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0

[历史] 蒋介石处罚张学良:西安事变中的皇家私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6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蒋介石处罚张学良:西安事变中的皇家私法 

 2017-08-06 敬平 法之彬彬

“姓名?年龄?籍贯?”


“张学良;36岁;辽宁海城县人。”


这是一场军事审判笔录的开头。


不用我多嘴,大家都知道这场军事审判的背景。


1、义弟张学良坐上被告席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古城西安,发动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兵变,武力逼迫蒋介石停止剿共,联合抗日。


1936年12月31日,在好友宋子文的公馆闷头闷脑住了多日的张学良,走上了军事法庭。


审判地点就在今天南京城的羊皮巷,如今,羊皮巷地处南京最繁华的商圈,充满了市井气息,当时,作为南京军事法庭的处所,可是一片肃杀之气。

  

这天早上,冬日慵懒的太阳刚刚睁开眼睛,身着长袍的张学良,就随宋子文来到了人人戎装的军事法庭。


看到张学良带着一把小手枪,一位审判员颇为惊讶。张学良解释说,审判结束之后,他就不能再回宋公馆,如果关押之处,有特殊羞辱,他就自杀了事。

  

开庭了,国民党元老李烈钧以审判长的身份,往庭中一坐,礼貌地对宋子文说,这是军事法庭,秘密审判,不便旁听,宋先生请回吧。


而后,李烈钧对张学良说,汉卿啊,你去那边去坐。所谓的“那边”,应该就是军事法庭的被告席。

  

我在这里讲述的细节,都是当年目击者的回忆,根据他们的叙述,军事法庭的审判,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剑拔弩张,杀气腾腾,多多少少有点自己人走过场的味道。

  

2、想当年,来南京,结拜兄弟,好风光


当时的张学良可是中国第二号军事领袖,是名义上仅次于蒋介石的副总司令。


张学良随同蒋介石回南京的时候,表面镇定,内心深处,应该是灰暗的。


回想十年前,张学良自沈阳到南京,何等风光,何等体面。


1930年10月9日,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热忱邀请张学良到南京会晤。


蒋介石对张学良的热忱,估计不是逢场作戏。过去两年多,张学良的两次支持,对蒋介石而言,生死攸关。


张学良第一次支持蒋介石,是1928年底。兵多将广的张学良“东北易帜”,服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至此,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战争大功告成。


张学良第二次支持蒋介石,是1930年春。当时,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联合反蒋,挑起中原大战。起先中立的张学良,是双方争取的力量。紧急关头,张学良入关支持蒋介石,击败了反蒋联盟。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学良来南京,受到的礼遇,岂是当下所能比的。


当年来南京,张学良和夫人、弟弟100余人,一路上都是迎接与欢呼。大小车站贴满了标语:


“张副司令是和平息戈的使者!”


“张副司令是国家统一的表率!”


火车抵达南京,宋子文等率领700余名高级官员,早已恭候多时。


那时候,长江上没有大桥。火车只能停在长江以北。去长江以南的南京城,需要换乘专轮渡江,从码头上岸。


上了码头,南京城内狮子山炮台,鸣炮19响。整个南京城,都为这位二十九岁的少帅而轰动。


张学良的专车抵达国民政府,满身戎装的蒋介石热忱地走向他,张开臂膀,拥抱张学良。


这是西方人才有的见面礼,非同寻常。


据说,这在国民政府接待贵宾的仪式中,还是第一次。


蒋介石如此这般,无非告诉张学良,他很感激他,器重他。


南京之行,蒋介石与张学良并肩偕行,姿态极为平等。


不知是谁先提议的,也不知在什么场景下提出的,反正,两人义结金兰,拜了把兄弟。


蒋介石比张学良大14岁,当然是义兄。


张学良应该也知道,中原大战中,与蒋介石厮杀的李宗仁、冯玉祥,都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


或许张学良也有自己的盘算,他不仅自己与蒋介石义结金兰,还让夫人与宋美龄结为金兰姊妹。


那一年南京之行,“兄弟”携手同行,姊妹不离左右,真的是亲爱精诚。


十年之后,再回南京,张学良明白,自己距离阶下囚,只有一步之遥。


3、蒋介石训词,埋下从轻发落义弟的伏笔

 

如何处置张学良,显然不是军事法庭的事。军事法庭说白了,就是一个执行蒋介石意图的橡皮图章。


早在蒋介石返回南京之时,蒋介石的大笔杆子就以他的名义在报纸上发表了他对张学良的“训词”。


他说,自己行动起居过于简单,防范疏忽,给反动派煽动部下起事,留下可乘之机,终致于“毁法荡纪”的西安事变风云突起,弄得机关劳碌,人民不安,国家蒙受损失,思来想去,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国家,所以,他首先要向国民党中央引咎辞职,向全体人民群众请罪。


“训词”中说,张学良作为直接带兵的将官,必须承担责任,听候党中央的裁处。考虑到你张学良觉悟尚早,没有将事态扩大,党中央应该能够宽大处理。

  

训词发表没几天,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务会议就作出决议:“慰留”引咎辞职的蒋介石;将张学良交由军事法庭依法审判。


有了蒋介石的训词,国民党中央的决议,军事法庭审判张学良的过场,就容易走。


今天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留下了当时的审判笔录。笔录不长,因为审判的时间很短。


审判结束后,张学良返回宋子文的公馆。

  

判决很快送达宋公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别军事法庭判张学良犯“胁迫上官罪”,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张学良与蒋介石


4、义兄蒋介石为义弟张学良说情


当天,跟张学良拜过把子的蒋介石,上书国民政府,为迷途知返的“义弟”说情,请求宽大赦免。


当然,蒋介石请求宽大赦免的理由不是义兄义弟。


毕竟是民国,义结金兰,究竟法律性质,连亲属关系都算不上,怎么可能成为冠冕堂皇的理由。


“特赦令”很快下来了,徒刑免了,牢不必坐了,但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这一管就管了40年,直到蒋介石父子谢世、李登辉出任总统,这个不可一世的少帅才获得一个普通人的自由。


张学良晚年口述历史,没有怪罪蒋介石,他说,军人叛变是死罪,而他却活了下来。失去40年的人身自由是公平的。

  

公平地说,这个说法是法盲的说法。西安事变,于当年国民政府的法律,毫无疑问是有罪的,蒋介石的军事法庭可以像傅斯年等知识分子当年所说的那样“对张惩处极刑”,却不可以在依法判决有期徒刑并赦免之后,用国家暴力机器剥夺了40年的人身自由。


5、义兄义弟的遗憾:封建家长的那一套


西安事变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蒋介石却用政治手法解决了法律问题。而这个政治手法,说到底,就是数千年来宫廷政变中哥哥处置弟弟的皇家私法。


这个说法,是我发自内心的评价,没有证据。我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蒋介石终其一生,都没有摆脱兄弟、亲戚、师生之类恩义关系的束缚。


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后面,我还会接着说蒋介石与其他把兄弟的故事。你会发现,在抗日战争这些国家大事上,蒋介石跟部下的电报往来,充满着私人之间辜不辜负信不信任的话,蛮有三国演义的封建意味。


蒋介石对恩义关系,应该是重视的,虽然他跟把兄弟们的关系,大多弄得很糟糕,他内心还是希望大家重情义的。


张学良受审前后,蒋介石同父异母的哥哥去世了。蒋介石以长兄如父的姿态,大办丧事,公开发表了一篇缅怀哥哥的祭文,肝胆欲裂,感天动地。


其实,蒋介石日记中,对这个哥哥烦透了。


哥哥的去世,与张学良有关。本来,哥哥在老家看戏,志得意满,突然听说西安事变,弟弟危在旦夕,惊吓过度,中风,死了。


蒋介石转危为安后,家人问他丧事怎么办?他说,等我西安事变中受伤的腰好了,隆重下葬。


我认为,蒋介石这么做,可能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张学良,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弟弟。


别笑,那个时代,民间社会的道德准则,就是这样的。像蒋介石这样,一帮义兄义弟反目为仇,是罕见的,不是常态。


张学良自己事变后,决定陪蒋介石回南京,很可能也有义弟的愧疚。


放眼全球,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正是文明国家法治昌盛的时代。如果国民党的两个最高军事领袖,还在用封建家长制的手法处理举世关注的大事。这样的党,这样的领袖,退出历史舞台难道真的是历史的偶然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7 10:48 AM , Processed in 0.03366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