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女人,我们很容易忽视自己拥有的各种可能性。可当你尝到了权力的味道,你就再也不一样了。」
文|巴芮
编辑|张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为Maguire Thomas Partners公司合伙人的慈善机构做了两年志愿者后,24岁的陈愉成了这家全美最负盛名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一名项目助理,也是除女秘书之外的唯一女员工。
那是1990年代初的洛杉矶。野心驱使她和这些花大钱建高楼的男人们站在一起。「这个行业吸引到的是最man的、最大男人的人,或者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那种男人,我想跟他们跑。」陈愉在自己的第二本书《30岁趁势而为》中写道,「成功的美国地产开发商都是名利双收,我也想名利双收。」现年48岁的陈愉一头披肩发背在脑后,睫毛浓密,口红鲜艳,可即便如此,在没有专业化妆师陪同的情况下,她也不希望被摄影师拍摄照片。
但彼时的陈愉却极力想要掩盖自己身上的所有女性特征。她把头发剪得很短,穿长裤西装,素颜戴眼镜,「我就想把自己man化。」陈愉的汉语中夹杂着略显生涩的卷舌音和美式语法。
那时的美国,女性是职场上的绝对弱势,就像陈愉公司中的女秘书,需要不停地把领导说的话一行行敲到纸上。性骚扰也成了那时职场女性的惯常遭遇。「1991到1995年,我跟所有的朋友都被sexual harassment,都有。」陈愉告诉《人物》记者,在她的第一份工作中,老板会在房间没人时走到她身后舔她的耳朵。
第二份工作,陈愉跟公司合伙人到上海出差,聚餐时被对方拉进舞池跳舞,「他就跟我靠得很拢,把他的身体就来,一直都按在我的身上。」陈愉迅速离开了那两家公司。「当时我也不是那种很美的小女孩,所以如果像我那种的女孩都被骚扰呢,那别的女孩肯定也都会。」
除去想在某种程度上保护自己不再像之前被性骚扰外,陈愉更想模仿他们,「我想变得像他们,我想融入到他们的这个行业,他们的文化,他们的视野。也许从一个女性角度来说,我也不太自信,因为从来都不是那种很美的女人,我一直都是想通过我的头脑,不是通过我的外表。」
又是一个融入的过程,就像她小时候努力走进美国白人孩子群体一样。陈愉像一个混入男人世界的女间谍,在递送材料间观察「那些power的人是怎么互相(对话)」。他们总是很敏感地比较地位高低,通过各种技巧将自己的气焰抬高,比如自己坐在柔软的大沙发上,却给对方一把硬椅子。
这种观察技巧陈愉早已如火纯青。生长于美国第一代华裔移民家庭的陈愉,从小接受着父母「中国式家庭」的教育方法——怕沾染美国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而拒绝给他们购买电视、放学就回家、只能跟华人移民社区的人交往。本就是校园中的少数族裔,又害羞地不敢开口说蹩脚的英语,陈愉被转到了「特殊需求」班,跟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们在一起。即便语言水平提升后回到正常班级,陈愉也依然对美国文化一无所知,听不懂别人开的玩笑。「当别人午餐带花生酱和果冻的时候,我却带了葱油饼,其他的孩子看见了会冲着我嚷嚷:滚回中国去!」陈愉在书中写道,当时的美国对于局外人是不友善的。
那时的陈愉每晚睡觉前都希望第二天睁开眼时发现自己是个金发碧眼的白人少女,所有人都喜欢她。迫切的期望导致她夜夜磨牙,每天醒来都觉得下巴疼。她太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了。
父母也从没能教给她应对的方法。在陈愉12岁左右的一天晚上,父亲没有去参加部门的年度圣诞晚会,理由是「在那种场合,我从来不知道该跟人说啥」。那是陈愉的顿悟时刻——父亲跟我有着同样的问题,而他永远也不会获得他应有的成功。
陈愉的野心不允许她像父亲那样生活。她盯着周围所有的美国人,观察他们的讲话方式,如何回答问题、如何开玩笑……陈愉逼着自己开始跟别人讲话,即使犯很多错误,「也许人家会笑我,可是没有办法,必须得融入到这个社会。」陈愉在出版的第一本书《30岁前别结婚》中写道,「人们常问我是如何克服羞怯的……除了苦练英语,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对他人产生深深的好奇,并长久保持下去。在对别人的学习中,我不再总是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到了大学,陈愉一跃从被忽视在角落的「nerd」变成了校园中的「popular girl」。
从杜克大学毕业后的陈愉决定离开家,离开那个「与世隔绝」的美国华人社区。21岁的她驱车横跨美国大陆从东海岸开到了3000英里外的「天使之城」洛杉矶,因为这里汇集了众多与陈愉经历相似的追梦人。「对于所有格格不入的人、有梦想的人和想要逃离世俗的人来说,它就是圣地麦加。」
在Maguire做大家的小助手是很受欢迎的,陈愉每年也都得到了一定晋升,「可是我想象不到我是那个公司的合伙人,partner。」身处那个时代和以男性为主导的行业,女性的事业天花板触手可及。幸运的是,当陈愉爬到公司中层的时候,她跨步进入了政界。
汇聚着「世界上一些最有魅力的人」的洛杉矶,同时也容纳着美国最多的流浪人口——5万人流离失所。研究生时所学的城市规划让陈愉具备着专业的敏感性,而她又想帮助这些人建立或重建自己的生活。在洛杉矶拆毁重建一批20世纪50年代的政府廉租房时,陈愉去做了志愿者。一段时间后,陈愉便被任命为房屋委员会的7名志愿委员之一,负责监督洛杉矶所有的公共住房项目。了解他人的需求,并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陈愉总是在这种「志愿服务」中生出好运。
2001年,洛杉矶新市长上任,因圈内皆为政界人士,顾问便建议其任命一位商界人士帮助其开展经济工作,而陈愉便在当地华裔商业领导者的举荐下,成为了负责这个美国第二大城市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的副市长。那年她31岁,到洛杉矶的第10年。
副市长不是一个五十几岁的白人男性,而是一个年轻的华裔女士。「哦,你是市长啊。」别人眼中难掩的惊讶让陈愉发现了。陈愉在书里说:「身为女人,我们很容易忽视自己拥有的各种可能性。可当你尝到了权力的味道,你就再也不一样了。」
陈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洛杉矶的CEO们,询问他们公司发展业务时需要什么,回答是找不到协助公司拓展业务的专业人才。「洛杉矶可是块吸引全世界人才的磁石,」陈愉很奇怪,「为什么CEO们会找不到需要的人才?」
陈愉没有像她的很多男士朋友那样,简单粗暴地把公司税款降低,骨子里的女性特质展现出的是细腻的洞察力和强大的同理心,她开展了一项针对洛杉矶成人教育水平的调查,结果是有53%的外籍人士英语水平低到无法填写工作申请表。有很多人告诉她,「拉美的父母不像我们一样重视教育。」
陈愉和朋友采访了1000对拉美父母,有97%的人想让孩子上大学,但多数人却把学费预估得比实际学费高出3倍,觉得自己负担不起。她发起了「上学无忧」(Cash for College)项目,多语种发布大学实际花费信息,并指导需要的家庭申请政府提供的多项财政补助计划。该计划还被时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阿诺德·施瓦辛格签署为法律。
「还要很会像prepare,不只是说哦,有一个答案就好了,OK,把他的税降低,完事。只能说问题真正地在哪里。」陈愉觉得这就是女性与男性间的思维差异,就像男性受到挫折将其归咎于「bad luck」,而女性则认为是能力不行或做得不足,「所以我需要再念一个硕士头衔,再怎么更加好好地prepare我自己,把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权力使陈愉得到了一直追求的社会认可,同时也填满了她的野心。5万公务员跟在身后拍马屁,出门便被媒体簇拥,到哪儿都被掌声包裹着,陈愉太享受这种权力带来的满足了,以致卸任后的那一年,陈愉觉得自己无比失败,因为市长的荣光随着任职结束而消失,曾经追逐在侧的闪光灯调转了方向,掌声也给了别人。
「我本来一直只在注意人家看我,他们好像是我的镜子,通过他们的掌声,我就会看到,哦,我做得很好。我很重要。」卸任像是一根针,扎破了陈愉的梦幻气球,「可是突然没有了,我的价值是来自哪里?」而那也正是陈愉成长最大的一年,曾经的她通过模仿将内在自信放大后表现出来,而在那之后,真正的自信开始从陈愉身上长出来。
卸任后的陈愉在好友的建议下进入全球最大的猎头公司海德思哲,成为一名CEO猎头。她留起了长发,穿起裙子,并开始化妆,将自己打扮得更为女性,「我不需要变成像他(男人)来融入他的社会。」陈愉告诉《人物》记者,「不是通过写笔记或者看镜子问自己我是谁,我觉得只是通过创造新的东西,做事。」
房地产商、政客、高管猎头,陈愉一直做着职业中的性别少数。但她不再像个局外人畏畏缩缩,「现在我就真的感觉特别强,没有人能误导我。」二十几岁时陈愉会像男人们一样利用打击对方的方式来提高自信,「比如说,好,你有一个措施,我来拿两个措施。」她大笑起来。而现在,陈愉已经不屑于跟他们玩这种把戏,「我会看出来感觉蛮傻。」
陈愉曾在《自信的密码》(The Confidence Code)一书中发现,女性更有能力,而男人则更加自信。跟男人相比,女人往往是更好的学生,总是提前做好一切准备,但有的时候在工作场合显得过于谨慎。一到提拔和评奖的时候,男人总是赢家。
成为高管猎头的陈愉,碰到的面试候选人,尤其是CEO以上,多为男性。每次要给客户看最后5个候选人时,陈愉至少会将一个机会留给女性或是黑人等其他非白人的候选人,「至少给他看一下选择。」
陈愉的野心从最初追逐外在的厉害头衔转变为真正的影响力。在做了7年高管猎头后,陈愉开始写书,输出自己的婚姻态度与职场经验。她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人类学家,「看美国社会,看男人社会,看中国社会。」但她不再需要通过像变色龙一样的伪装,让自己融入到那个社会,「我是一只青蛙,住在泡泡里面。」陈愉用手在面前划了圆。
泡泡是大女儿5岁时在学校上冥想课的内容。他们要假想自己是端坐在莲叶上头的青蛙。然后双手分开画个隐形的气泡罩住自己,想象这个气泡坚不可摧,只有当他们选择戳破的时候才会破。现在,陈愉成为了里面的那只青蛙,不受外界侵扰,只有当自己愿意时才会打破气泡重返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