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0

[史地人物] 每日签|弗吉尼亚 · 伍尔芙:要自由,得先有一间自己的房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2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弗吉尼亚 · 伍尔芙:要自由,得先有一间自己的房子 

 2017-08-10 安小庆 每日签



《我的前半生》播完了,但现代女性如何在这个时代自处的话题永远没有结束。

 

《我的前半生》剧照


严格来说,《我的前半生》并不是亦舒创造的“母题”。


追本溯源,小说处理的核心命题乃至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都来自鲁迅的小说《伤逝》,而《伤逝》的灵感又来自当时知识界热议的时代话题之一——即由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引发的争论: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Shelley Butler执导的《玩偶之家》剧照。图 / Debora Robinson


如同《小红帽:一则童话的百年流传》一样,易卜生所开创的“现代女性离开家族和家庭的庇护去直面社会究竟会面临怎样命运”的话题,也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在不同的年代,激荡出不一样的叙事,并且从未褪色。

 

人,尤其是女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如何成为自己,是一个依旧漫长而本质的命题。

 

在这个命题所涉及的漫长时空里,如果要为全世界的女性主义者们寻找最早的精神教母和文本支援,那么来自欧洲的简·奥斯汀,弗吉尼亚·伍尔芙和波伏娃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位。


西蒙·波伏娃

1902年,20岁的弗吉尼亚·伍尔芙

 

2017年的中国,当丁璇这样的本土女性生存专家还在各地广泛开班授课,传播自己的“女德”思想时,我突然想到在90年前的英国,作为作家、文学理论家、女性主义者伍尔也曾两次进入学校,像丁璇女士一样对着台下的女学生和妇女宣扬自己认为的“女性生存智慧”。

 

那是遥远的1928年,伍尔两次应邀前往剑桥大学多个女子学院,做了主题为“妇女与小说”的演讲,不久后这两次演讲被编辑成书——《一间自己的屋子》。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就这样诞生了。


1929年版本的封面,设计是她的姐姐凡妮莎·贝尔


文章开头异常直接: 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在女性尚不能独自进入图书馆的年代,在女人“从来没有半个小时能称作她们自己的”时代,伍尔发现妇女想要记录自己的生活,“总是会被打扰”

 

在伍尔这里,“一间自己的屋子”并非中国大行其道的丈母娘哲学——结婚的前提是要给我女儿一套房子,而更多是指女性自我独立的能力和空间。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罗德麦尔的书房,写字台正对着花园


在这本著作里,伍尔写道:心灵的自由正依赖于物质……我之所以要求你们去挣钱或拥有自己的房间,就是要你们活在现实之中,不管我是否能将之描绘出来,那都将是一种充满生气、富有活力的生活。

 

而“成为自己,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我希望你们可以尽己所能,想方设法给自己挣足够的钱,好去旅游,去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去看书、做梦或是在街头闲逛,让思考的鱼线深深沉入(生命)这条溪流中去。”

 

正如鲁迅在《伤逝》之中借涓生之口所说的:生活是要有所附丽的。同样,在伍尔那里,生活应该附丽在自我的独立意识和行动之上,而不是依附于另一个性别和个体。


三毛把万水千山走遍

 

这是伍尔留给所有女性的宝贵箴言之一。在此之外,出自90年前她在剑桥所做的“女德”讲座,伍尔还有另一句致力于让所有人“成为自己”的宣言: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在伍尔看来,“双性的心灵是易于共鸣而有渗透性的:它毫无阻碍地传达情感;它天生有创造力、光彩夺目、浑然一体”,“若只是一个纯粹的男人或女人,那是没救的。”


伍尔芙,1926 图 莫瑞白夫人


尤其是作为创作者的作家,应该是“没有性别的”。因为“任何人在写作的时候,若考虑到自己的性别,都是致命的”。


一个作家必须是具有男子气的女性或者具有女子气的男性。一个女人哪怕是发一点委屈牢骚,祈求一点公平待遇,总之只要是有意识地以女人的身份在说话,那都是致命的。


我说的致命,并不是打比方,因为基于这种性别偏见写出的任何东西都注定死亡。这种作品也不会有所发展。这种作品在一两天内,可能显得才华横溢,引人注目,娴熟有力,可到夜幕降临,那就必定凋谢消亡,不会在读者的心里生长。

 

伍尔的“雌雄同体”论不指向生理性别的“同体”,也不局限在写作的单一领域,而是在更广阔的社会和人文领域,提示和启发我们思考传统的二元社会性别对个人的规训和限制,如何阻碍我们“成为自己”。

 

这让我想起2014年,演员艾玛·沃特森被任命为联合国妇女亲善大使后所做的那次著名演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男女社会性别气质的观察。


戳上方图片↑,查看往期推文《艾玛 · 沃特森 | 从赫敏到贝儿,拒绝flop的童星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看到,年轻男性因为害怕自己显得不够‘男子汉大丈夫’,从而在承受心理困扰时窘于寻求帮助。”

 

艾玛·沃特森想要告诉公众,传统的二元社会性别气质规定,不论对女性还是男性都是束缚和压抑。


艾玛·沃特森2014年联合国演讲,视频时长约14分钟,流量党慎戳

 

因为“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敏感;女人和男人都可以强壮。当男孩也能被允许脆弱和感性——拥有这些他们曾经摈弃的特质,他们才是更真实和更完整的自己……是时候把性别理解为光谱,而不是南辕北辙的两个极端了。”

 

这不正是“雌雄同体”吗?

 

隔着90年的时空,一个英国女作家和一个英国女演员,在各自的“女德"演讲中,互相激荡和回应。

 

这相当美妙,却也无比酸涩。不论男性,还是女性,“成为自己的自由之路,道阻且长。这也让我们在一次又一次时代的映射和回响中,更加发现弗吉尼亚·伍尔的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8:57 PM , Processed in 0.08756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