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4

[休闲时尚] 本周知乎热词 | 窦唯、FAST、梅西……国庆后一周都发生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5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周知乎热词 | 窦唯、FAST、梅西……国庆后一周都发生了什么? 

2017-10-15 每周必看的榜单 知乎日报


本周知乎热词

(10.09 - 10.15)



1


窦唯


该话题总共获得了 3,510,165 次浏览


窦唯,中国摇滚歌手、实验音乐人。



窦唯目前在干什么?


知友:窦唯(55000+ 赞)


最近录音及制作的成果甚是喜人,我不会在意外行(虽善以伪却一目了然)的喷口儿,只求莫使懂行者戳脊责骂沦为笑柄!


那些不必要的口舌心思,如若借助知乎平台规避再好不过!


外界贴给了我诸多标签,这些,我都无法拒绝。我只是个音乐人,一个专注做音乐,专注做我认为的,真实的音乐的音乐人。


写在歌曲发布之际,


2017.10.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07: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FAST 


该话题总共获得了 680,976 次浏览


据国家天文台 10 月 10 日的新闻发布会称,FAST 新发现了两颗脉冲星。



FAST 首次发现脉冲星,对 FAST 和中国天文学界有什么意义?


知友:刘博洋(6000+ 赞,知乎编辑推荐,天文学、天体物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我国在贵州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大锅,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了新的脉冲星!而且不止一个!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立刻想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一个人——FAST 望远镜之父,9 月 15 日刚刚驾鹤西归的南仁东老师。


南仁东

摄影:国家天文台 张蜀新 


你也许读过南老的故事。南仁东老师胼手砥足 20 多年,带领团队在祖国西南连绵的大山里翻山越岭,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一砖一瓦的修建起了让世界瞩目的国之重器——「中国天眼」FAST 望远镜。然而就在 FAST 望远镜即将迎来初光一周年之际,他却因肺癌晚期病情恶化,撒手人寰。


实际上就在南老去世前 5 天的 9 月 10 日,从澳大利亚帕克斯望远镜传来了好消息:它在验证观测中,确认了 FAST 望远镜在 8 月 22 日发现的一颗脉冲星候选体:这是 FAST 望远镜确认发现的第一颗新脉冲星,被称为 FAST 脉冲星一号(FP1),自转周期 1.83 秒,距离粗估 1.56 万光年。


而且 FAST 望远镜发现这颗脉冲星时,只用了 52.4 秒的观测,得到的信号/噪声比值(信噪比)就达到了帕克斯望远镜验证时所用 2100 秒观测的 3 倍!FAST 的灵敏度之高,果然名不虚传!



A 上:FP1 脉冲星的平均脉冲轮廓;A 下:多个单脉冲轮廓。


B:FAST 脉冲星二号(FP2)的多个单脉冲轮廓。


图片来源:国家天文台


我的导师,FAST 望远镜副总工程师李菂研究员,接到发现获得验证的喜讯后马上给南老发了一封邮件。


然而南老……没有回复。


据推测,当时南老病情已经开始恶化,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我们不清楚南老有没有看到这封邮件。


多希望他没有带着遗憾离开!


毕竟这是 FAST 望远镜蹒跚稚嫩的第一步,是它载着中国天文学迈向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我想这 FAST 的第一颗星,应当献给南老。


他老若在天有灵,当会感到快慰。


致敬他,也致敬她


FAST 望远镜以其冠绝群伦的灵敏度,被脉冲星研究者寄以厚望。「脉冲星机器」——一位研究者私下里这样称呼它。


脉冲星,这些恒星巨人们死亡后留下的致密遗骸,比太阳还要重,却只有北京五环大小。它转的飞快:通常几秒就能自转一周,快的甚至一秒可以自转几百圈。


这样极端的天体,在 1967 年被一个 24 岁女生意外发现之前,是世人难以想象的存在。


以至于她刚刚发现第一颗脉冲星时,以为这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而将其编号为「小绿人一号」(LGM-1)。



她,就是约瑟琳·贝尔(Jocelyn Bell Burnell)。她是脉冲星科学之母,却在那个年代中因性别与地位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很多人一直为此打抱不平。


她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后编号为 CP 1919 的这颗,更意外闯入流行文化领域:


这颗脉冲星的脉冲轮廓图,在 1979 年被后朋克乐队「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用作其首张唱片「振奋莫名」(Unknown Pleasures)的封面图,从此成为流行音乐界长盛不衰的经典符号:


《失序》(Disorder)是这张唱片的第一支单曲。也许脉冲星 CP 1919 那重峦叠嶂般的脉冲轮廓图,最契合乐队歌手们彼时的心境?


或许歌手们只是无心插柳,但我想,发现一类新天体的丰功伟绩,值得人类文明以各种方式歌颂与纪念。


何况我们,受其荫蔽的天文学人,又怎么会忘记她呢?


2016 年 9 月 17 日,FAST 望远镜第一次试观测,就是以贝尔脉冲星 CP 1919 为目标。


那天,信号质量好的让人迷醉。



FAST望远镜试观测时取得的贝尔脉冲星的平均脉冲轮廓,信噪比高达 5300 多。图片来源:国家天文台 


而今年刚好是贝尔发现脉冲星 50 周年,中国的 FAST 望远镜也终于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新脉冲星,我们更可以自豪的向前人致敬:放心好了,从今往后,脉冲星科学交给我们来担当。


脉冲星搜寻竞赛


脉冲星的发现,被列入 1960 年代天文四大发现——另外三个是,类星体、星际有机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


不是每一个十年都有「三大」「四大」「五大」天文发现——实际上以「某某年代天文四大发现」并称的,仅此一例。


毕竟,1960 年代,乃是射电天文学方兴未艾的时代,人类第一次大规模透过光学以外的电磁波窗口向宇宙好奇的瞭望,所见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那也是国际射电天文学界群雄逐鹿的年代。得益于二战中为防御德国空军而成长起来的雷达技术,美国、英国及其前殖民地澳大利亚的射电天文技术发展占得了先机。


脉冲星搜寻这场国际竞赛的跑道,正是他们逐鹿的中原。



到脉冲星发现的十周年(1977),各国共发现脉冲星 149 颗。


1978年,澳大利亚莫朗格洛望远镜(Molonglo)在「科学的春天」的同时发力领跑,一鼓作气将已知脉冲星数量翻了一倍多,达到 320 颗。


莫朗格洛望远镜

图片来源:UTMOST 项目


不过在接下来的 20 年中,新脉冲星发现的步伐只能说不紧不慢:在位于美属波多黎各、口径 305 米的时任世界最大望远镜阿雷西博(Arecibo),美国绿岸天文台(Green Bank)的 91 米望远镜、英国乔德雷尔·班克天文台(Jodrell Bank)的 76 米望远镜,以及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Parkes)的 64 米望远镜共同努力下,到脉冲星发现的 30 周年(1997),各国脉冲星搜寻的累计战果仅扩大到了 705 颗。



发现脉冲星第二多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图片来源:阿雷西博天文台 H. Schweikerm


脉冲星搜寻的前 30 年,脉冲星的发现增长几乎是线性,而非我们期待的指数增长。


这是由射电望远镜的特性所决定的:一般一次只能观测一个方向,也就是说,传统上,射电望远镜是一个「单像素」的相机。面对浩瀚的银河系,一个点一个点的测过去,自然进展缓慢。


你会说,如果一次能看多个像素,即使使用同样的望远镜,观测效率不也可以成倍增长吗?



正在吊装的帕克斯望远镜 13 波束接收机。图片来源:CSIRO


虽然看起来很容易想到,真的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在这个回合,澳大利亚人占据了优势:他们率先搞出了 13 波束接收机的黑科技,极大的提升了脉冲星搜寻效率,在接下来的 20 年里独步天下。现在人类已知的 2600 多颗脉冲星里,有超过一半由帕克斯望远镜率先发现。


当然,除了技术优势以外,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可以观测到银河系中心附近区域,也是澳大利亚天文学界两度赢取先机的天然地利。


脉冲星光的「星际穿越」


前面我们提到,FAST 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距离「粗估 1.56 万光年」,这数是怎么来的呢? 


先讲一个段子。


刚才讲过,去年 9 月,FAST 刚刚出光,头一个观测的天体就是贝尔脉冲星。你可能还记得,当时铺天盖地的新闻称「超级天眼收到 1351 光年外脉冲星信号」云云,说的就是这事。


当时接受采访的是国家天文台的钱磊副研究员。他在采访之后从紧张里回过味来,见到铺天盖地的「1351 光年」,每每感到淡淡的忧伤。


他表示,学界目前尚无对贝尔脉冲星的准确距离测量结果,1351 光年这个数,纯属记者追问之下,按照一个简单的方法临时计算的数值,且没有进行误差分析,并不宜公开采用——遑论在某些阴谋论标题党口中变成「1351光年外的神秘信号」,更是让人看了头疼。


要知道在科学家心中,没有误差分析的测量值没有任何价值。


那从目前对贝尔脉冲星的研究来看,它的距离的误差范围有多大呢?


惊——人——的——大。


2012 年,Verbiest 等人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上的一篇文章(2012 ApJ 755 39)给出,贝尔脉冲星的距离是 1000 光年 + 2600 光年 - 700 光年,误差上下限之差达3000余光年,误差范围比测量值 1000 光年还要大几倍——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说明,我们只是非常、非常、非常笼统的知道这颗星在哪。


好了,我们正式的看一看,1351 光年也好,1.56 万光年也好,是怎么估计出来的。


我们和大部分脉冲星,都生活在银河系这个巨大的宇宙都市之中。有都市就有雾霾——地球上的雾霾让落日变得红彤彤的,这是因为波长较短的蓝光被散射掉了,只剩红光。


宇宙中的「雾霾」和电磁波发生作用的机理在此处不尽相同:在银河系旋臂——这座宇宙都市的主干道——上,点缀着很多明亮的大质量恒星,这些能量饱满的巨人发出大量的高能光子,将周围的中性气体(主要是氢)电离,制造很多「电离氢」区,那里,大量的自由电子欢呼着「We're free! We're free!」,四处乱窜。



临近银河系的星系 M33,红色的是包含大量自由电子的电离氢区。图片来源:罗威尔天文台


当脉冲星发出的光穿越这些自由电子组成的「雾霾」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频率较低的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传播的速度被拖慢了一些;而频率较高的光子受到的阻滞反而相对较弱,没有被拖慢那么多。


这样等到脉冲星的光完成「星际穿越」到达地球时,频率高的光子会先到,频率低的光子会后到,它们之间的差异被称为「色散量」。


色散量直接与脉冲星信号穿过的自由电子总量(「柱密度」)相关,因而如果我们能通过其他方式先行绘制银河系中自由电子的分布地图,就可以按图索骥地计算出脉冲星的距离了。



FAST 试观测时观测到的贝尔脉冲星的色散。图片来源:国家天文台 


钱磊老师在对贝尔脉冲星距离的数量级估计中,简单的使用了银河系中的平均自由电子密度,得出了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符合的距离数量级(一千光年的数量级),只因计算器上小数点前刚好出现 1351 四个数字,被并无恶意的媒体裹挟着制造了一则「假新闻」。


钱老师的遭遇,可以算是科学家与媒体沟通失效的一个典型例子。


而 FAST 发现的首颗新脉冲星的距离,同样是使用上述原理估计,只不过使用了最新的、更加准确详实的自由电子分布「地图」,因此 1.56 万光年相对来说是靠谱一些的,误差范围估计只有上下几百光年。但由于这个脉冲星刚刚发现,观测次数有限,目前还不能给出更严谨的误差估计。


脉冲星:诺奖摇篮


脉冲星于 1967 年发现,时隔仅 7 年,1974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发给了脉冲星发现者贝尔同学——的导师——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这在诺贝尔奖「中奖」的缓冲时间中,算是快的了。


可以说脉冲星甫一进入人们的视野,就吸足了眼球。这是因为对天文学家来说太重要、太有用了。


脉冲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极端物理性质:首先,它有与原子核相当的高密度,是天然的极端物态实验室;而这么大质量的物体如此高速运动,又使其成为极端相对论性的天体。那里的时空环境跟我们所处的非相对论性天体的环境将会有显著的不同。


脉冲星的长周期稳定性非常好,有些甚至优于原子钟;但其周期又不是毫无变化:在光滑的脉冲星表面,偶尔也会发生一些小型的「地震」,这样的星震会使其自转周期发生微小的变化。


我们知道,人类之所以能够了解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是通过对地震波在全球传播模式的监测;而脉冲星上的星震怎样发生,同样有望向我们揭示它的本质——脉冲星究竟是中子星,还是夸克星?



利用地震波推断地球内部结构原理示意图。图片来源:石油百科



目前对脉冲星结构的猜测。图片来源:K.C. Gendreau et al. (2012), SPIE


脉冲星中转的尤其快的一族,被叫做毫秒脉冲星:顾名思义,它们的周期是以毫秒来计算的。如果有一颗脉冲星刚好位于双星系统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观测其脉冲频率的变化,推测出它在轨道上与同伴彼此绕转的情况。


PSR1913+16 就是这样一颗位于双致密星系统中的脉冲星,罗素·赫尔斯(Russell Alan Hulse)、小约瑟夫·泰勒(Joseph Hooton Taylor, Jr.)两位天文学家,在休伊什获得诺贝尔奖的同年,使用阿雷西博望远镜发现。


这个发现太珍贵了。两颗致密星彼此绕转时,会强烈搅动周围的时空,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同时逐渐消耗双星系统的势能、使得彼此越来越接近,绕转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损失能量的速率越来越高。


同时由于广义相对论预言的轨道进动效应,双星之间距离最接近的时刻也在不断演化,而引力波辐射会给这个时刻带来额外的变化。


因而,只要可以确定双致密星系统轨道周期的变化过程,就可以检验广义相对论,更令人激动的是间接的验证引力波的存在——这是在近年来激光干涉引力波技术发展起来之前,我们得以验证引力波存在的一个捷径。



赫尔斯-泰勒脉冲星轨道近星点时刻相对于轨道不衰减情形的累计变化量,和广义相对论引力波辐射对轨道影响的预言(曲线)高度符合。图片来源:J. M. Weisberg and J. H. Taylor 2004


赫尔斯-泰勒脉冲星就是验证这一猜想的理想实验室。自其发现到 90 年代初,这对双星的轨道近星点时刻相对于轨道不衰减的情形累计有了大约 10 秒的变化,严格按照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轨迹演进,轨道周期的变化也和引力波辐射预言高度一致。


赫尔斯和泰勒两人,也因为该发现对广义相对论的验证,而获得了 199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即使在脉冲星周围转的不是大质量的致密星,而是小小的行星,我们也能通过脉冲星信号察觉到它们的存在。实际上,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太阳系外的行星,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的。



脉冲星 PSR B1257+12 行星系统的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R. Hurt (SSC)


现在,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已经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并为三位相关科学家赢得了 201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脉冲星观测仍然有机会再次在引力波探测领域一展身手:


当引力波扫过地球周围,它将在较大尺度上同时影响多颗脉冲星传播到地球的信号。如果我们对临近脉冲星的周期保持长期监测,就有望通过其周期的整体变化规律,探测到扫过银河系这一角的引力波的存在。



脉冲星计时阵列观测引力波。图片来源:David J. Champion


这被称为「脉冲星计时阵列」方法。


这个思路与 LIGO 相比,各有千秋:LIGO 只能探测比较高频的引力波信号,而脉冲星计时阵列则专注于极低频的引力波信号:它能探测的引力波频率,比 LIGO 敏感的频率范围,要低 10~12 个数量级。


如果我们能完全掌握脉冲星周期的变化规律,脉冲星在未来几百年还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


当人类的星舰驶向太阳系之外,脉冲星就成了茫茫星海中名副其实的灯塔。通过对脉冲星周期的监测,星舰可以随时掌握自身的运动速度,进而推算在宇宙中航行的坐标。这就是所谓「脉冲星导航」。


亿万星辰、亿万荣光,人类伟大理想的实现,没有现今对脉冲星性质的扎实研究,是办不到的。



脉冲星导航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图中星舰为电视剧「星际迷航」中的企业号。


「匠」心 FAST


FAST望远镜与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是世界上唯二利用喀斯特地貌中的天然盆地修建的超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在 FAST 落成前,阿雷西博望远镜已经独霸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宝座 50 多年,利用其拔群的灵敏度做出了很多重大天文学发现。


阿雷西博望远镜望远镜的口径是 305 米,但作为一个固定在盆地中的望远镜,它难以通过移动主镜实现自由四顾,只能通过移动副镜与馈源的方式,接收不同方向的电磁波。



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副镜舱(馈源舱),和用来控制其移动指向的悬架系统。图片来源:David Broad


但阿雷西博望远镜的主镜面是完全固定的球面,成像是不完美的,为了对像差进行改正,上图所示的馈源舱本身需要对信号做二次、三次反射,复杂的光路让它不得不变得非常笨重:它重达 500 多吨。


FAST 最大的工程创新在于,它的主镜面采用了主动面技术,每一块面板都可以在促动器的驱动下上下运动,把镜面从初始的球面形灵活地变成抛物面型,通过主镜的主动变形来实现对天体的跟踪,同时实现对像差的改正。所以 FAST 望远镜的馈源舱外观非常简洁,没有复杂的悬架结构,只要用 6 根柔性索吊着就可以。



FAST 望远镜的馈源舱。图片来源:新华社



FAST 望远镜的面板促动器。图片来源:China Daily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吃,望远镜要一步一步调。


FAST 望远镜在工作时,2225 个促动器和 6 根馈源舱柔性索需要精确、协调的同时运动,要克服天气等因素对定位测量带来的干扰,在 500 米的巨大尺度上把位置精度控制在毫米数量级,挑战是巨大的。


所以要想实现主动面跟踪,FAST望远镜至少要实现三个「小目标」:第一步,能让镜面变形到一个特定的形状;第二步,能让镜面连续变形到指定的形状;第三步;能让镜面长时间、连续变形到指定的形状。


现在经过初光一年以来的调试,FAST 望远镜已经完成了第二步,并有望在明年实现第三步,从而达到设计能力,完成其两到三年调试期的目标,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到第二步,还能在技术调试的空隙中挤点时间发现几颗脉冲星,FAST 工程和科学团队可以说是棒棒的,给了我们一个小惊喜。


FAST 的主要科学目标除了脉冲星科学,还有其他几项:它想要研究银河系中弥漫的氢原子气体的分布;它想要研究星际分子以及羟基(OH)发射的星际「激光」(脉泽);它想要找到更多未知的星系。


以往在其他望远镜进行这些研究时,会根据不同研究的需求,设计不同的观测方案。但 FAST 团队的雄心是在较短时间内,对 FAST 可观测区域的整个北天球部分进行完整的巡测,并同时兼顾上述四个科学目标,实现高效的科学产出。



巡天范围:天球赤道坐标系纬度(赤纬)-1 到 52 度。图片来源:国家天文台


对这样雄心勃勃的大型巡天来说,FAST 在明后年即将具备的实时跟踪能力反而显得有点多余:我们不是只想看天上哪一块,何必非要跟踪、来回切换目标的折腾,纯属浪费时间。


我们只要把望远镜对着一个方向,让地球自转带着天体一个个扫过望远镜注视的方向,就可以坐等望远镜完成这(在天球上指定纬度范围内的)全天巡测——这个方案最高效、可靠。


完成上述天区的扫描,共需要 220 个观测日。考虑到同时进行的技术调试所需占用的时间,这项巡天计划需要 1 到 2 年的时间来完成。


你见过星轨照片吧,就「坐观其成」而言,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星轨。图片来源:Yuri Beletsky Nightscapes


这样的巡天方式,叫做「扫描巡天」。用扫描巡天观测同时探索多项科学目标,这是我们正在逐步建立的世界首创的观测模式。


这项巡天计划,被命名为「FAST多科学目标同时扫描巡天」,英文简称 CRAFTS。


Craftsman是「匠人」的意思。CRAFTS 巡天,是 FAST 人的匠心之作。



CRAFTS 巡天标志。图片来源:国家天文台


FAST 在开展 CRAFTS 的扫描巡天观测时,每个天体经过望远镜的有效积分时间只有短短数秒。但研究者们预期,在 CRAFTS 巡天中,FAST 仍能凭借其超强的灵敏度,在已经被英美等国射电望远镜犁了几十年的北天球,发现数百颗新脉冲星。


我们可以期待,在「脉冲星发现60年」的图表上,将出现一个巨大的新色块。


它属于 FAST,属于南老和所有继续奋战着的 FAST 人,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


 梅西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860,018 次浏览


2018 俄罗斯世界杯,南美预选赛最后一轮梅西帽子戏法,阿根廷 3 比 1 战胜厄瓜多尔出线。



如何评价 2018 俄罗斯世界杯南美预选赛最后一轮梅西帽子戏法,阿根廷 3 比 1 战胜厄瓜多尔出线?


知友:张佳玮(1700+ 赞,知乎编辑推荐,文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到 2017 年了,我们可能正看到最好的梅西。


话说阿根廷败军边缘,危亡之秋。


梅西出来,一个帽子戏法。阿根廷晋级了。


听来那么振奋人心,但又自然而然。就像上个月,梅西对埃瓦尔独进四球,巴尔韦德教练说:这算啥,又不是新闻了!


——1994 年世界杯前,巴西一度也危险。之前拒绝国家队征召的罗马里奥去救国了,独中俩球,巴西去了世界杯。


——梅西现在做的,也是一样,只是比罗马里奥还多一个球。当然,帽子戏法,他习惯了:巴萨的统计,光是为巴萨,他就已经 39 个帽子戏法了。


——我们估计也习惯了……


就在对厄瓜多尔帽子戏法之前,这个赛季,梅西为巴萨出赛 9 场,61 脚射门已经进了 13 球——这个效率直逼疯狂的 2011-12 季。


盘带突破 51 人次——也不奇怪,内马尔走了,苏亚雷斯伤了一段,球队需要他在边路和影锋多走走。但他合计尝试突破 72 次成功 51 次,效率就很可怕了。


联赛每场射门 7.3 次,射正球门 3.6 次,无论次数还是准确度,都是生涯记录。


当年他纵横天下时,可以说,身后有哈维,有伊涅斯塔,有法布雷加斯,有巴萨的体系支持。


前两年,可以说,他身侧有内马尔,身前有苏亚雷斯,有 MSN 的威慑力加持。


到现在,他身边差不多没有等量齐观的伟大存在了。苏亚雷斯和登贝莱还先后伤了。非要说拉基蒂奇是哈维级的伟大组织者、33 岁的伊涅斯塔还一如往昔,怕也没人信。但他的表现还是卓越。


那就只有一个选择:可能现在的梅西,比当年还要强。


时间并不是格外优待梅西,但伟大球员是有办法别寻路径的。夏天提到过,2017 年,C 罗的有球能力,包括速度、爆发力和盘带,比巅峰期,是在下降的。毕竟他 32 岁,没法逆生长。但他有些东西在进步:起脚前的走位和步点调整,抢点意识,起速之后的小技术。


同样,梅西的爆发力、体能、长距离奔跑能力,也不如 2012 年。但有些东西,他还在持续进步。


当年梅西对赫塔菲那一球万里独行,天下知名,从此谈论史上最伟大奔袭者,必然带他一个。但实际上,长距离奔驰,不算他的招牌——当然他已经够卓越了,只是他不像卡卡,是以奔袭为招牌。这就类似于说诸葛亮「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梅西的绝技,是他几乎冠绝古今的触球、重心和步频。就上个月,远在另一洲的哈维还忍不住跟中东媒体大吹,说梅西那一两脚触球如何美轮美奂,恰到好处。


体现在比赛中就是:大小罗突破时都有华丽的上身摆动,内马尔有惊人的协调性支持他迅疾的大幅度假动作,如果只比这个,梅西不一定比他们好看。但结合到球,面对人(或人群),梅西的游刃有余程度几乎古今独步。他甚至不需要假动作,只要靠细密的触球和步频,在适当的时机轻描淡写地一划拉,对面就会重心失却。


——嗯,比如当年的博阿滕。


而这些——触球的球感、重心的保持、步频调整和无球意识,方寸间的处理球——却是不会被年龄冲洗掉的,而且理论上,老而弥辣,越老越妖。


比如:


2005-2011,梅西为阿根廷出席各色比赛 67 场,进球 19 个。


2012-2017,梅西为阿根廷出席各色比赛 55 场,进球 42 个。


回到对厄瓜多尔这个帽子戏法。


第一球,梅西招牌的细步伐中速带球——没人敢上抢,抢就是死——分边,调整步伐内切,轻盈地一脚迎球低射,1 比 1。进了球,他都不太高兴,一副职业杀手赶时间的架势。


第二球,前场断下传丢的球,在奇怪的角度,奔跑中调整,身体重心向左前方,扭身,抽球,球射向右前方,一个精确的半高球射门,2 比 1。这个球若换其他人,踢飞或踢不上力量的概率极大,他偏偏射得进。



第三球,禁区前,一个忽然起速摆脱后,起脚吊射,又是一个强行逆射,被围着,还带挑的,球精巧地,像量过似的,恰好划过守门员指尖(守门员想:他妈的就差一点!),3 比 1。



这三个球的特色?


触球不多——第一球一锤子买卖,第二球抢下后方寸间调整了两步,第三球亦然。


幅度不大——空间密集,没有广域空间任他摆脱。


第二和第三球完全算不上好机会,近乎无中生有。


但他做到了。游刃有余。


对,就是游刃有余。


因为他的重心、步频和精致触球,梅西有别于本星球其他任何人。其他的技术大师,包括内马尔(我这个赛季跑王子体育场看他许多次了),或者有更出色的爆发力与速度。


而梅西只是依靠更细密的频次,使得自己踢球与其他人完全不在一个节奏上,导致他如一柄软薄兵刃,他的日常带球小碎步,对对手而言已经是蛇蝎般的存在。


每次梅西带球逼向对方时,退防的对手都近乎恐惧地后撤,希望队友支援,就像看见魔鬼似的——因为根本不在他的节奏上。


——我现场看过太多次内马尔了。论爆发力,论柔韧性与协调性,论绝境中用想象力丰富的动作摆脱,内马尔可能已在梅西之上。但内马尔依然不如梅西差距的,是他每一次触球的精确性——尤其体现在核心区域触球,以及抢点射门上。


结果就是,内马尔经常有让人想落天外的处理球,奔放恣肆,玩弄对手让对手显得很蠢,但把握机会还没到梅西那么精确的地步;而梅西则像职业杀手似的,精确地处理着每一个球——而且每一个球都极其合适。


哦对了,所谓合适,是晚年齐达内的那种合适。


所以也许他不如以前快了,但不妨碍他现在轻描淡写地解决一切问题。他多年的传说已经积累起了足够的恐惧,而他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懂得利用对手的恐惧(中速带球吓住对手分边后自己前插或扯动,比如)。


当然啦,他现在防守时经常散步,但他是本星球少有的那么几个,「如果你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宁可你散步呢」的家伙。


费德勒说纳达尔每一拍都能积累优势,科比说黑曼巴蛇在高速行动中依然保持着一击的精确。


这两句话其实都可以用到梅西身上:如梅西这样,每次触球都能精确实在地为球队产生利益的,实在太可怕了。


——而且,除了爆发力和体能外,其他的一切细节,疑似在漫不经心之中,越来越可怕,越来越精确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


日本神户制钢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1,065,804 次浏览


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日前承认篡改部分铜、铝产品的检验数据,将产品以次充好供应给客户。


丰田汽车、三菱重工等约 200 家企业受到波及。



如何看待日本神户制钢所篡改材料强度数据以通过检测长达十年,且涉案铝制品已在飞机汽车等行业大量使用?


知友:雨宮観鈴(1100+ 赞)


先来一个利益相关:前神钢集团员工。


神钢建机是神户制钢的子公司之一,做的就是挖掘机。


基本上这也是日本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随着中国建机三一重工的发展,美国卡特的市场拓展,


日本挖机举步维艰。


而 17 年起神钢建机已经基本放弃了中国市场的攻防,转向了印度等地。


随着近期的经济复苏,建机市场有所回暖,


我司的原日本供应商 A 因为生产量有限,不能及时供应部品。


我司便转向另一供应商 B。


哪里知道,做一个不合格,做两个不合格,最后良品率低得不像话。


那供应商 B 就过来抱怨,说这么严格的图纸要求,做不出来的。


我们就有疑问了,那么之前的供应商 A 不是好好地能做出来吗?


说罢拿了几个供应商 A 的产品去做检测,结果全 TM 是不良。


原来产品设计部门对图纸的公差等要求过于严格,


但是实际上供应商 A 已做多年该部品,早知道哪里可以偷工减料且不影响使用。


所以私自篡改了公差,便作为合格品出货了。


于是我就问我们领导,你怎么不去告那供应商 A 呢?


老客户了,这不是伤感情嘛!我们还指望他们继续为我们供货呢。


再说,如果这事宣扬开,不就说明我们这么多已售产品都是瑕疵品?  


一味追求高品质、高标准,不考虑实际情况,


逼到供应商只有造假糊弄,逼到员工只有造假蒙混,年功序列、办公室政治玩得比谁都溜。


广岛沼田工厂加班成风,有事没事通个宵。


累死那一个会干活的,养一大堆吃白饭的。


林林总总,就这尿性,制造业不完蛋见鬼。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


节后疲惫综合征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103,240 次浏览


中秋加国庆,八天假期一过完,感觉得了节后疲惫综合征。



为什么放长假过后身心疲惫,应该怎样才能好好地过一个假期?


知友:冯慎行(200+ 赞,知乎编辑推荐)


中秋接国庆,前前后后有十多天的假期。可以预见到,国庆回来,很多朋友都会患上「节后疲惫综合征(并没有)」。


回想上学时候,尤其是小学中学的寒暑假,刚从动辄两个月的假期中走回学校的我们,很难能在开学初就能表现良好。


对于孩子来说,开学时候的摸底考试简直就是噩梦。我上初中之后的考试,几乎可以称得上三年的最低点,就连上课也是浑浑噩噩的。


当然也不会每个假期都如此,甚至到了初二初三,入学时候反而能成为学期状态最好的时候。其实也没什么变化,只是需要假期的末尾集中写作业罢了。


大学时候,情况又不太一样。上学时候虽然也有课业,但心理学专业总归是轻松,放假和上学的界线并不明显,也没感觉到开学之后的不适。


其实,这种长假之后的疲劳、困乏,以及情绪上的焦虑、低落或者厌烦,都是适应性的障碍。


这种适应障碍通常是由节律的变化引起,从生理上的变化引发的不适(睡眠减少、工作量增加导致的疲劳感)到心理上的变化引发的不适。


在内外环境保持不变的时候,我们的心理(行为和情绪)节律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平稳。然而如果节律或者主动或者被动的受到影响,我们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来调配或者再适应。


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进一步促使事件恶化,直到我们无法控制。


其实不只是节后,很多人在假期的最初几天也会有不适感,然而这个时候可能被过度的娱乐掩盖住,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反应。


而节后通常都是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很难有情绪调节的过程,这种不适感就很容易表现出来。


身边一些朋友总认为,节后的疲惫恰恰说明放假的时候没有彻底的放松;事实显然不是如此,彻底的放松通常意味着节律和内外环境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很难在一瞬间消化掉,可以说,正是这种从彻底放松生硬的嫁接到工作状态,才是导致节后疲惫的罪魁祸首。


那如何才是合理的放假方式呢?我们首先要有观念,放假是一种和工作不同的生活状态,但不意味着在放弃自我的管理。


我们不需要在假期仍旧加班工作,但是每时每刻都不放松对自己的关注,是自我心理管理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我们的假期也需要有大致的规划。


我赞同假期的时候需要彻底的放松,如果假期足够久的话。然而并不是说从假期开始放松到假期结束,我们需要:


  • 放假的前期和后期留有时间,让我们逐渐适应放松和工作的状态,最好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保持一定强度的工作。即使放松时候希望晚起,也尽量以每天 20 分钟的方式递增或递减。

  • 放松的程度取决于假期的时间,如果只有四五天假期,就不要做长距离旅行。尽量不在放假当晚或上班前夜赶路,旅程的疲劳会加剧适应的障碍。不超过一周的假期就不要倒时差了,否则你的精力都会花在倒时差上。

  • 不要给自己放超长的假期。对于上班族来说,超过两周的假期足以令你失去工作的节奏;超过一个月的假期足以令你失去工作的进度;超过六周的假期足以令你失去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尽可能将两个月的暑假分割成两周、两周的小假期,在这两周之内完成适应、休息、适应的循环。

  • 在没有明确目的之前,一定不要给自己放超过两个月的假期。过长时间的放松可能会改变你对某些事情的认知,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情绪。很多人在旅途中都会显得忧郁,不要怀疑,他们很可能真的忧郁了。


虽然这样讲,但我还是想说——如果有一个随便花的假期,「节后疲惫综合征(并没有)」又算得了什么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2:05 AM , Processed in 0.06420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