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8|回复: 0

[文化教育] 黑爪:美国高校给新生开出了怎样的半吊子必读书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9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黑爪:美国高校给新生开出了怎样的半吊子必读书单 

 2017-08-28 黑爪 大家


文 | 黑爪


最近读到全美学者协会NAS(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s)的一份统计报告,关于全国各高校布置给即将入学的新生的一本必读书,这个项目叫做公共阅读计划(Common Reading Program),它涵盖了近350所包括诸多牛校在内布置给学生——有的只是新生,有的包括所有学生——在暑期的必读书目,开学时展开讨论。

因为这大概是唯一一本所有学生都会读到的书,所以称为“公共”。开展这项阅读计划的大学,有的希望通过这些书向学生展示做学问的严密,更多地则希望在学生中推广社区精神,鼓励对话和沟通,以及阐释大学的价值观。

猛的一看,这当然是好事。可是魔鬼在细节中。

首先,大多数学校的公共阅读计划由“辅助课程”管理部门负责,而非学科教授。其次,任务说明中所指明的目的,基本上与学术无关,更多的是社区与包容之类的话题。第三,直接与社会活动集成关联在一起。第四,通过入学后的讨论,问题导向等实现几乎是一边倒的政治倾向说教。最后,以此类“辅助教程”给新生提供纯粹与学术培养无关的大学体验第一课。

这与我最初听说这个计划时的想象自然是大相径庭的。我以为,大学入学前一场扎实的阅读体验,辅以严密的阅读纲要,起码是对慎密学术标准的一个出场介绍,将启发他们下一步的好奇与探索,而首选当然应该在形成西方文明的经典著作当中。

再来看一下实际情形。在NAS调查到的这348所大学中,有171所四年制公立大学,151所私立院校,26所社区学院。其中58所位列全美前100位的综合大学,25所全美前100位的文理学院。

这些高校近年来所选择的书目,大多具有如下特点:带有流行的进步观念,最常见的题材是非法移民对美国社会作出的良性贡献。地域和时间跨度都偏狭隘,尽管参与者人人宣称倡导多样多元,然而绝大多数书目均为2000年以后由美国作家所写,有75%是2010年以后出版的新书,1990年以前出版书目仅13本(3.7%),欧洲经典或者其他翻译书目屈指可数。

书目品质平庸,基本上不具备任何智识层面的挑战性。题材方面,文学类阅读几乎不见,基本集中在非虚构上,回忆录、传记占73%,被指定次数最多的三本书,均为非裔美国人遭受的种族歧视,例如《钓鱼的男孩》(Between the World and Me),其他的,诸如《正义的慈悲——美国司法的暗面及其救赎》(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以及《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 The Girl Who Stood Up For Education and Was Shot by the Taliban)、《永生的海拉》(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等都是意料之中的热门选择。



大学管理人员对这些书目的选择,自然有一套说辞:强调多元和包容的主题,有助于非白人学生以及第一代移民学生更容易适应。这无异议将多元简单地与种族、性别等同起来。


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社会问题,但是社会对昂贵的大学教育的期待恐怕不仅仅是了解社会问题,或者人云亦云地按照时髦的正确话语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们需要锋利的思想以便将来能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半吊子书的功能更多地是唤起关注和同情,绝不可能打磨他们的思想。什么样的书有助于延展他们的头脑,用NAS的话,亚理斯多德能,奥斯汀也能。

前文提到的NAS统计数据中,另一项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些书的“新”,大部分都是5年内出版的书。

你当然可以给我戴一顶厚古薄今的帽子。但是没有经受住时间检验的畅销书一列就是一串,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格雷格·摩顿森的《三杯茶》(Three Cups of Tea),是这位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修建女校的慈善家的2006年回忆录,起码16所大学在2010年将之选做公共阅读计划书目。可是2011年,摩顿森先生书中的事迹被揭露出大量的编造和夸大,自然也从计划书目中被剔掉。

之所以选新书,从好了想,也许是校方对新生的体贴,贴近当今生活的话题,使他们读来不致太枯燥。但是也不妨算一笔账,看看夏季阅读市场对一名作者和出版社,向高校的阅读计划委员会推广新书有多重要。成功当选为哪怕一家大型院校的书目,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万册的销量,无论是卖给学校还是卖给学生。这还没完,近年来大学流行请作家来校面谈,一次出场费可能高达五位数。

校方面对所选书目缺乏挑战性的质疑时,有时会这样解释,经典固然好,但是阅读起来困难,需要有教师的指导。

这让我想起一件往事。好多年前,我们去罗马过暑假,女儿艳羡烈日下的双层巴士,我尽管不喜欢,但也觉得不是大事就陪她去坐。车上有位美国妇女,中年,一看见街上的母狼乳婴雕塑就喊:“看呐,野猪!”等她喊到第三次,女儿伸手来牵我,眼睛疑惑:“怎么会这样?”我捏她,示意别做声。那年她六岁。

这种从幼儿园开始就贯穿在美国公共教育中,宁可牺牲水准,也不可挑战儿童少年青年自信的思想,已经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普通美国人在历史和文化上的无知,已经成为公认的笑话。一个中年人不及一个六岁幼儿的常识,或多或少算是个证据。



高等教育本身的目的近几十年来已经出现很多争议,是培养独立思考探索的大脑,还是为社会训练行业工作人员。这个问题自从1967年里根任加州州长时提倡“纳税人不应该为智识探索买单”起,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它超越了本文讨论的范畴。

但无论是智识探索还是行业培训,都不应该允许过度且单一的意识形态植入,可惜从现今各校的书目选择上,这样的导向是明明白白的。选书标准中最常见到的词是:多元、包容、合作,在没有教授参与,没有明确的学术目的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为政治宣传打开了门。

一方面是高昂的学费,让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将知识和兴趣探索、人格塑造的目标降低为实用的职业培训,出来赶紧去花街硅谷扒饭碗还贷款要紧啊;另一方面,出现在阅读中的大剂量政治调料还在加倍稀释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大学本应有的养分。

政治正确多远才算远?大学新生的规定阅读书单到了这个地步就确实太远。


【注】本文原标题为《美国高校新生的公共阅读计划》


【作者简介】 

黑爪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理工背景的文学、艺术爱好者,读书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8 05:28 PM , Processed in 0.0595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