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0

[历史] 敬平|师生关系:蒋介石为何不再宠信上将汤恩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0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师生关系:蒋介石为何不再宠信上将汤恩伯 

 2017-09-10 敬平 法之彬彬

今天是教师节,我写写蒋介石和汤恩伯之间的恩恩怨怨,顺便聊聊那个时代的师生恩义,这种独特的家庭关系之外的人伦关系。

 

1、落魄,因为失宠

1954年5月日27日,燥热的台北松山机场,一位以“中华民国驻日本大使”身份往返台北东京的外交官,无意之间,发现昔日不可一世的汤恩伯将军,落魄地坐在飞机的最后一排。

这位外交官立即提出,将自己的头等舱座位,调换给他。

汤恩伯是蒋介石殊为宠信的嫡系将军,平日里讲究派头,注重享受,轻车简从简朴低调不是他的风格。这回,一个人搭经济舱去东京,显然是落魄了。

这位外交官不知道,大病缠身的汤恩伯,能够飞往东京看病,已经是蒋介石开恩了。

此前,一个多月,汤恩伯在X光的照射下,发现了十二指肠上的肿瘤。

家人请求蒋介石,准许汤恩伯去日本做手术。

之前,汤恩伯曾在飞往境外的飞机上,被蒋介石派人截留。这一次,汤恩伯能否顺利出境,家人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蒋介石同意了,汤恩伯终于和那位外交官不约而同地坐上了同一班飞机。

汤恩伯个性倔强,谢绝了那位外交官换坐头等舱的好意,强忍着,飞到东京。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奇怪,这汤恩伯,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吗,怎么落魄到这个地步?

答案是:失宠了。

 

2、汤恩伯一生的光荣,起于恩师陈仪,终于校长蒋介石

有人说,汤恩伯是因为恩师陈仪,才失宠于蒋介石的。要说明这一点,我们得先说说陈仪。

汤恩伯一生的光荣,离不开陈仪。

汤恩伯是浙江金华人,蒋介石的老乡,可是,没有陈仪,蒋介石应该不会认识他。

1919年,19岁的汤恩伯从浙江体育专科学习毕业,留校做老师。已经结婚生子的汤恩伯志在从军,几番折腾,投入陈仪当师长的浙军第1师,做了个排长。

排长与师长的距离,实在太远了。还没来得及认识陈仪,部队就在支援福建的战役中,溃败而回。回到故乡,汤恩伯做了一个落魄的警察。

有趣的是,一个送子赴日留学的富商看重了他,希望他去日本陪读。

就这样,汤恩伯去了日本。与陈仪与蒋介石不一样,他去日本就读的第一个学校,不是军校,是日本明治大学,学的也不是军事,是政治经济学。

两年后,命运再次戏耍了汤恩伯。交不起学费。辍学了。

见过世面的汤恩伯,不愿接受命运的摆布。怎么办?

汤恩伯听说老领导陈仪喜欢为国家招揽人才,爱惜青年才俊,热心扶持有志青年,就给陈仪写了一封求助信。

陈仪接见了汤恩伯。 

汤恩伯气宇非凡,打动了陈仪。

以日本陆军大学第一名毕业的陈仪,资助汤恩伯再一次东渡日本,推荐他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一旦从这个学校毕业,就会获得就读日本陆军大学的资格。抗战时期的国防部长何应钦等人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侵华日军头子冈村宁次是这个学校的老师,日后,冈村宁次没有作为战犯被追究,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的学生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嫡系红人。

自从得到陈仪的资助、推荐,汤恩伯马上从陈仪的故吏,变成了陈仪的门生。陈仪也从老领导变成了恩师。

今天的你,是不是觉得难以理解,这两个人怎么是师生关系?

在你的印象中,是不是只有那些给你上过课的老师,才跟你具有师生关系?

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你是对的。可是,在当时,人们不是这样理解师生关系的。

师生关系,在古代也叫门生关系,

儒学成为皇家正统学问的汉朝,有个现象,叫做“门生故吏遍天下”。

汉朝选拔人才,重视由下而上的推荐。高高在上的人推荐哪些人呢?一个是门生,一个是故吏。

成为某个人的门生,并不一定跟他读过书。只要他推荐过你,你就是他的门生。

唐宋时代,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也是老师。你在某个人担任主考官的时候中举了,你就是他的门生。

门生关系,在讲究人生依附关系的封建时代,很快和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站在一起。我们今天说,“师徒如父子”,讲的不是爱情,而是关系。

明朝方孝孺犯了死罪,诛灭的不是传统的九族,而是十族。这第十族,就是门生。

门生和老师的关系,因为有了举荐做官的利益纠葛,很快就演变成恩义关系。什么叫恩义关系?简单地说,老师对你有恩,你对老师就得有义。

门生关系是恩师搞事的利器。东汉末年,袁绍反对董卓,追随他的主要干部,很多是他的门生。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很容易理解,蒋介石日后为什么如此青睐黄埔军校的学生,汤恩伯得到陈仪资助推荐之后,为什么终生视陈仪为恩师。

在日本读了两年的汤恩伯,回国之后,在陈仪手下当了个参谋,军衔少校。

这时候,汤恩伯26岁,少年时代一路坎坷的他,看到了一片锦绣的前程。

汤恩伯发达了,给发妻几百块大洋,离了婚,然后,娶了一个新太太,据说,是陈仪的干女儿。

有心栽培汤恩伯的陈仪,过了一年,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把汤恩伯推荐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北伐胜利之后,效仿日本,着手筹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自己亲任校长,希望为国家培养一批现代化的陆军基层军官。

办军校,离不开教官。陈仪利用这个机会,举荐了汤恩伯。

可是,汤恩伯不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在蒋介石眼里可能不亲。起初,蒋介石没怎么在意这个第一大队上校大队长。

据说,深深了解蒋介石的陈仪,给汤恩伯出了个主意,建议他写篇文章打动蒋介石。

汤恩伯心领神会,洋洋洒洒,写了篇研究步兵中队教练的文章,如愿博得了蒋介石的赏识。

从此之后,汤恩伯加入了校长蒋介石的门生阵营,以非黄埔学生的身份,跻身中央军嫡系,一直到死,都对蒋介石无比忠诚。


 

3、恩师策反汤恩伯,汤恩伯秘密报告蒋介石,恩师被枪毙了

汤恩伯跟着蒋介石青云直上。等到1949年陈仪策反他的时候,他已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蒋介石身边最为重要的几个人之一。

但是,汤恩伯并没有就此疏远老恩师。

据说汤恩伯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意在感恩陈仪的栽培。

此说未必真实,但是,汤恩伯把陈仪当作恩师一点不假,时人皆知。 

正是这份情谊,给了陈仪策反汤恩伯的胆子。

解放军逼近淞沪,潜伏于陈仪身边的共产党人,伺机劝降时任浙江省主席的陈仪。早已厌倦内战的陈仪非但愿意投降,还希望汤恩伯识时务,不再抵抗,为给国家保留一分元气。他命自己的外甥两次前往上海,面见汤恩伯,传以字条,授以口信,递送劝降的讯息。

这一回,几十年言听计从的汤恩伯不但没听他的,反而密报“下野”的蒋介石,软禁了陈仪。

汤恩伯的亲信、执行软禁命令的上海市警察局长,去世前著文回忆说,汤恩伯密报蒋介石的时候,提了一个要求:保全陈仪性命,由他奉养天年。

很可能,蒋介石当时答应了他。

当时的蒋介石,是个被迫“下野”的“退休干部”,由代总统李宗仁主持国事。如果依法行政,汤恩伯应该报告李宗仁,不该报告蒋介石。

作为蒋介石的嫡系,汤恩伯眼里只有蒋介石,没有代总统。

当时,解放军逼近南京,渡江战役马上打响,国防部制定了一个防止解放军渡江的作战计划,汤恩伯在李宗仁列席的军事会议上,拒不执行。

国防部作战厅厅长责问他,为何要另搞一套?

汤恩伯说,我只听蒋介石的。

作战厅长大为光火,说,蒋已经下野了,你别拿他吓唬人。

汤恩伯闻言大怒,要掏枪,毙了他。

当时,李宗仁抵抗解放军,缺银子,命令驻守上海的汤恩伯把国民政府存在上海的家底拿出来。汤恩伯置之不理,因为蒋介石想把黄金、美元搬到台湾,另做打算。

可见,汤恩伯对蒋介石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蒋介石真的答应不杀陈仪,而且履行了诺言,所谓汤恩伯因为恩师失宠于蒋介石的说法,也就不存在了。相反,蒋介石应该更加宠信他。放眼天下,如此忠诚的门生,有几个呢?

孰料,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希望借陈仪项上人头杀人立威,变了主意。身为陆军二级上将的陈仪走上了军事法庭。

作为证人,汤恩伯在法庭上见到了恩师。策反以来,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你想想,汤恩伯情何以堪?

汤恩伯不但自己出面求情,还到处托人向蒋介石求情。可是,丢了大陆的蒋介石毫不心动,根本就不见他。

最后,国防部高等军事合议庭以“煽惑军人叛逃罪”判处陈仪死刑。

陈仪一生为官清廉,没有私产,予世人光明磊落之君子形象,口碑很好。日本投降后,前往台湾受降的陈仪,任期内爆发了“二二八血案”,伤害了台湾人。但是,不少台湾人依然称誉陈仪的人格。

宣判之后,陈仪一如既往,不失君子之风,在国防部档案中留下遗言:“我死精神不死,我死是为国为民而死,以我的血洗尽顽固脑筋的集团,别无遗嘱。”台湾《中央日报》报道说,行刑时,陈仪衣着极为整齐,头戴四边朝上的呢帽,身穿米色毛质西装,白衬衣、白袜子,一尘不染,即使那条白底蓝色小格子的领带也打得整整齐齐。

陈仪死后,汤恩伯难以自处,痛苦不堪。

部分国民党正统人士称赞他深明大义,在“党国安危”和“师生恩义”之间,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也有人斥责他出卖恩师,是个小人。历史的亲历者,当年充当信使的陈仪的外甥,晚年撰文,说他对陈仪之死表现出的痛苦,是装的,骂他虚伪。

同样是历史的亲历者,当年软禁陈仪的上海市警察局长,晚年也写文章,则为他辩护,说这个告密者想要的是“大义”,而非“灭亲”,他希望自己忠于党国,并不希望恩师丢弃性命。

1950年6月18日,听闻恩师当天早晨被枪决的汤恩伯,在家设灵堂祭奠,以泪洗面。

虽然汤恩伯陈仪之间的关系,不是法律上的养父养子关系,不是近亲属,但是,恩师门生之间的恩义关系,不亚于亲属关系,从传统伦理出发,汤恩伯的行为是“大义灭亲”。

在当时,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汤恩伯,抑或陈仪,应该都是这样理解汤陈关系的。可是,蒋介石不愿意理睬汤恩伯的痛苦,责令他焚牌除灵,不许祭奠,说你大义灭亲,哭哭啼啼地干什么?

汤恩伯不哭了,可他做了件更离谱的事。他找来作家,给陈仪写传记。

蒋介石听说汤恩伯请人作传,讴歌叛国者,写了几十万字,勃然大怒。

这一年,过去统帅60万大军的汤伯恩,大权旁落,挂了个总统府顾问的虚职。一时间,门前冷落鞍马稀。

 

4、蒋介石为什么偏袒门生

有人说,汤恩伯就是因为恩师失宠的。

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未必是真正的原因。

我猜,汤恩伯失宠,可能与李宗仁的恶评有关。

陈仪被软禁不久,代总统李宗仁下野,总统蒋介石复职。此前几天,两人有次非常正式的谈话。谈话中,李宗仁推心置腹地批评蒋介石用人不当,他说,汤恩伯这样的人,你也用?意思是,你真是没有眼力。

很多年以后,汤恩伯已经作古,李宗仁在美国口述历史,说起汤恩伯,一百个瞧不起。他说蒋介石之所以丢了大陆,输了内战,归咎于蒋介石心胸狭窄,通过中央军嫡系小团伙,搞独裁,反民主,不搞宪政。

李宗仁说,汤恩伯抗战期间,乘坐机帆船视察,船磕磕碰碰的一下,汤恩伯恼火不已,把经理叫过来,骂他奸商,骂到气氛之处,拔出手枪。身边人以为吓唬吓唬,没想到他真开枪毙了人家。

李宗仁说这位台儿庄大捷中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的将军,是个胆小鬼,打仗的时候,司令部飘忽不定,担心被日军炸了。

总之,汤恩伯在李宗仁眼里,就是一个德行败坏,糟糕透顶的家伙,充其量只是一个师长之才。

我们不知道蒋介石,是不是这么看待汤恩伯的。但他知道,汤恩伯是忠诚于他的。

抗战之中,河南战败,很多人请求治罪汤恩伯,蒋介石为他辩护,说,不是他的错。也许,蒋介石真心认为不是汤恩伯的错,但是,蒋介石问鼎中国,是个权谋家,为了某个目的颠倒黑白的事,干的不是一件两件,他袒护汤恩伯,应该离不开门生嫡系这个因素。

李宗仁等人据此批评蒋介石权欲熏心,拉帮结派,搞坏了中国。

历史学家黄仁宇替蒋介石辩解,认为这不是蒋介石个人品格的问题,而是中国历史的必然。

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聆听过蒋介石演讲的历史学家说,蒋介石与日本作战,不仅仅军需工业不如人,社会组织同样不堪重任,他所拼凑的组织,根本就不具有现代性格。

蒋介石不可能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他要的是实际效果。自从辛亥投身革命,从北伐,到中原大战,从夺权到下野,从第一次下野到第二、第三次下野,血雨腥风的现实生活,教会他嫡系门生的重要性。

事实上,他不仅偏袒中央军嫡系,有时候,为了取信于天下,也常常拿嫡系开刀。抗战时期,蒋介石亲自命令枪决的将领,除了韩复渠等三人,是杂牌部队,没有后台之外,也有好几个是他的门生、亲信。

今天,我们无法确信,为恩师求情、祭奠、作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导致汤恩伯失宠于蒋介石,但是,我们知道,汤恩伯去世之后,蒋介石给了他哀荣。

汤恩伯搭乘经济舱到达东京,不过一个来月,就在东京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的病床上,哀嚎呻吟而死。


他的日本老师冈村宁次,主持了日本的祭奠仪式。

蒋介石也动了恻隐之心,亲派军舰,去东京迎接他的灵柩。

出殡当日,蒋介石亲往殡仪馆,出席汤恩伯的追悼会,追授这位昔日的门生陆军上将军衔。

追悼会结束后,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在父亲的安排下,抬棺移灵,将汤恩伯葬在台北的壶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 11:53 PM , Processed in 0.03455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