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4|回复: 0

[文学欣赏] 简·奥斯丁逝世200周年,5本书带你认识最真实的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8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奥斯丁逝世200周年,5本书带你认识最真实的她 

 2017-07-18 侯洁莹 界面


从阅读简·奥斯汀,到成为简·奥斯汀。


作者| 侯洁莹


正如二十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所说,英国文学“曾发生过几次趣味的革命”,读者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

200年前的今天,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在温彻斯特因病去世,享年42岁。在奥斯汀去世后的两个世纪里,她的作品仍持续得到读者的喜爱和批评家的关注,《傲慢与偏见》《爱玛》《理智与情感》等小说也陆续被翻拍成影视剧和电影。

简·奥斯汀其人如何?她的作品魅力何在?在简·奥斯汀逝世200周年之际,界面文化选取了5本书,以期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简·奥斯汀,洞悉奥斯汀作品“经久不衰”的秘密。

简·奥斯汀画像

《简·奥斯汀传:嫁给文字的女人》

[英] 詹姆斯·爱德华·奥斯汀-利 著 岳玉庆 译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5年1月

奥斯汀生前发表的四部小说并未署名,因此当时读者对这位作家的生平知之甚少。19世纪后期,詹姆斯·爱德华·奥斯汀-利发表的《简·奥斯汀传:嫁给文字的女人》则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简·奥斯汀。

这本传记的作者奥斯汀-利是简·奥斯汀长兄詹姆斯的儿子。关于奥斯汀的生平与性情,他自称是“活着的见证人”。这本书是奥斯汀-利对姑姑简的回忆录,它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展现了简·奥斯汀的家庭生活影像。

在奥斯汀-利看来,“对于简·奥斯汀而言,家庭太重要了”。奥斯汀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是一个乡绅家庭之女,她有六个兄弟和一个姐姐。姐姐卡珊德拉·伊丽莎白是她最好的朋友,两人都终身未嫁。奥斯汀的妈妈甚至曾说:“如果有人要砍掉卡桑德拉的脑袋,简也甘愿与姐姐共赴黄泉。”他们一家“感情深厚,团结一心,总是不离不弃”。

简·奥斯汀姐姐卡桑德拉为她所绘肖像

简·奥斯汀在家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少年时期就展露出才华,因为“觉得奇妙好玩”而开始了文学创作。她“利用小纸条写作”,一旦有人走近,就会“迅速藏好”;她会给家人朗读写好的小说篇章;在跟姐姐的信中透露自己“不为愚钝的小精灵写书”,因为他们本就没有多少智慧。

在侄子奥斯汀-利的笔下,简·奥斯汀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而且非常风趣”的姑姑,也是一位富有才华、勤奋努力、有幽默感的作家。书中收录的简·奥斯汀与姐姐的多封书信也能让读者一窥奥斯汀的生活状况和真实性情。

《奥斯丁研究》

朱虹 编选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年

简·奥斯汀在生前曾得到一些作家、批评家的赞赏,比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和诗人沃尔特·司各特就曾称赞她“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但这样的称赞数量不多,奥斯汀在当时的声望并不高。

对奥斯汀作品的评价,也不乏贬损之辞。《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就曾在书信中批评奥斯汀“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认为她“涉及人的心灵,还不及涉及人的眼、口、手、足的一半”;D·H·劳伦斯评价奥斯汀是“坏的、刻薄的、势利眼意义上的英国人”;马克·吐温说自己对奥斯汀有“生理上的反感”;爱默生说她“干瘪”和“庸俗”。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虹所编选的《奥斯丁研究》按19世纪、现代和当代的时间顺序,挑选了历史上一些作家、批评家对奥斯汀作品的评论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解和阅读奥斯汀作品的多种角度以及不同时代的文坛生态变迁。

19世纪的奥斯汀研究者大多称赞奥斯汀有着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逼真的人物肖像,比如塑造了自负的爱玛、固执偏见的伊丽莎白、傲慢却深情的达西、怯懦的安妮等一系列个性鲜活的人物。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家、文艺批评家托·巴·麦考莱也首次将奥斯汀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但这一时期的批评主要认为奥斯汀是一位“不自觉”的艺术家,靠的是“自发的天才”,并且只限于描写婚恋这个“小题材”和“社会上的中产阶级”上,忽略了她的“艺术匠心”和写作深度。

从20世纪开始,现当代的批评家们有了创新,他们看到了奥斯汀小说中反嘲的复杂性、“自觉”的小说技巧和语言艺术,以及从小说中体现的道德观念等。比如旧金山州立大学英语系主任斯蒂芬·阿金就洞察出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隐藏的“反嘲”手法,简和伊丽莎白的母亲班内特太太一心要让女儿们有个好归宿,神经极度紧张又爱用计谋,甚至不惜故意让简淋雨,好留宿在宾利先生家中。班内特太太从一开始就是读者嘲弄的对象,可是到最后却发现她的谋划都成功了,女儿们的婚事确实都按照班内特太太的意愿完成了,看小说的人反而成为了奥斯汀嘲弄的对象。

这本书以时间顺序展现了奥斯汀研究的发展和演进,无论是对简·奥斯汀的严厉苛责,还是对她的不吝赞美,都为我们呈现了奥斯汀作品的不同侧面,提供了值得深思的分析角度。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

[美]苏珊娜·卡森 著 王丽亚 译
译林出版社 2011年11月

美国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说:“有些文学作品如昙花一现,然而,奥斯汀作品的魅力却经久不衰。因为奥斯汀的作品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是耶鲁大学法语系博士、英法文学学者苏珊娜·卡森编选的一本奥斯汀评论集,它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简·奥斯汀?布鲁姆所说的神秘力量是什么?读者从奥斯汀的小说里读到了什么?

这本评论集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并不都是像布鲁姆这样的专业文学评论家,还有像E·M·福斯特、萨默塞特·毛姆、弗吉尼亚·伍尔芙这样的小说家,以及像阿兰·德·波顿这样的作家兼评论家,以及电影导演等。因此,书中既有旁征博引的专业文学批评,也有普通读者的坦率感受,“整个集子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对话”。

这本书的译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丽亚指出,如今经典文学作品的评论离普通读者越来越远,大多集中在专业学者和评论家当中,而读者的自发评论常常被指责为缺乏学术规范,这一现状实际上抹杀了经典作品阅读与评论的多元性。而这本拥有不同类型作者的评论集,是一种“多元对话式”的批评,“在经典与普通读者之间疏通了对话的渠道”。

这种“以理解为出发点”的对话无疑更能引发亲切感,让读者感觉奥斯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似乎并不遥远,如同《纽约客》撰稿人丽贝卡·米德感受到的那样——你仿佛可以邀请奥斯汀一起共进晚餐。

《简·奥斯汀的世界》

[英]玛吉·莱恩 著 郭静 译
海南出版社 2004年3月

有人认为,简·奥斯汀作品的魅力在于她的小说不涉及宏观的历史背景,她所讨论的婚恋主题以及对人性的细微观察,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亲切感,比如我们身边总有像爱玛一样喜欢为人牵线搭桥的人,我们也会像伊丽莎白一样依据第一印象对他人固执地抱有偏见。但也有人认为,奥斯汀的时代距今已远,因此奥斯汀作品的魅力恰恰是它所散发的历史感和陌生感。

无论持哪一种观点,不可否认的是,简·奥斯汀所生活的时代与当今世界都差异极大。对中国读者来说,了解当时英国的历史语境、社会风俗和文化观念无疑有助于加深对奥斯汀作品的理解。

《简·奥斯汀的世界》在讲述简·奥斯汀的生平之余,运用大量篇幅介绍奥斯汀时期英国的日常生活习惯、社会和时代精神。比如,在当时,舞会是男士们追求女子、寻觅结婚对象的场所,年轻人可以一起跳舞、调情。而最有声望的舞会是在当地最好的豪宅当中举办,由主人事先计划,邀请所有乡绅参加。女孩儿们会穿上最好的衣服在舞会上魅力四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妹妹们为何迫切地期待宾利先生举办舞会了。才艺则是当时英国中上层阶级女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但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发展,而是为了在社交时更容易吸引到理想的结婚对象,《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努力练习弹琴,正是因为她的长相一般,不得不通过才艺来弥补不足,增加魅力。

《简·奥斯汀的世界》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从奴隶制、庄园生活,到用餐礼节、教育情况,再到当时的英国艺术、交通工具。如果能把奥斯汀的小说放在历史语境中,理解当时英国人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责任、家庭、爱情、金钱的观念,我们也就更容易理解奥斯汀小说中的深层意蕴了。

《成为简·奥斯丁》

[美]乔·亨特·斯宾塞 王杭铒 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11月

《成为简·奥斯丁》是其同名电影的原著小说。由朱利安·杰拉德执导的同名电影讲述了一个浪漫忧伤的爱情故事。20岁的简·奥斯汀遇到了来乡村游玩的律师实习生汤姆·勒弗罗伊,两人坠入爱河,甚至筹划私奔,但由于现实的经济原因,贫困的两人看不见未来,以分手告终。最终奥斯汀终身未嫁,二十年后再相见时,勒弗罗伊早已结婚生子,并用奥斯汀的名字为女儿起名。

电影《成为简·奥斯丁》剧照

电影的情节固然浪漫,却与原著的内容相去甚远。乔·亨特·斯宾塞是研究简·奥斯汀的学者,他以广泛、详实的调研为基础进行写作,于2003年出版了传记《成为简·奥斯丁》。在这本书里,斯宾塞虽提及了奥斯汀与汤姆·勒弗罗伊的情史,并认为这段经历很有可能是《傲慢与偏见》的原型,但他的表述是谨慎的,从未提及两人有过一次以失败告终的私奔,更没有电影结尾处的重逢场面。电影剧本在此处的杜撰十分明显。

即使斯宾塞在书中仅将两人的关系形容为“情侣”,仍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奥斯汀和勒弗罗伊的关系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在1796年,奥斯汀在写给姐姐卡桑德拉的一封信中这样说:“我都不敢告诉你我那个爱尔兰朋友和我怎么了。想想看我们在一起跳舞的时候,坐在一起是多么放肆,多么让人瞠目结舌啊。”奥斯汀表达了和勒弗罗伊调情的喜悦,也在一周之后离别时流下了眼泪,在信中向姐姐诉说悲伤之情。但奥斯汀对勒弗罗伊的描述都夹杂在关于天气和家庭琐事的谈论之中,甚至还在同一封信中谈到了另一位年轻男子的迷人双眼。因此,奥斯汀和勒弗罗伊间的关系难有定论,无论是电影,还是斯宾塞的传记,在这一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推测成分。

实际上,《成为简·奥斯丁》一书更多讲述了奥斯汀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是如何克服社会束缚和坎坷情路所带来的彷徨,笔耕不辍地坚持文学创作,并在35岁时决定“像男人一样致函出版商”,开始坚定地出版自己的作品。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奥斯汀的晚期作品《劝导》已经展现出写法上的转变,她的讽刺手法“更加尖锐、更有穿透力”,她“不但会展示人物话语,而且会传达任务没有说的心意;不但能写出人的本质,而且能写出生活的本质”。奥斯汀却在这时不幸因病去世。伍尔夫惋惜道:“这位拥有最精湛语言艺术的女作家写下了不朽名作,正当她对自己的成功开始感到有信心的时候,她却与世长辞了”。

与奥斯汀-利对姑姑简的回忆录相比,这本传记没有刻意回避奥斯汀的感情生活,因而也更加全面地呈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坚持自我的女作家形象。

(说明:以上书籍选择的人名译法不同,将Jane Austen译为简·奥斯汀或简·奥斯丁。作者保留了各自书名的译法,但正文使用的译法均为“简·奥斯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5 02:41 PM , Processed in 0.03339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