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7|回复: 0

[哲史艺丛] 「服了,这么丑的东西,你们凭什么说它是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9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服了,这么丑的东西,你们凭什么说它是艺术?」 

2017-10-19  知乎日报



为什么一些明显不符合普遍审美的作品会被认为是艺术珍品?


知友:翁昕(300+ 赞,知乎编辑推荐,艺术、艺术史论话题优秀回答者)


任何一幅艺术品,从艺术家的地下室无名画作到博物馆中的人类文化遗产,这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搞清楚这两个阶段,就一通百通,彻底能够分辨为什么偏偏这些画是珍品,那些是大街货了。


这第一个阶段,我们不妨管它叫「靠质量」阶段。


从画家把作品创作出来,这时候他一没名,二没势,把画作拿给人看,并且要找到第一拨买家。靠什么呢?就得靠作品质量了。要让人觉得「虽然不知道这人是谁,但是这画不难看,也不贵,买了就买了吧。」


通常我说到这的时候,会有人说:「不对,这时候靠的是炒作」。其实不是,炒作的事儿,我们放后面说,为了保证读起来顺畅,这里暂时不提。


这个「靠质量」阶段,可长可短。短的有多短呢,米开朗基罗,十几岁就一鸣惊人,被美第奇家族看上了,之后一辈子作品不愁卖,愁的是有钱有势力的买主太多,忙不过来,可是还都得做,得罪哪个也不合适。


慢的有多长呢,像梵高这样,一辈子没看到自己的画卖出去,这就算长的。


大多数艺术家,没有米开朗基罗这么无敌,也没有梵高这么惨。比梵高大几岁的那几位,莫奈到了中年靠卖画给自己买了别墅,修了池塘,才画了《睡莲》。


而雷诺阿虽然没能大富大贵,但是早在印象派成立之初,就能靠卖画来还房租了。这日子,也不能说过得太次。



能用卖画的钱买这么一大个花园,可不能算穷艺术家了



莫奈,日本桥和睡莲,1899,奥赛美术馆,巴黎


画这个东西,它和手机还不一样。如果手机一开始卖得好,那就增加生产线,加大广告投入。可是对艺术家来说,一年到头能画多少画,是有个大概数的。


在这之上,打死也画不出来了。如果喜欢他的作品的人逐渐变多,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画作就开始涨价,这时候,艺术家的生涯就进入到了第二阶段,所谓「综合实力」阶段。


这个综合实力阶段,就是说艺术家的作品的价值,不再是单纯看他画得好坏这一个因素了。有更多的原因,将会左右这幅画的价值,以及人们对它的判断。


比如,这个艺术家之前的买家是谁。虽然我不认识这个艺术家,但我知道,乔布斯他们家挂了一幅这个人的作品,我信乔布斯,那我可能就愿意买这个艺术家的作品。


这里,我就不太考虑具体这幅画的质量。至于乔布斯为啥喜欢它,我可以关心,也可以不关心。



小李子最近在艺术收藏上出手阔绰,买了不少作品。很难说他的购买不会左右其他买家的信心。图为他和他所支持的艺术家沃尔顿·福特


再比如,这位画家曾经在国家博物馆参加过展览,虽然可能一开始他还是和其他艺术家一同参展,不是个人展览,但好歹进过国家博物馆了。我不确定这幅画到底好不好,但我信国家博物馆,于是也可能会买这个艺术家的作品。


当然,我这里都是举的抽象的例子,因为每一个艺术家的命运都不一样。我们就拿梵高来说吧,我们都知道,梵高这个倒霉蛋在活着的时候极其不如意,艺术家里能有他这么惨的,古今中外,恐怕也就徐渭能有一拼。他是怎么火的呢,不是靠问题描述中说的某一个神秘买家,而是一系列的事件综合起来的结果。


梵高在 1890 年去世后,他的艺术经纪人弟弟开始整理哥哥的画作和文献。可是过不多久,他弟弟也去世了。这些资料落到了梵高的弟媳妇乔安娜手里。


这位弟媳妇可不是一般人,她将梵高兄弟俩的往来书信整理成册,最终在 1914 年出版,并且积极让梵高的作品参加各式展览。


而且,1914 年,连马蒂斯和毕加索都已经出道快十年了,这会儿,一些艺术圈内部的人,已经逐渐可以理解梵高了。但他和大众,仍然有距离。


乔安娜母子像


在这些艺术圈内部人士中,有一个人叫 H.P. 布莱默,他是一个私人美术老师,他的学生,是克洛勒·穆勒夫人。


这个美术老师就觉得,梵高这人了不得,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他的价值的。而他的这位学生,穆勒夫人,非常信赖这位老师。


所以他们用很少的钱,收藏了近 300 件梵高的作品,其梵高作品藏量仅次于下面要提到的梵高博物馆。他们买的第一幅梵高作品,只花了半包咖啡豆的钱。


穆勒夫妇像


穆勒夫人远不是唯一一个看到梵高价值的人。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时年二十六岁的小说家,名叫欧文·斯通,他看到了梵高弟媳妇整理出来的艺术家书信集,大受感动,便以书信集为材料,结合他的个人理解,写成了《渴望生活——梵高传》。



梵高传中文版的书腰推荐语写得非常「有底气」。


这本书将梵高塑造成了一个我们今天熟知的抑郁而坚韧的天才。这本书自从 1934 年出版,直到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最畅销的梵高传记作品,也堪称欧文·斯通毕生的代表作之一。


很多人不一定能说出梵高的画从形式上究竟好在哪儿,但只要说到孤高的天才艺术家,一定会想到梵高。


到了这一步,梵高的画水涨船高,直到成为人尽皆知的国宝,只是时间问题了。一方面有人持续买入,越买就会越贵,另一方面群众里知道梵高的越来越多,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这时候,荷兰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人是国宝。不能光让美国人说好。在政府的支持下,梵高的外甥,也就是他的弟弟提奥的儿子,在前面照片中还是小婴儿的那位文森特·威廉·梵高主持下,于 1973 年建成并开放了梵高博物馆,这里是全世界收藏梵高作品最多的地方。


梵高博物馆,阿姆斯特丹


等到 1980 年代,金融风暴之前,整个全球的艺术市场都迎来了一股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流行。制造这股流行的人中,就包括我在纽约上学的其中一个老师。


总而言之,苏富比和佳士得两个大拍卖行使劲全身本事,将梵高等人所有的传奇色彩和和画作,兑换成了钱。他去世那一年创作的《加歇医生》在 1990 年卖出了 8250 万美元的价格,如果考虑到现在的通货膨胀,大约等于今天的 1.5 亿美元。


这是梵高作品迄今为止的最高纪录。这个时候,正好距离梵高去世整整 100 年。



传奇拍卖师,佳士得北美地区主席克里斯托弗·伯奇和正要落锤的《加歇医生》。


拿梵高的案例说了这么多,是想说明,一个无名艺术家,从他的作品创作出来,到他的作品全地球人都知道,这中间是个非常漫长且复杂的过程。现在有了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了,但不意味着信息的传播是完整的。


就拿梵高来说,造就他今天的,首先是他自己的作品。如果作品不靠谱,那书信写得再可歌可泣,他顶多是个文学家,也不算是画家。


因为他的作品其实很棒,所以才有了后面的美术老师、收藏家、作家等等一齐使劲儿,最后让他的名气以「天价」的形式呈现给所有人。


但如果从结果来看,可能我们就只看到了他的天价,至于中间的穆勒夫人他们,除非是专门干这个专业的,否则也不知道她是谁。但如果不看他们,只是去看梵高作品质量和价格,就会觉得这个作品和最后的数字联不上。


所谓「虽然梵高确实挺好,但真值这么多钱么?」而如果我们把中间的环节都加上,可能确实值这么多。


并且,这个漫长的,横跨一个世纪的过程,是很难在艺术家的画作烂大街的情况下,纯靠炒作去支撑的。印象派的作品不是没被炒作过。


早年的印象派是很惨的,不止是他们的作品没人欣赏,同时他们的作品还被当成单纯的投机标的物。这个要比画作卖不出去更糟糕。19 世纪中期,在莫奈他们还没火的时候,他们的一幅油画价格在 100 到 400 法郎之间,也就是大约半套到一套平价西装的钱。


这些人对印象派完全没有信心,他们的逻辑是既然这些画已经这么便宜了,那么再糟也不会糟到哪里去,而假如其中有一个火了,那就赚了。这些投机分子既是最大的买家,也是最大的卖家。


就拿整个印象派的开山之作《日出·印象》来说,这幅画先是被一个纺织品生产商欧内斯特·霍斯切特以 800 法郎的价格买下,但还没等到印象派好转,他便又以 210 法郎的价格抛售。类似的情况在 1870 年代非常多见,以至于人人都觉得印象派明天会比今天还便宜,这对于一个艺术家的生涯来说,是再糟不过的事情了。



莫奈,日出·印象,1872,玛摩堂美术馆,巴黎。


改变这一切的,是一个叫做玛丽·卡萨特的人。她是一个美国印象派画家,德加、毕沙罗等印象派核心成员的密友,同时还是一个大富豪的千金,她的兄弟在经营宾夕法尼亚州的铁路业务,这多重身份,使得她成了向那些美国新晋富翁介绍艺术的绝佳人选。


她既清楚印象派的画好在哪里,同时知道该如何跟那些不懂艺术但有钱的人讲明白这件事。这就是结合了咱们前面说的第一阶段的质量,和第二阶段的综合因素了。


在卡萨特与其他几位和她想法类似,但更精于商业运作的艺术经纪人的努力之下,美国人成为了拯救法国印象派艺术的救星。


光卡萨特一人,就说服了美国的几大家族合伙购买了超过五百件印象派作品,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日后捐赠给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这使得从 1870 年到 1900 年,印象派的市场价格翻了三倍。尽管那时候的印象派艺术还远没有到达今天的价格,但已经足以让他们摆脱单纯的投机标的的名声了。


假如印象派的作品不灵光,那不管卡萨特再怎么能说会道,也没法一口气搞定这么多藏家,那些虚头巴脑的作品,就算一度炒作出高价,到头还是要摔跟头。


而印象派这样质量优良的作品,就算一开始被炒作到谷底,只要质量可靠,还是有翻身的本钱。至于再后面的事儿,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咱们这里就不提了。


说一千道一万,是想说:那些让艺术品创出天价的艺术收藏家,他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有本事挣这么多钱,都是人精,没有几个糊涂蛋。


所以如果您在看画的时候,碰到了「一些明显不符合普遍审美的作品」,却「被认为是艺术珍品」,并且「卖出高价」的,它很可能里面另有道理,只不过这些原因还没有柳暗花明,还没有被您发现。


搞清楚了这些原因,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质量」、「名声」、「展览」等等因素,这幅作品的价格和地位也就合情合理了。而这之中那些画作质量之外的内容,不那么明显,比较容易被忽视。



虽说猛一看有点让人蒙圈,但罗斯科的作品还真是从内容到综合实力都很扎实的典型代表。


所以我一直强调,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不能把它孤立地当做一幅图画看,既要关注作品本身,也要关注作品所处的时代、环境,乃至于创作它的艺术家在时代中的位置。


艺术欣赏不是光用眼睛看好看不好看就可以,它还包括了我们对艺术品本身、以及艺术市场等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认知。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我们获得的理解和体验,更完整,也更深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0 01:35 AM , Processed in 0.03217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