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史地人物] 台湾基隆中元节,祭祀的却是福建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8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11-18 02:44 PM 编辑

台湾基隆中元节,祭祀的却是福建人? 

 2017-09-18 世界遗产地理 世界遗产地理

新媒体编辑 / 新星

作者 /楼昊杰(实习生)、新星


在华南,鬼节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佛教称“盂兰盆节”,道教则叫“中元节”。


台湾佛道风气尤盛,每年都会有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而岛内又以基隆最盛。


现代基隆中元祭习俗


一般的鬼节祭祀表达的是悲天悯人、普度孤魂的情怀。而基隆的中元祭,不仅无关慈悲,更浸透无数先民血泪。

 

台湾早期的重要港口如艋舺、鹿港都是泉州人移民占据的地方,唯独基隆港被漳州移民占据。泉州人只好迁居山的那一边依河而居,就是现今的八堵、暖暖一带。


漳州人和泉州人居住的基隆港和暖暖区地图


1853年(咸丰元年),基隆的漳州人和泉州人发生大规模械斗,双方各死伤百余人。为避免冲突扩大,两地头人出面调解,将遇难者称为“老大公”,合葬祭祀,庙名“老大公庙”。

 

双方协商以宗亲血缘取代祖籍地域观念,融合漳泉;以字姓轮值,举办中元超渡、普施孤魂幽灵;以比赛阵势来代替械斗,以求达到社会和谐,共存共荣。

 

于是1856年(咸丰六年),基隆中元祭开始举办,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

 

然而基隆地区的和平并不代表当时蔓延全台的械斗就此停息。大多情况下,在械斗中殒命只会加深仇怨,亡魂也无法促进人间的和平。

 

▲同归所:械斗和解后的合葬墓


一言不合就械斗 

 

清治(1683年-1895年)台湾中期,大量闽粤移民涌入。先后到来的粤闽移民之间、漳州人和泉州人之间,常因灌溉水权、争夺垦地、建屋盖庙等利益冲突发生械斗。既然是械斗,通常使用的就是致死的刀剑甚至枪炮。

 

其中又以漳州人和泉州人相争最为凶狠。上到台北,下至嘉义,史称“漳泉械斗”。

 

台湾首次大规模的漳泉械斗发生在1775年。漳人黄璇与泉人廖老因赌博小事争吵斗殴,廖老受伤而死,家人告官不成,所以聚集族人至案发现场附近的漳人住家砸抢。漳人黄璇说:“遇泉人则尽杀之。”由此,长达两个世纪的“漳泉械斗”越演越烈。

 

▲维基百科中记载的部分漳泉械斗

 

清代官员李逢时甚至作《漳泉械斗歌》来描述:

 

“漳人不服泉州驴,泉人不服漳州猪。终日纷纷列械斗,田园庐舍相侵渔。台湾自昔称乐土,漳人泉人久安处。迩来强悍风气殊,更望何人固吾圉。甯长敬林国芳,挟富挟贵无王章艋川摇动鲸鲵窜,虫沙猿鹤罹奇殃。我闻干豆有古寺,土人于此验灾异。今年铁树又开花,械斗从中有天意。天意冥冥不可解,红羊换劫总堪骇。杀人如草死如眠,骷髅屯积血飘洒。君不见,漳人泉人鹬蚌持,粤人竟得渔人利,漳人是猪泉亦猪。又不见,长敬国芳号令行,漳泉各受二人制,泉人是驴漳亦驴。”

 

在械斗中,胜利方往往霸占落败方的房屋,并改建庙宇信仰。为避祸,落败方通常迁徙到位置较差的村庄。经过长期械斗之后,各族群发生大迁徙,同语群聚居一处,使台湾出现明显的分界现象。

 

械斗使台湾族群产生对立,并深刻影响日后台湾的族群格局。《台海使槎录》记载:“台地民非土著,逋逃之渊藪,五方所杂处。泉之人行乎泉,漳之人行乎漳,江、浙、两粤之人行乎江、浙、两粤,未尽同风而异俗。”

 

台湾多械斗不仅是因为资源有限,僧多粥少,更是清朝初期对台湾散漫管理的结果。

 

霸道的刁民与无为的政府 

 

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清朝唯恐台湾再起变乱,不仅将明朝的台湾官员及平民百姓载入中国大陆内地各省垦荒,还发布了严格的渡台禁令

 

移民台湾需由台厦道道员台湾海防同知审验与批准,而且渡台者不准携带家眷。自此之后将近一个世纪,台湾汉人女性奇缺,充斥着没有经济能力而无法娶妻的穷困“游民”。

 

在《噶玛兰厅志》中有对“游民”更为准确的定义:“台湾一种无宅无妻子,不士不农,不工不卖,不负载道路,俗指谓罗汉脚。嫖赌摸窃,械斗树旗,靡所不为。曷言乎罗汉脚也?谓其单身游食四方,随处结党;且衫裤不全,赤脚终生也。”

 

“罗汉脚”依靠祖籍拉帮结派,横行乡里,官府也要避让三分。本就对是否将台湾纳入版图有过争论的清廷,更是无心经营台湾。

 

械斗过程中,束手无策的衙门为求方便治理,做的最多只是控制规模与预防民变。民众对衙门失去信心,只能以暴制暴。

 

 

安于维稳的衙门使民众不再相信法治,直到日治时期在法治政府全面控制下,械斗情况才大幅改善。

 

事实上,台湾地区的械斗只是清朝中国华南地区的一个缩影。清朝初期内地官吏清廉,法治严明,其械斗规模和台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内斗省——福建 

 

清代福建官员张集馨曾描述,“凡出斗者,妻孥喜笑相送,不望生还”。每次械斗,妻子儿女不仅喜笑颜开,甚至不指望丈夫能活着回来。

 

而械斗时,也同样六亲不认。“两姓或以事相争, 往往纠众械斗,必毙数命,当其斗时,虽为翁婿、甥舅不相顾也。”

 

福建的械斗甚至惊动了雍正皇帝,他在颁布训戒械斗的谕旨中说:“闽省文风颇优,武途更盛。而漳、泉二府,人才又在他郡之上,历来为国家宣猷效力者,实不乏人。独有风俗强悍一节,为天下所共知,亦天下所共鄙。”

 

然而皇帝亲自下诏、好言相劝也无法平息械斗,道光年间仍有这样的记载:“闽之漳泉,粤之潮嘉,其俗尚气好斗,往往睚眦小忿,恃其族众,聚党至千百人,执铤刃火器,订期而斗,死伤相属,或寻报复,世为仇雠”。

 

诸如此类的记载与说法在沿海地区的方志中屡见不鲜,且时间跨度一直蔓延到民国。在时人看来,这种血腥的争斗似乎早已相沿成习。

 

至于械斗持续时间,短者数十天数月,长者则数年甚至于数十年。有些地区的矛盾甚至持续到现在。

 

福建晋江井上和内林两个村,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一次械斗,61岁的内林村村民蔡连楚说:“一直打到1998年,有时打得比较大,还有人住院,有人被拘留。”

 

因水源问题械斗不止的两个村互发毒誓不通婚往来。直到2016年,这两个村子才重归于好。


然而“闽俗好斗”也是逼不得已。中国农村大体是聚族而居,而福建沿海地狭人稠,中西部又多山,常常一乡聚几族,族与族之间居址又近,大家同饮一江水,难免发生碰撞磨擦,稍不小心就会直接导致宗族间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唱着“爱拼才会赢”的福建人,不仅将争水利、争土田、争码头、争风水的风气在省内延续,更随着开拓宝岛的先民,将不服输的气质带入台湾。不过今日祭奠所怀念的,并非好勇斗狠的亡魂,而是开拓进取的勇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3 01:00 PM , Processed in 0.05366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