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2|回复: 0

[影乐之声] 张铁志:他们青春,他们相爱,他们杀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5 1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铁志:他们青春,他们相爱,他们杀人 

 2017-12-14 张铁志 大家


1.


“他们正青春。他们彼此相爱。他们杀人。”


这是五十年前的电影《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的宣传语。


[编注:《Bonnie and Clyde》的电影片名,一般直译《邦妮和克莱德》,还有更普遍的译法为《雌雄大盗》,台版译名为《我俩没有明天》。本文统一为《邦妮和克莱德》。]



这个他们中的男主角,本来可能会是Bob Dylan——至少在1966年时,这部电影的制作人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一度这么想过,毕竟当时Dylan刚换上摇滚外衣,是那时代最铿锵的青年之声


1960年代,当整个美国社会被翻天覆地地搅动,当流行音乐在声响中不断回荡着青年的不满与困惑时,好莱坞电影圈却依然保守、老化,直到1967年的这部电影《我俩没有明天》吹起了美国电影的革命号角,开启了好莱坞最有创造力的十年


2.


《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是在1930年代,一对亡命鸳鸯过着不羁的生活,他们抢银行,意外杀了警察,最后被警察所围剿枪杀。


这部电影原本并不被看好。


原创剧本班顿(Robert Benton)和大卫·纽曼(David Newman)不是电影工业内的人,而是Esquire杂志的编辑。这两个文艺青年热爱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尤其是让-吕克·戈达尔的《断了气》(又译《筋疲力尽》)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夏日之恋》(Jules et Jim,又译《朱尔和吉姆》),班顿说他至少看过后者十二遍。对他们来说,“法国新浪潮让我们可以去写更复杂的道德,更暧昧的人物性格,更纠缠的关系。”


《朱尔和吉姆》,1962


1963年,他们读到一本关于1930年代初期经济大萧条时代不法之徒的书《The Dillinger Days》,书中提到一对来自德州的鸳鸯大盗邦妮和克莱德,他们深深着迷于这个故事,想象着如果是用法国新浪潮的风格来拍摄,那么这部片会是《筋疲力尽》加上《朱尔和吉姆》加上美式犯罪类型片的新品种。


他们把这故事改写成剧本,并希望由偶像特吕弗来导演。特吕弗很喜欢这剧本,甚至花了几天和他们一起脑力激荡,但因为没时间,转给另一个法国导演戈达尔。戈达尔也想拍,也是没成。最终特吕弗把这剧本推荐给年轻的美国演员沃伦·比蒂,觉得很适合他。比蒂打电话给陌生的班顿说想看这剧本,半小时后就出现在他家门口来拿剧本,几个小时后就说要买下这版权。


比蒂成为电影的制作人和男主角,找了阿瑟·潘(Authur Penn)担任导演,费·唐纳薇(Faye Dunaway)担任女主角。


邦妮和克莱德电影版(左)与原型人物(右)


彼时他们都很年轻。电影中的邦妮和克莱德帅气美丽,他们虽然抢钱杀人,但不会让人觉得邪恶与坏,反而只觉得他们是活泼调皮、可爱任性——当他们一度抓到德州巡警时,邦妮甚至亲他一下来羞辱他。他们也不像后来的《闪灵杀手》(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1994)中的情侣寻求无意义的暴力和血腥,而只是想追求自由与不受体制约束的生活方式。邦妮和克莱德虽然都是在社会底层,但他们在彼此身上看到了他们可能成为的样子。



原始剧本有一部分剧情是三角关系(想想《朱尔与吉姆》),是克莱德和另一个跟随他们的小子的暧昧情愫,但导演阿瑟·潘推翻了这一段,他认为如果主角作为杀人抢犯又是同性恋,会很难获得观众认同。后来改成男主角克莱德是性无能,让性挫折连结上他对暴力的喜好。


班顿说,“如果邦妮和克莱德是活在今天,他们会是hip的。他们的价值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当然这不是指抢银行和杀人,而是他们的行事风格、他们的情欲、勇敢和有教养的高傲、他们充满自恋的不安全感、满怀的好奇心,都和今日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确,他们所关怀的不只是过去的历史,而更是关于“现在发生了什么事”(“what’s going on now”)。


电影虽然得到电影公司华纳兄弟投资,但他们却不看好,没有积极推广,因为对大片厂来说这像是一部艺术电影。1967年8月电影上映后,得到许多负面影评,票房也普通(但在纽约很好),华纳兄弟在12月中就让它下片。当时最支持这部电影的影评是Pauline Kael在《纽约客》写的,说这部影片是近年来最让人兴奋的美国电影。她是唯一慧眼独具的影评,这篇文章也让她成为《纽约客》的专属影评人。此文之后,也开始有许多正面评论出现。


12月初,《时代》杂志由知名普普艺术家Robert Rauschenberg以《邦妮和克莱德》为本制作了一个封面,标题是“新电影:暴力…性….艺术”。这篇报导承认他们原先给的负评是错的,并且说“不论是对影迷或影评来说,越来越有一种共识是,《邦妮和克莱德》是当年最好的电影,是一个分水岭,并开启了一种新风格、新潮流。


《时代》封面上的《邦妮和克莱德》


这则报导之后,比蒂希望电影重新上演。次年2月,在奥斯卡金像奖宣布入围名单那天,该片重新在更多戏院上映,影片获得了十项提名,让沃伦·比蒂大大出了一口气。虽然最后只拿下两个奖,但《邦妮和克莱德》不仅成为1968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并且成为影史上的经典电影之一。


3.


电影上映的1967年夏天,正是嬉皮文化的高潮时刻,是所谓“爱之夏”。而整个六十年代,是青年世代追求自由、反抗旧体制的时代。在《邦妮和克莱德》中,坏人是警长、是父母,这两个迷人的抢犯以及他们的伙伴则是酷的,是纯真且加上一点正义感的,他们对抗的是老旧陈腐的道德秩序、法律和银行,完全切合时代精神。他们更将犯罪与不法之徒浪漫化,将反抗体制的暴力正当化。


纽曼说,对1960年代的反战世代来说,“作为一个不法之徒是一个很屌的事,不论你是克莱德·巴洛或是艾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我们写的所有东西都是关于如何撼动中产阶级社会,关于如何跟一般守规矩的人说:‘我们不做那些,我们只做我们想做的’。不过我们爱邦妮和克莱德的部分不是因为他们是银行抢犯,因为他们是很糟的抢犯。真正让他们如此有魅力、对社会如此有威胁性的地方,在于他们是美学上的革命者。从我们的观点看来,最终杀了他们的因素不是因为他们违反法律,而是他们在C.W. Moss(注:跟随两人抢劫的一个年轻人)身上放了一个刺青。C.W. Moss的父亲对他说,我不敢相信你让这些人在你皮肤上画图。我想这才是六十年代的核心。”



片中呈现的暴力是当时好莱坞少见的。这是因为它恰好处于两种体制转换中的空隙:一个是从1930年代就开始采用的旧审查制度,另一个是1968年开始的分级制。所以可以有更多的暴力,且所有人都能在戏院看。


这些暴力画面成为现实的隐喻。在戏院之外的现实社会中,就在嬉皮的迷幻斑斓过后,美国的天空转变成血染的红色。


1967年夏天,几个大城市出现了严重的黑人暴动,火焰四起。1968年初,越战加温,4月金恩博士被枪杀,6月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被枪杀,8月在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警察和群众间爆发严重流血冲突。同时,黑人愤怒青年组成黑豹党,白人愤怒青年组成“气象人”,两者都主张暴力抗争,不论是用枪或炸弹。


在拍摄最后一幕邦妮和克莱德被警察团团包围枪杀时,导演阿瑟·潘想到那个夏天的黑人暴动和越南战争。他希望这一幕让人联想到那个时刻的黑暗与惊悚。


邦妮与克莱德的退场


《邦妮和克莱德》这部电影的革命性是多重的,一方面他们不仅响应了那个时代躁动的青年文化,让观众看到片中主角如何对抗传统权威,另方面这部片本身就是一个对好莱坞既有体系的挑衅者。此前好莱坞电影公司最赚钱的是007、约翰·韦恩的西部片、迪恩·马丁(Dean Martin)的喜剧、怀旧音乐剧、或战争片,且大都是老演员主演和重复的剧情。这个工业不鼓励导演个人的自主性与个人风格,也与那个正在剧烈变化的现实毫无关系。


年轻的观众越来越不耐于这样的电影,到1960年代中期票房不断下滑。当摇滚乐早已表达出青年世代的声音与新时代的感性时,他们终于在《邦妮与克莱德》中看到有电影呈现出他们的语言和感受。


这部片成为一份文化与政治宣言。愤怒青年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警察暴力、越南战争,种族暴动。虽然班顿他们在六十年代初期前写剧本时,这切问题都还没那么严重,但确实他们是希望这电影能够反映现实,只是他们当初想的更多是鸳鸯大盗的反叛与浪漫,是超越一般伦理的爱情(三角恋)、以及新的电影语言。


更重要的是,《邦妮和克莱德》解放了大片厂的旧思维,促进了以作者为主导的“新好莱坞”,甚至也迫使影评人进行典范转移。纽约时报原本的资深影评人不断批评这部电影,但他在1968年底被撤换。该报编辑说,“我们需要有人从全新的眼光来理解新的电影”。


那年12月,有同样挑衅社会规范的《毕业生》,第二年有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然后马丁·斯科塞斯、阿特曼、科波拉、乔治·卢卡斯、伍迪·艾伦,他们一一在1970年代拍下美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作品。


《毕业生》,1967


导演阿瑟潘说,“我们不知道当时打中了什么。但在《邦妮和克莱德》之后,一切的墙都倒下了。”


虽然,Peter Biskind 在研究这段历史的经典著作《Easy Rider, Raging Bulls》中说,到了十年之后的《大白鲨》和《星球大战》这种“大片”,又让好莱坞片厂夺回主导权。当然历史总是曲折地来回,1990年代之后又兴起一股独立电影浪潮,改变好莱坞的美学,但《邦妮和克莱德》的五十年后的今天,又有很多新的墙被树立起来:英雄片、续集、动画成为美国市场最主流的电影。不过同时,新的平台和新的参与者如Amazon、Netflix等又给创作者新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新的晃动年代,既有的种族、性别权力关系正在被激烈地挑战,传统的电影工业模式正在被剧烈地冲撞与重组。一场新的电影革命正在我们眼前展开,只是战场已经不只是在戏院中了。


(原标题:《青春、爱与暴力:一部电影与一个时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3 05:13 AM , Processed in 0.14913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