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回复: 0

[女性天地] 许骥:香港师奶文化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7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骥:香港师奶文化的前世今生 

 2017-10-07 许骥 大家


香港的“师奶”举世闻名,这几乎是个香港特有的文化名词,并且广为人知。


何谓“师奶”?一般的理解,指香港广泛存在的家庭妇女或全职主妇。师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伴随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经济崛起而诞生。那时候新的赚钱机会井喷,许多家庭光靠丈夫在外工作就足够养活全家。于是,大量妻子就退居家庭,专心相夫教子。也是从那时候起,电视生态发生了悄然变化。



由于居家的多为主妇,在家看电视的也多为主妇,因此电视平台就开始推出适合主妇口味的电视剧。主妇在家的工作颇为繁忙,看电视不喜欢动脑,于是被后世奉为经典的“师奶剧”便开始出现。许多剧都冠以“师奶”之名,例如《师奶强人》,就连《绝望的主妇》在香港也翻译作《欲望师奶》。而一些备受师奶欢迎的男明星,则会被称作“师奶杀手”。


然而,以上这些只是师奶文化的表象。师奶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个群体,更重要的是她们给人留下的那种强悍印象,恰如“师奶强人”四个字。为什么她们会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形式风格呢?


吴君如在电影里塑造的师奶形象


关于师奶的文化研究并不多,然而其在香港确是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港剧中的师奶,大多形象非常鲜明,给人一种干练和长于管理的印象。这也不是没道理的。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的廖国辉教授考证过,他认为“师奶”的正字应该是“司奶”。“司”是动词,例如“司机”、“司仪”,即管理、负责的意思。所谓“司奶”,意思是负责哺育工作的女性。“司奶”被民间化后,就成了“师奶”。但为何会变成“师奶”呢?又有人认为,“师奶”可能是“师母”的演化——总之在语言学上,“师奶”这个词的确是逐步演变出来的。


香港明星陶大宇被称为“师奶杀手”


如果我们接受师奶即“司奶”这个说法,那么问题就变得有趣了。接着我们很自然会提出两个问题:一、师奶在家庭中为什么会有负责、管理的担当?二、为什么独在香港会有这种文化的出现,它的来源又是什么?在此,我想提出一个特别的角度来解释这一文化现象——妻文化。


什么是“妻文化”?今天的人已经很少特别留意“妻”这个概念了,因为一夫一妻制度的强制普及,所有男性的配偶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然而,这在传统中国并非普世真理。“三妻四妾”的说法是错的,中国古代也是“一夫一妻”,但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只能有一个,而妾可以有无数个。


“妻”与“妾”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妻妾作了比较,他说:“至于姬妾婢媵,又与正室不同。娶妻如买田庄,非五穀不殖,非桑麻不树,稍涉游观之物,即拔而去之,以其为衣食所出,地力有限,不能旁及其他也。买姬妾如治园圃,结子之花亦种,不结子之花亦种;成荫之树亦栽,不成荫之树亦载,以其原为娱情而设,所重在耳目,则口腹有时而轻,不能顾名兼顾实也。”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妻务实,妾务虚。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妻”是皇后,“妾”则是嫔妃;前者母仪天下,后者则只是“玩物”。但是,妾的地位很低,大致与侍婢相当,故又称妾为“侍姬”。


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因为许多人不知道,在中华大地广泛实行一夫一妻制的时候,香港作为华人社会,却长久保持纳妾制度。1840年英国人开始接管香港以后,以“华律治华人”作为治港方针。那时候还是清朝,所以《大清律例》作为华人的法律,允许纳妾合法。虽然1852年和1857年,港英政府先后两次颁佈《婚姻条例》,要求市民必须向当局注册婚姻关系才合法,但这只对在港洋人产生约束,华人仍沿用清代婚礼习俗。而后来,虽然中国大陆几度城头变化大王旗,但港英政府却在许多方面沿用《大清律例》,包括婚姻制度。


最有名的“纳妾者”,要属澳门赌王何鸿燊。直到今天,何家的“二太”、“三太”、“四太”还经常上八卦新闻。2009年,前保良局总理林依丽曾以何家“四太”梁安琪违反一夫一妻制为理由,反对她任该组织总理,当时何鸿燊回应说:“无知!她应该100年前出世啦,迟了!”何鸿燊为何理直气壮?因为香港直到1971年10月7日才开始正式实施《修订婚姻制度条例》,在香港正式推行一夫一妻制,此后中国的旧式婚姻才告以终结。看过电影《五亿探长雷洛传》的观众,应该都对主演准备娶真爱为妾而正好碰上纳妾制度废除印象深刻。何鸿燊认为,他的几位妻妾全都是他的合法妻子,因为是较早娶回来的。


《五亿探长雷洛传》剧照


做“妻”还是做“妾”,这在旧式婚姻时代是天壤之别。传统社会,女性普遍希望成为妻。但是要成为妻,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很多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能够管理好整个家,即所谓“司奶”的基本修养。虽然婚姻制度改变了,但文化惯性仍存在。香港社会上,人们还是以“妻文化”要求女性。而那种任性的“妾文化”,则对应“港女”,普遍遭到批判。所以,香港的家庭主妇比例通常为内地要高,并且大多对此甘之如饴,社会也不会对她们有必须独立的要求。


只不过,师奶文化在近20年的发展中也有变化。随着一次次的股灾、楼灾、金融海啸,许多丈夫在外事业失意,有的一蹶不振,不少师奶被迫出来工作。她们的压力变得更大,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负责在外赚钱。香港作家陈惜姿写的《天水围12师奶》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本不忍卒读的小书,写出了新一代香港师奶的辛酸。丈夫失业,子女吸毒,女人独自支撑整个家。今天的香港师奶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在家相夫教子的形象。在这种环境下,师奶式微,港女的时代到来。而至于港女文化是什么,这则是另一篇文章的题目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5:23 PM , Processed in 0.05868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