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4|回复: 0

[父母心声] 尼德罗:溺爱是一种无痛截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5 08: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尼德罗:溺爱是一种无痛截肢 

 2017-11-05 尼德罗 大家


作为一则信用卡的营销广告,《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很难说是合格的。相对而言,这更像是一个聊天软件或者某个厨艺APP的广告。而这则广告之所以能被引爆,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互动的场景,戳中了许多人的泪点。由此,也带出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热议。


《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剧照


尽管我对于广告中的亲情场景并不感冒,我个人社交圈的反馈也以批评居多,但从广告被引爆的原因来看,的确与许多人的共鸣相关。“我就是不查菜谱,要在大半夜吵醒我妈给我视频示范番茄炒蛋的”,不少网友为此热泪盈眶。看起来,他们并不觉得有任何问题。


习惯性依赖父母,凌晨4点半吵醒父母,让他们教自己做菜,觉得无可厚非,这样的年轻人当然是很可悲的。可悲当然不是因为留学前没有下过厨,遇到困难没有上网搜索,而是没有基本的换位思考能力,缺乏最底线的同理心。这一点,很可怕。


当然,追根溯源,可悲的不只有年轻人,还有父母。在因果关系上,一个成年人之所以会依赖成性,恐怕大部分原因都要归结于父母从小的各种“代劳”。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家长们会收到子女做手工的作业。基本上,作业都会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做。而事实上,都是孩子看着家长做。幼儿园和学校实质上是在鼓励家长代劳,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也并不习惯放手。从观念上,他们已经错置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面对孩子时,当然需要很大的牺牲精神,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有一种终身看待的目光。除非是一生需要依赖父母的特殊儿童,否则,父母必须要看到孩子独立生活的意义。这种意识最好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具备,或者在育儿初段习得,如此才能避免后续麻烦的出现。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幼儿出现厌食、挑食的问题,实际上都与父母在婴儿阶段的代劳有关。孩子在6、7个月之后,辅食开始跟进,精细运动能力需要发展,这时,父母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进食。比如把食物做得更容易抓取,更能吸引孩子注意,吃饭时能够容忍孩子弄得满地都是。


不到一岁的孩子,在自由抓取食物时,不但可以体会吃饭的趣味,建立起对各种食物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手指的灵活,促进了身体的协调。自己吃饭,这是孩子迈向独立的重要一步,也是影响孩子今后饮食偏好、身体发展的关键因素。


但现实却是,很多父母或祖辈总觉得孩子自己进食太慢、太乱。很显然,在开始阶段,孩子一定会弄得满地都是,有些大人会觉得这太麻烦了,就亲自喂孩子。看起每顿饭吃得干净又清爽,但没有失败,孩子如何摸索呢?这些代劳的父母,等于消除了孩子自主摸索、自我成长的契机,也剥夺了孩子主动与食物建立兴趣的绝佳机会,更剥夺了这本属于孩子的基本自由。


独立吃饭、分床分房睡觉,这只是育儿中赋予孩子独立能力常被忽略的起点。但这样的做法蕴含着一个并不普及的教育理念:育儿并不是去教会孩子做什么,而是创造合适的环境,让孩子内生的能力得到成长、壮大。日常的吃饭、睡觉、排泄等都是孩子内生的能力,父母需要做的只是在合适的窗口期及时放手,并创造能力锻炼和发展的环境。



类似的,孩子的科学、艺术、运动等上面的禀赋,也应该是创造合适的条件帮助他们发展。教育是一个彼此互动的过程,绝不是可以简单外包了事的。很多父母在观念上陷入了误区,容易把教育投资当成教育本身。但在很多时候,教育并不需要花很多金钱,而是需要花更多时间、精力。尤其在初期,只有参与其中的父母,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选择与快乐,才能懂得如何引领孩子做出下一步的选择。


不幸的是,因为搞不清自己与孩子究竟是什么关系,究竟需要付出哪一类型的努力。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随波逐流地把教育过程外包给了培训机构。很多父母认为,报的班老师抬头更多、价格更高,孩子就越容易成材。所以,大部分父母在给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时候,实际的结果却是缓解自身的焦虑,而非帮助孩子成长。


“收智商税,发焦虑财。”这是对目前孩子教育培训领域盈利模式精到概括。相当多的父母并不会停下来,去了解孩子学的项目到底应该学习什么,也不能意识到高水平的艺术活动和高技能的艺术培训不是一回事。正因为如此,所以培训机构可以用模式化的奖状、证书和分数满足父母。


用金钱激励孩子,用投资代替教育,为孩子做父母能做的一切,最终的结果只有两种。其一是孩子未来某一天觉醒之后,会陷入加倍的叛逆。到那时,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对自由的渴望,孩子责怪父母滥用爱的权力。彼此的亲密关系陷入到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弱势的一方百般委屈,强势的一方也痛苦不堪。


其二是双方持续沉湎其中,只能彼此依存,不能彼此分开。一旦父母或孩子一方出现状况,生活就完全失去了支撑。广告中,父母凌晨4点多起床,为的就是给儿子展示怎么做番茄炒蛋。但许多父母到了这个年纪,都已经有三高(也许这对父母也有),或者是其他病症。如此折腾,实为折寿之举。并且,这仅仅是一次普通聚会产生的需求,将来在北美完不成学业、找不到工作或买不起房子,那么父母又要付出多大的心力呢?


父母应该给婴儿做看起来更可爱、吃起来更可口的食物,最好不要一直喂孩子;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不能把报培训班当成教育的核心;父母可以送孩子出国留学,但绝不应该大半夜教他怎么做番茄炒蛋。任何一种“越俎代庖”,都是典型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



溺爱就像一把锋利的锯子,对孩子进行无痛截肢。早期,孩子无法表达或无法反抗父母的截肢行为,但逐渐的,被截肢的孩子会接受、习惯乃至享受这种状态。正如广告中展示的,在社交中,孩子也许会感觉到一定的不适、内疚、羞愧,但相比自我承担经营生活、决定未来的重责,他们几乎会毫无犹豫地选择享受父母的代劳。


反过来,父母在骨子里也很享受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无痛截肢。因为这样,孩子就可以留在自己身边,享受自己的呵护。即使出于各种原因将孩子送出了国,但凌晨四点半微信上教孩子怎么做番茄炒蛋,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对孩子来说依然很重要”,“自己又帮了孩子一个大忙”等等。


广告是虚构,但共鸣与热泪是真实的。也许,这是独生子女政策所创造的特殊社会景观,整整一代父母没有分割对后代的爱,在无形之中,这也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束缚。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自身的问题。在亲密关系的处理上,在爱与责任的输出上,这一代父母没有边界,没有艺术,也没有真正的反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5 12:35 AM , Processed in 0.02995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