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4|回复: 0

[哲史艺丛] 顺手牵猴:“我们有恐龙!” | 博物馆窜行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9 10: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顺手牵猴:“我们有恐龙!” | 博物馆窜行记 

 2017-12-09 顺手牵猴 大家


两个月前,推特上爆发过一场撕逼大战——这事儿跟川普没关系——对阵双方都在伦敦,一是的自然史博物馆,一是自然科学馆。前者上来就甩出一张主牌,说他们有恐龙。这也难怪,自从七十年代罗伯特·巴克发起“恐龙复兴”运动,这场热潮至今没有降温的迹象。



几天后的纽约,作曲家慕斯托的新歌剧《罗达与化石大发现》在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首演,剧情恰好也发生在这座藏有无数标本的大厦,人称“现场歌剧”,也算一种新生事物。剧中的小姑娘罗达,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如今依然健在。这位年过百岁的老人童年时,曾在这座博物馆度过不少时光。她的祖父查尔斯·R·奈特,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古生物画家,美国很多城市的自然博物馆和动物园,当年都请他创作表现史前动物的壁画,特别是恐龙。


现场歌剧《罗达与化石大发现》


古生物艺术(paleo-art = paleontology + art)是一个新概念,来自美国画家马克·哈雷特。做为视觉艺术中的另类,它主要根据已发现的化石,为早已灭绝的生物做复原造型,有点儿类似警方依据陈年骸骨,绘制被害人生前的样貌。我们心目中,那些霸王龙、马门溪龙、速盗龙的形象,其实都是古生物艺术家塑造的。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化石。大约十七世纪开始,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男爵通过研究沧龙(Mosasaurus,就是《侏罗纪世界》里吞吃鲨鱼那种大家伙)化石,意识到有些史前动物没能拿到诺亚方舟的船票,它们在现代世界已经绝迹。


与此同时,海峡对岸的英国,有个靠贩卖化石为生的女人,正在发掘出更多的史前物种。笔者平生第一次见到玛丽·安宁这个名字,是在福尔斯的《法国上尉的女人》里。作家以画外音的形式,在书中为她的遭遇大抱不平。在她生前,那些从她手中购买化石的研究者,很少会在论文中提到她的贡献。后来小说家狄更斯在一片文章中写道:“这个木匠的女儿为自己赢得了声名,而且当之无愧。”


《法国上尉》的背景,是安宁的老家莱姆,一个面向英吉利海峡的小镇,峭岸的岩层中,封存着大量侏罗纪海洋动物的遗骸,很多化石随着石灰岩层的剥蚀坍塌而暴露。此时,皇室贵族满世界搜猎珍奇的流风,已经波及到一般士绅阶级。这种非职业性质的博物学研究,此后在查尔斯·达尔文那里,达到历史性的最高成就。又因为法国革命爆发后,英国人跨海游历大陆已不再安全,于是滨海的莱姆成了度假胜地。


莱姆镇第一次被文学名著选做外景地,应该是简·奥斯汀的《劝导》。当时作家的哥哥,就是纳尔逊元帅麾下的一位舰长,参加过击败拿破仑海军的特拉法尔加战役。小说还在写作期间,作家曾在家信中提到当地一个姓安宁的木匠,说他十分精明,但一家人还是难得温饱。此人就是玛丽的父亲。他的九个儿女只幸存两个,自己也未享天年。小女儿玛丽经常去岸边峭壁,凿取一些菊石和箭石卖给游客,帮寡母补贴家计。


这个孩子天赋异秉,一岁那年被抱出去看马戏,结果天降雷电,抱她的女人被当场劈死,她却安然无恙。经此一劫,她突然变得聪明过人,靠在教会的主日学校上课,掌握了读写,还喜欢读关于博物学的文章。她12岁就成了化石挖掘专家,很多博物学家都是她的主顾。她和绅士们的交往,在保守的小镇上成为人们的八卦对象,就像福尔斯笔下那个“法国上尉的女人”莎拉。


1811年,玛丽靠哥哥帮忙,挖到一具8米多长的化石,脊柱象鱼,头像蜥蜴,大眼窝,长喙中的牙齿拖落后,可以像爬行动物那样再生,还有支撑肺腔的肋骨。这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鱼龙(Ichthyosaurus)。这个曾被怀疑为鳄鱼的怪物惊动了学界。但采掘化石是一件危险的工作。海岸峭壁随时可能滑坡。帮她看守挖掘现场的小狗特雷,就死于这样一起灾情。


1823年,玛丽·安宁在峭壁上发现一具化石。它有海龟似的躯干和鳍,脖子却象蟒蛇。学者们为此请教上文提到的解剖学家居维叶。这个重理念而轻事实的法国人,断言标本是不同化石拼凑成的赝品,幸而一些英国学者为之辩护,并命名为“类蜥蜴”(Plesiosaurus),也就是一度被称作“蛇颈龙”的幻龙。居维叶随即体面地认错,还从安宁手中认购了一具化石,现在还能在巴黎植物园的古生物馆见到。


由玛丽·安宁发现的蛇颈龙化石铸模


安宁的发现,激励了更多人研究灭绝动物的热情,包括恐龙研究奠基人巴克兰和曼特尔。他们发现命名的,有斑龙、禽龙以及林龙。后来伦敦自然博物馆首任馆长理查·欧文命名恐龙,就是依据这三个基础物种。她还有个同乡发小,名叫亨利·德·拉·贝什,后来成了有名的地质学家,在水彩画方面也颇有成就。1830年,为援助陷入困境安宁,他绘制了《远古时代》(Duria Antiquior)一画,发起募捐。画面上,幻龙、鱼龙沿侏罗纪海岸猎食,空中盘旋着几只翼龙,被很多学者视为古生物艺术的开山之作。


《远古时代》


再转眼间,英国又是新一轮繁荣盛况,产业革命的各项成就,从传真机原型到付费公厕,值得大肆展示一番。于是有了1851年的首届世博会。由于达尔文、狄更斯、刘易斯·卡罗尔等名流与会捧场,这届展会同时成为文化盛事,极大提高了广大人民对于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知识的好奇心。为期半年的活动结束后,约瑟夫·帕克斯顿专为展事设计的钢架玻璃结构水晶宫拆卸之后,部件被转运到伦敦南部,重新搭建。


比起海德公园原址,新建成的水晶宫公园又添了不少新花样,除了迷宫、喷泉、人工湖、观景平台,这些古典景观元素,还有世界第一座恐龙主题公园,里面三五成群着水泥注塑的等比例恐龙,像前面提到的斑龙、林龙和禽龙。这是恐龙的形象第一次直观出现在一般大众面前。这个创意来自恐龙之父欧文本人。根据Dinosauria的字面意思“可怕的蜥蜴”,雕塑家本杰明·沃特豪斯·霍金斯先入为主地依照甲方理论,把这些史前怪兽塑造成匍匐在地面的爬虫。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大型古生物艺术项目,结果成了解剖错误的集大成者。仅举禽龙为例:它的命名人吉迪恩·曼特尔就认为,这种牙齿近似鬣蜥的素食恐龙——其学名Iguanodon意为鬣蜥的牙齿——前肢明显短于后肢,因而不时会直立行动。这个出身贫寒的医生,业余时间从事地质研究,成果还曾上动天听,受到乔治四世嘉勉;常年行医积累的解剖知识,则有助于他对史前动物的理解。然而他过早病故,这个正确的观点遭到学阀的刻意忽略。


直到1878年,比利时西部靠近法国边境的贝尔尼萨附近,一座煤矿在地下采掘过程中,两个矿工的铁镐意外碰到一具动物骨架。他们以为那是石化的古树——煤炭本身就是特殊的古植物化石——等到把那些发现一一到搬上地面,发现总共38具基本完整的禽龙化石。人们终于了解到这一史前动物的大致形态,包括群居习性,以及匕首般锋锐的拇指。曼特尔曾误以为那是禽龙鼻端的独角。今天在伦敦水晶宫恐龙园还能看到这个错误造型。


古生物艺术所表现的,是一个人类从未目击过的领域,因而想象力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它的全部成果背后,却是无数化石证据的堆积。为了说明这种关系,我们或可暂且比附一下,尸体解剖之于文艺复兴艺术。而这类作品的制作,也的确承袭了早被视为经典的传统,不论造型还是构图透视,甚至对于残暴场景的偏好。只有巨人传下的手法,才能描绘出巨兽的世界,对吗?


贝尔尼萨禽龙发掘出土的时代,传统化石来源早已边缘化,比如玛丽·安宁那种采集者。此时的西方世界,早已进入工业化阶段,开矿筑路等土方工程,让地下埋藏亿万年的秘密重见天日。伴随这一进程,地质、古生物这类需要动土的学科,也开始了黄金时代。正因为如此,恐龙发掘的中心迅速转向美国这个大工地,也就顺理成章。


由此而来的是古生物学家寇普和马什,他们分别来自殊死竞争的耶鲁大学皮博迪博物馆,以及费城自然科学院的。为挖掘和命名更多的物种,他们之间展开了所谓的“龙骨战争”。今天的恐龙粉对剑龙(Stegosaurus)、特异龙(Allosaurus)、梁龙(Diplodocus)、三角龙(Triceraptops)如数家珍,而这些都是他们探险采挖的成果。美国开发西部的大背景,则是这一切得以发生的前提。这些体量庞大的怪物,恰好也为美国的民族形象找到了适合的代表,直到更加强悍的霸王龙出现。


随着大量化石的出现,恐龙家族已经从开始的三个成员,扩充为高度多样化的庞大种群,同时也为新兴的古生物艺术,提供了描绘的对象和依据。设计过水晶宫恐龙园的霍金斯,也在这一时期从英国移居美国,为博物馆设计化石重新组装的方案。他留下大量恐龙及其它已灭绝动物的复原图,收藏在普林斯顿大学。


一个古生物艺术的盛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个时代也有一个巨人式的代表,就是前文提到的查尔斯·R·奈特,来自当时尚未并入纽约的布鲁克林市。虽然自幼视力严重受损,他却选择了视觉艺术为终生志业,而且惊人地多产。从华盛顿到洛杉矶,从匹兹堡到芝加哥,几乎所有美国的一线自然博物馆和动物园,都有他的作品展藏。1897年,他为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绘制的《伤龙》,史无前例地表现恐龙的活跃行为。


查尔斯·R·奈特(1874–1953)


奈特最有名的代表作,是现存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一幅壁画,也是史诗般的战斗场面。一头以植物为食的三角龙,面对伺机进攻的霸王龙,俯首蹲踞,以头顶的锐角,戟指来犯的肉食者。他笔下的恐龙,还有新生代的猛犸、剑齿虎,为后人想象史前世界提供了模板。他的电影缘还特别好,最早的恐龙片,柯南道尔同名小说改编的《失落的世界》,就使用了他的恐龙造型,而且一路影响到《侏罗纪公园》系列。


奈特的壁画


可要论单件作品的成就,恐怕还要首推鲁道夫·F·扎林格的《爬行类时代》。论尺幅,它也高居古生物艺术之冠,长达34米,高近5米。这幅使用干法绘制的壁画,属于耶鲁大学的皮博迪博物馆,是一部古生物的图像百科全书,覆盖了泥盆纪到白垩纪,超过3亿6千万年的地质时间跨度,其中包括近60种动植物,特别是恐龙。它们属于“恐龙复兴”之前的想象,迟缓,笨拙而冷血,特别是画面中段,半浮于水中的蜥脚类迷惑龙。


皮博迪博物馆陈列了《爬行类时代》的恐龙大厅


此后美国的恐龙热暂时降温,直到70年代出现新的研究成果。今天最入时的恐龙形象,是那些兽足类盗龙。它们被视为鸟类祖先,身上覆盖着羽毛,恒温,行动迅捷,有群体协作能力。我们同样无从确认,新学说描述的中生代动物世界,就一定更加符合曾经发生的事实。它们都是人为构建的叙事和想象,一种时间穿梭的视觉游记。就像罗伯特·巴克所说,古生物并非实验科学,它是一种历史学。


笔者拉拉杂杂扯了大半天,是因为看到一本新近面世的画册,否则真就成了无图无真相。这部《古生物艺术:史前时代景象》,由总部设于科隆的塔申出版公司(Taschen)推出,纽约的艺术史家佐伊·拉兹凯特撰写文字部分。书中的核心部分是二百余张图页。它们连缀成一部图像构成的历史,背后是人类想象中,远古世界伴随知识积累及社会文化气候,不断调节演化。


《古生物艺术:史前时代景象》


新书的特别之处,是编选范围扩大到了冷战时期的铁幕以东。比如原苏联的弗利奥洛夫、比斯特洛夫,均长期不为外界熟悉。本书的封面,就是从后者1933年创作的《狼蜥兽吞食锯齿龙》中,截取的一个局部。书中还收录了布里安的名作《猛犸》。这位捷克斯洛伐克古生物画家,是东方阵营国家这个行业中罕见的国际名流。斯大林时期,科学绘画属于少数免受意识形态干涉,因而享有一定自由,并取得过世界级成就的艺术领域。


布里安的《猛犸》


而这,又是因为古生物画家、雕塑家,从来不是引领现代艺术风潮的人物,长期被忽略,低估;随着科学思想的进展兴替,一些作品还曾当做废物处置。但它始终拥有大批追随者,就像威漫连环画的粉丝,以及街头涂鸦的爱好者们。塔申是个由经营漫画进场的出版商,瞄准这个另类市场倒也不足为奇。


进入移动数字时代,纸媒出版物开始面对手机、电子书,这些新技术界面的眼球争夺战。除教材之外,似乎只有精印大开本尚存优势,尤其是在地图和画册方面(触屏可以局部撑阔,但损失的是大局感)。带有可折叠式三维装饰体的儿童读物,目前也只能做成纸媒。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性,或许还要等到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


这类出版物的价格,自然不会亲民。比如柏林的卡里斯托出版社的《航空公司视觉志》,定价就高达400美元。这是一本招贴画,或者说,民航公司广告的精选结集,时间跨度覆盖1945到1975年,也就是西方世界战后复苏,继而快速发展这30年。经济的持续繁荣,使民用航空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直到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终结了这一黄金时代。


《航空公司视觉志》


同时出现的是飞机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进步。螺旋桨到喷气时代的转变就在这一时期完成。飞机的大型化,在提高速度、运力的同时,也改进了旅行的舒适程度。当时,英、法合作制造的“协和”式航速超过两倍音速,而美国的波音747则通过宽体布局实现载客量倍增,大函道比涡扇发动机则带来燃油效率的革命性提高。此后四十余年,民航工业再没有过历史性突破,只有局部的改进。狂飙突进的乐观情绪,让位于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追求。


危机之前,空中旅行是一种浪漫经历,追求更快、更远、更好的服务,而不是打折机票。当时飞行还是带有区隔性质的身份标志,更不要说越洋飞行。那个年月也是纽约麦迪逊大道的光荣时代。平面广告设计部门,吸收前卫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现创新,组织创造性人才协同工作。


那个时代早已无法复制,招贴广告也失去了宣传功能,仅剩怀旧情绪需要一些投射对象。《航空公司视觉志》是一部四百多页的大的开本,加上硬纸板护函,并不适合放在经济舱的折叠桌板上。而这恰好保证了画面细节的精确效果,虽说我们这些自动登机离机的货物,并不需要缅怀老克蜡。倒是有望受邀升舱的媒体老师,或可借此舒展一下油腻的想象翅膀。


这年头,艺术装置的体量越做越大,高档书籍也会步其后尘。该书适合摆在高档咖啡馆,供来客无聊时闲览。其中数以千计的插画,最佳部分似乎还是螺旋桨时代的作品。比如环球航空那幅以纽约时报广场主题,还有法航的长颈鹿和印度主题招贴,都已成为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7:35 AM , Processed in 0.18582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