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6|回复: 0

[文化教育] 魏阳:八千中国学生被美国大学开除的背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31 08: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阳:八千中国学生被美国大学开除的背后 

 2017-07-31 魏阳 大家


文 | 魏阳


不久前,一位在美国大学执教的袁教授,给一位中国留学生写了封公开信。信中批评该学生上课不认真读书,投机取巧,一大堆课程得了C或者I(课业未完成),最后因为抄袭被学校开除。(编辑注:相关文章标题为《美国教授写给被开除中国留学生的信:我本不该录取你》,读者可自行搜索全文查看)

袁教授认为造成该生学术行为不端的,除了其本人和导师的责任之外,还有“那些把你教成这种样子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的责任”。

有人对这种说法很不满。他们说,就算该学生烂泥扶不上墙,也是个人的问题,未必和“社会环境”有关。你看,中国出了多少科研成果,多少杰出学者,这不是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好得很的明证吗?

一个孤立的例子,确实很难得出关于“社会环境”的普遍结论。可是,如果放在更复杂的数据、更广阔的背景之下考察,单个例子便富有了不同的含义。不少读者对袁教授的信有强烈共鸣,恐怕还是因为,取巧造假的事儿,确实挺多。

不说学术界教育界,就谈中国留学生的诚信问题。其实,这早在多年前,就引起了美国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1年,美国《高等教育年鉴》(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发表《中国难题》(The China Conundrum)一文,报导了中国留学生申请美国高校的不实信息问题。

美国一些大学,发现来报到的中国学生,长得竟然与托福考试照片上不一样。招生办无奈地说:“之前哪有办法核实?人家远在中国呢。”

又有些美国教授发现,申请材料上牛哄哄的学生,入学之后,基本的英文词汇都听不懂。这是咋回事呢?后来有中国留学生承认,向中介支付了数千美元,便搞定了申请所需的各项材料。一些大学委托在华人员去核实更多申请材料,结果发现更多伪造的成绩和不实信息。

玩转这游戏的,并非是申请的学生;很多申请人及其父母,对申请美国大学的程序、规范和要求,知之甚少。投机取巧的,其实是隐没在申请过程中的各类留学中介公司。2010年,美国某教育网站的报告声称,80%的中国学生在申请时接受了中介公司的服务。这些中介之间竞争激烈,“导致作弊,造假现象猖獗”。报告认为高达90%的中国留学生存在推荐信造假,70%的申请论文有代笔,50%的高中成绩有水分。不知道这数据如何抽样得来,不过显然问题是存在的。

学术违规现象,不全是中国学生的错。一些美国高校由于经费紧张,希望多招外国留学生,赚取高额学费。用现金付清学费的中国学生最受欢迎。为此,一些大学不惜降低学术要求。2012年二月,北达科他州迪金森州立大学,被政府审计发现,数百名中国留学生根本没达到毕业的最低要求,却全部拿到了学位。面对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严厉处罚,该校的教育与商学院院长拉普兰特干脆自杀了事。



被放水的几百位中国学生,不知道是该感谢这位拼死助人为乐的院长?还是该埋怨他死得不是时候,把丑闻搞得更大?

2014年《今日美国》披露:学术诚信问题,开始微妙影响美国高校对于中国学生的整体看法。这一年全美的外国留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比前一年增长17%。报导引用美国某咨询机构的统计认为,多数中国申请人的推荐信存在问题,超过50%提交了有水分的成绩单,10%有不实的荣誉或活动记录。

2014年10月和2015年1月,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考题泄漏,美国大学理事会进行调查后,两度延期公布亚洲考区的成绩。同时,调查显示中国留学中介市场鱼龙混杂,代写申请文书的黑市交易泛滥。美国大学越来越难以辨识论文是否出自申请人之手。

造假的泛滥,让各种打假措施出台。各国驻华使馆签证处都有文书鉴定的专家。一些大学还设有驻华办事处,雇佣专业人员面试鉴别申请人材料。但是,有限的信息核查,敌不过造假的游击战。例如。2011年南加州大学收到的申请材料多达200万页,审查资料的只有11人。核实的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与巨大的收益相比,中介铤而走险的风险并不高。出了事情,也是申请人自己担着。

2015年七月,美国CNN发表《疯狂造假?中国学生不惜代价申请美国大学》一文。文中被采访的杰西卡张(化名)承认,她根本无法用英文填写美国大学的入学申请表;她的父母花了4500美元请了三个留学顾问,一个填写申请表,一个代写申请论文,一个编造推荐信。所有与美国高校和签证处的联络,都由顾问代劳。杰西卡张在被美国某大学录取后,仍没意识到这是作弊行为,更不知道这样会被学校开除——这些,中介当然不会告知顾客。

北京一位被采访的文书枪手,以每千字七百元的价格,为数十位从未谋面的申请人代写英文“个人陈述”,“代”他们申请上了美国大学。文书与申请人的唯一联系,仅仅是一份表格上申请人对几个简单问题的中文回答而已。



对此,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顾问布鲁门托表示,“够聪明来美国读大学的学生,应该够聪明独自把申请程序搞定”。换句话说,依赖中介违规操作的申请人,根本就不适合来美国留学。

2016年,中国留学生诚信问题再次发酵。这次,路透社报道了某著名中国留学咨询公司涉嫌上述“潜规则”——在文书的“润色”和造假之间打擦边球,伪造成绩和推荐信,贿赂美国招生官。美国国际招生协会(ARIC)据此表示将发起调查,并威胁收回该公司的留学咨询资质;这造成该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丑闻背后,是该公司负责留学中介的子公司,盈利从2008年的两千万元奇迹般跃升为八年后的十亿元。

这样励志的故事,在2013年被拍成了一部卖座的电影,名叫《中国合伙人》。影片以该公司的几个创始人为原型,歌颂了留学大潮下的资本发家史。影片结尾,是一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状告该公司侵权的桥段。导演匠思独运,大打民族情感牌,让这几位“中国合伙人”义正词严地驳斥了美方的指责,说得洋人无地自容、点头如捣蒜,自动认输。


《中国合伙人》剧照


可事实上,该公司早年确实大肆盗印美国考试中心编著的试题,卖给中国考生谋取暴利;由于违法证据确凿,2004年12月北京最高人民法院判处该公司赔偿原告美国考试中心374万元。

银幕上拳打洋人的故事编得太离谱,连现实中的故事原型们都看不下去,不得不声明电影和“实际发生的事情差了很远”。——原来“中国合伙人”,其实是中国说书人。

各留学中介发家的背景,是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暴涨:从2006年的6万7千,狂增到2014年的27万4千人。国人逐渐膨胀的钱包,和国内激烈畸形的升学压力,促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留学作为高考的替代。强劲的需求刺激留学产业不断扩张。据CNN报导,仅教育部认证的留学咨询机构就超过四百家,未经认证的各大小公司更有数千家之多。暴利面前,是竞争的白热化。

纽约的中文《侨报》2015年四月名为《中国学生面临信任危机》的报道表明:越来越多的中介公司承诺不录取就退款。收的钱越多,承诺能上的美国大学就越好。可是,这也造成越来越多申请失败的学生和家长去中介公司哭闹抗议。顾客们不要退款,只想去读美国名校。

于是,近年来微信/网络上动辄出现“我被XX留学机构害惨了”为标题的控诉,大都写得声泪俱下,令人发指。除了同行之间的陷害,作者大都是交了钱,却没申请上学校,感觉被 “坑”了的学生和家长。可细想来,连申请表都不能自己用英文填写的学生,若是真申请上了,被“坑”的恐怕是美国的大学吧。

尽管国际方面反应强烈。这一现象在国内,却远没有激起类似的批评。这可能是因为,申请人往往发现身边的同学们都在雇佣类似的留学中介。大伙都一样,没啥好害羞的。

中介机构们更极少为造假和违规感到内疚;相反,他们普遍觉得自己的工作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帮助了急需帮助的家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拿好不谢!

激烈的竞争也让一些中介觉得别无选择。财大气粗的家长会直接告诉顾问:只要娃儿能读国外名校,价钱不是问题。你不提供特殊服务,自然有人来做。不想玩这游戏?趁早改行。

由于核查困难,毫无压力,国内高中多愿意积极配合中介公司。只要学生能申请上美国大学,就是往学校脸上贴金。明年的招生广告就更漂亮了。

更不用提上述美国的部分大学,纵容申请材料造假,降低学术要求,只为了教育这门生意能做下去。

这绝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袁教授公开信中所说的学术诚信的“社会环境责任”。这条产业食物链上,遍布一张张贪婪的大嘴;吸在焦虑的家长、期待的学生身上的,是盆满钵盈、膘肥体壮的各类机构。造假的风气吹过的,是一片利益盘根错节的原野。在风中破碎的,是这些学生的诚信和未来。

由中介通过灰色手段送来美国的留学生,往往刚下飞机就会遭遇严重的不适——这些问题,中介就不管了,除非另交钱。据CNN估计,自2013以来,在美国的27万中国留学生中,有大约八千人被学校开除或退学。这些学生不是因为申请材料造假被发现,就是因为无法适应美国的学术要求和规范。

袁教授的故事,对于不惜代价让孩子来美国读书的家长们,是一个诚恳而及时的忠告。——就算你花了钱、费了劲,被美国高校录取,假如没有扎实地做好准备、诚实地遵守学术规范,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必须强调,没有证据表明造假者是留学生中的多数。由于调查统计的局限,上引报道中的数字,只是各方不精确的估计。就笔者个人所见,赴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的大多数,都是凭着真才实学,聪明勤奋,学有所成,体现了中国优秀的学术传统。


当年的“留美幼童”曾经影响中国


可问题是, 一部分人弄虚作假,足以造成广泛恶劣的影响:既让诚实的申请人躺枪,也让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名誉,遭受极大的伤害。当真假难辨、取巧成风之时,甄别和规范的成本只会不断升高,让程序越来越繁琐,资源越来越稀缺,防查越来越严密,误解越来越深刻。

骗子多了,最后还是老实人吃亏。



本文原标题《赢的是赚钱的机构,输的是学生的诚信》


【作者简介】 

魏阳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5 03:30 AM , Processed in 0.03064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