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3|回复: 2

【原创】驳斥“历史上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区别”[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7 05: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驳一驳这篇乱文:

  

“炎帝后来到哪里去了?不知道,好像逃到了南方。那地方植物丰茂,才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他的子孙和部下,也就繁衍成"南蛮",成了今天的南方人。而黄帝一夥儿占据了中原,以正统自居,发展成今天的北方人。”

驳斥:你把神话拿来当作所谓南人形成的原因实在可笑,好像中国人的迁徙在你的脑海中就是简单的一次性行为一样。殊不知,中国南北方经历过多次南迁甚至北移(当然,南迁远远多于北移,这和当时汉人多受北方游牧民族侵害导致多次北人南迁有关) 而且南方也非你所讲一开始就占有所谓经济农业发达的地位。这些,都是在几次大规模北方氏族南迁后一点点影响导致的。三次次大规模南迁:

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万户,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大量流民涌入巴蜀地区,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流亡到荆、湘地区,“时流人在荆州十万余户”,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同伙史思明发动叛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驰骋中原,并趁唐朝边备空虚而大量内迁;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与地方割据势力争权夺利,百姓生灵涂炭,家园被毁,只好背井离乡,到远离政治中心、相对安定的南方寻找安居之所。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根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国第二次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1127年北宋的靖康之变及宋室南渡导致了中国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使社会一直潜伏着“积贫积弱”的危机,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虎视眈眈。钦宗靖康二年(1127),在金军的强势攻击下,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宣布即位,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荆湖、两浙等地,归于南宋。“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以至于“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到这时,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从南宋开始,南方才正式摆脱了蛮荒之地的地位,从此真正走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为什么蒙古人要把南人列为汉人(北方汉人)以下的第四等?其实这主要和南方人是生活在蒙古最后征服的南方地区有关,而北方汉人臣服于蒙古人要早于南人,所以等级略高。这和帝王争霸一样,早早从龙的地位往往比较高,而等对方快要统一时再归顺,最多保你个全家平安。

  

“南人为什么这么吃亏?因为打不赢北人 北人打赢南人的重要原因,我想是马。古时候打仗,马是不可或缺的战斗员。”

驳斥:说这话简直不是一般的无知,南方那种地形丘陵山地地形如果敢纵马狂奔估计跑不了几步,马腿就得断。真正北方胜多于南方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还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北方气候比南方糟糕不知多少倍,冷热明显的季节养成了北方人坚韧不拔的彪悍精神,至少他们很少有条件享受。而反观南方,“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方温和的气候特征,丰富的物产早就了奢靡而不思进取的南方政权以及小富即安的南方百姓。在面对真正的困难时很少有人肯坚持住,大多数南人更多的拼劲儿是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只关注自己小家或者家乡父老,缺少对整个国家的责任感。脑子都不差,投机心理强,喜欢耍小聪明,缺乏集体观念。反观北方人,往往被人称为奴性强,缺乏对强权的反抗精神,其实换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奴性强其实更多的是拥有更高的集体主义观念,个人往往容易服从整体的意志,德意志的崛起,日本的维新成功无不于这两个民族“奴性强,缺乏对强权的反抗精神”有关。而这,就是南方人往往缺乏的集体主义观念。

山地多,丘陵多也造就了南方方言众多,而且由于山地存在实际的土地使用面积其实并不大,经常能看到历史文献里讲到南方村与村间争地争水,互殴致死等等小故事。南方人的封闭从方言上就能体现出来,村与村之间相隔几里说话就不同,为什么?这几里只是直线距离,中间还不知隔着多少个山头呢。我以前去南方,朋友跟我讲,他们甚至有意识的发明自己本村人才能懂的文字,就是为了与外村人区别开。南方这样的实际情况,在危机产生时,如何能让他们团结协作如同一人??!!征了兵,放到一个军队里,双方都互相不懂对方讲什么,打仗时如何能做到一条心?!连军官讲什么,地下小兵都听不懂,如何让军队运转正常?!而北方平坦的地势,促进的不同村庄间、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大家交流多了语言上也就慢慢趋于接近,村与村之间也更好团结组织到一起共同对抗危机。国家征兵时也方便,就算把不同省份的北方人放一起,大家说话基本也都没什么障碍。沟通方便,训练自然快,更容易出精兵。

四季鲜明的北方容易出身材高大的人,这跟季节有关同时也跟饮食有关,北方人吃牛羊肉要远远多于南方人,我认识的南方人一提吃肉,基本不离鸡鸭。。。。吃那小东西能跟吃牛羊肉长大的北方人比么?这都不需要讨论,历史事实早已证明了北方兵的素质。  

“不论什么原因,北人的赢多输少,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大大咧咧、满不在乎、昂视阔步的气势。他们认为这就是男子气概“

驳斥:北方人的性格养成怎么联系也不应该和打仗胜负多少有关,毕竟打仗跟人的日常生活比还是要远远少的多的一种社会行为。性格的形成还是主要跟气候,地理环境,饮食习惯有关的,开阔地方出来的人,性格相对宽广些也是常理,君不见人常讲:“海上男儿多豪爽“  

”北人叫汉子还有一个原因,是北人身材比南人高大。北人为什么高大?据说是吃面吃出来的。南人吃米。这是又一条应该和北人划分为两个民族的重要依据。西方人吃面,因而高大;同属一个种族的印度人吃米,相对就矮一些。南人与日本、东南亚一带吃米的民族相近,而北人则与西方欧美人相近 “

驳斥:还是那话,单单吃米吃面人是长不大的,牛羊肉以及奶制品在饮食结构中占的比例以及当地气候季节性是否分明才是绝对人身高的一个主要条件。动物体型越大,单位表面积就越小,就更容易保存体温,这也是为什么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动物往往身形要比在温暖地区生活的同类要高大的原因。猛犸象就比热带象大得多,北极熊也比普通黑熊高大强壮。

“南人吃各种各样的茶,北人只喝花茶就够了,觉得花茶既香且浓,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人专门放进去骗北人的。北人不懂欣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龙井、碧螺春,以为太淡,要细抿慢嚼才似乎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

驳斥:这话纯粹就是挑起南北矛盾的,作者完全是一厢情愿的在脑海中意淫北方人的形象。  

我不想说南人比北人聪明,那听起来有点象种族歧视。北人也有聪明之极与雄才大略之辈。南人只不过人材出得远较北人为多而已。如前所述,上个世纪以来,除了政治家、军事家,还有那么多的大作家、大诗人、大学者、大科学家、大实业家、大革命家,出自南人。以作家为例,二十世纪重量级的北人就出了老舍一个,其余都是南人。要不要一一数出来?我看没这个必要,那会弄出一本厚厚的大辞典来。要数就数北人,北人真正是"屈指可数"。

驳斥:屈指可数么??纵观中国将近5000年的历史你再来比一比呢?南方后期受战火影响小,再加上大量北方大家士族举族迁往南方,故而养成了南方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再加上物质丰富,学子少受温饱之苦,中国近几百年南方多出了人才倒也是必然的。

  

南人别看个子小,却比北人要激烈。北人做惯了亡国奴,对不起,这词儿有点刺耳,然而历史就是这么记载的。

驳斥:是,南方人确实性格上在某些时候比北方人要激烈,但不是针对什么外族,而是更主要针对触犯他们自身利益的时候。君不见,清朝时舔着脸冲满人自称奴才的南人大官也多了去了。你说北方人做惯了亡国奴,对不起,这点不敢苟同,当外族入侵时往往是北方人血战到死,南方统治者依旧醉生梦死,人民停止反抗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对政府的失望。否则怎么中国历史上总会出现北方统一南方的历史循环怪圈?你南方人激烈来激烈去,最后还是打不过北方,恐怕你激烈的地方有些不对吧。

南人就不同,最低程度也要"避秦",找个桃花园躲起来,远离现实,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多时候是节节抵抗,打不赢也打,祖国的大好河山岂容拱手相让!南宋一朝百五十年,都是在复国主义的仇恨与亡国危机的忧思中度过的。打,还是和?这是区分忠臣与的试金石。要是换了北边,早把这国恨家仇抛之九霄云外,与人家一道建立大什么共荣圈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谁还记得你是哪家的王师?行行好拜托了,让俺过几天安生日子,少来惹事,歇着吧您哪,跟真的似的。

驳斥:拜托你看书认真一些,世人皆知所谓“桃花源记”乃是虚构,古人早有介绍“〈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以討論塢堡開端,推論考出「真實之桃源在弘農山谷中,而不在南方之武陵」,而且桃花源中的人「先世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嬴秦」”这里的弘农现在河南三门峡市附近,是北方,非南方。而且众所周知北宋诗词更积极自信,不论豪放派抑或婉约派都给人以清晰明了的主题。反观南宋诗词,经历了靖康之耻后,仿佛深深沉醉于那奢华的生活中,不仅朦胧而且个个都像缩头乌龟一样去回避现实生活,你避吧,避来避去,避亡国了!面对国家大事生死存亡只知道顾着小家,在中国避不了,就避国外,总之只要还有地方可以避,南方人就绝对不会抬头面对现实生活。

“北人也不是一点东西都不发明,咱们中国的磕头礼,就是北人搞起来的。”

驳斥:作者真是什么都想变成脏水泼北方人一身,磕头这东西本就是世界性的,其根源要远溯到原始社会的祭祀崇拜仪式中的一种最常见的崇拜动作。也真是网络发达了,由着作者这张臭嘴四处乱喷。

 

 “中国历史上风行过好一阵子的妇女裹脚运动,也是北人的创造。”

驳斥:刚说作者臭嘴乱喷,这不,这种谎话都敢说出口!!裹脚怎么来的,随便一搜,就能知道:裹脚也叫缠足,始于五代末。从地下发掘的文物和古文献知道,五代以前男女的鞋子是同一形制,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一味沉湎于声色、诗词、歌舞之中,整日与后妃们饮酒取乐。宫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嫔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儿,后因家势破败,沦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条,善于歌舞,受李煜的宠爱。李煜诏令筑金莲台,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缨络,台中设置各色瑞莲。令窅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素袜舞于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后,窅娘为了保持和提高这种舞蹈的绝技,以稳固受宠的地位,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形”,“新月型”,其舞姿也更为自然,美不胜收了 。时人竞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渐形成风气,风靡整个社会。到南宋末年,妇女裹脚已经比较普遍。

既然裹脚是南唐后主发明的,那南唐是哪里呢?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

细细数来,这些地方没一个算北方。怎么作者就能睁眼说瞎话呢?就算到了明清裹脚之风大盛之时,北方女人也往往以大脚著称,为什么大脚,因为不习惯裹脚!而南方,几乎有女儿的家家要裹脚。为什么?北方确实穷,所以女人也要劳动,裹脚对于劳作很不方便,而且北方受程朱理学影响也小,对女人裹脚不裹脚不是像南方人那么看重。

再看看这个:中国在清代时有几个以小脚闻名的地区,各地区小脚各具特色:  

江苏扬州脚——细长纤直  

浙江宁波脚——短小背隆,圆如马蹄  

湖南益阳脚——纤瘦短小,脚背平直  

广东顺德脚——短小尖生  

山西大同脚——能合“瘦、小、尖、弯、香、软、正”七字律的很多,是全国最知名的小脚。  

闽台小脚——短小、跟粗背凸  

苏州脚——尖端微翘,脚身肥

以小脚闻名的地区好像全是你口中那无暇的南方地区

  南人和北人,怎么不比较一下性格?当然是可以比一比的。其实上面说他们的各项,就已经说得差不多了。还要用专门形容性格的词儿去形容吗,那反倒有些作难。比如,说北人豪爽,你没见过南人豪爽起来也是很可怕的。

驳斥:北人的豪爽不是一个反例就能掩盖的(何况这例子还出自演义小说),南人也不能说小气,我不喜欢乱评,但南方人心思确实普遍要比北方人细腻些。

我个人不喜欢搞什么南北对峙,平时也不谈这些,但总有些南方人喜欢跳出来大扯一通自己如何血统纯正,正宗,自己的祖上如何的坚贞不屈(你们祖上如果真TM坚贞不屈宁死不降,改朝换代时早就被杀绝了,剩下的留子孙到现在都TM是甘心做奴才的。^_^),自己的祖上如何智力超群,体能超人,不仅会搞文化,而且会搞经济,并且从来都是我们南方人如何如何救助并领导你们这些可怜且愚昧的北方人。

说到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方经济发展快于北方造成的一部分愚昧的人产生的一种狭隘的自大心理。跟韩国人这些年发财了就开始给自己祖宗编光辉历史,往自己的过去历史贴金一个道理,好像现在牛逼了全是因为过去一直牛逼的原因。

仔细想想,某些南方暴发户的想法还真跟高丽棒子差不多!!

发表于 2009-2-17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历史上,每个王朝被打败时,都是从北往南跑。所以南方的历史是层叠的,而今日福建广东等地,都保存了许多古语音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7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发现,是原创,顶一个。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6 06:39 PM , Processed in 0.03766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