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4|回复: 0

[哲史艺丛] 羽戈:民国烈士陈天听的死因谜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0 07: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羽戈:民国烈士陈天听的死因谜题 

 2017-08-09 羽戈 大家

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云:


当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余留学日本,暑期乘轮归国,抵门司时,波平如镜,船中人群集舱面,或步或谈。有闽人陈不浮者,新毕业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班,亦乘是轮归,隅坐独饮,微醺,忽起立演说,略云:“列强侵略中国甚急,灭亡之祸,迫在眉睫,而举国醉生梦死,冥然罔觉。其稍有识者,亦无一肯为鲁仲连、楚灵均,以唤起国魂,吾愿首为之倡。”语及此,忽攀登船栏,一跃入海,众阻之弗及。船主立命停轮,放舢板捞救,门司虽为内海,然海面甚阔,历三十分钟,卒无所获。(《民国政史拾遗》,刘以芬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0页)



作者刘以芬与死者陈天听(字不浮)系小同乡,都是福建福州人,都曾在晚清赴日本学法政:陈天听入读日本法政大学,刘以芬入读早稻田大学。不过二人交情,似乎泛泛,刘以芬的这段记录,更多以见证者的姿态——他只是碰巧撞见了陈天听之死——而非朋友的姿态,未免有些疏漏。试以李伯元《南亭笔记》为补充:

陈天听,福建人,卒业东京法政大学。与其同侪数十人,乘博丸返国,舟发神户,因就其侪纵谈中国大局。有闽商某者,历举日本窥闽之迹,述于陈前。陈则大愤,就众讨论救亡策。众皆曰:“此国际交涉,权在政府,我辈手无斧柯,无能为也。”陈闻而愤甚,即语于众:“吾今业成返国,将焉所用,顾能眼瞪瞪视他族入侵吾国乎?”语罢,奋然出登甲板,已决死志。适遇朝鲜人某,又相与论日本县韩事,陈益郗歔慷慨眦裂。值日本人某,闲闲然立船首,睨视陈与朝鲜人谈话,眼鼻之间,若甚揶揄者。陈因戟手前指是日本人而詈之曰:“曩者汝国,谓俄人为暴,假义声以兵蹂我疆土,口血未干,遂志亚东大计,而以暴易暴,且又加甚。汝僬侥细民,不知远图,徒知侵略吾无告之国,为欧美人伥,诚今日扰乱东方和平之贼也。”即奋拳击此日人,并蹙之以足。比日人汹惧遁去,陈即大呼曰:“吾志不能遂,愿赍恨死,望我同胞无忘敌寇,而急绸缪牖户。”乃跃身入海以死。同船之学生五六十人,闻变,急趋,群集资要船主停机。下小艇觅其尸。海天冥冥,杳不可得。(《南亭笔记》,李伯元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先说一点疑问。李伯元因肺病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英年早逝,举世同悲。陈天听之死,则是后一年的事,居然出现在书中,这到底是作家未卜先知,抑或起死回生呢?其实书中还有一些细节,只可能发生在李伯元死后,如卷十四“陈中丞戳杀革命党”一则,谓陈夔龙担任漕运总督期间,夜中遇刺,刺客三名,悉遭擒杀,对外称三人系太湖枭匪,“其实徐锡麟类也”(第302页)。案,徐锡麟的革命党身份曝光,当在刺杀恩铭之后,这同样是1907年的事。故而我推测,《南亭笔记》记录“陈天听赍恨投海”等,并非李伯元亲笔,极有可能系其遗著整理者所做的手脚(《南亭笔记》初版于1919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署名“武进李伯元著,泾县胡寄尘校订”)。

这则笔记,比之刘以芬,显然详实多了,尤其对陈天听自杀心理的描绘,层层递进,慷慨激昂之好男儿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击节。由于不能确认作者到底为谁,则难考证出处与真伪,只能姑妄听之。不过,对照蔡人奇《藤山志》所载陈天听事迹,可知《南亭笔记》纵有渲染,大体不诬。

蔡人奇和陈天听同乡、同庚,不仅是好朋友,还是亲家:陈天听之子与蔡人奇之女自幼便定下婚约。其所撰《藤山志》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付印刊行,卷三写陈天听,这应是关于陈氏最可信的史料:

陈烈士名天听,字不浮,藤之塔亭人,进士自新仲子也。少聪颖不羁,博览群书,尤眈乙史,上下四千年了如指掌。所为文多奇气,不规矩于绳尺。性嗜酒,倚剑高歌,睥睨一世,脱有枨触,继之以哭。遇流俗龌蹉辈,辄面斥,不稍宽假,以故多所取忌于时。然生平仗气节,重然诺。与人交,出肝胆相示,无少缘饰,人亦以此乐近之。民国前八年赴湘,以幕籍咨送日本,留学法政。民前五年毕业,四月十九日乘博爱丸归国。二十夕,舟次遇一韩人,彼此交谈,有同病相怜之慨,遂痛哭一夜。二十一日,舟发神户,至播摩滩午餐,复与同归人纵谈强邻压迫,义愤填胸,泪如雨下,旋即默然,独步舱面,俄而大呼曰:“中国竟无人耶!”一跃而下,时四月二十一日未时也。年三十有五岁。(《藤山志》,蔡人奇著,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1-12页)

把这三段话并置一处,陈天听之死的因果与过程,大略可见。哪怕民国不曾追认他为烈士,他也符合古代烈士的定义,那是与忠臣并称的烈士,忠臣孤愤,烈士死节,令人既悲且敬。

如陈天听这般,因伤心国事而蹈海()自尽,那个时代,不乏其例,前有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自杀的陈天华和上海黄浦江自杀的姚宏业,后有在英国利物浦大西洋海湾自杀的杨毓麟(杨毓麟有一个别名叫“蹈海生”)。置身其中,无论生死,陈天听都显得黯淡无光,以致今天几乎没有人记得他的名字。我之所以写他,用意不在翻案,把他抬到陈天华们的历史高度,而着眼于他的死亡所激起的波澜。


陈天华


陈天听的死讯,传到其家乡,反响激烈,福州革命党人在下渡十锦祠举行追悼会,吊唁者盛极一时,彭寿松在会上慷慨演说,痛哭流涕,当场剪去发辫,立誓推倒满清。不过其死讯传到日本东京,则在留学生界引来一些争议。刘以芬记道:

时林宗孟(长民)方在东京,大不以陈之死为然,特挽以联云:“无所效而逃,名曰逋户;忍自戕其命,罪浮杀人。”所以责之者深也。句成以示其友人,咸以持论过激,力劝阻之,林慨然曰:“今日国势危殆若此,全赖有识之士相与戮力,庶足以图挽救,若人人皆以死了责,徒窃爱国之名,而不举救国之实,前途尚可问乎?吾宁得罪死者,不愿使生者群相效尤,至贻无形之大患!”其言亦殊有特见。一时留学界对陈之死,或誉或毁,莫衷一是。

林长民的挽联,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像陈天听这样逃避责任,一死了之,属于典型的懦夫,他杀的虽是自己,罪过却甚于杀害他人。如此立论,一来诛心,二来以大义责人,在古往今来关于自杀的争论当中,并不鲜见。只不过古人往往以此批评百无一用之书生,争议不大;林长民则在责备舍生取义之志士,不免被认为“持论过激”。

我们且来参看古人的批评。清儒颜元云:“吾读《甲申殉难录》,至‘愧无半策匡时难,惟余一死报君恩’,未尝不泣下也,至览和靖祭伊川‘不背其师有之,有益于世则未’二语,又不觉废卷浩叹,为生民仓惶久之。”他还嘲讽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倘若不解此中深意,再看天醉居士洪允祥——他是林长民的同时代人——《醉余偶笔》所论:“《甲申殉难录》某公诗曰:愧无半策匡时难,只有一死报君恩。天醉曰:没中用人死亦不济事。然则怕死者是欤?天醉曰:要他勿怕死是要他拼命做事,不是要他一死便了事。”颜元与洪允祥批评的都是儒者,后者立论尤为苛刻,他视儒者为“没中用人”,既然无用,那么其生死都于世无益。

洪允祥和林长民皆以事功为标尺,批评自杀者不该“一死便了事”“以死了责”,如果大家都死了,谁来做事,谁来救国?这样的论调,不可谓不正大,不过从另一面看,却显得褊急。倘把亡国之人分作苟且偷生、自杀殉国与忍辱负重三种,可知自杀者固然不如忍辱者可敬,却比苟活者可贵。须知临危一死,已经是觉悟和勇气的表现,何况他们的死亡,未必全是逃避,除了殉国、殉道,还有唤醒世人之意,如刘以芬等挽联云“一死吓醒鼾睡人”;《藤山志》亦云,陈天听愿以一死,“冀国人闻风猛省,急起图强”。


林长民


在陈天听之前,陈天华、姚宏业之死,已经激起一些争议。汤增璧《崇侠篇》云:“长沙有两士,葬清芬于鱼腹,沉幽怨于沧流,志行荼苦,而不可以为训。”陈天华和姚宏业虽非长沙人(陈是湖南新化人,姚是湖南益阳人),却埋骨于岳麓山,可称“长沙有两士”。汤增璧认为他们的抉择不足为训,正含批评之意。当然还有一种我们更熟悉的声音,称陈天华之蹈海,姚宏业之蹈江,目的是“不惜牺牲生命来激励国人进行革命”。这两种论断,针锋相对,从各自的立场与视角来讲,皆可立足。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林长民批评陈天听,把生死强行对立开来,正落入了二元论的僵硬窠臼。更可取的态度,该是将生死视作一体,它们的区别——如果一定要区别的话——只在难易,或者说哪个更难。譬如为了保护赵氏孤儿,公孙杵臼问:“立孤与死孰难?”程婴答:“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道:“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彊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为了争夺北上刺杀满清重臣铁良的任务,吴樾问:“舍一生拚与艰难缔造,孰为易?”赵声答:“自然是前者易而后者难。”吴樾道:“然则,我为易,留其难以待君。”“议遂定,临歧置酒,相与慷慨悲歌”。所谓生死之辩,正当如此:生者与死者之间不是诘责,而是尊重,不是分道扬镳,而是肝胆相照。

说到吴樾,遂想起晚清关于暗杀的争论。1909年,汪精卫与胡汉民通信,讨论暗杀。胡汉民持反对立场,一大原因是革命人才难得,清廷覆亡在即,“此时杀一虏首,失一精卫,等于以鼠首相殉”,说白了,就是不值得,不划算。看看这论调,与林长民、洪允祥何其相似。然而在汪精卫看来,革命人才为革命而死,属于正道,如果说自己不是应该为革命而死之人,那么“吾党孰为可死之人”?相形之下,胡汉民考虑的是生的重量,汪精卫考虑的则是死的重量,生死之辩,纠结如斯。

这一年底,汪精卫进京行刺摄政王载沣,行前给南洋同志留有遗书,其中依然谈及生死之辩,从他的调和论,反而折射了时代与人心的裂痕:“……然死者长已矣,至于生者,因将来革命之风潮日高,而其所负之责任亦日重,其劳瘁苦况必有十倍于今日者。弟不敏,先诸同志而死,不获共尝将来之艰难,此诚所深自愧恧者。望诸同志于死者勿宽其责备,而于生者则务为团结,以厚集其力。惟相信而后能相爱,惟相爱而后能相助。”

2017年5月12日


【作者简介】 

羽戈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青年学者、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4:27 AM , Processed in 0.05870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