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0|回复: 0

[哲史艺丛] 潘向黎:这一句唐诗,道尽人生此岸的繁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0 06: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潘向黎:这一句唐诗,道尽人生此岸的繁华 

 2017-10-20 潘向黎 大家


如果要寻找一句唐诗,来道尽人生此岸的繁华和美妙,有的人会想到“春风拂槛露华浓”,有的则可能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而我,常常会想起“东风日暖闻吹笙”。第一是因为这里面有乐声。第二是这里面有科学。


《引鹤吹笙图》


先说第一条,为什么有乐声更好?因为唐朝人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唐诗的字里行间也常常飘浮着各种美妙的乐声。


喝酒喝到兴高,会“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李白,自然是“知音”者,他写下了《山中与幽人对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听蜀僧濬弹琴》《春夜洛城闻笛》等。李颀也有三首写音乐的力作:《琴歌》《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作为一枚狂热的粉丝,他还负责地把偶像的大名留在了文学的史册中。此外更有高适《塞上听吹笛》,刘长卿《听弹琴》,钱起《省试湘灵鼓瑟》,郎士元《听邻家吹笙》,李端《鸣筝》,柳中庸《听筝》,李益《听晓角》《夜上受降城闻笛》,窦牟《奉诚园闻笛》,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夜筝》,李贺《李凭箜篌引》,李商隐《锦瑟》《银河吹笙》……


《听邻家吹笙》用了双重的想象:“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碧桃是天上王母的桃花,“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以(明的)想象中艳妍夺人的碧桃花,写出笙声美妙和吸引人,进一步启人想象(这是暗的)笙声和碧桃花一样,也是“只应天上有”。


这就说到笙了,而笙常常和箫同时出现:“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这是杜甫的《成都府》中的句子,而宋词中“笙箫”结伴而行更是不胜枚举:如“暖响笙箫庭院”(宋.无名氏),“珠阁笙箫吸月华”(宋.廖融),“水槛风入笙箫凉”(宋.许志仁),“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宋.蒋捷 《女冠子》)。


蒋捷笔下这番光影缤纷、暗香浮动的景象,让人想起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面有喧闹繁复的音乐,但是辛弃疾只写了箫。正如辛弃疾的“凤箫声动”那样,箫单独出现的时候,诗人有时会用它的别称或美称:洞箫、凤箫、玉箫。李后主的“凤箫吹断水云寒”,也是如此。


说到箫,无论如何不能不提这一句:“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宋··姜夔《过垂虹》)说真格的,“小红低唱我吹箫”,比男人们一向津津乐道的“红袖添香夜读书”要好多了,其中有两性平等、两心相通、两相默契的意思,方为第一等境界的人生乐事。大概也是因为如此,前辈作家凌力在长篇名作《少年天子》中让这一句出现在恋爱中的顺治的笔下:“大白狂饮客舞剑,小红低唱我吹箫”。


箫常常和明月、夜空、湖水联系在一起,比如:“弄月吹箫过石湖”(宋.武衍《秋夕清泛》),偶尔在明丽的景色中出现,也令人愉悦:“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清.费轩《梦香词》)


“箫”又常和“鼓”联用成为“箫鼓”,“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是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就跟在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柳永的《望海潮》中的名句。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这是周邦彦写上元节的《解语花.上元》。


箫在中国传统里很特别的乐器。“吹箫引凤”的传说奠定了它高贵而不食人间烟火的身世来历,《列仙传拾遗》记载: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笙,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


(明)仇英《吹箫引凤图》


简单说:这位箫史,因为擅长吹箫而娶了善吹笙的公主,两个人的合奏引来了凤凰,最后两个人还成了仙。


箫声别有一种幽静典雅,箫本身简约清净,因此正如佩剑是武士、侠客的“标配”,随身携一管箫,也成了一些风雅书生的“标配”。当然可以追求更高的审美风范,那就是将“箫”和“剑”二者合而为一:“少年击剑更吹箫”,修炼成“剑气箫心”,“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清.龚自珍)。


笙箫管笛,这就要说到笛。


说笛子,必然想到桓伊。这位曾参与淝水之战的东晋将领、名士、音乐家,为人谦素,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称,著名琴曲《梅花三弄》便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因此《琅琊榜》中虚构的“江左梅郎”,他可以当之无愧。“一往情深”的典故也正是由他而来。


“江左梅郎”,其人设更像月下吹笛的桓伊


在诗中,笛总是和“风”密不可分,笛声总在风中清澈悠扬:“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康宫。”(释仲殊《润州》)


因为“牧童短笛”,笛子还和田园生活有天然的关联。传说是黄庭坚所作的《牧童》诗曰:“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垄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雷震《村晚》也写到牧童短笛:“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无腔,是因为无心,即没有贪慕荣利、计较争竞的机心,这样无求无虑、自由自在的状态,唤起了诗人们生命本真的复苏,和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渴望。


国画大师李可染作品中的牧童吹笛意象


然则,太重视传说和文化气质的“星空”,有时却也忽略了物质的、技术的“大地”,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虽然读了不少“笙箫管笛”,也记得《红楼梦》七十六回用了半回的篇幅写了“凸碧堂品笛感凄清”,但对笙箫管笛和天气、气温的关系却浑然不知。


而学者顾随是这样讲李商隐的“东风日暖闻吹笙”的: “一读便觉到暖风拂面而来”,而且“按科学讲,亦合。


为什么?顾随说:因为“笙内有簧,与笛、箫不同,簧如笙之声带。据说笙最怕冷,在三九吹不响,冷气一入则簧结而不动,故吹笙必天暖。”


恍然大悟。


李商隐这首诗全诗是: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从中挑出很容易滑过去的这一句专门来讲,还讲出非常科学的道理,真多亏了顾随先生。


笛与笙比较,如何?一笛随风,莫非笛子不怕冷?


顾随以杜牧的“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为例,“此句非是笛不可,与义山‘东风日暖闻吹笙’可为相对,一写暖,一写凉。‘东风日暖’时岂无人吹笛?有人吹亦不能写,正如‘落日楼台’不能写吹笙一样。


“有人吹亦不能写”,忍俊不禁!不为其无理,为其有理而表达得如此任性。这又从科学回到了艺术,回到了诗境。解诗发人所未见,论断时又以天真诗人声口代替学究气味,真真是好得令人叹,令人大笑,令人叫绝,简直令人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对他才好。这样的大学者,可爱煞人。


说到“笙最怕冷,在三九吹不响,冷气一入则簧结而不动,故吹笙必天暖。”恍惚记得《陶庵梦忆》中也有这样的话。查出来一看,说的不是笙,是箫。


《龙山雪》写雪夜登龙山,“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赵国经 王美芳作品《月下吹箫图》


看来,箫也是怕冷的。《龙山雪》是我读过的写寒冷印象最深刻又最别致的一篇,在这里,寒冷是统摄万物、铁面冷心、威力无穷的至高主宰,“寒威所慑”,使月光都变得暗淡,使酒气都受到压制无法生发,以至于痛饮了许多仍不能求得一醉,更让箫声都“咽涩不得出”。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这是唐五代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忆秦娥》的第一句。“箫声咽”,这个“咽”,会不会也是“寒威所慑”呢?“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清秋节就是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时令是秋天,那么箫声“咽”的原因,与时节、气温无关,自然就只是摹写箫声之呜呜咽咽,令人如闻其低沉悲凉了。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点出是时代和心理的“天气”令箫声呜咽。


那些雪中、月下的吹箫人,和那些东风日暖时的吹笙人,其实也许是不同时空的同一类人。他们是艺术和人生的双重热爱者,为了不负此生的寸寸光阴、缕缕滋味,这些“一往情深”的痴人和妙人,月明时吹箫,日暖时吹笙。该说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还是真正的生活家,亦或二者皆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5:29 AM , Processed in 0.0531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