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0

[好摄之徒] 《谷雨》|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核心区虽好,但更该重视“第二现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3 08: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10-1 09:21 AM 编辑

腾讯网 2017-09-18
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核心区虽好,但更该重视“第二现场”

2017年9月,《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当选中国摄影家协会新任主席。1991年大学一毕业,李舸就进入了《人民日报》,近几年,他着力将摄影、书法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也将自己引向中摄协这个全新舞台。

1.jpg    

作者 | 马列
谷雨撰稿人



“要用两条腿走路”

谷雨故事:你是怎么走上摄影之路的?

李舸:首先是爱好。中学时家里有照相机,我经常给同学拍照片,自己做暗房冲印。学生时代我还喜欢画画,高中毕业时原本可以保送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但学校要求毕业后回中学当美术老师,我放弃了。后来考央美专业课排名14,当时是从800多名考生中录取15个,遗憾的是最后被挤掉了。但这也是好事,后来才能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学新闻,选修新闻摄影。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做摄影记者,一直到现在,《人民日报》给了我很大的平台。

2.jpg
普京36小时中国行:踏进红门槛。摄影/李舸

谷雨故事:刚工作时,《人民日报》摄影部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李舸:那时跟现在不一样,相对比较封闭。当时有规定:未经报社允许,摄影记者不能给外面投稿,除了中国新闻奖,也不能参加外面的比赛。其实90年代初,摄影领域已经很活跃了,但我们很少参加社会上的摄影活动。

谷雨故事:在拍摄上呢?

李舸:当时拍的全是工作需要的照片,我对此一度有许多困惑。但特别庆幸的是,我刚到报社时和资深摄影记者蒋铎老师在一个办公室,我到现在还记得他当时说的一句话:“你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为报社服务,另一条腿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摄影创作。”到现在我也是这样做的。

3.jpg
透明的病历-来自非典病区的报道。摄影/李舸

谷雨故事:这些年,你觉得《人民日报》的摄影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舸:随着媒体业态的发展,变化非常巨大。我们的思路开阔了,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多样化了。当然这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那就是摄影记者越来越边缘化了。

现在很多文字记者都会拍照片,而且拍得很不错,很多人认为摄影记者没有用了。但我觉得摄影记者仍有价值。术业有专攻,我们有专业眼光和独到思维,这跟文字记者完全不一样。

我们现在鼓励发展全媒体记者——到了新闻现场,要写段简讯、拍个照片发在移动端,然后写一段200字的消息、拍段视频发回报社,最后再写一篇深度的文章。面对突发新闻现场,这样是可以,但如果想要做深入的内容,还是要依托自己的专长,这一点永远都很重要。

4.jpg
体育:奥运会。摄影/李舸

除此之外,摄影记者还要“墙外开花墙内香”。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上的摄影活动,开阔眼界,丰富艺术修养,继而反哺自己的本职工作。多年来,我就是这么做的。从90年代中后期,我开始参加比赛并获奖,在摄影界产生了一些小小的影响,反过来对报社的工作也有促进。

现在报社有些年轻编辑会来问我:舸老师,你觉得这幅照片应该怎么拍?怎么处理?他们认为我是专业的,所以才愿意沟通。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直在倡导要做专家型记者。摄影记者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用专业的影像引导别人,做报社中最专业的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重要性,拥有话语权。

5.jpg


5-1.jpg


5-2.jpg
体育:奥运会。摄影/李舸

摄影的价值就是“凝固的意义”

谷雨故事:对传统新闻摄影来说,事件发生时离得越近越容易得到好作品。但是当下,每个人都可以是公民记者,在这个时代,摄影记者又该如何定位呢?

李舸: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凝固的意义》。现在所有人了解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报纸存在的价值在哪?我认为报纸的价值就体现在“凝固的意义”。

前些天,我听歌手成方圆说:我虽然是搞音乐的,但现在更愿意去拍照片。因为当觉得音乐无以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我更愿意用一种“静默的语言”,因为“静默的语言”所带来的表达力更强大。我觉得成方圆所说的就是摄影“凝固的意义”。

举个关于2008年汶川地震的例子,你闭上眼认真想一想,一个过去将近十年的事,真正还留在脑海中那个影像到底是什么?对我来说,那个画面就是一个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背着自己遇难的妻子回家,还有贺延光老师拍下的那个背着自己遇难孩子步行回家的人。这就是凝固瞬间带给人的强大力量,因为它不灌输,也不凭借外在形式,而是体现人内心的力量。

摄影记者应该继续追求有温度、有深度的凝固影像,要在静态影像上下功夫,在一个个瞬间上下功夫。这些看似传统的东西其实正是摄影的本质。

6.jpg


6-1.jpg


6-2.jpg
2008汶川地震。摄影/李舸

谷雨故事:1998年抗洪、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你在新闻摄影第一线多年,感觉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李舸:最大的变化是变得更沉静,不像过去那么浮躁了,这一点从镜头变化就能看出。过去拍摄,要么广角要么长焦,中焦段基本不用。1999年,我记得自己用鱼眼镜头拍了一幅“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照片,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7.jpg
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摄影/李舸

但现在我大部分是用24—70mm的中焦段镜头拍摄,我觉得看似平静、简单的影像,才更有价值和力度,也更耐看。所谓镜头的视觉冲击力,应该是不留痕迹的,因为冲击力必须来自内心。现在我更愿意静静观察,细细拍摄,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都用微单,更随意平和,不易产生侵略感。

“第二现场更重要”

谷雨故事:新闻摄影题材大部分关于重大新闻事件,除了这些,在日常状态下,你觉得摄影记者应该如何工作?

李舸:遇到重大新闻事件,各路记者都想尽一切办法进入核心区,这种想法其实有误区。比如建国60周年大阅兵的时候,我的拍摄位置是大家眼中最好的天安门城楼。当时一共有六次演练,每次我都被车拉到这个位置,哪儿也不能去。

当然,演练确实重要,所有记者也都在想来到天安门广场。但这么多年的阅兵照片几乎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队列。事后我才意识到,真正出照片的地方是远离核心区的。

8.jpg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摄影/李舸

谷雨故事:那应该算是新闻的第二现场了。

李舸:对,第二现场更重要。所以之后评奖中,我们发现评不出好照片,全是千篇一律的内容。在演练中,我也发现过很多好画面,但是因为下不了车,很遗憾没有拍到。比如当车队沿着长安街往天安门行进时,为了避让演练车辆,与长安街交汇的三环路上停了几排的社会车辆,大家都下车围观。阅兵的意义就是展示国防实力,让老百姓更有自豪感,那就应该拍老百姓对阅兵的感受。这个重要画面却没人去拍。

还有一天我开车经过南苑机场,突然一架巨大的飞机从头顶飞过,当时相机在后备箱,没来得及拍。我想,要是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和方向盘做前景,拍下那个最先进的空中预警机,和前面齐齐仰头观望的百姓,这画面不比单拍一个空中编队要好?

还有阅兵村,那么多人去拍,拍的都是苦练流汗的画面,没有人去拍那些战士远在老家的乡亲们。战士们经过层层选拔,光荣地参与阅兵训练,他们的父母亲友是什么感受?没有人去拍。

谷雨故事:这些让我想起了《中国青年报》赵青拍的《电视机里的奥运会》,他这组荷赛获奖作品就很好地抓住了第二现场。

李舸:对。所以我们不要总盯着主流新闻现场,尤其是突发事件,有时需要跳出来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不是单纯的摄影,而是跨界作品

谷雨故事:这些年,你长期关注、拍摄的选题有哪些?

李舸:我现在有三大选题。第一个是“初心”系列,主要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我一直关注其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第二个是“行板”系列,这个词出自意大利语,意思是“徐徐走来的速度”,摄影师就是一个四处游走的人。这部分作品主要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第三个是“原乡”系列,主要表现中国农村的变革,也包括非物质化遗产的内容。无论是外在的村镇建设,还是生活习俗、文化传承,中国的农村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稍纵即逝。

9.jpg


9-1.jpg


9-2.jpg
行板系列:西非。摄影/李舸

谷雨故事:这些作品你是在业余时间拍摄吗?

李舸:不是,我可以在工作中兼顾。拍“初心”系列时,我就找到一种很好的方法。每次去外地采访前,我先做功课,了解当地有什么庙宇,去了以后不住宾馆,就住在庙里。因为拍禅修文化题材主要就是一早一晚。白天,该采访采访、该工作工作,什么都不耽误。这是形式上的结合,还有内容上的结合。我在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在《人民日报》做了好几个专题,因为在内容上它们是吻合的。所以,工作与个人创作的关系是可以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谷雨故事:近几年你最出名的作品要数将摄影、书法、篆刻和手工宣纸等多种形式结合的系列作品了,它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李舸:我有一个画家朋友曾对我说:许多摄影作品不具有传承价值,就是因为你们没有一种严肃的艺术态度和严谨的艺术理念去支撑作品。

“有技有艺有创新。”技,是态度问题。现在很多人拍照片,现场有人布置,角度有人挑选,后期有人制作,画册有人编辑,展览有人策划……那究竟什么是你自己的?你不过就是按了一下快门。我认为,严肃的艺术态度就表现在:作品的每一个环节都自己参与,从选题到创作,从呈现材质到展览布置。

艺是理念问题。这些年,我力争作品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文化属性、每一种元素都有内在关联。材质上,我用三年多的时间在安徽宣城泾县研发了自己的宣纸,而宣纸制作本身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上,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有上千年的历史,非遗就更不用说了,这些选题都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另外,作品里还有汉简体的书法、篆刻、手工装裱等内容。

谷雨故事:以如此复杂的形式制作作品,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冲淡影像自身的力量?

李舸:有人可能觉得这些作品是在简单堆砌,我不这么认为。之所以将它们融合,是因为其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对于我的作品,题材、纸张、书法、篆刻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我没有厚此薄彼。所以,我不认为这是单纯的摄影作品,而是跨界作品。观看我作品的人,有的喜欢书法,有的喜欢纸张,有的喜欢影像。总之,我认为大家更愿意看的是多样化的东西。

谷雨故事:这样的形式是不是也使这些作品更容易进入收藏市场?

李舸:是的。我愿意给作品赋予一定的装饰性,这也是为了更多吸引社会大众理解作品。

我认为自己的作品是生活提示品,而不是艺术品。收藏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作品本身能打动人,能让人产生内心的共鸣。当人们遇到困惑的时候,回到家里看到我的作品,它能勾起你收藏时的初心,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作品被称为“初心”的原因,我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种超脱的、安静的、平和的心态。

谷雨故事:我觉得你这些作品已经不仅仅是摄影,而是进入了更广泛的艺术范畴。在当下创作中,摄影确实也跟当代艺术走得很近,您觉得新闻摄影能否从中有所借鉴?

李舸:当代艺术不仅仅是那些所谓看不懂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思想是否具有一种对当下社会的思辨。这种思辨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不能说新闻纪实摄影就不能成为当代艺术。

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说,要吸取当代艺术的精华,那就是要表达对现实生活、当下社会的文化观照。

坚持创作

谷雨故事:作为《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你的日常工作包括哪些?

李舸:一个是策划从什么角度切入新闻事件;再一个是管理好通讯员队伍,引导他们拍出更好的内容等;还有就是报社的指定性报道,主要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拍摄工作。

谷雨故事:你现在已经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了,报社和摄协两方面工作,今后怎么平衡?

李舸:工作性质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但我觉得大家选我主要还是认为我首先是搞创作的,所以创作必须坚持,要靠影像说话,这很重要。

谷雨故事:对从事摄影创作的年轻人,你有什么想说的?

李舸:首先,年轻人不要固化自己,要充分发挥想象。我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拍的东西都很好,不要觉得自己不成熟,知识结构不完善。学习是必要的,但锐气不能减,要勇于尝试,勇于开拓自己的视角。另外,年轻人应该更加国际化。并不是国外的就是好的,而是要通过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体系,打开眼界,最大程度吸取营养。


关于李舸

a.jpg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曾任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中国新闻奖等赛事评委。从影二十多年来,先后在亚、美、欧、澳、非等大洲的众多国家举办摄影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6:24 AM , Processed in 0.0574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