名校是为了进上流社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5 12:26 AM , Processed in 0.02631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