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1|回复: 0

[教育漫谈] 美国育儿“新圣经”: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远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0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育儿“新圣经”: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远读 

 2018-01-04 吴红飞 远读重洋


孩子,需要你的认可,就像大人们想要社会的认可一样。而对于孩子,父母就是他的“社会”,他的全部。


上周我去表姐家作客,一进门,就听到她气愤地在骂自己的宝宝:“让你不要抓狗的耳朵了,没听到吗?给你说了几百次了!”结果是,这次聚会直接凉了,因为她要带孩子去医院打疫苗。我的表姐是 90 年出生的,今年 28 岁,而她孩子今年 4 岁了,那只狗狗是表姐因为在家看孩子无聊才养的。



2017 年 12 月 31 日过去后,中国最后一批 90 后也都迈入了 18 岁。但最早的却已经 28 岁,大多都为人父母了。而为人父母,最无助、最没耐心的就是:管教孩子。明明觉得自己还是熊孩子,转眼间,竟然已到了需要管熊孩子的年龄。唉,岁月是一把杀猪刀啊……


毛主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而与熊孩子斗,那简直是让人欲哭无泪、肝肠寸断、心力交瘁,总觉得要少活很多年。无论是 80 后,还是 90 后最早的一批父母们,都面临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的难题。打?你想给孩子留下一个家暴的童年阴影?由着他性子?那惯坏了又该怎么办?




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是一名教育专家,曾写出美国育儿圣经《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畅销全球,被翻译成超过 40 种语言。而在新时代的需求下,她重写了这本育儿“圣经”,并在 17 年出版了新书《如何说小朋友才会听》。小朋友不听话,怎么办?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1

将心比心,孩子需要你认可他的情绪


大人们乐于听到孩子表达自己积极的心情,但却不会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而孩子不听话、闹情绪,绝大多数都来自他的负面情绪。


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习惯去纠正,而不懂得去认可。我们在之前解读的一本书《学会回应》(点击可读)中提到过这种思维,即反向确认(invalidation),指出对方的错误,并给出纠正意见。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今天起床起不来,闹脾气不想去上学,那么我们通常会这样回应。



但是这种直接“否定+意见”的方式真的是一个好方式吗?并不是。不认可对方情绪的方式,很容易引发和孩子的对立,造成彼此的矛盾。“我就是不想去上学!别给我讲什么大道理!讨厌死了!”


阿黛尔说,“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那么就把它用在自己身上试试。”(If you aren’t sure what’s right, try it out on yourself)下面我们将这种方式试着用在自己身上。


可以试想一下,你早上起床时极为厌倦,可能是因为昨晚没睡好,也可能是有些微微着凉。你到公司了,对同事说,“哎,不想上班,一想到挑三拣四的甲方,我就头疼。”我们模拟一下,同事采用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回应你。




“说完了吗?说完了给我 gun……”


你看,在这种直接“否定+意见”的方式下,我们的心情很容易由“不开心”变为“生气”,而孩子更是如此。那么怎么说话才能让孩子乐于听你的呢?


首先要做的是认可孩子的情绪。当情绪被认可时,我们会觉得有人理解自己,心情得到改善,然后开始觉得情况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糟,“我能处理来”。孩子不开心、闹脾气,也是同样的道理,他索要的是被认可和被接受。所以,我们常用的说教方式,即一昧地想要去纠正、指责、质问他的不是,只会招致他们内心的厌恶。


2

如何通过认可,让孩子更听话


你可能会反驳说,孩子的逻辑和大人之间不同,很幼稚。你让我用成人社交的逻辑去对待孩子,是不是不太妥当?


这是个好问题。但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他们的合作,而不是制造敌意,那么认可他们的情绪这一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只是说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对此,作者给我们介绍几个工具,来增加我们应对小朋友的“武器库”。


1/  在认可的前提下,引导新话题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时,首先要咬咬牙,控制住自己马上要飙出的脏话。然后想象他现在的情绪,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他是因为……,而感到悲伤/忧郁/生气/失望……。然后逐渐将他引入一个与此相关的、并能让他感到有讨论欲望的话题。


举个例子。


阿黛尔:我给你录了《比尔教科学(Bill Nye the Science Guy)》(美国儿童科教节目)。

孩子:那你给我录了《神偷卡门(Carmen Sandiego)》(美国经典动画片之一,曾在中国播出过)

阿黛尔:没有。

孩子:啊!(开始大哭)

阿黛尔:你又没让我录,你哥哥让我录了比尔。

孩子:(并不管用,继续大哭)

阿黛尔:乖,周一到周五都有,你明天也可以看的。

孩子:(哭的更厉害了)

阿黛尔:乖,是不是很伤心?你真的很想看吗?【认可】

孩子:(停止哭泣)对,这是我最喜欢的节目。

阿黛尔:你喜欢它的什么内容?【引导新话题】

孩子:我喜欢……跳舞的人在转,机器冒着烟,然后他们要去抓坏人,好酷!


于是,阿黛尔和儿子开始聊《神偷卡门》里一些有趣的内容。


阿黛尔说,孩子们喜欢某样东西时,照着他的兴趣去引导,会更容易交流。我们在认可孩子的情绪时,要注意这么几点。


第一,相比成人,孩子很容易夸大负面心情。在对于没有令他满意的事情上,他们会做出比较激烈的情绪表现。也许错过节目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对他们而言则是错过了最有意义的事。


第二,孩子的情绪被认可和尊重,才会继续下一个话题,更乐于听你说的话。也许你会疑问,难道我们就不能告诉孩子为什么他必须这么做,他也需要尊重别人的情绪吗?但我们需要知道,孩子在没有被认可的情况下,很难听进去任何解释。


第三,孩子需要我们帮助他认识自己的情绪,这样他才知道自己是谁,并辨别自己的心情,这是一个帮助他成长的过程。对话中出现关于心情的词汇,可以让孩子渐渐学着掌握和使用,而不是每次生气只会咬牙、跺脚。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就是你要清楚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当孩子们懂得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他们才会更乐于听你所说,甚至自己去解决问题。


2/  为孩子建立一个“愿望清单”



很多时候孩子闹情绪的原因,并非是谁欺负他,而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比如,当你逛商城买东西,一些心机商家们会在最显眼的地方放上各种儿童玩具,芭比娃娃、遥控赛车等等。如果你恰巧带着孩子,难免不幸地掉进商家们精心的布局:孩子吵着要买玩具。


而如今春节也将至,孩子看到什么都想买,怎么办?不给买?哭一个给你看,是孩子最强大的武器,任你有三头六臂也逃不过。


对此,作者给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为你的孩子设立一个“愿望清单(wish list)”。当孩子被商店的小玩具诱惑而并没有经济头脑时,相比你给他解释为什么不能买新玩具(比如,昨天生日刚送你一套“小猪佩奇”),让他将想买的东西加入“愿望清单”是一个更有效的方式。


想买新礼物吗?嗯,我给你加入愿望清单了,你可以作为生日礼物,或者今年的新年礼物。



也许你会疑问,这会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抠门”,或者孩子觉得什么礼物都可以写进 Wish List ?恰恰不是。当节日到来,如果孩子从 Wish List 里精选礼物,会更加珍惜这个机会,而当收到自己最最喜欢的礼物时,他也会更加珍惜和感谢。这不仅避免你当场不买礼物时孩子闹情绪,也避免买礼物之后孩子出现“只要闹情绪就能获得礼物”的不良认知。


其实,大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买玩具的钱,中国的父母为了孩子,从未有过什么迟疑。孩子想要,父母怎么能不给。但是,培养孩子不只是给了什么,还要给得对。


“愿望清单”的方式一提出,便在美国家庭教育中大获认可,引领了新的教育方式。因为它不仅解决了大人们日常的难题,同时也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理性思维的一种教育方式。百里挑一,而不是见好就要,一方面可以说一种好的理财习惯,另一方面也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做出理性选择,让他们懂得如何选择、珍惜选择,以及感恩。


当然,这个 Wish List 是需要你和孩子有一个约定的,不是说到了商场临时给孩子说,“乖,我给你加入愿望清单了”。那样,他可能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嚎啕大哭。所以,你需要先和孩子约定建立这样一个清单,并在每次你觉得这个礼物不适合买的时候,不断强化孩子对“愿望清单”的认识。


3/  用脑洞打开孩子的想象世界



如果孩子想要的东西是你不能给的,按照常规思维是去给孩子解释原因。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逻辑,他们只在乎你能不能给。遇到孩子捂住耳朵吵闹,什么都不听,该怎么办?


对此,作者给出一个杀手锏:用脑洞打开孩子的想象世界。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要的东西你现实中给不了,你可以给孩子一个美好幻想(Give in Fantasy What You Cannot Give in Reality)。这其实很类似我们所说的,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这种以幻想、想象来自我安慰的方式自古以来都是有效的,对孩子也是如此。


给孩子一个臆想的空间,让他感到自我满足。


搬家,对孩子一直是一个伤感的故事,因为要开熟悉的环境和人群。莎拉是一位老师,有三个儿女。在搬家之后,她 7 岁的大女儿索菲亚就一直抱怨。一次索菲亚上学路上说,“我讨厌这个新家”。对此,莎拉给女儿解释说,新家更大,她还可以有自己的卧室,新邻居阿姨人很好。但索菲亚却不知不觉落泪了起来。


“乖,你真的不喜欢这个新家吗?”【认可情绪】

索菲亚说:是的。

如果来选择一个新家,你会选什么样的房子,什么颜色呢?”【抛出一个想象】

“粉色!”

“好的,粉色的新家呢。”

“墙是粉色的,屋顶是粉色的,床也是粉色!”

“草坪也是粉色的,怎么样?”

“en……没有粉色的草,但是可以有粉色的花呢!”


就这样,女儿和母亲就这样开心地聊了半天。有时,你只需要给孩子一个对美好展开想象的空间,便会让孩子感到满足,忘记之前令他忧伤的事情。


想象,是一种忘记当下不安的方式,一种让你自我满足的力量。在我们小时候,摔倒大哭、受委屈抹眼睛的时候,一听到爷爷给你讲故事了,就会止不住地追问,然后呢,然后呢?这也正是因为故事给我们一种想象般的奇妙感受。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学探索的必须的和首要的步骤。孩子们喜欢思考,想出新意。当你抛出一个想象空间,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散,在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解决负面情绪,外加想象力培养,一举两得。



总之,当你发现孩子想要的无法加入“愿望清单”,并且不能用“理解”的方式解决时,你可以用这种“想象”的方式去满足孩子的期望,画饼充饥,让孩子去在想象中去忘掉负面情绪。


3

小结


当我们觉得孩子在闹脾气时候,不要上来就否认、讲人生道理、拿他人做比较,这往往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彼此的不理解。真正疏通问题的方式是去认可孩子的情绪,并在认可中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而阿黛尔的建议就非常值得你去尝试。


1/  认可的前提下,引导新话题

2/  为孩子建立一个“愿望清单”

3/  用脑洞打开孩子的想象世界


心理学家夏洛克说,孩子索要东西是种情感需要——需要被认可、被喜爱。当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试着去用同理心去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你会知道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正如阿黛尔说,“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那么就把用在自己身上试试。”(If you aren’t sure what’s right, try it out on yourself)


孩子,需要你的认可,就像大人们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样。而对于孩子,父母就是他的“社会”,他的全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5 12:36 AM , Processed in 0.03239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